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超现实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8.31 MB
- 文档页数:16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概论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股独特力量,它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震撼。
这种电影形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与文学领域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有着紧密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概况、特点、代表作品、导演及其重要影响。
概况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这一运动旨在通过艺术表达出人类潜意识中的真实和梦幻。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在技术和制作方面不断创新,成为全球电影的瑰宝。
其代表人物包括导演让-吕克·戈达尔、阿伦·雷乃等。
特点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梦幻、想象和非理性。
影片中的情节和画面常常游离于现实和幻觉之间,通过荒诞的叙事和视觉效果来激发观众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还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通常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困境。
代表作品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一条安达鲁狗》(1929)、《黄金列车》(1931)、《早晨的四重奏》(1952)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条安达鲁狗》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惊人的视觉效果展现了超现实主义的魅力,成为这一流派的经典之作。
导演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阿伦·雷乃等。
让-吕克·戈达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狂人皮埃罗》和《周末》等都展现了超现实主义元素,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颠覆性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界限。
阿伦·雷乃则以其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处理方式,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描绘,成为了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经典作品《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现实的穿插,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影响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对电影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手法,以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方式展现故事,为后来的实验电影和独立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超现实主义-现代艺术的一项运动与流派。
超现实主义脱胎于瑞士的达达主义,由达达主义在法国同象征主义相结合后逐渐演变而成。
法国诗人阿波利内尔于1917年在其自传小说《断头诗人》中首先使用超现实主义一词。
1924年与1929年,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先后两次发表《超现实主义者宣言》,之后逐渐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画派。
超现实主义者(Surrealists )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so-called other side of the world,即无意识 unconscious或潜意识subconscious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者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同时致力于突破合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
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与过去画家描写梦境有显著不同,这在于他们能重现梦境reproduce the dream,并将逻辑logical上不相干的事物加以喻示性地并列,由此传达出梦境特有的感性气氛。
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的梦幻心理理论及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共同之处,在于其观念的一致性。
但从视觉意义上来划分,可分为两个极端:一是被称作绝对的或表象的超现实主义,是画家通过形式美的手段,揭示他们个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幻想,这类作品具有抽象的性质。
另一个被称作逼真的超现实主义,是画家在创作中把梦境般的象征性物体,在令人惊异的、暧昧的结构中重新组合起来,以具象的方式去描绘物象,以摆脱头脑中惯常的意识,迫使观众接受那种非理性的,逻辑上无法解释的“现实”。
(First surrealism is called absolute or representation, a painter by means of formal beauty, reveal their personal, unconscious or subconscious fantasies, these works are abstract in nature.Another is called realistic surrealism, a painter in the creation of the symbolic dream-like objects in amazing, ambiguous structure back together, to figurative way to describe the images to get rid of the mind the usual sense, forcing the audience to accept the kind of irrational logic can not explain "reality.") 超现实主义画派代表画家有马格利特、达利、米罗、马宋、恩斯特等语言与形象,马格利特“形象的叛逆”《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在《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这幅画中,你一定注意到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 clear contradiction,那就是画面形象陈述与画面文字陈述之间的否定关系。
超现实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影响与发展1. 引言1.1 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法国的一种艺术运动,旨在挑战传统艺术观念和现实世界的表现方式。
超现实主义强调梦境、幻觉和无意识的探索,试图表达人类内在的深层情感和欲望。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常常将不可思议的场景和形象描绘在作品中,通过离奇的符号和象征来传达超越现实的情感和意义。
