玉树抗震救灾中高原病防治的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54.53 KB
- 文档页数:3
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切实做好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科学施救减少次生事故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公布日期】2010.04.15•【字号】青震指[2010]24号•【施行日期】2010.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切实做好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科学施救减少次生事故的通知(青震指[2010]24号)玉树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所有参与玉树抗震救援队伍、省直有关部门:为进一步加强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实施有力、有序、有效的抢险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事故发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科学施救,高度重视地震次生事故安全防范工作把科学施救减少次生灾害防范工作作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实、抓细、抓好。
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科学施救和事故防范工作负总责,组织研究制定科学施救和防范次生事故的方案,重点防范道路交通运输、被定为危房的建筑物,以及易引发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场所。
把科学施救和防范次生事故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把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工作岗位。
二、确保抢险救援人员人身安全玉树地震灾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缺氧,极易发生高原疾病。
因此,进入灾区的各救援队伍、医疗队及各类人员要高度重视自身安全。
要指定专门人员,及时加强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联系,掌握地震灾害相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工作。
各救援队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安全防范责任制,提前谋划安全防范预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救援次生事故发生,确保救援人员人身安全。
三、明确责任,严密防范重点领域引发次生事故水利、电力部门要加快震损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尽快完成高危险情水库、水电站应急除险加固工作。
加强对水情、险情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完善预测预警措施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确保水库、电站安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高原病综合防治指导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04.30•【文号】卫办疾控函[2010]345号•【施行日期】2010.04.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高原病综合防治指导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函〔2010〕345号)青海省卫生厅:为保障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各类救援人员、灾后重建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科学防治高原病,我部组织编写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高原病综合防治指导方案》,现印发给你厅。
请你厅坚持属地领导,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军地结合、责任包干,统筹兼顾、科学指导,加强监护、及时救治”的工作原则,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高原病综合防治能力。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高原病综合防治指导方案高原病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
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青海玉树地处高原地区,为保障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方案。
一、高度重视高原病综合防治工作做好高原病防治工作是此次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保障。
地震灾区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参与救援、灾后重建的各有关单位应高度重视高原病的防治,坚持属地管理为主,加强领导,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军地结合、责任包干,统筹兼顾、科学指导,加强监护、及时救治”的工作原则,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高原病防治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抗震救灾防治高原病必备常识
*导读:抗震救灾,防治高原病的必备常识,你知道多少?
玉树震区平均海拔4493米,氧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55%,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可
抗震救灾,防治高原病的必备常识,你知道多少?玉树震区平均海拔4493米,氧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55%,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可高达60%或以上。
一方面,来自平原的救灾队伍未采取预防措施,乘飞机急进高原,机体无充足时间对低氧适应。
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来自全国各地救援力量急进青藏高原参加玉树抗震救灾后,救援队员的机体会有什么变化?
玉树震区空气稀薄,年均气温2.9℃,是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
当前,抗震救灾队伍处于由平原快速集结高原初期,因高原低氧、干燥、大风等影响,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会发生八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呼吸频率加快。
由于空气稀薄,氧含量降低,使人的肺泡氧分压和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均随之降低。
人体为了从外界获得足够的氧气,就必须通过增加肺通气量而实现。
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加深,以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求,待适应环境后,呼吸频率可趋于恢复。
二是心跳加快。
正常人的心跳为每分钟6080次,急速进驻高原地区,心跳加快,每分钟100次左右,并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快。
初到高原者,要做好充分准备,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和正常进餐,作业动作要量力而行,避免剧烈活动,尽量减少体力与脑力劳动,做匀速深呼吸活动,随着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习服,心率会逐渐恢复和好转。
高原救灾的特点及救援人员高原病防治的探讨古往今来,意外疾病、灾难事故一向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的现代文明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灾难事故的阴影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而我国又地处自然灾害的高发区,能否及时、高效地救治各类或成批受灾患者,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而且它是直接关系到病员生命安危的大事。
