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肝切除术三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8.38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叶切除术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不同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叶切除术的效果。
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1例需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组,a组行pringle法,b组行半肝入血血流阻断法,c组行pringle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比较三组患者手术中的一般情况、手术前后肝功情况等综合判断不同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三组患者术前肝功分级、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c组同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a组行pringle法,b组行半肝入血血流阻断法,c组行pringle 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pringle法:游离肝脏及第1肝门,应用阻断带阻断第1肝门的血流,阻断15 min,恢复5 min,再阻断,以减少肝脏的缺血性;半肝入血血流阻断法:钝性分离左右肝门结构分叉处,以乳胶带阻断患侧半肝入肝血流;pringle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即先分离肝下下腔静脉并预置阻断带,再施行pringle法,在第1肝门血流阻断后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同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再行肝叶切除。
统计疗效情况并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c组同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比较,b、c组肝功转氨酶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肝叶切除术成为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肝叶切除术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术中出血成为外科医生手术时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目前采用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叶切除术成为研究的焦点[3],本研究将三种肝血流阻断技术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本次结果显示,传统的pringle法在改变手术前后肝功能转氨酶方面没有明显效果。
肝切除术中肝门血流不同阻断方法对比魏孟奇【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5例肝脏疾病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其中A组36例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B组29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对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肝门阻断均能有效控制出血,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2(034)012【总页数】2页(P1696-1697)【关键词】肝切除术;肝门阻断;半肝血流阻断【作者】魏孟奇【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三局医院,东莞市塘厦镇,5237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R575.7肝切除术是当前治疗肝癌、肝内胆管结石等肝脏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由于肝脏复杂的血管分布和丰富的血流供应,有效控制出血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肝门血流阻断和控制低中心静脉压来有效控制出血,肝门血流阻断以全肝血流阻断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常见。
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肝血流阻断法实施肝切除术65例,本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血流阻断方法对围术期相关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肝脏病变需进行肝切除手术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3~68岁,中位年龄41岁。
术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23例,原发性肝癌34例,胆管细胞癌8例。
临床表现为腹痛45例;腹部包块6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病变14例。
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CT检查,病变位于右肝33例,左肝32例;其中局限1个肝段20例,2个以上肝段31例,半肝及以上14例。
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研究秦凯;聂双发【摘要】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手术切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60例肝癌患者行半肝血流阻断(A组),30例肝癌患者行全肝血流阻断(B组),分析两种血流阻断方式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的阻断时间及出血量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发生肝衰2例,A组术后未发生肝衰者.结论:半肝血流阻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健侧肝脏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再灌注损伤,防止术后肝衰的发生.【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5)006【总页数】3页(P581-583)【关键词】肝肿瘤,血流阻断;肝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再灌注损伤【作者】秦凯;聂双发【作者单位】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外二科,四川都江堰,611830;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河北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6;R735.7肝脏手术的主要难题是术中的出血及术后肝功能衰竭,因此,合理的选择肝脏血流的阻断方式是防止术中出血及术后肝衰的有效措施之一[1]。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脏血流阻断方式是全肝血流阻断,这种阻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的出血,但是全肝血流阻断对于术后肝功能的影响较大,增加了术后肝衰的发生率,尤其对于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2]。
近年来临床上针对术后肝衰的并发症,提出半肝血流阻断,2006年1月~2010年6月对60例肝癌患者行半肝血流阻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治的肝癌患者90例,按住院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60例行半肝血流阻断(A组),30例行全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B组)。
A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5~65岁,平均46.7岁;肿瘤大小3~11 cm,平均直径5.3 cm,合并肝硬化8例;手术方式:右半肝切除33例,右后叶切除13例,左半肝切除14例。
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与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原理、应用及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半肝血流阻断法在手术过程中更为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较少,病人术后恢复较快。
在讨论部分探讨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半肝血流阻断法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得出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未来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方法有望为更多肝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半肝血流阻断法、半肝切除术、原发性肝癌、应用效果比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临床应用、前景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目前,手术治疗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半肝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
在半肝切除术中,为了保证手术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血流阻断技术被广泛应用。
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是两种常见的血流阻断技术,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减少手术中失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目前对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在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探讨这两种血流阻断技术在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比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与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探讨两种方法在手术治疗中的优劣势和适用情况。
