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后浇带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129.06 KB
- 文档页数:1
结合实例谈后浇带施工及质量控制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当中,通过设置后浇带,可以有效解决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沉降、收缩变形、温度应力、裂缝等问题。
本文结合工程具体实例,详细介绍了某大型住宅小区地下室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后浇带技术;工程应用;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地下室前言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混凝土裂缝等问题,通过设置后浇带是其中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法。
后浇带是一种特殊变形缝,通过一定时间后,采用混凝土进行后浇封闭,形成整体结构。
在具体应用后浇带技术时,应当根据有关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在允许范围内,对结构的基础、横梁、墙体、和楼板等地方,留设通常宽度为60-100cm的施工缝,把结构暂时分为若干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后,混凝土结构完成硬化及收缩后,在对其进行填充混凝土,把若干个结构连成一整体,完成后浇带施工后,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立面效果,能提升项目整体使用功能。
一、某多层建筑地下室后浇带施工实例分析1.项目工程概况广东省某大型住宅小区,包括多栋小高层和多层建筑,在多层建筑中,檐口高度为23.450m,附有一层地下室,地下室用途包括人防地下室、地下车库等。
地下室整体联通,层高4.200m,地下室建筑面积8998.72m2。
(见图1)。
地下室车库底板和顶板呈现不规则平面,长度和宽度分别是134.5m 和62m,顶板为25cm厚的C30P6抗渗混凝土,双层双向布筋,结合工程所在地质量和施工条件,需要在地下室相应结构位置包括底板、顶板和侧墙等安设若干条后浇带。
图1 大型住宅小区中多层建筑后浇带分布图2.后浇带的结构设计及方案布置由于工程所在地温差较大,通过采用后浇带技术,可有效解决因温差造成整体结构收缩和建筑沉降差产生的裂缝。
根据设计要求,地下室底板和顶板结构采用双层双向布筋,所设置的后浇带所处位置,有较大断面且钢筋配置密集,要进行支模施工有较大难度,清除带内的垃圾等杂物困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控,确保施工质量。
浅谈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后浇带设计原理与施工要求一、后浇带的设计原理1. 强化结构节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结构节点是承载力和受力性能比较关键的部位,一旦节点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不过关,就会对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而后浇带的设计原理之一就是强化结构节点,通过在节点部位设置一定的加固材料和施工工艺,来提高结构节点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2. 加强构件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构件连接处也是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和裂缝的地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后浇带的设计原理之一就是加强构件连接。
通过在构件连接处设置后浇带,可以有效地减少应力集中,提高连接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从而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补偿施工误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差和漏项,比如钢筋错位、混凝土浇筑不均匀等问题,这些施工质量上的缺陷会对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而后浇带的设计原理之一就是补偿施工误差,通过在结构某些部位设置后浇带,可以有效地修复和弥补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保证结构的整体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二、后浇带的施工要求1. 合理选材后浇带所用的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拉和抗弯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能。
一般来说,后浇带所用的材料可以选择高强度混凝土、钢筋、预应力钢筋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还能够保证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2. 施工工艺后浇带的施工工艺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首先需要对浇捣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科学设计,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在浇捣混凝土时需要采用适当的浇筑方法和工艺,保证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能够充分密实和均匀分布,从而避免出现裂缝和空鼓的问题。
还需要对后浇带的收口处进行合理处理,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美观度。
3. 质量控制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构安全和稳定的关键,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执行。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和验收,保证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摘要: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容易受到各类因素影响,引发裂缝、沉降、变形等,为减少上述问题出现,通常都需要布设后浇带,保证工程质量。
文章总结笔者多年工作实践,对后浇带施工技术、工艺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质量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前言目前建筑工程普遍设有后浇带,它是属于一种临时变形缝,在实际施工应用该技术时,一定要以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后浇带通常设置在结构的墙体、横梁、楼板、基础等位置,其宽度常控制在60-100cm之间,存在一定时间后,会在带内浇入混凝土,把其封闭起来,并与其它建筑结构紧密连结,形成建筑结构整体。
安设后浇带后,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浇筑期间所出现的沉降、变形和裂缝等问题,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及使用性能。
一、后浇带类型目前后浇带可分为收缩型、沉降型、温度型等几种类型。
收缩型后浇带,主要作用是避免混凝土浇注面积较大、容易在固化期间产生收缩产生裂缝;沉降后浇带则主要用于解决裙房结构中存在的沉降差问题,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温度后浇带则是避免温差作用引发的混凝土裂缝。
在具体施工中,要根据具体建筑结构的特点、设计、环境、材料、施工技术、浇筑方式等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后浇带技术,并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如某建筑项目采用的地下室后浇带设置(见图1)所示。
