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基金一
- 格式:ppt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56
【核心素养】第9课《论教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利哈乔夫所写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通过列举“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人的种种表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帮助人们理解教养的真谛。
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有理有据,语言简练生动,是一篇可以作为典范的议论文。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仍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观点的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文章中涉及的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对文章观点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2.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文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 读书指导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中国与联合国(25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对于联合国改革,中国赞同安理会扩大,主张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希望联合国改革兼顾历史和现实因素,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的表态( )①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团结和安理会的权威②反映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③说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唯一的主题④有利于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结盟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选D。
中国赞同安理会扩大,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这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团结和安理会的权威,也符合我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①②符合题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③错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④错误。
【加固训练】2019年11月2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在安理会审议联合国搜集“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犯罪证据调查组工作时发言,要求调查组尊重伊拉克国家主权及司法管辖权。
这表明( )①中国支持联合国按《联合国宪章》精神开展的各项活动②联合国安理会是打击国际犯罪的主体③中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合法权益④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
①③正确,在安理会审议调查组工作时发言,要求调查组尊重伊拉克国家主权及司法管辖权,说明中国支持联合国按《联合国宪章》精神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合法权益;②错误,联合国安理会在打击恐怖主义斗争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主体;④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2.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联合国75周年的联合国大会的视频会议上说,“中国将向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再提供5 000万美元支持”。
中国将履行承诺,在未来两年拨出20亿美元用于农业、减贫、教育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支持各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
第九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教案➊教学目标一、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二、了解国际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分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了解国际金融变化的主要变现,分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对现代中国的影响➋教学重难点一、本课重点: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二、本课难点:国际经贸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具体内容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国家(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一战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垄断资本主义(仅作了解)A、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技术日益复杂,投资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生产更加集中B、内容(仅作了解):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工业与金融业高度融合;采取兼并或联合方式C、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影响: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不利于经济长期建康发展,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一战(2)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①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美国柯立芝繁荣·仅作了解)②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导致产能过剩③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意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并发动了二战注:罗斯福新政(仅作了解)A、时间:1933——1939年B、内容·整顿金融业(银行暂时休业整顿、美元贬值);改革农业政策(减耕减产、实行补贴)·调节工业生产(监督生产、调节劳资关系、蓝鹰运动);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立法与行政)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关注民生,注重社会福利D、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E、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①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A、背景/原因·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的推动·战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影响;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主要内容·国内:加强国家政府经济干预(适度的通货膨胀+增加就业+社会福利+干预生产)·国际:成立国际组织经济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C、历史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70、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困境”(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各国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②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高兴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核工业、生物技术·从事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中间阶层/中产阶级人数增加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福利国家/社会:通过财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④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局限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注·战后主要经济危机:1973年石油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社会主义国家(1)苏联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1918至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政权、余粮收集制、单纯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③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④列宁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社会经济得到恢复⑤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内容:工业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上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特点: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调节;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国家指令性计划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追求高速度·影响:使苏联在短时间内从小农国家变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不是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深层次原因⑥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改革陷入困境)·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企业自主权、打开了苏联改革闸门·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军事实力增强、后期改革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成效甚微⑦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分裂为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注·苏联解体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民族矛盾尖锐、西方和平演、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匈、捷、罗、保、东德、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①战后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南斯拉夫改革(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③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民主德国经济居东欧首位)④但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⑤1989年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3)中华人民共和国(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原先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2)目标: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国有经济与经济计划加速工业化进程(3)成就(仅作了解)①20世纪60至70年代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以色列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②海湾产油国经济起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③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基本实现了工业化;2022年印度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注:截止2022年世界GDP前20中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分别为中国、印度、韩国、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伊朗、沙特阿拉伯(4)挑战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②殖民侵略遗留下的边界和民族矛盾造成地区冲突与政局动荡(印巴战争、中东战争)③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问题(政策失误、人口快速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4、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源)(2)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扫清障碍)(3)跨国公司迅猛发展(4)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前身为关贸总协定)(5)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5、补充知识:资本主义国家模式、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比表(仅作了解)1、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期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1)原因:战争与经济危机的爆发(2)表现: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3)影响: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2、1947至1995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建立:1947年在美国主导下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部在瑞士日内瓦(2)宗旨;国际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减少壁垒、取消歧视待遇)(3)性质: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临时性的关于关贸的国际多边协定,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补充,依然以美国为主导(仅作了解)(4)影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3、1995年至今的世界贸易组织(WTO)(1)建立: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在瑞士日内瓦(2)宗旨:建立更自由的多边贸易体制(互惠、非歧视性、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准入)(3)意义①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②有利于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国际贸易最新变化:贸易形式更多样、交易手段更便利(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布雷顿森林体系(1)形成背景①二战使世界金融秩序混乱,战后各国渴望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②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经济实力大增,其余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英镑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2)正式形成: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议》(3)主要内容①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双挂钩一固定A、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B、固定各会员国与美元汇率②建立以美国为中心国际金融机构经济发展(5)走向瓦解①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②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所取代;美元与石油挂钩,建立石油美元体系注:瓦解原因(仅作了解)A、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又爆发石油危机,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B、西欧、日本的经济崛起,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C、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存在致命缺陷·特里芬难题2、现代国际金融新发展(1)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2)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与保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界限被打破(3)电子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日益普及(自动取款机、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联网、手机电脑)(4)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是全球性金融危机(5)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①2009年中国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②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➍板书设计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国家(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2)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3)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福利国家、高兴技术产业)2、社会主义国家(1)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战后苏联三次改革(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东欧剧变(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4、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期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2、1947至1995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1995年至今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2、现代国际金融新发展➎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发展汉语(第二版)·中级综合2 》编著武惠华***********************************************************第9课《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教案教学任务一、字词准备生词(55个)语素:(2个)星、款重点词语(11个)荣誉、只顾、足够、关注、强烈、强壮、冰冷、番、责备、思考、重大二、语言点(5个)1、“哪有N这么V/A的”2、状态形容词(“冰冷”)3、A意味着B4、复合量词(“人次”)5、名词性结构作状语(“如此深情")三、文化知识1.少林寺2.大陆3.好莱坞4.灭顶之灾四、听说训练(4项交际功能)1、纠正的表达方式:不是……而是……/你猜的不对/哪儿呀……2。
意外的表达方式:真的吗/真没想到/真叫人难以相信……3。
称赞的表达方式:没人比得上/真有两下子/真不愧是……啊……4. 问原因的表达方式:为什么/怎么不……五、读写训练使用给出的词语连词成句,写出一段叙事清楚的短文,字数要求至少在100~150字。
六、综合训练:走出课堂,拓展学习时间安排一、本课共需6课时(3次课)二、课时分配第一次课:检查学生完成第一课作业《走出课堂,拓展学习》的情况;字词准备;走进课文《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前23个生词;学习语素“星”《发展汉语(第二版)·中级综合2 》编著武惠华***********************************************************和“款”;走进课文《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前半部分课文;综合注释1;综合练习1、2。
第二次课:走进课文《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后32个生词和课文;综合注释2、3、4、5;综合练习3、4第三次课:完成综合练习5~10,布置下次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实施第一次课(90分钟)一、检查学生完成第八课作业《走出课堂,拓展学习》的情况(20分钟)1、请学生提交书面作业.2、请3个学生用5分钟时间口述,每人从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1)拜访中国朋友的家后,请介绍他家的住房情况.2)请介绍一下自己家的住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