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练习题

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练习题

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练习题
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练习题

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练习题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此图是冬季风环流侧视图,影响我国的西北风的序号是()

A.①B.②C.③D.④

4.若此图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侧视图,则A处表示的气压带和③处表示的风带分别为()

A.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

C.极地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

读“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

6.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关于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B.④吹向⑤C.⑤吹向④D.④吹向②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7-9题

图4

7.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8.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9.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10.读“北半球某地区上空等压面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4)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__季(节),判断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 D

2 B

3 C

4 D

5 D 6B 7D 8B 9D 10(1)b近地面空气密度大(2)C(3)略

(A、B、C、D间环流为顺时针方向)(4)夏陆地为低压,仅考虑热力因素,低压是因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而产生的,所以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为夏季.

全球气压带的分布移动及季风环流

必修一教案(1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季风环流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三层次”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及判读 (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判读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2.突破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特征

第一步,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如赤道低气压带;温度低,气压高,如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下沉,则气压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上升,则气压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二步,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 第三步,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 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0--30°之间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30°--60°之间为中纬度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60°--90°为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2)辨别——看相间特点: 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下面两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2.若此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③气流是东北风 B.甲处是30°N,乙处是赤道 C.甲处是副热带高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读下列四地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题。 3.四地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题。

4.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近地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该月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8.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北半球季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下面两题。 9.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①是西南风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北风 D.②是冷性气流 10.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题组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A.1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B.7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C.纬向分布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D.冬、夏季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018·浙江镇海中学测试)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下图示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纬度中,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是() A.40°N B.50°S C.40°S D.60°N 2.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势高低 C.洋流性质D.海陆分布 1.B 2.D[第1题,读图可知各纬度西风分速,把所给的四个纬度数冬、夏季西风分速相减便可知,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是在50°S附近,选择B。第2题,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大,西风影响的范围比例小,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受西风的影响的比例相对较大,选择D。]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该月份()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甲地盛行西南风 C.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D.乙地的气 3~4.3.C 4.压带、风带北半球的夏向力的影响 读某区域5.图中①② A.①地 C.③地6.图中④地 A.可能 B.使澳 C.给巴 D.与影7.图中⑤地 A.太平 C.大西 5.A 图中④ 响南亚 西洋。 (2018·河在当地气候家公园位置

8.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特征,判定卡卡杜国家公园降水集中在() A.3~5月B.6~8月 C.9~11月D.12~次年2月 9.卡卡杜国家公园干季焦黑的原因为() A.灌丛自燃B.强光烤晒 C.高温熔化D.日温差大 8.D9.A[第8题,从图中看此地为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北半球冬季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易带来丰沛的降水,12~次年2月为北半球的冬季,选择D。第9题,卡卡杜国家公园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湿季时草木葱绿,但是到了干季降水稀少,气温高,草木枯黄,灌丛容易自燃,变得焦黑,选择A。] 读某大陆西岸年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图,完成10~11题。 10.有关Q处降水少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A.全年受甲气压带的控制 B.受丙气压带和3风带的控制 C.受甲气压带和2风带的交替控制 D.受乙气压带和3风带的交替控制 11.有关S地与R地降水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S地比R地的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也大 B.S地比R地的年降水量大,降水更集中,雨季更短 C.S地因受沿岸暖流增湿作用的影响,年降水量大 D.S地比R地受4风带影响的时间长,年降水量大 10.B 南半球 带高压 带和风 带控制 30°~4 S地的降 水多,(2017浙江 12.从大气 A.副极地低C.副热带高13除大气A.海陆位置 C.流经洋流 12.B13.B 英国西部为分布特点的 (2017湖南的地带称为在北半球夏东南信风直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的性质。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影响天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及问题详解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随高度增加气压的变化情况。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不断降低,在高空的低压状态下,气球部的压强使其膨胀破裂。 答案:B 2.材料:歌词《军港之夜》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这首经典老歌的歌词有不妥的地方吗? 思路解析:在海滨地区,白天陆地上空大气增温迅速,可海面上空气温变化却很小,在陆地上形成低压,海上形成高压,空气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晚上相反,吹陆风。而歌词中“海风你轻轻地吹”只可能白天出现,夜晚为陆风。 答案:海边晚上吹陆风,白天吹海风。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思路解析: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理解其影响,必须先弄清各个气压带、风带空气运动状况及其特点。低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高压带均盛行下沉气流,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原因是热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原因为动力原因。 答案:A

