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人格权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45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的保护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媒也飞速发展起来。
传媒的飞速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数不尽的信息,让我们得以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中的新闻以及信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收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
然而,在传媒给我们带来广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侵害了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等等。
那么怎样才算是权利被侵害,侵权的形式又有哪些,受到侵害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呢?二、新闻传播途径新闻要求真实和准确。
那么新闻传播的途径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第一步是收集信息,从事新闻传播的工作者,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和记录,了解与该事件相关的新闻信息,来为接下来的传播做好准备。
第二步是选择信息,从事新闻传播的工作人员通过采访获得的信息,并不都是权威可靠有力度的,那么这就需要新闻传播媒体的管理者从这繁多的信息当中挑选出在传播过程中真是有力的来进行传播。
第三步就是传播信息联盟了,前两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一步,各大媒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平台呈现出来,将多种信息传递给大众。
第四步是社会监督,新闻传播出来以后,并不都是准确无误的,这就需要人民大众发挥自己的权利,对新闻报道提出意见和看法,让新闻可以更好的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
最后一步是影响受众,新闻传播给廣大人民群众之后,会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影响,新闻工作者根据大家的反应和关注点,来决定接下来的新闻传播方向和出发点。
以上就是新闻传播实现的途径,这五步相辅相成,逐步递进,缺少任何一步都不可行。
三、公民权利体现在传媒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权利体现在哪里呢?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
也就是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
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诞生了很多新的媒体,包括手机、电脑等。
与此同时,传统的媒体也仍然存在着,电视、报纸、广播等,仍然发挥着他们原有的功能和作用,只不过比之前升级了,更权威、更方便了。
新媒体的诞生,更加便利了大家行使自己的权利,手机浏览信息直接就可以在下面留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等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论人格权与新闻舆论监督权的法律保护及冲突毛玉勇(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人格权是“人之作为人所应有”的权利,且以维护主体的自由、尊严、安全为目的,对人格权的确认和保护就是实现和维护人格的独立。
新闻舆论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和其他公民利用传播媒介发表各种意见或言论,对社会或公民进行监督和批评的权利。
舆论监督和人格权的保护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现实生活中两者时常存在冲突,笔者将阐述二者法律保护冲突之协调,以期实现法的多元价值。
关键词:人格权;新闻舆论监督权;法律冲突;协调D923 :A :1673-2596(2013)07-0077-03人格权是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权利。
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均将人格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民法中也有特别人格权或一般人格权的规定。
同时,根据各种人权国际公约和人权法学理论,人格权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在当下,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闻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宪法所保护的公民表现自由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论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传播渠道,成为了塑造公众舆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媒体报道也会与人的基本权利产生冲突,其中尤以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为突出。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冲突出发,探讨两者的矛盾点,并提出解决之道。
一、新闻报道与人格权的概念解析新闻报道是指对一些事实或事件进行收集、编辑和传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向公众提供信息、吸引注意、引导情绪,塑造公众舆论。
而人格权则是指人的个性、尊严、荣誉、隐私等方面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
公众人物人格权是人格权的一部分,指的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展现自己时,所受到的名誉、尊严、隐私等方面的保护。
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人格权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调节媒体的关心、社交媒体等。
这些需要公众信息与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二、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冲突媒体报道的本质是传递信息,而公众人物的行为与言论则是来源于公众的关注,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新闻报道会违背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应。
具体而言,这种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经授权的新闻报道有些媒体在发布关于公众人物的新闻报道时,未经过该人物的同意或授权。
并且,这些报道通常会包含一些可能损害公众人物名誉和隐私的内容,可能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应。
例如,曾有报道称某知名企业家与特定机构有关系,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该人物的证实和认可,可能对他的名誉造成影响。
2.造成偏见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有时媒体侧重报道公众人物的一些负面行为、性格等方面,在没有披露其全部信息的情况下,就给公众人物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造成偏见的一种形式。
例如,有媒体报道某公众人物的过往恋情,使得公众人物的恋爱生活成为了热门谈资,但这却可能会对公众人物的家庭生活和私人关系造成困扰。
3.泄露隐私的报道有些媒体偏爱追踪或报导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这就会涉及到隐私的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