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两者之间存在关联。
本文旨在评述两者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指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数量不足或过多,导致机体代谢障碍。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炎症和关节畸形。
RA患者中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R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RA之间的关联可能是由于它们共享相同的自身免疫病理特征导致的。
有研究发现RA患者中TSH水平升高的比例较高,提示RA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此外,TSH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与RA的发病风险和病情评估有关。
甲状腺自身抗体对RA的风险和病情可能具有预测作用。
因此,对RA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和抗体检查是必要的。
甲状腺功能异常还可能通过影响RA患者的免疫系统而影响RA的发展和治疗。
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Th1 / Th2细胞因子平衡,从而影响RA的发展。
此外,甲状腺激素还可以影响免疫调节细胞的发挥作用,从而影响RA的病情。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治疗也可能会影响RA的发展和治疗。
在治疗RA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过程中,应注意其相互影响。
RA的治疗可能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展。
例如,青霉胺被用于治疗RA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治疗可能会影响RA的治疗。
例如,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可能会影响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从而影响RA的病情。
总之,甲状腺功能异常与R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又未充分理解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它们之间的机制,以更好地指导RA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新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硬、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缓解、减轻疼痛、预防关节畸形进展。
下面介绍一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进展:
1. 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是一种可以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阻断炎症介质的药物,能够有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比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抗白介素6(IL-6)药物、抗白介素1(IL-1)药物等,已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
2. 早期介入治疗:早期介入治疗是指尽早诊断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预防关节畸形和进一步病情恶化。
针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靶向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早期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关节损害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病史,制定治疗方案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是保证治疗的最大化效果同时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药物的滥用。
以上是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一些新进展,然而,针对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个性化定制。
必须通过与医生的密切合作来选择最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小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均有论述。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对RA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日趋深入,逐步形成了诸多辩证思想,临床收效显著。
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进行性、多发性、对称性小关节炎为主的临床常见风湿免疫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主要累及关节滑膜,其次可累及浆膜、心、肺、血管、神经等结缔组织。
RA的病理改变为滑膜炎症、关节血管翳形成及关节的骨质破坏[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RA患者80%发病于35~50岁,女性患者约3倍于男性[2]。
根据文献可知RA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另有“历节”“鹤膝风”“尫痹”之称。
历代医家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下面就本文对RA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1 正虚为本1.1 营卫不固人体正气亏虚,营卫失和,风、寒、湿、热等乘虚侵袭,邪气滞留关节,经脉闭阻。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提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马运锋[3]等根据“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致病特点,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营卫不和兼外感风寒湿邪的患者。
1.2 气血亏虚痹症久病耗伤气血,或素体气血亏虚,生化乏源,关节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病邪留滞,为病情缠绵的内因。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调养脾胃在补益气血方面尤为重要。
路志正[4]认为正气不足不单仅仅是气血亏虚、营卫不调,还应重视脾胃亏虚的致病因素。
马武开[5]教授从顾培护脾胃、补益气血的角度辩证论治,注重扶正固本兼以祛邪。
1.3 肝肾不足肝藏血,亦主筋;肾主骨,生髓。
《金匮要略》:“寸口脉沉而弱,沉则主骨,弱则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故曰历节”。
2024类风湿关节炎新疗法研究(全文)1. 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和骨破坏,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据统计,全球约有3000万人受到类风湿关节炎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对RA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为RA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综述2024年类风湿关节炎新疗法的研究进展。
2. 传统治疗手段目前,RA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疾病改变抗风湿药物(DMARDs)和生物制剂。
这些治疗手段在缓解关节炎症、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存在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3. 新型治疗手段3.1 小分子化合物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炎和抗骨破坏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如JAK抑制剂、S100A8/A9抑制剂等。
这些化合物通过靶向RA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有效缓解关节炎症和骨破坏。
临床研究表明,这些新型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RA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2 细胞疗法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调节和修复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达到治疗目的。
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疗法的研究备受关注。
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骨修复;Tregs则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可以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
