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先驱者 孔子的良师益友遽伯玉生平事迹
- 格式:docx
- 大小:16.12 KB
- 文档页数:5
蘧伯玉对孔子的影响
代云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24()1
【摘要】蘧伯玉名瑗,春秋晚期卫国贤大夫。
卫国与鲁国同为姬姓诸侯,又是邻国,关系密切(《论语·子路》:“鲁卫,兄弟之政也”),因此孔子很重视卫国。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两次寄居在蘧伯玉家,《孔子家语·困厄》还提到蘧伯玉请孔子相礼,可见他与蘧伯玉的关系比较密切。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蘧伯玉是孔子所师事的人之一,综合考察二人的交往,他对孔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代云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蘧伯玉的故里何其多
2.从蘧孔之交看蘧伯玉的君子人格
3.《庄子》中的蘧伯玉--一种孔庄异同的比较
4.蘧伯玉及其后裔姓氏流变
5.寡過與年化——由《莊子》論《論語·憲問》中的蘧伯玉和孔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事迹广为流传,其中关于孔子拜师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据史书记载,孔子年轻时,曾游学于各地,向名师学习礼乐道德。
他十分勤奋好学,对于各种学问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求学过程中,拜师学艺成为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最为人熟知的是孔子拜师于老子的故事。
老子,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道家思想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深受当时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孔子年轻时听闻老子的名声,便决心要拜他为师,学习道家思想。
于是,孔子踏上了拜师之路。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老子的居所。
孔子虽然年轻,但他心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他向老子陈述了自己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希望能得到老子的指点和教诲。
老子见到孔子的诚意和才华,对他的求学之心十分赞赏。
他欣然收下了孔子,并传授给他许多道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在老子的教导下,不断汲取道家思想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通过与老子的交流和学习,孔子的思想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在拜师老子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了后世儒家学派的伟大领袖。
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拜师学艺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
通过拜师学艺,可以向前辈学习经验和智慧,获取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孔子拜师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拜师学艺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不断汲取前人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像孔子一样,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成为时代的先锋和领袖。
圣贤故事蘧伯玉不欺暗室
每日道历
五月廿六
蘧(音渠)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孔子周游列国落难,曾多次得到过蘧伯玉的帮助,孔子称赞他是真正的君子。
蘧伯玉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贤人,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十分具有道家风范。
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在王宫殿内,忽然从墙外听得远处传来车驾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清晰,这马车自然距离卫君的王宫也越来越近。
可就在这时,马车的声音不见了,车子似乎停了下来。
又过了那么一小会儿,马蹄的踢踏声,车轮的枝扭声重新又响了起来,听起来那车已过宫门而去。
卫灵公很奇怪,说这是谁的车啊,怎么这么怪?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
卫灵公越发的奇怪了:“夫人,你门都没出,怎么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车子呢?”