在倡导“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今天,更加彰显出了它的强大感召力。
今年4月14日,我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的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
回顾这次玉树抗震救灾的每时每刻,面对救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一个问题:高原救灾的特点及如何科学施救,这是我们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1 高原救灾的特点据有关专家说:“这是世界上最高海拔地震,其中最高震点达到4400米。
”科学家们将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称之为高原。
海拔达到这一高度时,气候特点与平原明显的不同。
人到了这样的环境,体内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才能适应。
灾情就是命令,由于很多救援人员来自平原地区,短时间内到达高原救灾现场之后立即投入到强劳动中,有些救援人员经历了长途跋涉,初次进入高原后,没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从震后第二天开始,外地救援人员陆续出现高原反应症状。
而在灾区的外地志愿者和媒体记者大多数也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玉树地区平均海拔3900米,具有典型的高原气候特点:低气压、缺氧、高辐射、高寒、昼夜温差大。
由于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容易导致人体缺氧,故在这样的高原地区救援很容易出现心悸、胸闷、气短、轻度呼吸困难、头痛、头昏、肌肉酸痛等高原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明显的呼吸困难。
尤其是初次进入高原的救援人员,甚至因受凉感冒而引发急性肺水肿和急性呼吸衰竭等急性高原病。
2 高原反应症状初入高原有一部分人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口唇紫绀,失眠,多梦,血压亦可能升高。
玉树地震灾后救援过程中高原病防治的实践和思考(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青藏高原地震频发,是我国最活跃的一个地震带,近年来在这一地区连续发生多起大地震,给高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
在高原地区开展抗震救灾与平原完全不一样,救援人员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急性高原病防护问题,才能保证在高原地区的劳动能力,才能取得抗震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在这次玉树地震的抢险过程中通过科学组织,积极宣传,群防群治,合理救治,做好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工作,保证了全体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劳动能力,为夺取玉树地震救援工作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对此次高原地震救治经验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玉树地震;高原病防治;群防群治医学上将海拔超过3000m地区定义为高原[1]。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自有统计以来,在青藏高原发生的8级以上地震共有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 居全国之首。
该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2]。
举世瞩目的汶川特大地震除波及到都江堰、江油等平原地区外,也波及到理县、茂县等部分高原地区。
自汶川地震后,2008.10.6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6.6级地震,2010414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010.4.16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发生5.1级地震。
以本次玉树地震为例,自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共有5万名人员快速进到灾区进行抢险救灾,其中2.3万为青海本省的救援力量,2.7万为外省的救援力量,在救援人员中军人1.2万余人,其中医护人员3032人。
当这些人员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后因受到了高原缺氧的严重威胁,急性高原病的发病人数突然增加,使进入高原后的劳动能力显著下降,一时成为制约高原救援的主要因素。
玉树抗震救灾中高原病防治的经验
高钰琪;徐迪雄;黄朝晖;陈建;蒋春华;李潇潇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年(卷),期】2010(017)009
【摘要】本文分析玉树高原地震救援部队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和发病原因,并揭示高原灾害救援卫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据此,结合既往研究成果和此次工作经验,从勤务保障、部队抽组、防病制度、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高原地震灾害救援中救援部队急性高原病防治的防治策略.
【总页数】3页(P811-813)
【作者】高钰琪;徐迪雄;黄朝晖;陈建;蒋春华;李潇潇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
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科研部,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
【相关文献】
1.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措施、经验与启示 [J], 马旦珠
2.玉树地震灾后救援过程中高原病防治的实践和思考 [J], 罗勇军;周其全
3.总结玉树抗震救灾经验建设眼科卫勤保障预案 [J], 梁卫丰;刘太平;于翠萍
4.总结玉树抗震救灾经验建设眼科卫勤保障预案 [J], 梁卫丰;刘太平;于翠萍;
5.玉树抗震救灾高原病防治措施及对策 [J], 肖伟宏;李小明;孙大军;戴胜归;李晖;敬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加强高原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公布日期】2010.04.22•【字号】青震指[2010]61号•【施行日期】2010.04.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加强高原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青震指[2010]61号)玉树地震灾区各抢险救援单位,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各抢险救援单位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但是由于玉树地区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部分抢险救援队伍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高原病患者。
对此,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对高原病的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切实做好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现就有关事宜紧急通知如下:一、各抢险救援单位要高度重视高原病的预防工作,密切观察队员的健康状况,并要尽快建立队员轮换休整制度,一旦发现有高原病症状的人员,要迅速安排就地治疗或撤离转移治疗,确保抢险救援队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统筹安排工作力量,科学组织抗震救灾工作,避免在玉树一线的抗震救灾工作人员超强度工作,确保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可持续战斗力。
三、省卫生厅要进一步充实玉树灾区卫生医疗力量和必要的医疗设备,积极宣传预防高原病的保健知识,及时发放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药品,切实加强对高原病的预防、巡查和治疗工作。