临床研究显示,细胞疗法在改善RA患者关节功能、减少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3.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RA患者中存在基因异常,如Fos基因过度表达。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者开发了一种针对Fos基因的RNA干扰技术,通过抑制Fos基因表达,达到缓解关节炎症的目的。
尽管基因治疗在RA治疗方面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4. 总结随着对RA病理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为RA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一组以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
近年来,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存在相关性。
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研究表明,RA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7%和11%,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这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对疾病的预后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RA患者更容易出现关节损害、全身炎症指标异常升高、疾病活动度增加、关节功能恶化等不良预后。
这提示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加重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
一些研究还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抗体之间存在关联。
研究发现,RA患者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等甲状腺相关抗体阳性率较高。
这些抗体的存在可能反映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的免疫学联系。
目前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互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二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是两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旨在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病因、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现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两种疾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本文还将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研究的启示,以及临床应用展望,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异常、关联、研究进展、病因、影响、未来研究方向、结论、临床应用、启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个因素。
而甲状腺功能异常是甲状腺功能不正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低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高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深入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的关联,对于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座意义。
部分结束。
1.2 研究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功能异常是两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研究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发病机制,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探究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关联有助于深入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这两种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可以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深入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的关联,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推动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关节,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指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或过少,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两种疾病。
近年来,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存在关联,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免疫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在两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RA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在RA患者中的发生率略低于正常人群。
一些研究还发现RA患者中甲状腺自身抗体的阳性率较高,显示自身免疫反应在两疾病中的共同机制。
2. 遗传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功能异常都具有遗传易感性。
RA患者家族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家族性RA患者,而部分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也存在关节炎的症状。
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存在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有关。
3. 共同发病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功能异常都与慢性炎症和内分泌系统紊乱密切相关。
炎症介质的异常激活在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促炎细胞因子IL-6、IL-17等的过度产生可能是两疾病共同的发病机制。
RA患者中常伴随着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4. 临床表现:一些研究还发现,同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其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能与单独患有其中一种疾病的患者不同。
同时患有RA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在关节炎症状上可能较轻,但其他系统的异常症状如乏力、体重增加等可能更为明显。
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
根据个体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以及甲状腺激素替代等治疗方法。
基于现代医学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案:基于现代医学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中医作为一个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但目前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运用,结合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观点,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
二、研究目标1. 总结和梳理现有的关于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优势与不足。
2. 运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结合中医的理论体系,开展对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和实验。
3.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收集和整理现有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文献和临床案例,梳理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2. 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关节炎症状和相关指标的影响。
3. 进行临床实验,选取一定量的患者,随机分组,评估中医治疗对于缓解关节炎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4. 利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如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对实验和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评估中医的治疗机制和疗效。