通过对比研究结果,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治疗选择,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与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半肝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而在手术过程中,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比较这两种方法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势、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评估,得出结论: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中具有明显优势,但半肝血流阻断法也有其独特优势。
最终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患者实际情况和医生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半肝切除术,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半肝血流阻断法,临床应用效果比较,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研究结果。
1. 引言1.1 疾病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普遍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较常见的癌症之一。
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患者年龄逐渐年轻化,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行半肝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半肝切除术时,肝门血流阻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常用的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包括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如何,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并发症情况,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建议,帮助患者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与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肝癌手术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肝癌手术中,肝血流阻断是一种常见的操作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但是目前对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在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还相对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这两种方法的优势、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情况和术后生活质量,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治疗参考,进一步优化肝癌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半肝血流阻断行肝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对肝切除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进行改进,预防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
方法对37例行肝切除患者采用肝门解剖半肝血流阻断技术。
结果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肝功能不全,无手术死亡。
结论肝门解剖半肝血流阻断方法,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防止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半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in hepatectomy so as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liver dysfun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in 37 cases treated with improved method of 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from April 2003 to November 2005 to analyze postoperative index of liver function.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all cases obtained quick recovery of the liver function, without liver dysfunction or death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for hepatectomy is an effective procedure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liver dysfunction, for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operation, time saving and minor complications.【Key words】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Hepatectomy肝切除术中大出血及术后严重肝功能损害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半肝切除手术中的对比研究肝脏切除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与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远期生存时间有直接关系,大量输血可增加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并可增加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
因此,控制术中出血量十分重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4月~2012年5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57例肝细胞癌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男72例,女85例;年龄32~74岁;肿瘤直径3~15cm;左半肝切除术86例,右半肝切除术51例,左半肝+尾状叶切除术9例,右半肝+尾状叶切除术11例。
157例患者根据肝血流阻断方法不同分为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A组,69例),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B组,88例)。
所有患者术前肝功能分级均为Child A 级。
12手术方法:全部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后,取右肋缘下斜切口,离断肝周各韧带,游离患者肝脏,阻断肝脏血流后,采用钳夹及电灼法离断肝实质,结扎肝内管道,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
A组患者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脏血流,具体为:绕肝十二指肠韧带放置8号导尿管,于常温下阻断入肝血流后,离断肝实质。
B组患者采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阻断肝脏血流,具体为:解剖第二肝门,显露右肝静脉的中肝静脉间的腔静脉陷窝,根据拟定切除的肝叶,于肝外解剖并游离右肝静脉、左肝静脉或中肝静脉左肝静脉共干,并放置阻断带;然后按照半肝切除解剖第一肝门,结扎并离断患侧半肝相应的肝动脉和门静脉。
13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表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22表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情况比较3讨论肝切除术的术中出血主要来自入肝血流和出肝血流,控制术中出血对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和改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作用[2]。
临床入肝血流阻断法、全肝血流阻断法、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等肝门阻断要点肝切除术是肝脏疾病特别是肝脏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但由于肝脏血供丰富,相比于其他脏器手术,术中出血的控制始终是个难题,而肝血流阻断技术则被认为是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最好办法。
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肝脏血流阻断的技术较多,在肝切除术中合理地选用这些血流控制技术,以达到控制和减少出血,同时减少其潜在的副损伤的目的。
入肝血流阻断法01. Pringle 法即常温下暂时性阻断全肝入肝血流,通过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从而阻断入肝血流以减少术中肝脏出血,Pringle 法是普遍应用的肝血流阻断技术,操作简单,阻断效果切实可靠。
应用时为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管淤血,应尽量控制单次阻断时间,目前普遍认为Pringle 法安全时限是 15~20 min,开放 5 min,必要时如此反复进行。
间断Pringle 法所致的肠管淤血多较为轻微,很少引起肠道屏障功能减退、肠道菌群移位等并发症。
临床上一般使用Fogarty 阻断钳或专用血管阻断带实施阻断,尼龙尿管也是经济实用的材料。
02. 半肝血流阻断a. 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即于第一肝门处解剖病侧的门静脉干和肝动脉,分别予以选择性阻断,左右半肝界面上可出现明显的分界线。