二、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1、施工前准备建筑工程结构复杂,后浇带工序施工所涉及的因素也较多,因此,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后浇带设计方案与施工材料准备工作。
一是科学合理设计后浇带。
根据项目实际、所处地质、环境等情况,合理设计后浇带,并确定位置、规格尺寸以及浇筑时间等,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优化、验证,为后续后浇带有序进行施工提供保障。
二是准备材料,由于后浇带是在建筑主体结构完成浇筑后才能进行,因此,其所采用的水泥、钢筋等材料,均有着严格要求,因为选择合理选择,保证后续施工顺利进行。
浅谈地下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摘要:为了减少混凝土结构因沉降、温差、混凝土收缩等产生的应力,设置后浇带是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或伸缩的调整办法。
本人以住宅地下人防工程后浇带施工为实例,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和抗渗要求,浅谈一些对后浇带施工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
关键词:地下建筑物工程,后浇带,抗渗防渗,施工措施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对目前后浇带做法的分析目前,在建筑工程中,为了功能的需要和解决高层主体和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以及混凝土的温度应力等问题,后浇带法在建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
后浇带是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措施,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或伸缩的调整方法。
只有从设计到施工高度重视,才能使后浇带真正满足设计意图,从而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我国现行规范中,包括《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包括《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规程》[gbj3-91]和《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和施工规程》[gbj6-80],另外,还有不同版本的建筑结构构造图集中,对后浇带的构造和要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1.1后浇带的性质按其作用可归纳为4种(1)为解决高层建筑塔楼与裙房之间的沉降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沉降后浇带;(2)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收缩后浇带;(3)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温度后浇带;(4)为防止结构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伸缩后浇带。
2后浇带留设方案鞍山凯圣.凡尔赛商住小区六标段10#楼地上二十层,地下一层为人防工程,框剪结构。
地下工程为筏板基础,厚1000mm外墙壁厚350mm,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础底板为55.3m×19.25m,长方形平面,属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由于长度较长,设计图中在建筑物中部20-22轴设置了一道横向施工后浇带,板带宽1.2m,从筏基至主体顶层层层设置,而且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上,后浇带平面设置见(图1)。
浅谈后浇带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作者:杨金兴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6期【摘要】文章先对后浇带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然后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要点,以确保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和主体结构安全。
【关键词】后浇带;质量问题;质量控制措施为使建筑的立面美观、平面布置不受变形缝影响以及使建筑功能更趋合理,应用后浇带技术代替变形缝进行建筑设计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然而有一些施工、监理单位对该部位的质量控制普遍重视不够,施工随意性较大,导致开裂、渗漏等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在墙体、屋面、楼板、地下室等与后浇带相关的部位。
笔者认为,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一、后浇带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1、后浇带部位、宽度设置不正确,造成设计预期的采用后浇带技术代替变形缝的效果难以实现,导致部分结构构件开裂。
2、一些工程为赶工期,未按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后浇带两侧高低层建筑物(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以及温度应力减小等技术指标尚未达到设计预期目标,便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导致部分钢筋混凝土构件开裂。
3、后浇带两侧梁板模板支撑影响楼层施工运输通行,一些工程在后浇带两侧梁板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设计要求时,模板支撑便大量被拆除甚至全部被拆除,等到要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时再重新支设,导致后浇带两侧梁板长时间处在悬臂状态,施工过程在该部位不合理堆载和材料运输动荷载对该梁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些工程还出现下层后浇带两侧梁板模板支撑均已拆除,而上层梁板模板直接支撑在处于悬臂受力状态的梁板上,使该梁板额外承受设计所不允许的荷载,导致该部位钢筋混凝土构件开裂。
4、后浇带混凝土数量比较少,其施工过程容易被施工,监理人员所忽视,施工配合比失控、混凝土拌制随意、养护时间不够导致混凝土强度低,一些工程还存在后浇带拆模过早现象,这些问题均有可能导致后浇带楼板开裂。
后浇带施工技术要求及质量保证措施为使建筑工程的后浇带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工规范,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确保结构受力安全和后浇带处无渗漏现象,避免不可预见因素对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影响,杜绝后浇带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做法。
一、技术要求1、后浇带砼施工的时间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工程实际施工情况要求。
若设计无要求时,一般为施工后40-60d,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沉降基本完成后进行。
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砼14天后进行.2、确定施工方案,针对后浇带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情况,编制满足设计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