四、方案实施情况1. 收集和整理现有文献和案例:已完成。
2.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实验:已建立模型并进行一系列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和结果。
3. 临床实验的开展:已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进行随机分组并进行中医治疗,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价。
4.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正在进行中,对实验和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数据采集与分析1. 动物实验数据采集:- 记录动物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 监测关节炎症状的变化,如肿胀、红斑等;- 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如炎症因子、免疫指标等;- 收集治疗过程中的相关观察和结果。
2. 临床实验数据采集:-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病情等;- 记录中医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 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包括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指数、生活质量等;- 收集并整理患者的治疗结果和观察结果。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王俊祥,E m a i l :w jx 1191@163.c o m 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左 腾,王俊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 要: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s e r u m n e ga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S N R A )是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但体内又缺乏对应的自身抗体,这类疾病较血清阳性类风湿关节炎(s e r o p o s i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S P R A )而言更易被忽视,易发生误诊和漏诊㊂本文对S N R A 的发病机制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S N R P 的认识㊂关键词: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 59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3)08-0753-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3.08.014 类风湿关节炎(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R A )是1种累及关节为主㊁同时伴有全身多系统㊁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的滑膜炎及骨质破坏㊂根据最新的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 m e r i c a n C o l l e g eo f R h e u m a t o l o g y /E u r o p e a n L e a g u e A ga i n s t R h e u m a t i s m ,A C R /E U L A R )联合修订的R A 分类标准,R A 中类风湿因子((r h e u m a t o i d f a c t o r ,R F )和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 n t i -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 a n t i b o d ,A C P A )均是阴性称为S N R A ㊂相比于R F 或A C P A 阳性的R A (S P R A ),S N R A 诊断困难,易漏诊㊁误诊,药物干预往往更晚,易错过治疗窗口期㊂S N R A 与S P R A 是同1种疾病的不同亚型,S N R A并不是S P R A 的轻症型或早期病变㊂患者在确诊R A 以后,由S N R A 转化为S P R A 的情况并不常见㊂1 遗传易感性2个小型双胞胎样本研究[1]显示,遗传因素对A C P A 阳性和阴性R A 易感性的作用最初估计是相同的㊂然而,在随后的1项大样本研究[2]中,遗传度得到了修正,结果显示,A C P A 阳性R A 的遗传度为50%,阴性R A 为20%㊂尽管如此,一级亲属中,S N R A 仍存在显著聚集[3]㊂这表明遗传因素仍是S N R A 的重要病因㊂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通常对遗传性疾病的易感性起主要作用,是R A 的最强遗传位点,特别是含有共同表位的H L A -D R B 1等位基因,该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 C )区域,可解释大多数(30%~50%)R A 的遗传风险[4]㊂目前,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基因区域可解释部分S N R A 的遗传性,全基因组的关联研究已证明有些基因片段有统计学意义㊂除人白细胞抗原易感基因,目前已发现100多个非人白细胞抗原基因位点与R A 相关,约80%与非编码区相关[5],有些非人类白细胞抗原易感基因位点(如A F F 3㊁C C R 6㊁C C L 21㊁I L 2R A 和C D 28)似乎与A C P A 阳性R A 更具相关性,T N F A I P 3㊁C 5o r f 30㊁S T A T 4㊁A N K RD 55㊁B L K 和P T P N 22与自身抗体血清型无关,还C L Y B L ㊁S M I M 2㊁S P P 1㊁C L E C 16A ㊁I R F 5和D C I R 与S N R A 更加相关[6]㊂在A C P A 阴性R A 中报告的标记中,A N K R D 55是在全基因组显著水平上唯一相关的基因位点,A N K R D 55的单核苷酸多种形态是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多发性硬化症㊁克罗恩病㊁糖尿病和炎症性肌病㊂最近,与维生素D 代谢相关的新的非叠加基因作用的位点,如D H C R 7和I F R 4的突变,已被提出可能与S N R A 有关[7],但与S N R A 的关联机制仍有待研究㊂2 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因素2.1 吸烟㊁其他肺刺激物和呼吸系统疾病 研究显示,吸烟与S P R A 呈正相关,吸烟会增加含有H L A -D R B 1共享表位的个体患S P R A 的易感性,然而,吸烟与S N R A 的相关性要么缺乏,要么很低[8]㊂与吸烟不同,其他的肺部刺激物,如空气污染㊁有机粉尘㊁石棉和二氧化硅不仅与S P R A 风险增加有关,且与S N R A 的风险增加亦有关,机制可能是肺部炎症形成了新的抗原促进了R A 进展,此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机制,如细胞因子产生㊁T 细胞极化㊁表观遗传变化及局部微生物群调节等㊂瑞典1项队列研究[8]表明,既往存在肺部疾病与R A 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自身抗体阴性还是阳性无相关性㊂2.2 微生物菌群失调和黏膜炎症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免疫系统形成起重要作用,当肠道㊃357㊃‘临床荟萃“ 2023年8月20日第38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u gu s t 20,2023,V o l 38,N o .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菌群失衡时,可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㊂研究[10]表明,R A有很强的肠道微生物-免疫-关节相互作用㊂在R A患者口腔㊁肺部㊁肠道等部分黏膜区存在菌群失调,且在多个时间点对自身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有影响㊂菌群失调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影响T o l l样受体(t o l l-l i k e r e c e p t o r s,T L R)信号㊁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㊁黏膜来源的固有免疫细胞的扩张和T细胞极化等[11]㊂菌群失调在S N R A中也起到支持作用,缺乏I L1受体拮抗剂的小鼠表现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并通过T L R激活和T h17诱导而发展为自发性关节炎,这个过程与自身抗体无关[12]㊂最新的研究表明,纠正S N R A/S P R A患者菌群失调,如使用益生菌㊁粪便移植及改变饮食等均得到了显著效果[13],具体机制尚需深入探讨㊂2.3体重和饮食体重指数(b o d y m a s s i n d e x,B M I)与R A的关系在许多研究中被提及,结果却不尽相同㊂P e d e r s e n[14]的小型病例对照研究首次报道了超重或肥胖的相关性仅限于AC P A阴性R A,此结果后来被其他独立的大型队列研究证实㊂欧洲1项前瞻性研究[14]中指出,在B M I>30k g/m2的人群中,S N R A的患病率增加了3倍,而对S P R A患病率无影响㊂国内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S N R A患者肥胖率高于S P R A患者,由于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产生的代谢因子有促炎作用,可能造成肥胖与R