2.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确的是()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思路解析:信风是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空气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但当在大陆东岸,尤其是受地形抬升时,一般也会形成丰沛的降水。西风是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一般情况水汽容易凝结,但在大陆东岸为离岸风,也难以形成降水。所以A、B、D项均是错误的。副热带高压带的大陆东岸,由于有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答案:C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示意图”(图2-2-1),完成3—4题。 图2-2-1 3.有关甲、乙的位置,正确的是() A.甲位于30°N B.乙位于30°N C.甲位于90°N D.无法确定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大气环流的灵活运用。据图看出①②气流相遇,①爬升,说明①为暖湿气流,来自低纬,甲位于30°N,②来自高纬,属于冷气流。 答案:A 4.有关①②气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冷性气流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风带 D.②是西南风 思路解析:根据上题解析可知,①为暖湿气流,来自低纬,甲位于30°N。②来自高纬,属于冷气流。所以选项A、B均是错误的。在30°—60°为西风带,在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 ②处为极地东风,在北半球为东北风,所以选项D也是错误的。 答案:C 5.如果图2-2-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2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李红梅]【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视频和文字材料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2.运用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大气环流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起着承接启后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要求强,但是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化为具体,因此在课堂中用视频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播放“马纬度”形成的视频 设问:在30°N附近的海域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阅读活动】阅读课文33页第一自然段。完成课本33页活动题图 2.9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并说明理由。 【回归课文】学生活动完引导学生回归大气环流的概念。 【视频思考】阅读思考题后观看视频: 赤道附近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能直接到达北极地区吗?为什么? 30°N附近近地面为什么会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赤道和30°N之间的水平气流如何运动。 【绘图巩固】在学案“图1”中画出低纬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思考探究】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一样吗?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34-35页文字,尝试在学案图1中画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及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设问:判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属于哪一种成因? 【回归导入】:几百年前海上马匹贸易在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等待顺风的到来,马匹因缺淡水、饲料大量病倒、死亡。因此,把这一地带称为“马的死亡线”,也称“马纬度” 思考:1、30°N附近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2、除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区域可能形成“无风带” 【学生活动】:在南半球相应的纬度位置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画出风向。 【规律探寻】:观察学案绘制完整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 【过渡回归】:除了这些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5页图2.11,观察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探究活动】观察动画演示思考: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如何移动的? 【实践练兵】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与D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该气压带是_____原因形成的。

【2.2】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 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 的性质。 ?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 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 影响天气和气候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 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气压带和风带2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法与过程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 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 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一、三圈环流 [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那从理想 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 [学生回答]赤道极地 [教师]对。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赤道与极地间 的闭合环流图

高一地理_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第三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 1.大气环流( ) A.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B.是大气运动中常见的形式 C.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D.它很难调节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3.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成因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 D.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4.(全国高考题)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至北京,大约需3个小时,原因是( ) A.地球自转的影响 B.两地时差的关系 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 D.水平气压梯度的影响不同 5.关于三圈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圈环流上空都是偏西风 B.近地面,低、高纬是偏东风,中纬是偏西风 C.南北半球三圈环流经线方向上一致,纬线方向上相反 D.赤道和副极地为上升气流,极地和副热带为下沉气流 6.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西欧国家工业区的排放源传送过去的,其传送方式是() A.东北信风 B.中纬西风 C.极地东风 D.台风 7.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8.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哪些现象发生() ①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②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③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成低压区④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如图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当北半球某纬度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图中状态时,回答10~11题。 10.此时是()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 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 `11.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多雨 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及气压带和风带(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高考目标定位】 最新考纲目标在线 1、大气的受热过程1、结合案例加深对气温、气流运动、气压和天气状 况的理解。注意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形成的典型 季风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判断 【考纲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压迫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重要方面是辐射热交换。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力状况,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补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1.成因:高低纬度间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2.分布: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赤道上空:南风→西南风→西风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形成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风不断偏转成西南风;到30°N附近形成西风,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附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也可用下图来表示:

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强化类训练 1.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2.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3.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示意图”(图2-2-1),完成3—4题。 图2-2-1 3.有关甲、乙的位置,正确的是() A.甲位于30°N B.乙位于30°N C.甲位于90°N D.无法确定 4.有关①②气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冷性气流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风带 D.②是西南风 5.如果图2-2-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图2-2-2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6.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7.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A.向西北方向 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1.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随高度增加气压的变化情况。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不断降低,在高空的低压状态下,气球内部的压强使其膨胀破裂。 答案:B 1.思路解析: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理解其影响,必须先弄清各个气压带、风带空气运动状况及其特点。低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高压带均盛行下沉气流,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原因是热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原因为动力原因。 答案:A 2.思路解析:信风是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空气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但当在大陆东岸,尤其是受地形抬升时,一般也会形成丰沛的降水。西风是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一般情况水汽容易凝结,但在大陆东岸为离岸风,也难以形成降水。所以A、B、D项均是错误的。副热带高压带的大陆东岸,由于有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答案:C 3.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大气环流的灵活运用。据图看出①②气流相遇,①爬升,说明①为暖湿气流,来自低纬,甲位于30°N,②来自高纬,属于冷气流。 答案:A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是()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③地转偏向力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影响它成因的是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答案:B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2~4题。 2.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D.空气受冷下沉 3.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 4.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A.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B.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C.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 D.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解析:第2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形成的。第3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低气压带地区多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带地区多为晴朗的天气。第4题,气压带和风

