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6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4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济群法师在人们心目中,大多觉得佛教是既不主张苦行也不主张纵欲的中道教。
说到苦行,往往认为是外道的修行方法。
其实佛教也提倡苦行,翻开三藏典籍,会发现众多经论都有关于头陀行的介绍。
或许有人会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水平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来说头陀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但我们要知道,学佛是为了脱生死,作为与了生死相应的生活方式,头陀行永远不会过时。
佛法的流传分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期,正法时修行者多,得道者也多。
而进入像法和末法之后,成道者却日益减少。
原因究竟是什么?阅读历代高僧传记,我们会发现,古人重视的是修道,今人重视的却是享受;古人能为法忘躯并以苦为乐,今人却不耐劳苦,不甘寂寞。
由此可见,秉持苦行精神乃至修习头陀行,对修证佛法具有重要意义。
头陀行是佛陀最初为弟子们制定的生活规范。
僧团成立之始,五比丘向佛陀提出:我们应穿何衣?吃何食?住何处?患病如何医治?当时佛陀的回答是:应着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患病则食腐烂药。
这些生活方式又称“行四依”,依此修行,能安住于不贪爱、无执着的生活。
虽然佛陀后来又开许三衣、百一、长衣、僧食、受请食、聚落住、僧伽蓝住等种种方便,但僧尼受具戒时还要受四依法,以显示头陀行的重要。
此外,佛陀也曾多次赞叹头陀行的意义。
《增一阿含经》说:“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
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此头陀行在世者。
我法亦当久在于世1。
”《杂阿含经》也记载:如来移身分座给迦叶,于大众中称赞头陀大行2。
这都说明了佛陀对头陀行的重视和提倡。
既然头陀行在佛教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身为佛子,我们必须对此有所了解,乃至身体力行。
所以笔者撰述此文,以飨同道。
一、头陀的含义头陀为梵语音译,又作杜荼、杜多,汉译抖擞、抖拣、洮汰、浣洗等。
《善见律毗婆沙》说:头陀者,汉言抖擞烦恼尘垢3。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若比丘抖擞贪欲,抖擞瞋恚,抖擞愚痴,抖擞三界,抖擞内外六入,我说彼人能说抖擞。
大乘义章白话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乘义章是一部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大乘佛法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这部经典是由南传高僧鸠摩罗什(Kumarajiva)翻译的,原名为《摩设伽罗法师论大乘义章》。
全文共分为三卷,包括了大乘佛法的要义和实修方法。
大乘义章共有五百零八个品目,每一个品目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议题。
主要讲述了佛法的本质、修行的方法、菩提心的重要性、空性的观念、般若智慧等等。
这些议题都是大乘佛法中的核心教义,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大乘义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指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即愿意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帮助他们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修行者只有拥有真诚的菩提心,才能真正地修行大乘佛法,获得佛教的最高境界。
大乘义章还强调了「缘起」和「空性」的观念。
缘起是指一切众生和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性。
所有的痛苦和困扰都是由于贪嗔痴等造成的错觉,修行者需要通过观照「空性」的真理,明了一切皆空的实相,从而超越生死轮回之苦。