A相关㊂许多饮食成分也会与R A有关,如A C P A阳性健康受试者体内的o m e g a-3脂肪酸能降低进展为S P R A的风险,而一定剂量的酒精能降低R A的风险[16],无论A C P A阳性还是A C P A阴性㊂3激素因素有研究观察到妊娠期R A的发病率较低,这可能与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通路激活的复杂机制有关㊂研究[17]显示,R A患者大多在怀孕期间有所改善,其中以A C P A阴性R A中更为明显,而产后风险增加可能仅限于A C P A阴性R A㊂此外,在N H S和N H S I I的大型前瞻性队列[18]中,绝经因素与S P R A 的风险相关,而绝经后女性自身抗体阴性疾病的风险是绝经前的2倍多,发生S N R P的风险峰值大多观察到在绝经之后㊂另1项小型研究[19]也显示,绝经早期与R F阴性类风湿关节炎风险增加有相关性㊂4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最近1项大型纵向研究[20]发现,抑郁与发生R A 的风险增加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测量的因素是否包括吸烟年限㊁B M I㊁饮食摄入量㊁更年期状态或体力活动等,抑郁症与S N R A风险的相关性都会增加63%㊂在1项针对美国军人的研究[21]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 o s t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d i s o r d e r,P T S D)与突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最常见的是R A㊂抑郁症患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全身炎症标记物水平升高,如I L-6和C R P,这种促炎环境可促进S N R A发展㊂5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 mm u n e c h e c k p 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 s,I C I S)通常作用于下调T细胞激活的共抑制途径,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 y t o t o x i cT l y m p h o c y t e-a s s o c i a t e d a n t i g e n-4,C T L A-4)㊁程序性死亡1(p r o g r a mm e dd e a t h,P D-1)或其配体P D-L1㊂通过阻断这些共抑制途径,I C I S促进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但可能导致自身耐受性的打破[21],表现为全身或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㊂炎症性关节炎(i n f l a mm a t o r y a r t h r i t i s,I A)是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中P D-1信号失调在S N R A中发挥重要作用㊂另外,迟发性二肽基肽酶4(d i p e p t i d y l p e p t i d a s e-4, D P P-4)抑制剂可能会通过细胞因子诱导的炎症导致S N R A[23]㊂6自身抗体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过往许多R A患者被错误归类为S N R A㊂研究[23]表明,在传统定义为S N R A患者中,仍可能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氨甲酰化蛋白抗体(抗C A R P抗体)阳性率为16%,这些抗体在R A发病前几年就存在㊂自身抗体产生的主要过程是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 r o t e i n p o s t-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m o d i f i c a t i o n,P T M)如瓜氨酸化㊁氨甲酰化和糖基化㊂A C P A与R A的关节破坏和骨侵蚀相关,在有疼痛或关节炎的人群中,即使没有A C P A或R F,抗C A R P的存在也是R A发展的有力预测因素,抗C A R P存在预示着更具侵袭性的疾病进程,且可能被用作预后生物标记物,特别是在A C P A阴性的患者中㊂吴滔等研究[25]显示,增加抗C A R P抗体的检测可使S N R A患者减少17.4%,对R A的诊断有一定补充价值㊂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 e p t i d y l-a r g i n i n e d e i m i n a s e,P A D)是一类催化瓜氨酸化的钙依赖家族,P A D需高浓度钙,针对P A D4和P A D3的抗体增强了这类酶的活性,使之在体内不需高浓度钙也能进行催化,P A D4不仅在瓜氨酸化中产生作用,其本身也是一种抗原,能产生对应抗体㊂抗P A D4和抗P A D3确实可以在A C P A阴性的患者中发现,比例㊃457㊃‘临床荟萃“2023年8月20日第38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3,V o l38,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不一,在关节损害和关节外受累方面,它们似乎与最差的疾病预后相关㊂如抗P A D4抗体是在R A临床症状出现前检测到,其水平与影像学改变的程度相关,并预示着更高的进展风险和抗T N F-α治疗的耐药性㊂抗P A D3抗体与影像学变化的关系也已得到证实㊂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酶多肽1(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α-e n o l a s e p e p t i d e1,C E P1)抗体在S N R A患者中阳性率达50%[26],肽聚糖识别蛋白2(p e p t i d o g l y c a n r e c o g n i t i o n p r o t e i n2,P G L Y R P2)可识别30%~ 40%的早期R A(病程<2年)和S N R A[27],正五聚蛋白3(p e n t r a x i n s3,P T X3)是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28],抗P T X3与C R P浓度呈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也可提高S N R A的诊断敏感性㊂7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贯穿了R A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T N F-α抑制剂的有效性与自身抗体状态无关,这种细胞因子可能代表了1种共同效应途径,作用于许多炎症过程的下游㊂S N R A的记忆型B细胞增多,提示其活化存在障碍,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更多地依赖于活化的淋巴及单核-巨噬细胞[29],S N R A的滑膜和全身性炎症可能对T N F-α拮抗剂反应更好,对B细胞耗尽剂的反应低㊂S N R A 致病过程中还有炎症小体的激活和I L-1β过度产生[30]㊂8滑膜病理学S N R A与S P R A在滑膜中均主要以B细胞浸润为主,且两者滑膜中包括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在内的不同B细胞亚群相似[31],因此,尽管S N R A与S P R A的初始致病途径可能不同,但传递的是共同的炎症机制㊂与A C P A阳性R A相比,A C P A阴性的巨噬细胞的抗原处理和提呈活性较低,但巨噬细胞的促炎活性增加㊂R A发病机制的多样性,也诠释了不同作用机制靶向药物的不同治疗反应,基于不同自身抗体状态来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㊂9小结与展望S N R A为R A的亚型,由于缺乏特异性自身抗体易造成误诊㊂S N R A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不同于S N R A,但目前对其了解尚不充分,只有对其发病机制不断探索及完善,才能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㊂参考文献:[1] W o u d e D,H o u w i n g-D u i s t e r m a a t J J,T o e s R,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h e r i t a b i l i t y o f 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a n t i b o d y-p o s i t i v e a n d 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 a n t i b o d y-n e g a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2009,60(4):916-923.[2] F r i s e l lT,H o l m q v i s tM,K l l b e r g H,e t a l.F a m i l i a l r i s k s a n dh e r i t a b i l i t y o f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R o l e o f r h e u m a t o i d f a c t o r/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a n t ib o d y s t a t u s,n u m b e r a n dt y p eo fa f f e c t e d r e l a t i v e s,s e x,a n da g e[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2013,65(11):2773-2782.[3] T h o m a sF,K a r i n H,L a r sA,e ta l.F a m i l i a l a g g r e g a t i o no fa r t h r i t i s-r e l a t e d d i s e a s e s i n s e r o p o s i t i v e a n d s e r o n e g a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A r e g i s t e r-b a s e dc a s e-c o n t r o ls t u d y i nS w e d e n[J].A n nR h e u md i s,2016,75(1):183-189.