夫人答道:“真正的忠信之人,不仅在光天化日下持节守礼,而且独处暗室也亦然如此。
蘧伯玉知礼守礼,路过宫门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
蘧伯玉是我们卫国的贤人啊,为人仁爱又智慧。
”。
孔子传说故事有哪些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那你知道孔子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孔子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传说故事:周游列国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通用9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9篇《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历史上孔子的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人物评价篇二名人评价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37] 。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38] 。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历史上孔子的社会评价篇三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司马迁: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蘧伯玉与孔子
蘧伯玉(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484年),名瑗,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蒲邑(今长垣伯玉村)人,卫国贤大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蘧伯玉先后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品德高尚,光明磊落,贤孝浮于国,仁而有智,知非寡过,与时俱进,终生崇尚仁与礼,为孔子少有之忘年挚友。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自己的政治抱负无用武之地,决定周游列国。
而后的十四年中,十年在卫,先后两次居于蘧公处,第二次返回卫国并于其家设帐授徒,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并多次游蒲,至今长垣县留有“三善镇”“参木村”“习礼王村”“蘧公村击磬处”“学堂岗讲学处”等村名或遗迹。
蘧孔之交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显示了二人亲密之交。
蘧公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赢得了孔子、庄子等圣贤的尊崇,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雕塑由汉白玉石制作而成,以蘧公和孔子手持竹简交流思想的场景为主体内容,再现了蘧孔之交的历史画面。
人物背景为古竹简造型,记录《论语》等典籍中有关蘧公与孔子的事迹或言论。
基座浮雕前为孔子“有朋自远方来”名言,左右分别为“孔子杏坛讲学”,“蘧公宫门蘧车”场景。
长垣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立。
孔子谦虚好学,两度拜师育天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关于孔子拜师的故事,主要有以下两个:一、孔子拜老子为师三十岁时,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但他仍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于是离开家乡曲阜,前往洛阳拜访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连忙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孔子拜项橐为师项橐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无法前行。
可是项橐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像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哪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像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于是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5)2019年7月16日,星期二,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十四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5)【原文之廿五】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曰:“夫子何为乎?”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非之也。
说《论语》者,曰:“非之者,非其代人谦也。
”夫孔子之问使者曰“夫子何为”,问所治为,非问操行也。
如孔子之问也,使者宜对曰“夫子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以知其对不失指,孔子非之也?且实孔子何以非使者,非其代人谦之乎?其非乎对失指也?所非犹有一实,不明其过,而徒云“使乎使乎”,后世疑惑,不知使者所以为过。
韩子曰:“书约则弟子辨。
”孔子之言“使乎”,何其约也?或曰:“《春秋》之义也,为贤者讳。
蘧伯玉贤,故讳其使者。
”夫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
伯玉不贤,故所使过也。
《春秋》之义,为贤者讳,亦贬纤介之恶。
今不非而讳,贬纤介安所施哉?使孔子为伯玉讳,宜默而已。
扬言曰“使乎使乎”,时人皆知孔子之非也。
出言如此,何益于讳?【拙解】蘧伯玉派人去孔子处,孔子问:“蘧伯玉先生在干什么呢?”使者回答:“先生欲减少其过错却未能做到。
”使者离去后,孔子说:“竟有这样的使者!竟有这样的使者!”这是在责备那个使者。
解释《论语》者说:“孔子责备使者,是责备他代替主人表达谦虚。
”孔子问使者“蘧伯玉先生在干什么”,是在问其政治上所为,而非问其操行。
按照孔子所问,使者应回答“先生在做某事,在治理某政务”,如今使者却说“先生欲减少其过错却未能做到”,何以知道使者的回答非孔子所问,而孔子要责备他呢?况且实际上孔子因何责备使者,是责备他代替主人表达谦虚呢?还是责备他答非所问呢?既然有所责备当针对一事,不指明其过错,而只是说“竟有这样的使者,竟有这样的使者”,使后世产生疑惑,不知道使者所犯是何过错。
韩非子说:“书若简约则会令弟子争辨。
”孔子所言“使乎”,是何等简约啊?有人说:“依《春秋》的原则,要对贤者有所隐讳。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意思蘧伯玉使人于孔子,意在请教孔子关于人生道义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蘧伯玉作为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希望能够从孔子那里获取指导和启示,以便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修行。
蘧伯玉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虽然年轻,但却非常有志向和学识。
他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追求,希望能够通过与孔子的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蘧伯玉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道义和修身养性,而不是追求权势和财富。
他相信,一个人只有在追求道义和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他决定亲自前往孔子的门下,向孔子请教关于人生道义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蘧伯玉的求教之意,首先体现了他对孔子的崇拜和尊重。
他相信孔子是一个具有卓越智慧和道德的人,能够指导他正确地认识和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