般若智慧也是大乘佛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般若智慧是修行者通过正知正见,超越对事物的执著和执念,明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只有通过般若智慧,修行者才能真正摆脱轮回之苦,实现觉悟和解脱。
第二篇示例:大乘义章,是一部佛教经典,属于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
它是由南传佛教的阿罗汉果位比丘勇钵论师所撰写,内容主要是关于禅修和教义的探讨。
本文将以白话文的形式解读大乘义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大乘义章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修行、譬喻、法义、宴坐。
修行部分主要是关于修行的方法和过程,包括禅修的方法和要点。
譬喻部分则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佛法的含义,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佛法的深奥之处。
法义部分涵盖了一些重要的佛教教义,如空性、中道、缘起等。
最后一部分的宴坐则是勇钵论师为弟子们开示的内容,内容涉及修行的心态、态度和方法。
在大乘义章中,勇钵论师强调“念知心者,是多人皆能念知散乱。
大乘起信论义记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凡三卷。
唐代法藏撰。
又称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义记、藏疏、贤首疏。
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
本书系以华严宗之立场而注释大乘起信论者。
共分成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诸藏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代,(十)随文解释。
其中第三之显教分齐中,初述自日照三藏传至戒贤、智光之三时判,次将传入东土之大小乘诸经论总判为四宗:(1)随相法执宗,即指小乘诸部。
(2)真空无相宗,指般若经、中论等。
(3)唯识法相宗,指深密经、瑜伽论等。
(四)如来缘起宗,指楞伽经、密严经、宝性论、起信论等。
不用华严宗之五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将起信论配于第四宗,此与古来所论大异其趣。
此外,本书复谓起信论中之「阿梨耶识」即是唯识家所说之「阿赖耶识」,又将三细中之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次第配于自体分、见分、相分,且谓智相以下之六粗通于六意识之中。
并明白举示起信论唯举第六识及第八识,而未论及第七识。
凡上,皆为本书之特色,为起信论其他之注疏所未及者。
四谛修行的具体步骤第•步:先安住清净尸罗-一持戒第二步:净身器一-出离心1. 身心远离。
身远离者,离恶友之杂往,心远离者,离不善之寻思。
2. 喜足少欲。
于所己得之物不嫌其不妙不多是为喜足,于所未得之物不复求少求多是为少欲。
3. 住四圣种。
(0衣服喜足圣种,(二)饮食1 ••足圣种,(三)卧具喜足圣种,(四)乐断修圣种。
第三步:修五停心观1. 不净、停止贪爱2. 慈悲、停止嗔恚3. 缘起、停止愚痴4. 六界、停止我见5. 持息、停止散乱「缘青瘀等 ------- 治显色贪缘被食等--------- 治行色贪甲・不净观<缘虫蛆等----------- 治妙触贪缘尸不动--------- 治供奉贪.缘骨锁------------ 通治四贪乙•持息念:数、随、止、規、转、净第四步:修四念住:片、受、心、法1-别相念住位的修行甲、自相别观1.身念住-观身不净:2.受念住- 观受是苦:3.心念住- 一观心无常:4.法念住- -一观法无我。
乙、共相别观1.观身-空.苦.无常.无我;2.观受-苦.空.无常•无我;3.观心- -无常.苦空.无我;4.观法一- -无我.苦.空.无常。
丙、杂缘法念住1. 二二合缘--- 法身、法受、法心:2. 三三合缘一一法身受、法受心、法身心:3. 四合缘一一身受心法。
2-总相念住位的修行法无我---------------------第五步:生四善根:暖、顶、忍、世第•法1 •暖位的修行:修总相念住后,观智已经发达,可以自由运用,便由苦谛四行相而扩充,遍观四谛十六行和,生第•善根,此中分下中上三品,但所修无异。
这时还是初修,观智还不锐敏。
四谛十六行相:(甲)苦谛下四行相1. 无常(或译非常):待缘故,……非究竟故。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名无常行。
2. 苦:逼迫性故,……如荷重担故。
谓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故名苦行。
3. 空:违我所见故,内离士夫故。