[4] R a y c h a u d h u r i S,S a n d o rC,S t a h l E A,e t a l.F i v e a m i n o a c i d si n t h r e eH L A p r o t e i n s e x p l a i nm o s t o f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MH Ca n ds e r o p o s i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N a tG e n e t, 2012,44(3):291-296.[5] W o u d e D,H o u w i n g-D u i s t e r m a a t J J,T o e s R,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h e r i t a b i l i t y o f 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a n t i b o d y-p o s i t i v e a n d 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 a n t i b o d y-n e g a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2009,60(4):916-923.[6] H i g h-d e n s i t yg e n e t i cm a p p i n g i d e n t i f i e sn e w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l o c if o r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N a tG e n e t,2012,44(12):1336-1340.[7] W e iWH,V i a t t e S,M e r r i m a nT R,e t a l.G e n o t y p i c v a r i a b i l i t yb a s e d a s s oc i a t i o n ide n t if i e s n o v e l n o n-a d d i t i v e l o c i D H C R7a n dI R F4i ns e r o-n e g a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S c i R e p,2017,7(1):5261.[8] D a n i e l a D G,D i s c a c c i a t i A,O r s i n i N,W o l k A.C i g a r e t t es m o k i n g a n dr i s k o f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A d o s e-r e s p o n s em e t a-a n a l y s i s[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4,16(2):R61.[9] K r o n z e rV L,W e s t e r l i n dH,A l f r e d s s o nL,e t a l.R e s p i r a t o r yd i se a s e s a s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 s e r o p o s i t i v e a n d s e r o n eg a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a n d i nr e l a t i o nt os m o k i n g[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 a t o l,2021,73(1):61-68.[10] W a n g Q Q,X uR.D a t a-d r i v e n m u l t i p l e-l e v e l a n a l y s i so f g u t-m i c r o b i o m e-i mm u n e-j o i n t i n t e r a c t i o n si n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B M CG e n o m i c s,2019,20(1):124.[11] H o n d aK,D a nR L.T h em i c r o b i o m e i n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a n di n f l a mm a t i o n[J].A n n uR e v I mm u n o l,2011,30(1):759-795.[12] R e b e c c aR,E d e r v e e n T,J o s B,e ta l.A b e r r a n t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i o t a d u e t o I L-1r e c e p t o r a n t a g o n i s t d e f i c i e n c yp r o m o t e sI L-17-a n dT L R4-d e p e n d e n t a r t h r i t i s[J].M i c r o b i o m e,2017,5(1):63.[13]陈晓欢,洪学志,刘雷,等.肠道菌群失调与类风湿关节炎[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6):5.[14] P e d e r s e n M,J a c o b s e nS,K l a r l u n d M,e t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i s k f a c t o r s d i f f e r b e t w e e n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w i t h a n dw i t h o u ta u t o-a n t i b o d i e s a g a i n s t c y c l i c 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e p t i d e s[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06,8(4):R133.[15] L a h i r iM,L u b e nR N,M o r g a nC,e t a l.U s i n g l i f e s t y l e f a c t o r st o i d e n t i f y i n d i v i d u a l s a t h i g h e r r i s k o f i n f l a mm a t o r yp o l y a r t h r i t i s(r e s u l t s f r o m t h e E u r o p e a n P r o s p e c t i v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C a n c e r-N o r f o l k a n d t h e N o r f o l k A r t h r i t i s㊃557㊃‘临床荟萃“2023年8月20日第38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3,V o l38,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 e g i s t e r--t h eE P I C-2-N O A R S t u d y)[J].A n n R h e u m D i s, 2014,73(1):219-226.[16] K l a r e s k o g L,R n n e l i d J,S a e v a r s d o t t i r S,e t a l.T h ei m p o r t a n c e o f d i f f e r e n c e s;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i t s i n t e r a c t i o n sw i t h g e n e s,a n di mm u n i t y i n t h ec a u s a t i o n o f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J I n t e r n M e d,2020,287(5):514-533.[17] D e M a n Y A,B a k k e r-J o n g e s L E,G o o r b e r g h D V D,e ta l.W o m e n w i t h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n e g a t i v e f o r a n t i-c y c l i cc i t r u l l i n a t ed pe p t i d ea n dr h e u m a t o i df a c t o ra r e m o r e l i k e l y t oi m p r o v ed u r i n gp r e g n a n c y,w h e r e a si na u t o a n t i b o d y-p o s i t i v ew o m e na u t o a n t i b o d y l e v e l sa r en o ti n f l u e n c e d b y p r e g n a n c y[J].A n nR h e uD i s e a s,2010,69(2):420-423.[18] B e n g t s s o n C,M a l s p e i s S,O r e l l a n a C,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 m e n o p a u s a l f ac t o r sa n dt h er i s ko fs e r o n e g a t i v ea n ds e r o p o s i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R e s u l t sf r o m t h e n u r s e s'h e a l t h s t u d i e s[J].A r t h r i t i sC a r eR e s(H o b o k e n),2017,69(11):1676-1684.