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间质性肺炎HRCT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8.50 MB
- 文档页数:41
uip的hrct诊断标准
UIP即寻常型间质性肺炎,是一种非感染性炎性改变,慢性病程,预后较差,致死率高,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UIP的HRCT诊断标准如下:
1. 病变主要位于胸膜下和肺基底部,呈网格状阴影,异常的网格状阴影或蜂窝样改变,伴或不伴牵张性支气管扩张。
2. 广泛磨玻璃样影,无不符合UIP型的任何特征。
3. 大量微结节,双侧上肺分布为主,散在囊状病变(多发,双侧,远离蜂窝肺区域),弥漫性马赛克征、气体陷闭(双侧,三叶或多肺叶受累),支气管肺段、肺叶实变。
总的来说,UIP的HRCT诊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诊断和治疗。
患者黄富麟,男性,77岁,因“活动后气喘三年,加重一月"入院。
患者三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气喘,以活动时明显,休息后稍有好转。
偶有干咳,伴乏力,纳差。
曾于江苏省肿瘤医院查胸部HRCT示:两肺间质性改变,诊断为“间质性肺炎”,平时未用药,症状无明显改善,一月前患者无明显诱下活动后气喘加重,无端坐呼吸,无下肢浮肿,伴咳嗽,咳少量白粘痰,起初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热前无明显畏寒寒战,伴夜间盗汗,2013年03月04日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查胸部CT示“两肺多发网格状影,其内夹杂小斑片及索条样影,以两下肺明显”,给予“罗氏芬”抗感染治疗三天,后口服“可乐必妥”两天,出汗及乏力症状好转,活动后气喘未见好转,2013年03月11日于江苏省肿瘤医院予“舒普深”2.0 qd 静滴五天,体温恢复正常,2013年04月02日复查胸部CT两肺病变较前吸收,范围缩小,但密度增高,网格状影内间隔趋增厚(示合并有组织增生):部分浸润范围扩大,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间质性肺炎”收住我科。
病程中患者无咯血及痰中带血,无咳脓臭痰,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咳粉红色泡沫痰,无端坐呼吸,有口干,无明显眼干,无肌痛,无腹痛、腹泻,饮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平素口服氨氯地平、缬沙坦,血压控制良好,1年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治疗后无明显后遗症,无"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过敏史,有“鲁米那”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无烟酒嗜好,无特殊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T:36.5℃,P:81次/分,R:21次/分,BP:138/90mmHg,SaO2 97%(未吸氧)。
神清,精神一般,发育正常,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口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
颈软,气管居中,双侧颈静脉无充盈,甲状腺未触及肿大。
·45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PR. 2022, Vol.20, No.04 Total No.150【通讯作者】李 展High-Resolution CT Findings of Interstitial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4月 第20卷 第04期 总第150期面、隆突层面、下肺静脉层面、右膈顶层面)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判定,如有异议交由主任医师复核。
1.4 肺部受累HRCT评分 依据Muller法对患者进行HRCT评分[6],取主动脉弓上缘、隆突及膈肌上1cm层面,依据肺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划分为3级:1级为单纯的磨玻璃影,2期为网格样影,3级为蜂窝状改变。
计算病变区域占每个肺区比例,并依据占比进行评分:0分:无;1分:1%~25%;2分:26%~50%;3分:51%~75%;4分:76%~100%。
三种改变累加后得HRCT评分。
1.5 研究分组 依据患者HRCT评分的中位数将94例患者分为两组,HRCT评分≥3.85分作为高HRCT评分组,HRCT评分<3.85为低HRCT评分组。
1.6 观察指标 采用肺功能测定仪(德国耶格公司生产)检测患者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
采集患者外周血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FGF-1)水平。
并对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清学指标与HRCT的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随访时间截止到2020年7月,记录患者生存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
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
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生存情况,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肺部间质性病变的影像诊断肺间质是指肺泡上皮细胞基底膜和毛细血管膜之间的空隙,其中有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还有成纤维细胞、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等(1)轴心间质(2)周围间质(胸膜下间质、小叶间隔 )(3)小叶内间质-肺泡间质又称次级肺小叶,是由每一个细支气管(或3-5个终末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及其末端的肺泡所构成的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肺部的基本影像单位。