谓观五受阴•相异相无故空,故名空行。
9、见取见:于劣谓胜名为见取。
有漏名劣,圣所断故。
执劣为胜,总名见取。
10、戒禁取见: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
如大自在生主;或余非世间因妄起因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执,唯受持戒禁,数相应智等;非解脱道妄起道执。
二、对十九种随烦恼的不同解说大烦恼地法: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小烦恼地: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不定地法:睡眠、恶作。
1、放逸:俱舍论四卷云:逸、谓放逸。
不修诸善。
瑜伽八十九卷云: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
瑜伽九十五卷云:云何放逸?谓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寻思,若邪戏论,是名放逸。
当知若于不应思处而强思惟;名邪思惟。
谓或思惟我于过去世,为曾有耶?乃至广说。
于未来世,于内犹豫、我为是谁?谁当是我?今此有情,从何而来?于是没已,当往何所?或思世间。
谓世间常。
乃至广说。
如是或谓世间有边。
乃至广说。
或思有情。
谓命即身。
乃至广说。
或思有情业果异熟,谓妄思惟此作此受。
乃至广说。
或复思惟诸静虑者静虑境界。
或思诸佛诸佛境界。
如来灭后,若有若无。
乃至广说。
彼由世俗胜义善巧,于是一切,二因缘故;不应思惟。
一、非思惟所缘境故。
二、由其事无所有故。
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无所有事;如是一切,皆无所得。
唯有令心转增迷乱。
若于此中不如正理强思惟者;虽有一类,由宿因力,或起厌离,或起厌离相应作意,缘实境界,于其中间暂尔现行;而复于彼、见为过患,生不实想。
如是思惟世间等法,能引无义。
邪寻思者:当知即是欲等寻思。
邪戏论者:复有六种。
谓颠倒戏论,唐捐戏论,诤竞戏论,于他分别胜劣戏论,分别工巧养命戏论,耽染世间财食戏论。
如是一切,总名放逸。
为欲断除此放逸故;如来亲自为教诲者。
为堪受化,补特伽罗、闻已,速能断诸放逸。
此放逸是现前观四障之一。
五蕴论、广五蕴论云:云何放逸?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
对烦恼的不同解说一、《俱舍论》等对十种根本烦恼的不同解说1、贪: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也。
例如贪爱、贪欲等。
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
”瑜伽论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
”2、嗔:成唯识论六卷云: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
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
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
”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 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
” 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
” 3、痴:又叫无明,三毒之一,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
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不明白事理)。
佛教所说的愚痴,并非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所知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
成唯识论六卷云: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
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4、慢:恃己而凌他,十六惑之一。
瑜伽八十九卷云:于他下劣,谓已为胜;或复于等,谓已为等;令心高举;故名为慢。
五蕴论、广五蕴论云:云何慢?慢有七种。
