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雾失楼台)授课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踏莎行秦观【教学目标】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
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
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1)三试及第: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
神宗元丰四年(1081)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
(2)领会诗歌所传达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将诗歌中的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比较教学法:将《踏莎行(雾失楼台)》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特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雾中的楼台、小径、落花等。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3)简介诗人秦观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典故等。
(2)解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审美观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踏莎行(雾失楼台)》,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境美。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词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踏莎行(雾失楼台)》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词的背景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品味语言:学生品味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6. 情感体验: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词中的意境美。
8.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10. 学生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合作探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与《踏莎行(雾失楼台)》相关的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的全部内容。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词,他从悲哀中开拓出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传统的读词中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给读者以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动兴发的力量.这种形象和情意都是现实的。
【鉴赏1】词的上阕中词人选用了哪些意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哪些词语用的好?借景抒情、虚实相生。
虚——楼台、津渡、桃源;实-—孤馆、斜阳【赏析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1)表现手法:互文见义(不仅对仗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对仗,用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选景具有象征性:①“楼台"“津渡”喻指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②“雾”、“月” 本身的虚无缥缈 ,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③“桃源”,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
(3)炼字:①“失、迷”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②“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4)意境:描绘了夜雾凄迷、月色朦胧的画面,营造出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境界。
教教学内容学环节【赏析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1)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2)意象选用: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隐忍感发,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
①“杜鹃声”一是表示春暮,一是假借其声暗喻“不如归去”,暗含旅人愁思,归乡之情。
②“斜阳暮”一说一日之暮,一说人生之暮的悲哀。
(蕴含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加重了感情色彩.(3)炼字:①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会作者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美好与失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解读。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剖析。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2)简要介绍《踏莎行(雾失楼台)》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进行自主解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解读隐喻和象征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的意图。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诗歌中的美景,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踏莎行(雾失楼台)》。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3. 思考并回答:你觉得诗歌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歌?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词牌特点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诗句中的意象转换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诗词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踏莎行(雾失楼台)》的创作背景。
二、诗词解析(15分钟)1. 分析词牌特点:介绍《踏莎行》的词牌格律,让学生了解其结构规律。
2. 逐句解析诗句: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意象转换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句中的意象转换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情感体会(10分钟)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诗句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心情。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四、鉴赏能力提升(10分钟)1.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踏莎行(雾失楼台)》的独特之处。
2. 鉴赏方法指导:介绍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独立鉴赏。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情。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诗歌接龙: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接龙游戏,要求每组学生用诗词中的字或词接龙,增加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七、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特色。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
(2)理解《踏莎行》的创作背景及的意境。
(3)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感受《踏莎行》与其他诗歌的差异。
(2)学会从诗中提取意象,并进行联想和想象。
(3)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仿写或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踏莎行》。
(2)理解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从诗中提取意象并进行联想和想象。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仿写或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踏莎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踏莎行》,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讲解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交流。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从诗中提取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绘制一幅画作。
(2)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踏莎行》。
2. 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他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创作一首小诗,题材不限。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在古典文学领域探索和创作。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踏莎行》。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秦观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解释诗歌的《踏莎行》的含义和寓意。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解释诗歌的起承转合和意象运用。
2.3 诗歌内容解读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发思考。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3 诗歌分析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踏莎行》为灵感,创作一篇小作文。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包括语音语调、节奏和表达效果。
4.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表达和创意。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原文和注释。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朗读和背诵录音设备。
5.3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环境。
适当的照明和温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深入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意象、情感和意境。
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
2. 诗歌创作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审美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表现手法。
(2)讲解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
5. 文学鉴赏:(1)教师教授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鉴赏诗歌。
6. 创意写作:(1)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借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诗歌解析和创意写作水平。
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学会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升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和豁达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诗歌的情感变化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课后作业1.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结合课后注释,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3.写一篇关于《踏莎行(雾失楼台)》的鉴赏文章,可以从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时代的背景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情境。
踏莎行教学目标:1、理解整首词的意蕴2、掌握词中的两面兼写,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比较探究问题教学难点:情感的把握及表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者是秦观《鹊桥仙》: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二.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踏莎行》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三.词文赏析:《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词,他从悲哀中开拓出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传统的读词中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给读者以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动兴发的力量。
这种形象和情意都是现实的。
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楼台”,高大,崇高。
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
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
(2)理解《踏莎行》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感受《踏莎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踏莎行》的意境和情感。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词的创作背景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含蓄的意象和寓意。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3.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的全文、注释、译文和相关图片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如其他苏轼的词作、代的其他词作等。
3. 准备录音机或音响,以便播放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踏莎行》的韵律和意境。
(2)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感悟:(1)让学生自由朗读词,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等。
(2)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对比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苏轼的词作,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踏莎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词中的意境。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6. 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代的其他词作,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踏莎行》。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踏莎行(雾失楼台)》,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踏莎行(雾失楼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踏莎行(雾失楼台)》的作者秦观,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诗词内容解析对《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词句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3 诗词意境体验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领略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踏莎行(雾失楼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诗词阅读与解析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教师逐句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3 分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诗词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材中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作为教学内容。
5.2 辅助材料收集与《踏莎行(雾失楼台)》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秦观的生平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等,以便进行教学解析和拓展。
5.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进行教学展示和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
6.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踏莎行》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分析《踏莎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欣赏辛弃疾的词风,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踏莎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词人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踏莎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辛弃疾的词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词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踏莎行》,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提升(1)分析词人情感,体会其爱国情怀。
(2)欣赏辛弃疾的词风,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踏莎行》。
2.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踏莎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辛弃疾词风和情感表达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
2.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3.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辛弃疾的词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3. 组织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九、教学资源1. 辛弃疾词选集:《踏莎行》、《青玉案·元夕》等。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
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2.2 教学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单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诗歌表演或绘画,将诗歌内容形象化。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4.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创作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创作和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诗歌内容和形式。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原文、注释和翻译。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乐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诗歌朗诵软件或音乐播放器,用于朗读和播放音乐。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参与程度,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思考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6.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踏莎行(雾失楼台)》,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宋代词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境的感知与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与阐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代词人秦观及《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含义,感知诗歌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4.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 选择一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鉴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见解。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尤其是对其他宋代词人作品的鉴赏分析。
4. 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应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课堂氛围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创作。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业学者进行讲座,分享诗词鉴赏的经验和心得。
《踏莎行》(雾失楼台)授课要点
一、方法要点
1、写作背景切入
2、意象情感切入
3、技巧手法切入
二、赏析要点
1、知人论世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
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春三月。
由于接二连三的贬谪,作者内心充满了悲苦,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得是眼前实景,还是意想之景?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下二句言词人闭居孤馆,那么只有在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这三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二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
由此可见,这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3、“雾”、“月”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明确:虚无缥缈的物象,象征着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4、“楼台”“津渡”喻指什么?
明确: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5、“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
明确:使动用法:使…失;使…迷。
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6、“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明确:“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7、“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两句是如何从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的?
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
之愁。
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
而这座“孤馆” 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让人弥觉其不可堪也。
8、“闭”有何妙处?
明确: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语意双关。
9、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你是如何认为的?
可理解为这样的一首散文诗——“夕阳在渐渐西沉/人生在慢慢耗费/理想在缓缓磨灭/痛苦在时时滋长”。
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
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其实正是这种重复,才强化了感情的浓度,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渐次加深的黄昏阴影的心理感受。
10、“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
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 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
11、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
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12、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
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
13、“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堆叠”之意。
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
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恨谁?恨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14、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在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