3、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操作要求、细部构造及技术质量要求。
4、后浇带砼浇筑应留置砼强度检验试块及抗渗强度检验试块(设计有抗渗要求),后浇带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其两侧砼,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同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5、后浇带处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若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并应按设计要求设附加钢筋.6、地下室顶板后浇带处模板支撑架必须独立搭设,在后浇带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前,不得将模板支撑拆除,以免梁板因悬臂而变形。
7、后浇带砼未浇筑前宜有保护钢筋的措施,可用模板盖住钢筋;并用砂浆做出挡水带,以免施工过程中后浇带处的钢筋被污染、堆积垃圾。
为防止地下室大梁和设备基础后浇带处有积水锈蚀钢筋,应将后浇带位置垫层标高下降50—100mm,以便处理施工缝、清除垃圾和排除积水.8、后浇带的留置做法节点图1、后浇带砼浇筑前的质量控制1)后浇带两侧砼面上的浮浆、松散砼应予凿除,混凝土表面凿毛,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
地下规范要求。
3)模板必须稳固、密封、平整,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以确保砼的成型几何尺寸,且应保证砼施工后新旧砼没有明显的接搓。
4)设置止水条时,应固定牢靠、平直、不得有扭曲现象,确保位置准确。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摘要】近几年,伴随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的施工质量亦持续提升。
其中,后浇带施工方法被视为一项关键的施工技术,一旦应用于工程项目,其成效将会显著。
利用这种方法,施工企业可以有效管理和提前预防后浇带成型后的裂缝问题。
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后浇带的类型、特点以及后浇带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的对策进行了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类型;质量控制在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后浇带成型后裂缝问题,造成诸多渗漏、处理困难,进而提高施工成本,对工程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到工程的安全。
目前,后浇带在建筑过程中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施工手段,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效处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关键技,但是,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对质量控制的不到位,会出现一些有害裂缝,极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耐久性与安全。
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工程后浇带的类型及特点针对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裂缝问题,提出了防止双墙或双柱不利于平面设计的措施,防止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
后浇带分为三种类型:温度后浇带、收缩后浇带、沉降后浇带。
1.1温度后浇带的特点温度后浇带是为了避免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拉伸应力超出了其抗拉强度,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
混凝土在浇注后处于硬化状态,其性质还不够稳定,既有建筑物由于热膨胀和冷缩法则,往往会出现结构性裂纹。
它的硬化收缩通常在30~60天左右就能完成。
而由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长期作用于结构,对结构的危害也很大,如果在约束部位的拉伸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则会在构件内产生有害裂缝。
依据本行业多年来相关信息分析,在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结构性裂缝就是由于气候交替变化而引起的。
1.2收缩后浇带的特点收缩后浇带是为了防止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其强度发展期间,由于温度、收缩等因素引起的裂缝而预留的后浇带。
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在建筑工程领域,后浇带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于解决建筑结构因温度变化、收缩不均等原因产生的裂缝问题,保证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一、后浇带的定义与作用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其主要作用包括: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 1 2 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预留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二、后浇带的设计要点1、位置选择后浇带的位置应选择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如梁、板的反弯点附近。
同时,应避免在剪力墙中部设置后浇带,以免影响剪力墙的整体性。
对于地下室的后浇带,应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底板和外墙的相应位置。
2、间距设置后浇带的间距应根据建筑的长度、结构类型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为 30 40 米,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为 700 1000 毫米。
3、类型选择后浇带主要有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两种类型。
沉降后浇带主要用于解决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伸缩后浇带则用于减小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影响。
在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后浇带类型。
4、钢筋处理在后浇带处,钢筋一般应贯通不断。
对于沉降后浇带,钢筋应在浇灌后浇带混凝土前断开,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连接;对于伸缩后浇带,钢筋通常不断开。
2024年高层建筑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后浇带作为超长建筑不留温度伸缩缝及高层建筑高层部分与裙房之间不留沉降缝的技术措施,已经普遍使用。
但如在施工过程中有些环节注意不到,往往会使后浇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给施工带来不便,给结构造成隐患。
结合我们近十年来施工高层建筑工程后浇带的做法,就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谈几点体会。
1.模板支撑系统要独立作为温度后浇带,一般要求砼浇注的间隔时间不少于60天;沉降后浇带要求高层部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浇注砼,间隔时间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