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具有超乎理性和常识的表现形式,引导观众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之中。
超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重新解读,通过超越现实的手法来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不可言说之事。
在超现实主义的诞生之初,代表性作品如安德烈·布勒东的《大头人物的野餐》和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等,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通过荒诞和超验的表现形式,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与幻想、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思考与探索。
超现实主义的定义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也延伸到文学、电影、音乐、建筑、时尚等各个领域,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1.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的《记忆的永存》(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这幅作品描绘了软融的钟表,体现了时间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2. 雅克-安德烈·布列松(Jacques-André Boiffard)的《眼镜和银匙》(The Spectacles and the Silver Spoon),这幅作品结合了不同元素,呈现出超现实主义对日常物品重新赋予意义的特点。
3. 玛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这不是一支烟》(The Treachery of Images),这幅作品挑战了观者对现实和表象的认知,引发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4.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的《沙发海布吕》(The Robing of the Bride),这幅作品运用了拼贴和梦境般的图像,展现了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和幻想的探索。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简介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
或简称为超现实。
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
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
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须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这是对于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的朴素而有力的论证。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他们一方面要求艺术忠实地摹仿自然,“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另一方面不满足于被动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创造,对生活素材进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艺作品称为“第二自然”。
超现实主义画派是1924年产生于法国。
由法国作家Andre Breton (布列顿)发起。
在巴黎先后发表两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画派。
认为“下意识的领域”,如梦境、幻觉、本能等是创作的源泉,主张从潜意识的思想实际中求得“超现实”。
作品主要描写潜意识领域的矛盾现象,把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真实与幻觉统一起来,具有恐怖、离奇、怪诞的特点。
代表人物有米罗,恩斯特,代表作《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
超现实主义的种类:1、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全力追求的正是这种梦幻效果。
他们的美学信条是布雷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提出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总是美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不可思议的东西才是美的。
”“美可能使人震惊,也可能不使人震惊。
”这样,达利带来的那种荒诞不经的梦的世界确乎十分地美——挂在树上的软表、被肢解了的躯体、可怕背景上的骷髅骨架,等等。
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
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其代表画家除达利外,还有马格利特等人。
2、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以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
霍安·米罗生于西班牙艺人家庭,受其家庭影响,米罗选择了艺术道路,并在世界画坛上,成为超现实主义领袖人物,他的名望仅次于毕加索。
米罗的超常感受力使他能用象征手法传达信息,用极自然的艺术语言、超越时空的方式与观众交流。
他形象地表达了人类最强烈的感情:热爱、仇恨、信任和恐惧。
在他一生的创作题材中,夜空中的星星成了变幻无穷的永恒的符号,有人称他为“星星王子”。
他的空想世界也非常的生动,他对有机物和野兽,甚至那无生命的物体,都有一种莫名的热情。
他的作品充满幻想的幽默,从真实到幻想变形,于是又有人把他的画称为梦幻绘画。
他一生90个春秋,一直以严谨的洁身自好态度来对待生活。
他在画上流露出的稚气,差不多与婴儿无疑。
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强调梦幻、超越现实的创作方式,后现代主义则更注重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发展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超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其代表人物为安德烈·布雷顿。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通过梦幻、幻想、意象等手法来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
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具有离奇的情节、荒诞的形象和不可思议的事件,以此来突破现实世界的束缚。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超现实主义,以安德烈·布雷顿为代表,他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充满了反叛和激情,对现实社会的束缚进行了强烈的抗争。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超现实主义,以保罗·艾吕亚尔为代表,他在《超现实主义的复兴》中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新方向。