呈不规则多边形,每边长10-25mm,切面呈锥形,尖端指向肺门,基底靠近胸膜。
正常小叶间隔HRCT:表现为长10~20mm线状高密度影,连于胸膜或有伸向胸膜面的倾向,其间有肺静脉和淋巴管走行,厚度0.1-0.15mm概 述间质性肺疾病(ILD)Ø 以肺泡壁为主要病变的一组疾病群,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Ø 包含200种以上的疾病,大多数病因未明,但它们具有相似的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改变。
Ø 不同的病因所致的ILD可以出现相同的病理表现。
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提出了间质性肺疾病(ILD)简单明了的框架分类,2013年新分类更新了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部分内容,总结如下表:Ø1.已知病因的ILD:如职业相关性疾病,药物相关性疾病,胶原血管疾病等Ø2.肉芽肿性ILD:如结节病、Wegener肉芽肿、过敏性肺泡炎等Ø3.其他形式的ILD:淋巴管肌瘤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肺泡蛋白沉着症等Ø4.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1)主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2)罕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3)不能分类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特 发 性 间 质 性 肺 炎(IIP)Ø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s)包括一组疾病。
Ø 他们所代表的是肺对损伤的基本反应,系指纤维化和炎症的不同程度累及肺实质,不代表‘疾病’本身Ø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病因不明Ø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进行性气短、干咳和乏力Ø 体格检查:肺部听诊双肺底闻及Velcro啰音① 线状或网状影a.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可均匀增粗或呈结节状b.小叶间隔增厚:多位于胸膜下及肺底,垂直于胸膜,厚度约1mm;可勾画出多边形的肺小叶结构c.小叶内间质增厚:不规则状、不同程度细线状或细网状影IIP 的 基 本 影 像 表 现位于胸膜下1cm以内的肺内与胸膜平行的长度约1-5cm的纤细线状影2-5mm,分布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小叶间隔、胸膜下,毗邻叶间裂和次级肺小叶中心囊腔位于胸膜下直径常为3-10mm厚壁、囊壁易见蜂窝区域正常肺结构消失好发于双肺下叶、紧贴胸膜及下肺基底段(肺纤维化末期病变)⑤ 磨玻璃密度影肺内淡薄的密度稍高影,边界模糊,不掩盖支气管血管束。
间质性肺疾病的高分辨!"(#$!")诊断修建军,李轶忻综述,崔允峰审校(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摘要】间质性肺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基本表现为网格状影、结节状影、肺密度增加或肺密度减低四种形式。
网格状影以线状不透光影为特点,包括小叶间隔增厚、小叶间隔网格状影、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结节状阴影可分为间质性结节和实质性结节,结节的分布情况对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肺密度增加的#$!"表现包括磨玻璃样密度影和含气腔隙实变;肺密度降低包括蜂窝状影、肺囊状影。
本文同时介绍了几种间质性病变的#$!"表现。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体层摄影术,)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文章编号:,’’*12’,,(%’’/)’31’&.&1’/!"#$%&’()*%*)+%(,#-*,%,%&../(’$%*#&*#%("%’"-#*)./,%)(0!!"#$%&’()*’,+",%(-%,.#",*’(/0’12304&5670’68/9&:%8;81<,=>0 ?0@8’:A8B4%6&;8/?>&’:8’1#’%C05B%6<,$%’&’%&’’((,.>%’&【12*,-&3,】4567896:6:;<<=5>?:97;97:9;@<:5:@;<9A5?8BC7@;=97?DA97E78;<87;9B59C;:5<A:5@<=?:5>?:FF=9:E7:5F:<68;6:B5,9B;G;>7,F:H D8B9:9+IB=8C;:5@;67>B8:79BF F7;6=879C;A D7?79@8:D7?;6!":876:@=<;8J;66785,5B?=<;8J;667859,:5@87;97?<=5>;6675=;6:B5;5??7H @87;97?<=5>;6675=;6:B5+$76:@=<;8J;66785:9@K;8;@678:L7?DA<:57;8BJ;@:6:796K;6C;A7MJ87996K:@G75:5>BF:568;<BD=<;8:567896:6:=C,;M:;< J78:D8B5@KBE;9@=<;8:567896:6:=C B8:5678<BD=<;897J6;+NB?=<;8J;66785:5@<=?79:567896:6:;<5B?=<;8;5?J;875@KAC;5B?=<;8+"K7?:968:D=6:B5 BF6K75B?=<79:9C=@K CB87K7<JF=<FB86K7?:FF78756:;<?:;>5B9:9+45@87;97?<=5>;6675=;6:B5B5#$!":5@<=?79>8B=5?H><;99;6675=;6:B5 ;5?;:89J;@7@B59B<:?;6:B5+O7@87;97?<=5>;6675=;6:B5:5@<=?79KB57A@BCD:5>,<=5>@A96+P7E78;<:567896:6:;<<=5>?:97;979;87;<9B:568BH ?=@7?:56K:9;86:@<7+【4#56)-$*】4567896:6:;<<=5>?:97;97;"BCB>8;JKA,)H8;A@BCJ=67?间质性肺疾病(:567896:6:;<<=5>?:97;97,4QO)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