在这期间,后续工程还要往上施工,已施工过的后浇带两侧面的梁板结构就变成了悬挑构件,且要承受上部其他结构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单靠正常施工的模板支撑系统远远不够。
因此,后浇带下及其两侧各1m范围内的模板及支撑必须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经过计算独立设置,确保受力和稳定。
否则,可能会造成梁板上部裂缝或后浇带部位下挠,顶板面不平下沉等质量事故。
这部分支撑尽量采用上下可调支撑,待结构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逐根卸荷随即再旋紧撑牢,以避免原支撑层层满负荷往下传力,致使最下层无支撑结构受力和挠度过大的不合理情况。
1.1后浇带两侧保留受荷支撑不少于两排,排距不大于1m(包括梁板支撑均应保留)。
该部分模板支撑系统要相对独立,以便于其他模板及支撑的正常拆除和周转。
1.2被后浇带断开而形成悬臂的结构梁,要留有早拆支撑,以备其他支撑拆除后留作受荷支撑(其他支撑的拆除时间以该梁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00%和上一层梁砼强度≥75%设计值为准)。
早拆支撑的间距应以计算确定,计算时可考虑扣除该悬挑梁所能承担的荷重,其他荷载(包括本层结构部分荷载和上一层结构施工荷载)由早拆支撑承担。
如果一般φ48壁厚3mm普通钢管受力不够(或间距过密时),应换撑120×120或150×150方木。
1.3后浇带保留的支撑,水平方向应可靠拉结,以防失稳。
1.4对地下室较厚底板、大梁等属大体积砼的后浇带,两侧必须设置专用模板和支撑,以防止砼漏浆而使后浇带底部断不开。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探讨蒋涛摘要: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建筑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施工技术和整体性也越来越严格,因此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新的发展机会。
而对于后浇带技术的应用对于解决建筑裂缝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施工技术和改善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我们还必须进行严格的管控工作,通过严格的说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应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技术;质量控制一、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概述后浇带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结构中预留出后浇筑的区域作为之前进行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形变的缓冲区,待主体的钢筋混凝土凝固后再对预留的区域进行混凝土浇筑,这样的技术就叫做后浇带技术。
二、后浇带技术的主要功能(1)温度差会给建筑造成收缩现象。
因此缩小温度差是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的主要功能之一。
受到施工项目所在地区的温度、湿度、气候、季节的影响,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收缩问题一直是困扰施工质量的难题。
为了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施工中采用了后浇带技术。
这一技术具有疏导混凝土中的温度的特点,而且可以在施工现场布设的地段不收限制,因此,对于改善混凝土施工环境具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2)施工工程在建设中难以避免的就是沉降问题。
这是由于工程结构的标高、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工程施工工期长短等很多因素决定的。
沉降差带来的问题也是困扰建筑施工质量的难点。
对于这一现象采取的比较好的方法中,就有后浇带技术。
后浇带技术能够预防沉降差,将建筑结构连接成整体,从内部将结构受干扰的应力消除。
从而强化建筑整体施工质量。
三、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1、准备工作为了可以有效避免后浇带浇筑过程出现漏浆的情况,必须确保后浇带附近混凝土浇注的质量,并采用钢筋支架来进行后浇带两侧的隔挡工作,同时还要安排相关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施工区域的清理工作,为后浇带施工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对一些防水性能较高的施工区域的后浇带施工应该避免采用直槎方式,例如:地下室底板等。
建筑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一、前言在建筑物中,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往往需要设置变形缝,但是设置变形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等一些缺陷,这些都会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和平面布局。
在施工中,根据工程需要,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连续整体的结构体,这就是后浇带,它即能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的施工问题,又能解决高低结构的沉降变形协调问题。
但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设计中的受力分析和温差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只有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的工程技术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使后浇带满足工程的设计意图,才能起到它所应有的作用。
二、建筑后浇带施工的功能作用后浇带施工工艺是指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施工期间将建筑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在基础底板、墙、梁等相应位置设置临时变形缝为结构的膨胀预留出空间,并在一段时间后再浇筑混凝土填筑密实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按其功能作用可以分为三种:①沉降后浇带,为解决地基条件差异产生的建筑结构不均与均匀沉降设置;②伸缩后浇带,为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超长结构因温差而引起收缩变形而设置;③温度后浇带,为释放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的温度应力而设置。
后浇带设计的目的在于防止裂缝产生,其独特的施工工艺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结构的整体性,从而维护结构的安全。
三、后浇带施工的设计原则钢筋混凝土受温度应力场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和膨胀,由此产生一些有害裂缝,直接影响建筑物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设计单位对后浇带设置不合理、施工技术处理不当、质量把控不严等因素亦会造成后浇带的质量隐患。
因此,设计后浇带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案事前确定,并根据不同的构建、地基承载力、建筑层数等进行相应的施工工艺设计。
后浇带作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临时性变形缝,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坚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配合相应的施工工序和技术参数进行后浇带的预留和设置。
设置原则遵循“先放后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