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云何慢?谓于劣计已胜,或于等计已等,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已胜,或于胜计已等,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计已胜,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或为我所,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增上慢?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谓我已得,如是心高举为性。
增上殊胜所证法者:谓诸圣果、及三摩地、三摩钵底等。
于彼未得,谓我已得,而自矜倨。
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已少分下劣,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已有德,如是心高举为性。
不生敬重所依为业。
谓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傲,不生崇重。
5、疑: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
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
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
大乘大义章白话文
第一篇:大乘的大义
佛说:大众啊!现在我要为你们解说大乘的大义。
这个大乘就像广大的海洋,包容一切众生。
大义则是大乘的真实内涵,是一切众生最终得到解脱的法门。
在这个大乘中,我们要明白一切法的平等性。
无论是佛法还是众生,都具有同等的佛性。
就像大海中的水,无论是来自哪个河流,最终都汇聚在一起,成为大海的一部分。
大义也包含了一切法的差别性。
虽然所有法都是平等的,但因为众生的业果不同,表现出各种差异。
这就像大海中的波浪,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但它们都是大海的表现。
在大乘中,我们要超越一切对立,明了一切法的真实性。
世间的对立和分别只是相对的存在,而真实性则是超越相对的绝对真理。
就像大海表面的波浪只是暂时的现象,而大海本身是恒久不变的。
大义还包含了一切法的圆满性。
虽然一切法表现出各种差别,但它们最终都能达到圆满的境界。
就像大海的水虽然有波浪,但最终都回归到平静的状态。
总的来说,大乘的大义就是要让众生认识到一切法的平等性、差别性、真实性和圆满性,从而实现最终的解脱。
这是一条广大而深奥的道路,需要通过修行和觉悟来逐渐领悟。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一、名词术语因缘和合{(一)和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神名。
(二)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
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
《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
《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
}(助缘)和合而成的。
“因缘和合”一词,既作为佛教术语,表现了佛教的根本思想,同时亦是佛教哲学解释世界存在的基本方法,进而构成了佛教和平思想的神圣资源。
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原则,“因缘”的结合即产生了世界存在的本质现象——和合性。
这种和合性作为世界存在的一种特性,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特殊发现。
它指的是形成心、色等诸法之因缘,能够彼此和合的特有性质,在世间有为诸法生起的时候,必须由众多之因缘和合之特性。
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觉者编辑觉者,后世大众泛指有觉悟的修行的人的意思,佛陀(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梵语中音译为佛陀常见的译名: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学者季羡林认为,“佛”字其实是由西域语音译成汉语的。
被称者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自觉、觉他、觉而有情,缺一就不可以被称为“觉者”。
1基本内容编辑词目:觉者。
拼音:jué zhě。
释义:后世泛指有觉悟而修行的人;佛陀(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梵语中音译为佛陀。