他相信孔子的教诲能够帮助他更好地修身养性,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蘧伯玉的求教之意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道义和修身养性的认真思考。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功利和物质的追求,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探索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他相信只有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蘧伯玉选择了孔子作为他的导师和指导者,并不仅仅是因为孔子的学识和智慧。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孔子是一个有道德修养和品德高尚的人,能够给他以榜样和启示。
他希望能够通过与孔子的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蘧伯玉的求教之举,不仅体现了他对于人生道义和修身养性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于自身成长和进步的渴望。
他相信孔子的教诲能够帮助他更好地认识和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和有道德修养的人。
总结起来,蘧伯玉使人于孔子的意思是希望通过与孔子的交流和学习,获取关于人生道义和修身养性的指导和启示。
他相信孔子是一个具有卓越智慧和道德的人,能够帮助他更好地认识和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
他希望能够通过与孔子的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先驱者孔子的良师益友遽伯玉
生平事迹
本文导读:
注重个人修养,道德典范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
谦虚谨慎,慎独处事
蘧伯玉当政后,仍旧十分谦虚,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
可以说,“宫门蘧车”的故事诠释了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
耻独为君子
蘧伯玉留下很重要的一句话“耻独为君子”,意思是说:
一个人具备了君子的美德还不够,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修养,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高尚,更高的人生境界是不仅自己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高尚的人,还要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成为君子,成为高尚的人,而仅仅独善其身追求个人完美,不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是可耻的。
这就是“耻独为君子”的人生境界。
蘧瑗治卫,弗治之治
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他是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人,倡导弗治之治,兴道德教化,引领人民,实行宽松、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
所以,战乱频仍的春秋,卫国才得以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
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
”
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灵公不听,史鱼临死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
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尸谏”)。
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
孔子听到这件事,对史鱼和蘧伯玉都很赞赏,他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
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接纳孔子,助其远游
蘧伯玉礼贤爱士,蘧伯玉年长孔子30多岁,当孔子还是孩童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卫国大夫了。
但对少年成名,秉承“仁德”治国思想的孔子,却是十分赞赏,一直是亦师亦友,互相礼敬有加。
公元前498年,当孔子逃离鲁国之后,蘧伯玉就成了资助和鼓励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力量,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9年居住在蘧府,蘧伯玉还让他的外孙子贡拜孔子为师,子贡出身为商业豪门,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了物资支持。
亦师亦友,思想影响
蘧伯玉是孔子的老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蘧伯玉同时也是孔子一生的挚友,二人分别仕于卫和鲁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有一次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
子曰“使乎!使乎!”。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
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
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
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儒家尊崇,位列东庑
因为蘧伯玉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对孔子的支持,所以受到儒家学派的尊崇。
成书于战国的《礼记》中,孔门弟子把蘧子的话奉为圣人之言,直接加以引用,历代孔庙祭奠中,将蘧伯玉供奉在历代先贤之首位,位列孔庙陪祀东廊第一位,表达了儒家对蘧老夫子的敬重。
道家思想的启蒙者
思想深邃,道家源头
蘧伯玉的“弗治而治”,开了道家老庄“无为而治”思想之先声。
《淮南子》中写到:“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
明代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蘧伯玉首倡“弗治而治”的思想异曲同工。
蘧伯玉生于公元前585年,终于公元前484年,是一位年逾百岁的寿星,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待考),终于公元前471年,如果按照生卒年岁来算,蘧伯玉恰好长老子十岁,二人处于同一时代,思想又高度一致,由此可见“无为而治”和“弗治之治”的思想与哲学理念,在当时是一种潮流。
道家尊崇的思想组成者
“螳臂当车”是人们熟知的成语,“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面对滚滚而来的车轮,螳螂十分愤怒也十分自信,张起前臂要阻挡车轮,这个生动而夸张的场面,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寓言出自《庄子·人间世》,从原文看,这话出于蘧伯玉之口。
庄子老家民权县,与蘧伯玉老家相距不远,且蘧伯玉比庄子早200余年,所以蘧伯玉对庄子的影响,正如老子对庄子的影响一样,都是直接的,在《庄子·人间世》和《庄子·则阳篇》对蘧伯玉的事迹和为人都有详细的描述。
《淮南子·原道训》、《淮南子·主术训》、《淮南子·说山训》对蘧伯玉的思想也都进行了引用和阐述,这些都是对道家思想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论语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
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
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
”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