[19] P i k w e rM,B e r g s t r o m U,N i l s s o n J A,e t a l.E a r l y m e n o p a u s ei s a ni n d e p e n d e n t p r e d i c t o ro f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A n nR h e uD i s e a s,2012,71(3):378-381.[20]S p a r k sJ A,M a l s p e i s S,H a h n J,e t a l.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s u b s e q u e n t r i s k f o r i n c i d e n t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a m o n gw o m e n[J].A r t h r i t i sC a r eR e s(H o b o k e n),2021,73(1):78-89.[21] B o o k w a l t e r D B,R o e n f e l d t K A,L e a r d m a n n C A,e t a l.P o s t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d i s o r d e r a n dr i s ko f s e l e c t e da u t o i mm u n ed i se a s e sa m o n g U S m i l i t a r yp e r s o n n e l[J].B M C P s y c h i a t r y,2020,20(1):2.[22] M i c h o t J M,B i g e n w a l dC,C h a m p i a t S,e t a l.I mm u n e-r e l a t e d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w i t h i mm u n e c h e c k p o i n tb l oc k ad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J].E u r JC a n c e r,2016,54:139-148.[23] V a id y aB,A d h i k a r iB,B h o c h h i b h o y a M,e ta l.L a t eo n s e td i pe p t i d y l p e p t i d a s e-4i n h i b i t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s e r o n e g a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JN e p a lH e a l t hR e sC o u n c,2021,19(3):644-646.[24] R e e dE,H e d s t röm A K,H a n s s o n M,e ta l.P r e s e n c eo fa u t o a n t ib o d i e si n s e r o n e g a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a s s o c i a t e sw i t hc l a s s i c a l r i s kf a c t o r sa n dh i g hd i s e a s ea c t i v i t y[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20,22(1):170.[25]吴滔,陈楚涛,杨莉娟,等.血清学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新医学,2022,53(4):243-248.[26] P o n i k o w s k aM,W i e r k o t J,N o w a kB,e t a l.A u t o a n t i b o d y a n d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a c t i v i t y i n e a r l y a r t h r i t i s[J].C l i nR h e u m a t o l,2019,38(3):827-834.[27] H u a n g F,L i uX,C h e n g Y,e t a l.A n t i b o d y t o p e p t i d o g l y c a nr e c o g n i t i o n p r o t e i n(P G L Y R P)-2a s a n o v e lb i o m a r k e ri n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C l i nE x p R h e u m a t o l,2021,39(5): 988-994.[28] D a i g oK,I n f o r z a t o A,B a r a j o nI,e ta l.P e n t r a x i n si nt h ea c t i v a t i o n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o fi n n a t ei mm u n i t y[J].I mm u n o lR e v,2016,274(1):202-217.[29] W i t t e T.M e t h o t r e x a t e a s c o m b i n a t i o n p a r t n e r o f T N Fi n h i b i t o r s a n d t o c i l i z u m a b.W h a t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f r o m a n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v i e w p o i n t[J].Z R h e u m a t o l,2015,34(4):629-634.[30]S z e k a n e c zZ,M c i n n e s I B,S c h e t tG,e t a l.A u t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 a u t o i mm u n i t y a c r o s s r h e u m a t i c a n d m u s c u l o s k e l e t a ld i se a s e s[J].N a tR e vR h e u m a t o l,2021,17(10):585-595.[31] F l o u d a s A,C a n a v a n M,M c g a r r y T,e ta l.A C P A s t a t u sc o r r e l a t e s w i t hd i f fe r e n t i a li mm u n e p r of i l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C e l l s,2021,10(3):647.收稿日期:2023-03-21编辑:张婷婷㊃657㊃‘临床荟萃“2023年8月20日第38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3,V o l38,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甲状腺分泌功能异常的统称,包括甲状腺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近年来,学者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些研究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一项对中国河北地区18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其中高达26.5%的患者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异常。
一些调查研究还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共同的病理机制。
一些研究还尝试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的遗传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有关。
HLA-DRB1基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他一些候选基因也被发现与这两种疾病的发生相关。
目前的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可能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
由于研究结果不一致且研究设计上存在的限制,如样本量较小,缺乏长期随访等,对于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解释。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深入探讨这两种疾病的共同遗传基础以及甲状腺激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和发展的影响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同时可伴有多系统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年来,对于该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RA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小鼠、大鼠、兔等多种动物模型。
小鼠是RA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其中最为流行的模型是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该模型通过免疫反应诱导免疫系统攻击小鼠自身的关节,从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
除了CIA模型外,STIA模型、K/BxN模型等也被广泛应用于RA研究。
CIA模型CIA诱导是利用小鼠和兔免疫反应对于胶原蛋白的敏感性进行研究的方法。
该模型的特点是免疫系统对胶原蛋白的免疫反应,导致小鼠或兔关节炎的发生。