2基本解释编辑常见的译名: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学者季羡林认为,“佛”字其实是由西域语音译成汉语的。
被称者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自觉、觉他、觉而有情,缺一就不可以被称为“觉者”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而有情;后世多泛指有觉悟并修行的人;3详细解释编辑《大乘义章》二十末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大乘大义章白话文大乘大义章,是佛教中的经典文献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旨在引导信众实现解脱和觉悟。
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宗旨。
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即潜在的佛陀本性。
只有通过修行,众生才能觉悟并实现解脱。
大乘佛教以菩萨为典范,菩萨是不求自利,而以利益众生为己任的佛陀弟子。
大乘佛教鼓励信众修行菩提心,发起菩提愿,以利益他人为目标。
大乘佛教教导修行者要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修行者应忍受世间的苦难与困境,以培养慈悲和智慧。
大乘佛教认为,无论遭受多大的苦难,都应以平等心看待,不产生執着与执念。
只有舍弃执着,修行者才能超越个人利益的限制,心无挂碍地利益他人。
大乘佛教强调般若智慧的修持。
般若智慧是一种超越相对思维的智慧,能够看透人生的真相。
大乘佛教鼓励信众通过听闻佛法、思考、实修等方式,提升智慧。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体悟,信众才能在迷惑和分别心的迷雾中获得灵性的觉醒。
大乘佛教提倡以慈悲心对待他人。
大乘佛教认为,慈悲是佛法的精髓,也是修行者的本质。
通过培养慈悲心,修行者能够超越自我,对待众生充满爱和关怀。
大乘佛教鼓励信众行善积德,以利益他人。
只有通过善行和慈悲的实践,修行者才能逐渐脱离轮回的苦海,超越一切痛苦和无明。
大乘佛教还强调禅修的重要性。
禅修是一种专注于当下的修行方法,通过冥想和观照,修行者能够超越思维的纷扰,达到超越思维的境界。
大乘佛教鼓励信众通过禅修培养专注力和觉知力,以解脱自我和迷惑的束缚。
总而言之,大乘大义章阐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
它强调以利益他人为己任,培养智慧和慈悲心,修持禅修等,以实现解脱和觉悟。
大乘佛教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佛法,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教的教义。
只有通过自我修行和利益他人,信众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为众生带来福祉和幸福。
《大乘义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大乘义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佛教类书。
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净影慧远是唐朝佛教学者,他在佛学江湖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成为了一代佛学名师。
他的笔下呈现出的佛学思想非常的深刻,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大乘义章》是净影慧远的一部长篇大部头的佛学宝典,旨在归纳总结寻常人保持心境平和宁静、实现超越生死轮回的智慧。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从其中挑选出5个典型的例子,阐明净影慧远的思想。
第一个例子是净影慧远关于菩提心的思考,他在《大乘义章》中写到:“心存菩提者,不算慢修戒。
戒律紧守者,不算真捨离。
发菩提心者,不算降魔伏妖。
诸行无常者,不算决定真理。
”净影慧远在这个例子中讲到,要想真正实现佛道,就要有菩提心,心存菩提,这个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心是寻常人心中的一种信仰,是一种富有智慧和慈悲的心态。
净影慧远认为,菩提心是实现佛道的起点,只有有了这个心态,才能够进一步地修行,跳出轮回的怪圈,成为真正的贤人。
第二个例子是净影慧远关于初觉圆觉的思考,他在《大乘义章》中写到:“若人初觉,玄秘不透,如於正觉之本,不得玄旨,如人初生,面向自我不知,尚未闻法。
若人圆觉,玄秘洞入,於法界本已圆证,如人已出胎,面向自心孔明,其法之生已成熟。