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经验交流・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中高原病防治经验与体会高钰琪1 徐迪雄2 陈 建1 蒋春华1 黄朝晖1 邓志宽3 林科雄3 胡明冬3第三军医大学:1高原军事医学系,全军高原生理与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2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训练部 3第二附属医院(重庆:400038) 摘要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地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灾区,但高原低氧环境严重影响救灾人员身体健康。
为有效防治高原病,我校组建“高原病防治专家组”,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通过对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方案,采取门诊、收治、巡诊、体检、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急性高原病的救治和预防工作,为及时控制急性高原病,尤其是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做出了贡献。
本文总结了此次玉树地震医学救援中高原病防治的成功经验,并对高原病的防治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提高我国高原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玉树 地震 抗震救灾 高原病 防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594.3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各地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灾区。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给抗震抢险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救援人员从平原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由于低压缺氧,天气寒冷,加上救灾任务紧迫,工作繁重,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严重时还可导致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等急性重症高原病,危及生命。
1 玉树地震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与原因分析 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反应(又称急性轻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多发生于进驻高原后数小时或(1~7)天之内。
急性高原病发生率与进驻高原的海拔高度、进入高原的方式和速度,人员的劳动强度及心理、身体状况等有关[1]。
此次玉树地震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地震,施救地域位于3800m~4400m高海拔地区。
由于绝大多数救援人员来自平原地区,到达地震现场后,一方面要紧张施救,劳动强度很大,另一方面,还面临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
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区救灾过渡期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防治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公布日期】2010.04.29•【字号】青震指[2010]73号•【施行日期】2010.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区救灾过渡期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防治方案的通知(青震指[2010]73号)玉树州政府,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玉树地震灾区各救援队:为做好玉树地震灾区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防治工作,现将《玉树地震灾区救灾过渡期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灾过渡期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防治方案青海玉树为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救援人员初进高原工作强度大,为急性高原病的高发人群。
为维护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抗震救灾救援和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进行,制定本方案。
一、救援队派出前准备为预防和应对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一)做好救援人员遴选工作。
患有以下疾病的人员不应赴高原:(1)现患有感冒、呼吸道感染者;(2)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及低血压者;(3)患有各种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患有癔病、癫痫、其他精神障碍患者;(5)消化道溃疡活动期、各种急慢性肝病,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内分泌系统和各种血液性疾病患者;(6)曾患过高原心脏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
(二)做好进入高原前的准备。
救援人员进入玉树地震灾区前,要在西宁做1-2天的短暂停留,以逐步适应高原环境,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主要检查血压、脉搏、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以掌握救援人员身体状况。
(三)做好抗高原病物资准备。
抗震救灾人员如何预防高原病的发生地震灾区玉树县属高原地区,救灾工作中,救援人员应特别注意防治急性高原病,同时还要注意防紫外线辐射。
救援人员进入高原的数小时至3天内,会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如头痛、胸闷、心慌、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发生口唇青紫、呼吸加深、心跳加快、血压波动、记忆力和劳动能力下降、睡眠障碍等,轻症不需要特殊处理,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可自行缓解,重症应吸氧并及时就医。
高原病的防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从心理上消除恐慌、紧张的情绪,轻松面对。
初入高原的救援人员,大都会发生高原反应,不必恐慌。
通过一个习服期后可以适应;心理反应越激烈的人越容易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
对于平时身体较强壮的人也不能有麻痹心理,体格强壮的人往往耗氧量较大,可能越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反应。
2.注意休息,刚到高原的人员,要调整好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减慢速度,不做剧烈活动,救援人员要充分重视保护好自身健康,才能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3.要注意营养摄入到高原地区,有些人会出现恶心、厌食现象,吃不下东西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所以尽可能要进食优质蛋白质和蔬菜,保证营养供给。
4.要注重防护急性高原病的主要诱因有上呼吸道感染、寒冷、过度疲劳。
(1)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度疲劳。
(2)做好局部防护:高原地区气温偏低、干燥多风、紫外线很强,最好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局部皮肤冻伤和紫外线损伤。
高原眼病的预防:在高原野外作业时,应尽量配戴适宜的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防止眼部损伤或雪盲。
(3)预防急性肺水肿高原肺水肿起病急、进展快、危害大。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应立即就医。
高原肺水肿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早吸氧,口服氨茶碱、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
(4)预防急性脑水肿高原脑水肿是高原病中另一个严重的疾病,起病急、进展快。
初入高原者一旦出现剧烈头痛、记忆力减退、频繁呕吐、烦躁、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绝对卧床休息,尽早吸氧,并立即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