后期超现实主义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和个体的自由,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与发展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托马斯·品钦、伊塔洛·卡尔维诺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揭示现代社会中的虚构和矛盾。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常常以碎片化的叙事、多重视角的描写和模糊边界的人物形象为特点,通过这些手法来反映现代社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后现代主义,作品着重揭示现代社会的虚构和矛盾,对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后现代主义,作品更加注重对语言和叙事的反思,强调语言的能动性和叙事的自由性。
后期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常常以游戏性和迷幻性为特点,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来探索新的叙事方式。
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超级现实主义名词解释
超现实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文化领域兴起的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于欧洲,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其影响最为深远。
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认为,现实世界受理性的控制,人的许多本能和欲望受到压抑,能够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实和本来面目的是现实之外那绝对而超然的彼岸世界,即超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人的深层心理或梦境。
打破理性与意识的樊篱,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将文艺创作视为纯个人的自发心理过程,这些都是其基本特点。
作为一种思潮得到确立,是此派理论家布列东于1924年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后。
在宣言中他给超现实主义下了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
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头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
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
他认为,超现实主义就是要“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达于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
其理论依据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学说、梦的解释以及自由联想法最受其青睐。
超现实主义风格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主张"精神的自动性",提倡不接受任何逻辑的束缚,非自然合理的存在,梦境与现实的混乱,甚至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组合。
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需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
这种任由想象的模式深深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动出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
超现实主义画家们最关注的是人体和它的局部。
时装也是表现人体,只不过时装遮盖人体多一点而已。
作为遮盖人体艺术的时装,设计师们寻找各种方法再现人体的美。
作为遮盖人体艺术的时装,设计师们寻找各种方法再现人体的美。
圣洛朗推出的金黄胸铠圆满地表达了人体的惊人效果。
于是在服装设计中,有用骷髅纹等惊世骇俗图案的,有用刺目鲜艳的色调的,有高跟鞋式的帽子的,由内衣外穿的款式等等。
很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也参与了设计。
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师夏帕瑞丽是把超现实主义用到时装上最成功的设计师。
她的超现实主义饰品,各种装饰性极强的纽扣,幽默的风格,形成一种丑陋的雅致。
她和云集巴黎的艺术家们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贾图为她画效果图和设计晚装图案.达里和她过往甚密,常为她设计刺绣花样和印花图案,这使服装更具有趣味性. 1936年她带给人们“骇人的粉红”。
北非风格的设计,蝴蝶、龙等图案的应用成为她的标志。
她的很多作品都成为后来者眼里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典范。
80年代中期,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一度成为服装设计中的潮流。
在1983、1984年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复兴;卡尔.拉格菲尔德、戈尔捷等设计师均有精彩作品,他们的作品如一幅超现实的绘画一样,它的构成元素来自于现实世界,但是呈现出来的却几乎令现实不敢接受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中,超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较常用的对于某种风格的形容词,很多摆脱设计常规的服装均可以归类于该风格。
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1918-1930)印象主义(1917-1928)一.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关闭了他经营的制片﹑发行机构﹐卖掉了掌握法国主要影院网的百代交易公司和万塞纳胶片厂﹐使法国电影濒于消亡的边缘﹐影片产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输出几乎等于零。
路易.德吕克想利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
他于是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在理论上提出“上镜头性”等概念,企图使“法国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真正的法国电影”。
同时,他在创作中团结一批包括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马赛尔•莱皮埃,以及让•爱浦斯坦等有作为的电影艺术家,力求在影片中进行他的革新目标。
这一学派被称为“印象派”,是法国电影史学家亨利.朗格卢瓦倡导的。
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
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
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
二.发展时期1.兴起:1918-1928年间,许多年轻导演在一系列不寻常的影片中,实验了许多对抗好莱坞影片的形式原则。
导演们在影片中实验各种新的摄影及剪辑技巧,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况,开创了电影技术的新领域。
2.发展:这些形式、风格及技术上的创新,让法国电影工业有信息能收复好莱坞电影所盘踞的十场。
20世纪20年代,印象派电影制作成员却是是先独立制作,再由百代或者高蒙公司发行,当时颇受法国观众欢迎。
3.衰落:1929年,外国观众仍没有接受印象主义电影,因为它的实验风格是属于精英文化,而非针对一般大众的。
当有声片来临之后,法国电影工业制片预算吃紧,不再敢花钱去冒险拍摄这类实验片了。