”这个例子中,净影慧远谈到了佛教中初觉和圆觉的概念。
初觉是指人类刚刚开始修行佛道,还没有真正领悟到佛法的深奥之处。
圆觉是指修行者通过长时间的修行和领悟,猛然间领悟到佛法的全部道理。
净影慧远认为,初觉是一种迷惑的状态,圆觉是一种清明的状态,只有达到圆觉状态,才能够真正成为贤人,才能够跳出轮回的怪圈。
第三个例子是净影慧远关于真如性的思考,他在《大乘义章》中写到:“真如性者,即性如是。
性如是者,即如如是。
如如是者,即法如是。
法如是者,即空如是。
空如是者,即眞如是。
”净影慧远在这个例子中讲到,真如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因此真如性是空性的表现。
空性是佛教理论当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也是佛教思想的根本。
【书名】大乘义章【作者】慧远【类别】哲学【状态】全本【更新】2011-03-11已更新至25章【本册章节】第25-25章【简介】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之《大乘义章》隋.慧远(523~592)着。
原来有五聚,二四九科,分为十四卷,现存本只有四聚(缺第五杂法聚)二二○门,分为二十卷。
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作者慧远是法上的弟子,慧光的再传,而慧光则出于勒那摩提之门。
据《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载,法上本来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已佚)。
慧远此书可能和法上之作有相承关系。
本书分为五聚:(1)教聚,(2)义法聚,(3)染法聚,(4)净法聚,(5)... [详情]---开始阅读---[1]卷第二十(末)十号义其十号者。
是佛如来名称功德。
名有通别。
释迦弥勒阿閦佛等是其别也。
如来等十是其通也。
应相须分故立别名。
实德须显故立通称。
实德无量。
依德施名名亦无边。
今据一数且论十种。
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十经中说之为号。
或云名称。
通释义齐。
随相分别。
显体为名。
标德云称。
名称外彰。
号令天下。
说之为号。
十中前五是自利德。
后五利他。
就自利中分为两对。
初二一对。
前明道圆。
后彰灭极。
后三一对。
前二因圆。
后一果极。
初如来者。
外国名为多陀阿伽度。
亦云多陀阿伽驮也。
此云如来。
斯乃就德以立其名。
德中不定。
解有两义。
一约佛解。
如涅槃释。
如三世佛所说不变。
故名为如。
佛如而来故名如来。
若从此释。
就义立名。
二约理释。
如者如理。
来者是德。
故龙树云。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涅槃宣说。
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
故曰如来。
当知。
此亦约理释矣。
若从是义。
如来之名境德合目。
又就此等分为异释。
道言乘如来成正觉名如来者。
就其证道解如来义。
非不如说名如来者。
就其教道解释如来。
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名如来者。
就不住道以解如来。
分相且然。
究寻此等共成一义。
佛依理成故。
说乘如来成正觉。
乘如犹行。
行谓六度。
故复宣说。
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
十一空义。
【书名】大乘义章【作者】慧远【类别】哲学【状态】全本【更新】2011-03-11已更新至25章【本册章节】第25-25章【简介】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之《大乘义章》隋.慧远(523~592)着。
原来有五聚,二四九科,分为十四卷,现存本只有四聚(缺第五杂法聚)二二○门,分为二十卷。
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作者慧远是法上的弟子,慧光的再传,而慧光则出于勒那摩提之门。
据《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载,法上本来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已佚)。
慧远此书可能和法上之作有相承关系。
本书分为五聚:(1)教聚,(2)义法聚,(3)染法聚,(4)净法聚,(5)... [详情]---开始阅读---[1]卷第二十(末)十号义其十号者。
是佛如来名称功德。
名有通别。
释迦弥勒阿閦佛等是其别也。
如来等十是其通也。
应相须分故立别名。
实德须显故立通称。
实德无量。
依德施名名亦无边。
今据一数且论十种。