非阻断区域的肝脏没有缺血之忧,可维持正常功能,肠管淤血也得以减轻,因此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显著高于Pringle 法,甚至有学者报道单次阻断时间超过 90 min 也是安全的。
b. 半肝Pringle 法半肝Pringle 法即将肝动脉、肝静脉、胆管及包绕的 Glission 鞘视为一整体,在Glission 鞘外分离肝蒂分叉部,阻断病侧半肝血流。
该方法由于操作过程中不解剖第一肝门,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小了术中血管或胆管损伤概率。
但是半肝血流阻断仍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在断肝时,未阻断的半肝断面会持续出血,加之可能存在的左右肝交通支,有时肝断面出血可能非常严重,其阻断效果不如Pringle 法;再者,当肝上/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未阻断时,血流逆流灌注肝脏,肝血管床内会存有一定的血流量。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和Pringle’s法对肝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法和Pringle’s法在肝切除术中应用效果,评价其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肝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法的半肝组,和行Pringle’s法的Pringle’s组。
观察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3d、7d血清ALT、AST和总胆红素,以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手术时间。
结果半肝组在术后3d、7d血清ALT、AST和TBil恢复情况优于Pringle’s法(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方面均少于Pringle’s法(P<0.05)。
结论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与Pringle’s法对肝切除互有优势,建议将二者联合进一步减少术后出血,减轻术后功能表损伤程度。
【关键词】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Pringle’s法肝切除肝功能【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91-02临床上,控制术中出血和防止术后肝功能衰竭是肝脏外科手术的重点和难点,而实施肝血流阻断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并发率,但临床上流行的几种肝血流阻断技术存在效果上差异,如何选择合理的肝血流阻断技术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文就此探讨了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和Pringle’s法两种方法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效果及与肝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肝肿瘤行肝叶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15例;年龄35~78岁,平均51.4+5.4岁。
其中肿瘤直径<5cm 35例,5~10cm 32例,>10cm15例。
合并肝硬化42例,高血压17例,糖尿病21例。
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法的半肝组42例,和行Pringle’s法行肝切除术的Pringle’s法组40例。
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与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两种方法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以及优缺点比较,发现半肝血流阻断法在手术过程中能更好地保护肝功能,术后并发症风险更低。
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的手术时间更短,恢复期更快。
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情况与医生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更为重要。
结论总结为半肝血流阻断法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具有更好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则是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两种方法,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半肝血流阻断法、半肝切除术、原发性肝癌、应用效果比较、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优缺点比较、实际应用情况、结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时,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是两种常用的术中血流控制方法。
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是通过结扎和切断肝总动脉、门静脉来实现肝脏的阻断,而半肝血流阻断法则是仅结扎和切断一侧的肝动脉和门静脉来实现肝脏的阻断。
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对于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影响也不同。
有必要对这两种方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为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术中血流控制方式提供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与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比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行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两种血流阻断方法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其对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2. 比较两种血流阻断方法对术后肝功能、肿瘤复发率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评估其长期疗效;3. 探讨两种血流阻断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肝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肿瘤细胞起源的不同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两者混合型细胞癌。
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肝切除术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由于肝脏的管道结构分布复杂,再者肝脏具有双重的血液供应,所以以往的肝切除术出血量很大,死亡率也很高。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肝脏解剖结构认识的逐步加深,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围手术期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化,使得现在肝切除术已变得比较安全。
各种肝血流阻断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灵活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肝血流控制方法【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261-011 入肝血流阻断法1.1 第一肝门阻断法即Pringle法1908年,Pringle在救治一例肝外伤患者的手术中首次应用了肝血流阻断法,他使用手指对肝十二指肠韧带进行按压后肝脏断面的出血很快被控制,从而为挽救生命提供了时间。
应用Pringle法进行肝切除术可使机体的平均动脉压增加10%左右,全身血管阻力增加40%左右,肺动脉压减少5%左右,心脏指数下降10%左右。
除此之外阻断时间的长短也是问题,以往认为1次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间是15~20分钟。
陈孝平等报道了81例常温下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1.2 间断性第一肝门阻断法间断性Pringle法是指在肝切除术中阻断第一肝门15~20分钟,然后再解除阻断,复流5分钟,手术中可以重复进行。
此法特别适合应用在肝癌伴肝硬化的患者行肝切除术,倘若一次阻断时间内不能完成切肝手术,可以复流5分钟后再次阻断,甚至可以重复操作6次,Man等应用间断性肝门阻断法与不应用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术的对比研究发现,应用间断性肝门阻断法切肝能使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输血也相应减少、切肝时间也缩短。
1.3 肝缺血预处理肝缺血预处理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肝门区域血流阻断在肝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一、引言肝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肿瘤手术切除已成为治疗肝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然而,肝肿瘤手术切除过程中常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肝门区域的血流控制。
肝门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在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提高手术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肝门区域血流阻断在肝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二、肝门区域血流阻断的原理与意义肝门区域是肝脏血液供应的主要通道,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的汇合处。
在肝肿瘤手术切除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出血和缩小手术范围,医生常需对肝门区域的血流进行阻断。