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与其移动方向一致。 答案:2.B 3.C 4.C 读右图,椭圆表示地球上的气压带,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据此回 答5~6题。 5.b气压带的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6.当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时,a地所在风带及风向是() A.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B.低纬信风带东北风 C.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D.中纬西风带西北风 解析:第5题,由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可知,b应为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气压梯度力只指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由此可以确定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6题,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a应为低纬信风带,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5.B 6.A 下图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完成7~8题。 7.若上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且G地纬度较H 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G、H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G、H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8.若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正确的叙述为() A.G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G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H和风带②的成因相同 D.G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G地形成高压区,H地形成低压区,G地纬度较H地低,则

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练习题

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练习题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此图是冬季风环流侧视图,影响我国的西北风的序号是() A.①B.②C.③D.④ 4.若此图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侧视图,则A处表示的气压带和③处表示的风带分别为() A.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 C.极地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 读“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 6.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关于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B.④吹向⑤C.⑤吹向④D.④吹向②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7-9题 图4 7.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8.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9.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10.读“北半球某地区上空等压面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4)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__季(节),判断理由是________。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季节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①__________。它反映了大气运动②________的平均状态。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表面不同纬度间③______________分布不均。 2.意义:大气环流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④______________。 a.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__。 b.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形成⑦____个气压带和⑧______个风带。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由于⑨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⑩____移,冬季?____移。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 C.地转偏向力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气流由于热力因素呈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 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知识点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4.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完整版)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_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作业时间:月日 (2019江西宜春模拟)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甲、乙所在的平面为地面。读图,回答1~3题。 1.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低于乙地,则(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信风带 2.若图中甲、乙分别为北半球的大陆和大洋,则此季节( ) A.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 B.印度低压处于强盛时期 C.我国东北地区河流冰封雪冻 D.我国长江中游易发生洪灾 3.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答案:1.C 2.C 3.D 解析:第1题,据图及题干要求可确定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甲、乙之间近地面为西风带,故C项正确,D项错误;该环流是中纬环流,故A、B项错误。第2题,此时是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故此季节为冬季,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故A项错误;印度低压处于较弱时期,故B项错误;冬季,我国东北地区河流冰封雪冻,故C项正确;我国长江中游易发生洪灾的季节是夏季,故D项错误。第3题,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甲地又以下沉气流为主,甲地只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选项中的四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地中海气候夏季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其他气候类型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无关,故D项正确。 (2019天津五校联考)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读图,回答4~5题。

图1 图2 4.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顺风顺水 5.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 B.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 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夏季多雨 答案:4.A 5.B 解析:第4题,由图2中风带、风向知甲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图1中其北移了,说明为北半球夏季,A项正确。第5题,图示乙、丙、丁分别为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丙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该地区形成极锋,降水相对较多,故C项错误。南亚夏季多雨是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而成,并非丁风带的影响;故选B项。 (2019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模拟)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信风辐合带是指东南信风直接和越过赤道的东北信风相遇组成的辐合带。读图,回答6~7题。 甲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解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课标要求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不要求系统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等。 【教材分析】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节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前面两部分知识的深入和运用,是课标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因此,应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掌握气候的分布及其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关系。利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帮助学生对比分析各种气候类型在气温、降水及其组合方面的差异,这对于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够分析低压控制下降水少,高压控制下降水多;从海洋向陆地吹的风湿润,从陆地向海洋吹的风干燥。但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地图的阅读能力和地理术语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还缺少洋流知识,需要教师设计活动加以引导,逐渐生成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填图、列表比较、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分析过程,认识地理是探索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的文字较少而需要掌握的内容繁多、理解难度大,常规方法教学无法达成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抓住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学会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提炼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讲解)

气压带和风带 考点解读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运动的原因。 3.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 知识清单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三圈环流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有移动现象,规律是与________________一致,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冬季_____。 4.由于________________ ,以亚欧大陆为例,1月份________________被大陆上的_____高压——_______________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____________)。7月份________________被大陆上的_____低压——_______________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_____________)。南半球由于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性质均一,气压带______分布明显。 5.季风成因: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低纬间冷热不均 2.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地转偏向力 地表均匀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全球性 全球性 水热 赤道 副极地 极地 3.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北移 南移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带 冷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热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海洋 带状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要点精析 要点一:大气环流与三圈环流 1.根据气流运动判断气压高低 空气下沉时,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增加,气压升高;空气上升时,部分空气从上空外流,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因此,风的来向为高气压区,风的去向为低气压区。 2.三圈环流图 以北半球为例 低纬环流 赤道附近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成因),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流动同时右偏,在北纬30°附近上空,风向偏转成西风(图中箭头1),不能继续北进。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由于重力作用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成因)。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图中箭头2,因常年存在,很守“信用”而得名)。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图中箭头3),称为盛行西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热力成因)。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图中箭头5),称为极地东风(因来自极地而得名)。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 概念: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性:________、有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意义;调整全球________分布,影响天气和气候 大气环流 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________低气压带(热力环流) 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 ________低气压带(动力环流) 高纬环流:________ 高气压带???→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热力环流) 三圈环流 气 压带 和风带 的 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