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十经中说之为号。
或云名称。
通释义齐。
随相分别。
显体为名。
标德云称。
名称外彰。
号令天下。
说之为号。
十中前五是自利德。
后五利他。
就自利中分为两对。
初二一对。
前明道圆。
后彰灭极。
后三一对。
前二因圆。
后一果极。
初如来者。
外国名为多陀阿伽度。
亦云多陀阿伽驮也。
此云如来。
斯乃就德以立其名。
德中不定。
解有两义。
一约佛解。
如涅槃释。
如三世佛所说不变。
故名为如。
佛如而来故名如来。
若从此释。
就义立名。
二约理释。
如者如理。
来者是德。
故龙树云。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涅槃宣说。
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
故曰如来。
当知。
此亦约理释矣。
若从是义。
如来之名境德合目。
又就此等分为异释。
道言乘如来成正觉名如来者。
就其证道解如来义。
非不如说名如来者。
就其教道解释如来。
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名如来者。
就不住道以解如来。
分相且然。
究寻此等共成一义。
佛依理成故。
说乘如来成正觉。
乘如犹行。
行谓六度。
故复宣说。
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
十一空义。
如上广辨。
此犹如也。
内证难彰。
寄言以显。
是以复言非不如说。
第二应供外国名为阿罗呵也。
此云应供。
此亦就德以立其名。
德中不定。
解有四义。
一对障解。
如涅槃说。
一切恶法佛应断故名之为应。
二对法解。
寂灭涅槃如来应证故名为应。
三对人解。
一切众生如来应化故名为应。
故涅槃云。
应名为乐。
诸佛过去为菩萨时。
于无量劫。
为众生故受诸苦恼。
终无不乐而常乐之。
故名为应。
此前三义。
直就内德以立其名。
四对供解。
于中有二。
一将佛对人。
解释应供。
如来诸过悉已断尽。
福田清净。
应受物供故名应供。
此之一义。
对供显德。
二将人对佛。
解释应供。
如涅槃释。
一切人天。
以种种香花等事而供养佛。
故名应供。
此之一义。
举缘显德。
此初对竟。
第二对中。
前二因圆后一果极。
复前二中。
正遍知者。
明其解圆。
明行足者。
彰其行圆。
正遍知者。
经亦名为等正觉也。
此亦就德以立其名。
然就德中境体合目正者是理。
理无漏助故名为正。
此举境也。
于理穷解。
故曰遍知。
称理而知故等觉。
等犹遍也。
觉犹知也。
此举德体。
如涅槃中。
更有多义。
不可具论。
明行足者。
此亦就德以立其名。
佛德众多随德释名。
义亦非一。
略有五种。
一唯就因解明行足。
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无闇曰明。
行是教行六波罗蜜戒定慧等修起名行。
是二圆备。
称之为足。
二唯就果解明行足。
如涅槃说。
明谓解脱。
以离无明之闇缚故。
行谓菩提。
道行满故。
足谓涅槃果穷极故。
三据果寻因解明行足。
如涅槃说。
明者所谓阿耨菩提。
此举果也。
行谓戒慧。
此脚足故。
云何足。
此出其因。
四从因趣果。
解明行足。
如涅槃说。
明者所谓不放逸心。
离痴浊故说为明。
行者所谓六波罗蜜。
足者所谓阿耨菩提。
果极名足。
五随义泛论。
明谓三明。
如龙树说。
宿命天眼及与漏尽。
是其三明。
如涅槃说。
一菩萨明。
二诸佛明。
三无明明。
是其三明。
菩萨明者。
所谓波若波罗蜜也。
诸佛明者。
所谓佛眼。
无明明者。
谓十一空。
彼非智慧照明之性。
故曰无明。
是智境界能生智明故复名明。
所言行者。
如龙树说。
戒定慧等。
名之为行。
涅槃宣说。
为众生故修诸善业。
说之为行。
足者如彼地持中释。
止观具足。
故名为足。
涅槃宣说。
明见佛性。
所见穷极故名为足。
问曰。
此解明行足中因果备有。
何故前言遍知明行彰其因圆。
此从初义具为判矣。
又经论中多就因解。
从多言耳。
言善逝者。
此从德义以立其名。
善者名好。
逝者名去。
如来好去。
故名善逝。
问曰。
如来果德穷极。
更何处去而言好去。
释言。
此果从因而去。
据因望果故说为去。
又佛如来虽无去处。
非不能去故名善逝。
如劫尽火虽无所烧非不能烧。
彼亦如是。
于中分别略有三种。
一修教行趣果以释。
如涅槃说。
善者所谓初发道心。
逝者由心得大涅槃。
二修证行趣果以释。
如涅槃说。
善者所谓见于佛性。
逝者因见得大涅槃。
三唯就果解释善逝。
如涅槃说。
善者即是如来之心。
佛心柔濡无有慢高。
故名为善。
逝者名高。
阿耨菩提位分高出。
故名为逝。
前五自德。
后五化德。
于中前四德能化物。
后之一种为世钦敬。
就前四中。
初一明其化他之智。
解了世间。
第二明其化他之能。
能调物心。
第三明其化他之德。
师德具足。
第四明其化他之行。
觉行穷满。
世间解者。
就德施名。
然就德中境体合目。
世间境也。
解是体也。
依如花严。
世间有三。
一众生世间。
二器世间。
国土住处。
三智正世间。
二谛诸法。
于此悉解。
名世间解。
依涅槃经。
世间有五。
一众生世间。
如来能知名世间解。
二五阴世间。
如来能知名世间解。