CIA模型是众多RA动物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它成为了研究RA病理生理机制和新型治疗药物的常用实验模型。
STIA(streptococcal cell wall-induced arthritis)模型是通过静脉注射链球菌细胞壁成分来诱导关节炎的模型。
该模型的特点是免疫系统对链球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反应,导致小鼠关节炎的发生。
K/BxN模型K/BxN模型是一种自发性关节炎模型,与免疫反应无关。
该模型基于kallikrein-like 抗原与Neu3血脂酶相互作用,最终产生IgG1自身抗体,并在足底关节发生树突状细胞炎性浸润、滑液膜增厚和滑液细胞激活等变化,导致关节炎的发生。
大鼠RA模型主要有两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和佐剂诱导的多关节炎。
AS模型通过BSA或人类膜蛋白诱导免疫反应,使大鼠产生抗体,从而破坏自身软骨和骨组织,最终导致AS的发生。
佐剂诱导的多关节炎模型佐剂解离佐剂(FCA)是一种提高机体抗原免疫反应的佐剂。
通过使用FCA,可刺激大鼠体内巨噬细胞活化异常和T细胞的亢进,导致机体产生自身抗体,从而破坏自身组织、诱发多关节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7期25·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郭子琪1,何力宏2,苏宇静1*(通讯作者),张正衍1,靳子硕1,李杰1,杨曦2,杨邱澜2(1.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1 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
目前用于 RA治疗的药物种类较多,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及出现时间分为五代,依次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慢性抗风湿药和早期生物制剂(主要是TNF-α抑制剂)。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RA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抑制乙酰化,抑制COX-1和COX-2活性。
反过来,阻断环加氧酶催化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并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以实现抗炎和镇痛作用。
由于这些药物不影响RA的免疫病理机制,虽然它可以缓解RA的症状,但它对关节破坏没有影响,并且副作用在胃肠道症状中最为突出。
代表性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吡唑啉酮和双氯芬酸。
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两类COX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在缓解炎症的同时对胃黏膜也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近年来出现的COX-2特异性抑制剂,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罗非昔布,伐地考昔,艾托考昔等一系列专一性抑制 COX-2而不影响 COX-1的药物,不仅有较强的抗炎效果,它具有镇痛作用,并且避免了传统NSAID的常见胃肠和肾脏副作用的缺点。
1.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其主要机制是将糖皮质激素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核,从而降低NF-κB的活性,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从而达到减轻炎症的目的。
此类药物并不能阻断 RA的病程进展,对防止关节的破坏也无效果,同时还伴有骨质疏松,皮质功能亢进,高血压等潜在的副作用,但近年来发现,低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在 RA的治疗中不仅能发挥有效的抗炎,抗过敏,可缓解症状,提高安全性。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的慢性炎症和破坏。
该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RA的动物模型对于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RA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一、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1. 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CIA)CIA是目前最为常用的RA动物模型之一。
它是通过给小鼠或大鼠注射胶原类似物或自身抗原,来诱导慢性的自身免疫性关节炎。
CIA模型具有类似人类RA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包括关节炎的炎症、软骨和骨骼的破坏,以及滑膜的增生等。
CIA模型被广泛应用于RA的研究中。
1. 发病机制的研究利用RA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
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模型中关节炎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可以揭示出RA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信号通路,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干扰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信号通路,可以有效减轻动物模型的关节炎症状,这为开发新的治疗RA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2. 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筛选RA动物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筛选。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动物模型模拟人类RA的发病过程,评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临床前研究,可以大大加快新药物的研发进程,为临床治疗RA提供更多的选择。
3. 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免疫调节治疗是目前RA治疗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通过调节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达到减轻关节炎症状的目的。
RA动物模型的研究为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一些新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在动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将来临床治疗RA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总结与展望RA动物模型的研究是目前RA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发炎和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因此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模型成为了研究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动物模型,科研人员可以模拟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过程,探索疾病发生的机制,评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
二、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种类及特点1. 小鼠模型小鼠模型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具有成本低、易操作、背景资料丰富等优点。
目前最常用的小鼠模型是采用K/BxN小鼠模型和COLLIA1抗体诱导小鼠模型。
K/BxN小鼠模型是通过给K/BxN小鼠注射关节炎诱导物质,在短时间内诱发类风湿关节炎模型,模拟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肿胀和关节炎,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理想模型。
COLLIA1抗体诱导小鼠模型是通过给小鼠注射COLLIA1抗体,诱发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关节炎的发生,模拟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大鼠模型也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动物模型之一,由于大鼠的身体大小较小,更容易进行实验操作。
目前最常用的大鼠模型是采用Freund's完全佐剂诱导大鼠模型和跻先所诱导大鼠模型。
Freund's完全佐剂诱导大鼠模型是通过给大鼠注射Freund's完全佐剂,诱发大鼠产生免疫相关的关节炎,模拟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
跻先所诱导大鼠模型是通过给大鼠注射跻先所,引发大鼠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关节炎的发生,模拟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猴模型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较为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由于猴的身体结构和免疫系统与人类较为相似,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最常用的猴模型是采用Macaque猴模型,该模型通过给Macaque猴注射关节炎诱导物质,诱发猴产生类风湿关节炎,模拟人类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沈凌汛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被认识至今已有100余年。