血流阻断的原理是通过暂时阻断肝动脉或门静脉的血流,使肝脏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无血或低血状态,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肝门区域血流阻断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阻断血流,可以更好地暴露手术视野,便于医生进行操作。
此外,通过对肝门区域血流的阻断,还可以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为术后恢复提供参考。
三、肝门区域血流阻断在肝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1. 术前评估与准备:在进行肝肿瘤手术切除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心肺功能等。
同时,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手术器械和药物,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 手术过程中的血流阻断: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流阻断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Pringle法、Caval法等。
Pringle法是通过暂时夹闭肝门区域的血管来阻断血流,而Caval法则是通过暂时阻断下腔静脉或上腔静脉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阻断血流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视野的变化,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手术操作与注意事项:在进行肝肿瘤手术切除时,医生需要在阻断血流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轻柔、准确的手法,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研究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半肝切除中的应用效果,为治疗半肝切除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2月筆者所在医院需要进行半肝切除的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入肝全血流阻断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手术后3 d,试验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半肝切除手术中应用效果较好,患者手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血流阻断措施。
标签:肝切除;血流阻断;肝血流;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肝脏切除的一项研究热点是如何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减少输血,提高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
而肝脏切除中大部分失血情况均发生在断肝期间,既往使用的血流阻断方法尽管能够减少断肝期间的出血,但是会导致残余肝脏发生缺血性损伤[1]。
为更好地减少残余肝脏的缺血性损害,笔者所在医院对半肝切除手术的患者使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手术,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需要进行了半肝切除的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前影像学诊断或术中探查确定为肝脏肿瘤或肝胆管结石,且病灶局限在半肝。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试验组26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5~71岁,平均(51.63±8.11)岁;患者手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为:A级22例,B级4例;14例患者乙型肝炎标志物为阳性;肝胆管结石为21例,肝脏肿瘤5例。
试验组患者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7~70岁,平均(52.87±7.87)岁;患者手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为:A级25例,B级1例;11例患者乙型肝炎标志物为阳性;肝胆管结石患者22例,肝脏肿瘤4例。
不同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叶切除术效果比较目的:探讨采用不同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叶切除术的效果。
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1例需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组,A组行Pringle 法,B组行半肝入血血流阻断法,C组行Pringle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比较三组患者手术中的一般情况、手术前后肝功情况等综合判断不同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三组患者术前肝功分级、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C组同A、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患者术后3d、7d转氨酶比较,B、C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ringle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是肝叶切除术的较好方法。
标签:肝血流阻断;肝叶切除术;Pringle法;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目前肝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肝叶切除术,由于肝脏血管分布复杂,而且拥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血液供应丰富,肝叶切除时极易大量出血。
大出血成为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临床实践证明,术中大量出血是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减少术中出血成为临床医生不断实践探索的难题。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采取不同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7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需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询问病史、临床症状检查、实验室检查及CT、MRI或B超检查确诊为肝癌。
无其他心肺异常疾病。
男58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56.0±2.4)岁。
其中行Pringle法者26例(A 组),肝功Child-Pugh分级A级20例、B级6例,行半肝入血血流阻断法者29例(B组),肝功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8例,行Pringle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者26例(C组),肝功Child-Pugh分级A级19例、B级7例。
肝血流阻断方法的研究现状闫威【摘要】目前肝切除术仍是治疗肝肿瘤的主要方法,肝脏中血管分布复杂,血供丰富,在手术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出血是影响手术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和避免手术风险,目前仍在不断研究各种肝切除术的血流阻断方法.Pringle法是最早应用于肝切除术中,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是时间不宜过长;全肝血流阻断可以很好地控制失血量,但易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半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减轻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只能应用于半肝患者;实施肝门血流阻断是肝脏手术中一项重要技术.合理、正确地选用一种既有较好止血效果又能减少因阻断引发的肝脏损伤的肝血流阻断方法,仍需深入研究和探讨.【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22【总页数】3页(P4131-4133)【关键词】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肝肿瘤【作者】闫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医院普外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目前治疗肝脏肿瘤的主要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但肝切除术中的大量出血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1908年Pringle第一次提出阻断入肝血流以减少切肝出血[1]。
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演变出多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肝切除的成功率,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但是,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切除可引起正常肝组织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增加引发肝衰竭甚至死亡的可能[2]。
选择恰当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手术的成功及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 入肝血流阻断方法Pringle[1]于1908年提出了入肝血流阻断法,通过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从而阻断入肝血流以减少肝脏手术的出血,此法适用于未累及肝静脉主干和(或)下腔静脉的肝切术。
此法操作简单、省时,可以完全阻断入肝血流,达到控制肝断面出血的目的[3];主要缺点是入肝血流的阻断会对残余的肝组织产生明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4];研究表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了肿瘤复发的可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