三.结果1929年左右,这股独特的电影运动销声匿迹,但印象主义风格形式的影响则持续了下来——如内心叙述主观镜头和剪辑,在希区柯克和玛雅·德伦的作品中都继续出现;在好莱坞的“蒙太奇片段”,以及某些特定的美国类型片和风格片(恐怖片、黑色电影)等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Ⅱ918—1930)默片时期法国曾经出现了一批不同于好莱坞经典叙事片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运动,其中一些如抽象电影、达达电影等并不完全局限在法国,所以我们把它们留在国际先锋电影运动的篇幅中来讨论。
但是,相对于美国影片制作模式来讲,法国还有两个相当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影运动,第一个就是印象主义运动,虽然属于先锋与前卫的风格,但仍然主要生存在电影工业体系之中。
大多数印象派导演一开始都是为法国大制片厂拍片,其中有些先锋影片也确实让制片厂赚到了钱。
直到20年代中期,大部分人才成立自己的公司独立制片,但仍然依靠大制片厂租借设备器材,并通过大发行商来发行影片,所以算是依然维持在主流商业电影制作体系中。
第二个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却是主要存在于商业电影制作体系之外,同其他艺术领域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一样,主要依靠私人赞助来获得拍片资金。
在这里令人惊讶的是,20年代的法国能够让截然不同的电影运动,同时存在于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环境之中。
◆印象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电影工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不但原来的电影工作人员被征召,制片厂也要配合战时任务,法国影片也无法出口,而且由于两大电影企业百代和高蒙拥有许多连锁影院需要片源,于是,1915年美国影片开始如潮水般进入法国。
以佩尔〃怀特、道格拉斯〃范朋克、卓别林和托马斯〃英斯等人的影片为代表,以及由地密尔导演的《欺骗》,还有威廉〃哈特的影片等等,好莱坞电影在1917年底几乎主宰了法国电影市场。
战后,法国电影工业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元气,在20年代法国观众观看好莱坞影片比观看国产片多出八倍,尽管法国电影工业采取了几项措施试图收复市场,例如模仿好莱坞的制片模式及类型等等。
然而,艺术上重要的里程碑还是由一些电影公司力捧的电影导演们所建立,其中有阿贝尔〃冈斯、路易斯〃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马赛尔〃莱皮埃,以及让〃爱浦斯坦等人。
这批导演与他们的前辈非常不同。
上一代的人认为电影是谋求商业利益的工艺品,而这一代年轻导演却更加富有理论且雄心勃勃,他们写文章宣称电影与诗歌、绘画、音乐一样,同样是一门艺术。
超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超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
它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通过揭示潜意识和意识流的复杂性,以及融合幻想与真实的元素来创作独特的作品。
超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哲学态度,试图使人们意识到现实的无限可能性。
1. 超现实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超现实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法国,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对潜意识的探索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思潮。
安德烈·布拉东和让·阿尔普等艺术家和作家成立了超现实主义运动,试图创作出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艺术作品。
超现实主义的初衷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力。
2. 超现实主义的核心特征超现实主义具有一些独特的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艺术运动。
首先,超现实主义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人类的潜意识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通过艺术来表达和探索。
其次,超现实主义探索幻想与现实的融合。
超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包含梦境、幻觉和荒诞的元素,以展示不同现实的可能性。
第三,超现实主义拒绝传统的美学标准和逻辑。
它追求破坏常规的形式和逻辑,创造出与传统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作品。
3. 超现实主义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超现实主义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扩展。
在文学中,超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具有离奇的情节和奇特的人物形象。
例如,安德烈·布拉东的小说《诡计之镜》以及路易斯·布封尔的剧本《福斯塔》等作品,都展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在绘画和雕塑领域,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包含荒诞、幻觉和奇怪的元素,如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和马克斯·恩斯特的《戴眼镜的小女孩》。
4. 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与扩展超现实主义对后来的艺术家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
或简称为超现实。
简介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注:不能与超级现实主义混为一谈,超级现实主义又称照相主义,是七十年代美国最为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美术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不同。
产生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
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
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
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
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
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之手。
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
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扁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
"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
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
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dadaism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
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
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
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