近十年来,对RA的认识有了近一步的提高,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1 类风湿关节炎的异质性
RA是一种个体差异很大的异质性疾病。
从病程上划分,可分为单次发作病程、隐匿型病程、多次反复发作病程和持续进展型病程。
单次发作病程是指患者仅有起病时的一次发作,持续时间在数月至1年左右,病情的缓解至少可以持续3年。
这种病程大约占22.8%左右。
隐匿型病程是指患者在起病数个月后就变转为隐匿型,患者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这种病程大约占15.2%。
多次反复发作病程大约占35.2%,患者表现为多次反复发作的特点。
在发作间隔期,有大约40%的患者可以没有症状,另外有60%的患者仍然有轻微的症状。
而持续进展型病程是指患者的病情在整个病程当中一直没有明显的缓解,呈持续发展特点。
这种病程大约占26.8%。
根据起病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慢性起病方式和急性起病方式。
慢性起病方式占76%,患者在起病数月甚至10个月后症状才逐渐明显。
常常是以不对称的少关节炎发病开始。
在病程上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多次发作或持续进展的特点。
仅16.5%呈隐匿型病程。
急性起病方式是指病人在数日或数周内暴发关节炎症状,常常是呈对称性多关节损害。
这种起病方式比慢性起病方式的患者预后要好,大约占24%。
另外根据预后的不同可分为良性RA和恶性RA。
良性RA进展缓慢,预后较好。
恶性RA进展较快,预后比较差。
在病理上恶性RA呈侵蚀性滑膜炎,患者在2~3年内迅速出现关节畸形。
2 类风湿关节炎的危害性
过去认为大多数RA是一种良性的和自限性的疾病。
现在认为RA是一种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
一旦呈慢性活动性表现,患者的病情将进行性恶化。
虽然从社会人群调查到的RA多数表现为自限性的病程,但是在临床上见到的RA多数呈现进行性的发展。
病程在5~10年中患者的致残率为60%,30年中患者的致残率为90%。
另外,RA的骨质侵蚀有75%以上是发生在起病的前3年内。
而且第一年的X线损害进展率比第二年或第三年的损害要更严重。
从生存寿命上来看,RA患者的寿命比正常人群要少10年。
在伴有关节外表现的患者中5年病死率可以达到50%。
恶性RA则病情更凶猛,病死率更高。
3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的进展
图1“金字塔”治疗方案
AZA:硫唑嘌呤;PEN:青霉胺;
SSZ:柳氮磺胺吡啶;MTX:甲氨蛉
图2“下台阶”治疗方案
图3“锯齿形”模式
在70年代以前对RA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消除症状为主,到了80年代,多用“金字塔方案”(图1)。
90年代提出了“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下台阶方案”(图2)和“锯齿型方案”(图3)等治疗方案。
4 九十年代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的进展
4.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的研究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进展主要有3个方面:①将NSAIDs和预防溃疡病的药物结合在一起。
例如奥湿克,它将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双氯芬酸钠和预防溃疡病的药物(米索前列醇)结合在一起。
可在不降低双氯芬酸钠疗效的基础上,有效地预防NSAIDs所导致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在长期治疗RA的研究过程中,奥湿克引起的消化道溃疡比较单独应用双氯芬酸钠的患者明显减少;②环氧化酶(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产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能否研制出一种新的NSAIDs,它既具有NSAIDs的抗炎效应,又能将对胃肠和肾脏的损害降到最低。
90年代对环氧化酶(COX)的同型异构体的研究逐步地将这个愿望变成现实。
例如美洛昔康(meloxicam)、吡罗昔康、替诺昔康等药物均在体外的试验中具有高度的(COX)-2特异性抑制作用;③细胞因子抑制剂-替尼达普(tenidap)的产生。
RA患者关节滑膜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疾病的病理损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被称为是:“前炎症性细胞因子”,它们调控着胶原酶、基质蛋白分解酶和急性时相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等物质,并在关节外表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替尼达普具有独特的双重药物作用,既具有NSAIDs的特性,可以抑制环氧化酶,又具有慢作用抗风湿药物NSAIDs的特性、调节“前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活
化。
在体外替尼达普可抑制IL-1,IL-6和TNFa的产生。
在RA患者的体内能降低升高的IL-6的水平,迅速持久地降低CRP,这些特点是普通NSAIDs所不具有的。
替尼达普单独治疗RA的疗效大约等同于NSAIDs+DMARDs。
例如双氯芬酸钠+口服金制剂或吡罗昔康+羟氯喹。
4.2 慢作用抗风湿药物
研究较多的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有:①环孢素A(CyA),它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其免疫调节特性是抑制T细胞,尤其是CD
+细胞,从而抑制IL-2、IL-3和IL-4的生成。
环孢素A
4
治疗RA的疗效和抗疟药、青霉胺、硫唑嘌呤等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相似,但强于注射金制剂。
特点是起效比较快,适用于急性、难治性的RA病人,可作为等待其它慢作用抗风湿药物见效前的过渡性应用。
环孢素A和甲氨喋呤联合治疗RA的效果比单用甲氨喋呤治疗RA的效果要好。
环孢素A的缺点是价格昂贵、停药后容易反跳、有肾毒性、引起高血压等;
②leflunomide是一种核苷酸合成抑制剂,有强效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抑制不同阶段的淋巴细胞的激活,主要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但是没有抑制环氧化酶(COX)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物。
leflunomide至少已在400例RA患者的应用中取得了疗效,目前正在欧美国家做Ⅲ期临床试验,它具有耐受性好,副作用少的优点;③四环素族的药物和美满霉素,美满霉素是在甲氨喋呤以后最有兴趣和争议的治疗RA的药物,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因为降低了IL-6和类风湿因子(RF)的生成。
在患者体内,美满霉素能够显著地降低IgM-RF、IgA-RF、ESR、CRP和IL-6等免疫指标,但临床参数的改善不够肯定。
美满霉素的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症状和眩晕。
我国台湾新近报道7例RA患者用普通的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加用美满霉素后的第1个月就产生了明显效果。
另外也有报道表明用美满霉素治疗RA 1年以后,骨骼X线的改变和对照组的差异并不大。
4.3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问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
激素在RA治疗中的作用地位经历了从“无限希望→否定→重新肯定”的过程。
现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RA治疗中的地位已经无可争议。
小剂量的激素(强的松5~10mg/d)可以作为慢作用抗风湿药物起效之前的过渡性用药或称之为“桥梁治疗”,以达到快速控制症状的目的。
小剂量激素在控制关节症状的方面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而且不很严重。
小剂量的激素在RA治疗中的“利大于弊”的作用似乎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新近有不少的作者还认为小剂量的激素具有缓解病情的作用,对阻止病情进展也有好处。
4.4 其它的治疗RA的药物
①γ干扰素,可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和对照组相比大都没能达到统计学意义。
化验指标大都没有明显变化。
用药方案为100μg/d,肌注,1周5次。
可在4周内达到疗效。
但发现用药8~12周时,药效反而下降。
在每一个试验中总有个别病人对γ
干扰素有显著的疗效,是否存在一个对γ干扰素敏感的RA病人的亚群尚待证实。
γ干扰素与其他抗风湿药物联合时表现出协同性,但当与金制剂使用时其药效下降;②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抗体,TNF在RA中起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免疫治疗的一个特异性靶目标。
英国对93例RA用TNF抗体治疗取得近期疗效的占80%~90%。
能迅速改善RA的症状,对急
单抗近十年性期效果较好。
但是仍然只是作为其它药物无效或重症患者的选择;③抗CD
4
有很多以鼠抗人CD
单抗治疗RA取得疗效的报道。
一般在治疗范围内,可减轻滑膜炎,病
4
情可缓解很长一段时间。
药物耐受性很好。
该疗法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沈凌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风湿病科武汉 430022)
(2000-01-07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