此二众生之差别也。
三国土世间。
如来能知名世间解。
四五欲世间。
如来能知于中不着。
名世间解。
五八法世间。
如来能知不为倾动。
名世间解。
此三器世之差别也。
通彼智觉。
世间之解义别有六。
无上士调御丈夫。
共成一号。
就人立称。
名无上士。
叹其胜也。
调御丈夫。
彰其能也。
士者是其人之别称。
人中最胜。
余不能加。
名无上士。
分别有七。
如地持说。
一身无上。
具相好身。
二道无上。
具足自利利他道。
三正无上。
具足四正。
所谓正见正戒正威仪及与正命。
四智无上。
具四无碍。
五神力无上。
具六神通。
六断无上。
烦恼障断及知障断。
七住无上。
具足三住。
所谓圣住梵住天住。
空无相愿灭尽正受是其圣住。
四无量心是其梵住。
八禅地定是其天住。
具此七种名无上士。
涅槃经中但有五种。
无道无上神力无上。
调御丈夫者。
佛是丈夫。
能调丈夫。
是故号佛调御丈夫。
天人师者。
就人立称。
为师匠益。
在于人故能教众生。
断恶修善。
故名为师。
如来实是六道之师。
天之与人能入圣道。
受益最多。
是故偏名天人师矣。
佛者就德以立其名。
佛是觉知。
就斯立称。
觉有两义。
一觉察名觉。
如人觉贼。
二觉悟名觉。
如人睡寤。
觉察之觉对烦恼障。
烦恼侵害事等如贼。
唯圣觉知不为其害。
故名为觉。
故涅槃云。
如人觉贼贼无能为。
佛亦如是。
能觉无量诸烦恼已。
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故名为佛。
觉悟之觉对其智障。
无明昏寝事等如睡。
圣慧一起朗然大悟。
如睡得寤。
故名为觉。
既能自觉。
复能觉他觉行穷满。
故名为佛。
道言自觉简异凡夫。
云言觉他。
明异二乘。
觉行穷满。
彰异菩萨。
是故独此偏名佛矣。
言世尊者。
佛备众德为世钦重。
故号世尊。
经中或复隐其世尊。
彰婆伽婆。
婆伽胡语。
义翻有七。
如涅槃说。
一婆伽名破。
婆名烦恼。
能破烦恼名婆伽婆。
二能成就诸善法故名婆伽婆。
三能善解诸法义。
故名婆伽婆。
四有大功德无能胜人。
故名婆伽婆。
五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名婆伽婆。
六能种种大惠施故名婆伽婆。
七于无量阿僧祇劫。
吐女根故名婆伽婆。
诸恶烦恼是女根本。
如来尽舍故名为吐。
十号如是十力义八门分别(释名一定体二辨相三分齐差别四作业不同五次第义六教化教授分别七大小所说不同八)第一释名。
言十力者。
一是如来是处非处智力。
二自业智力。
三是定力。
四是诸根利钝智力。
五是欲力。
六是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智力。
九天眼智力。
十漏尽智力佛乘边随化二乘故说此十。
故鸯掘魔罗云。
说佛十种力。
是则声闻乘。
斯非摩诃衍。
大乘无量力。
故佛不思议。
初言如来是处非处智力者。
如地持释。
苦乐等报依差别因。
名为是处。
差别因相违故曰非处。
照此之解。
名之为智。
力有两义。
如地持说。
一自行于一切魔舍离得胜。
故名为力。
二就利他堪能一切种利益众生。
故名为力。
理实此力知一切法是非之义。
以诸外道多迷因果。
佛为化之。
是故多就因果以释。
自业智力者。
造作名业。
能作果故。
为简外道所说无因颠倒因等业故。
说为自明。
善是其乐家自业。
不善是其苦家自业。
照此之解名业智力。
问曰。
此力非直知业。
亦知烦恼及四法受。
以何义故偏名业力。
释言。
经有不尽法门。
即此是也。
良以业是烦恼家果苦乐家因。
据中而举。
故偏言之。
寻果知因。
故举其业。
即知烦恼。
寻因知果。
故举其业。
亦知四受。
何者四受。
有法现苦而后受乐。
有法现乐而后受苦。
有法现苦后亦受苦。
有法现乐后亦受乐。
此等名为四法受也。
言定力者。
心住不乱。
名之为定。
于定自在名为定力。
又能知定亦名定力。
此之定力。
非直知定。
亦知不定。
以定为主故名定力。
如漏尽通非直知尽亦不尽以尽为主名漏尽通。
此亦如是。
言根力者。
信进念等宿习今成能生于后。
故名为根。
知根大小利钝等别名为根力。
此力非直知于善根。
亦知不善无记根等。
知为授法。
经多说善。
言欲力者。
经中或复名悕望力。
或名解力。
言解力者。
就始为名。
先生信解后起悕欲。
是故就始名为解力。
自前信解后起悕欲。
是故就后名为欲力悕望力矣。
此力非直知于善欲。
亦知不善无记欲等。
知为授法。
经多说善。
言性力者。
地持论中名界智力。
或复名为使智力也。
言性言界通知善恶。
若言使力偏知不善。
习欲不改名之为性。
界是界别。
三乘性别故复名界。
照此之解名为性力及界智力。
智慧性成。
随人不舍。
又能系缚。
其犹公使。
故名为使。
照此之解名使智力。
为欲依此而授对治故说知使。
至处道力者。
苦乐等报为所至处。
善恶等因名至处道。
照此之解名至处道力。
问曰。
初力已知业果。
何须此力。
成实释言。
初力总知此力别知。
知如是因受如是果。
知如是果酬如是因。
又复初力知是知非。
此力知因能生果义。
亦复知果从因生义。
有是不同故须别说。
宿命力者。
事谢于往。
名之为宿。
往法相续。
目之为命。
照此之解名宿命力。
问曰。
此力非直知命。
亦知过去八种事六种因行。
何故偏名宿命力乎。
此如向前六通中释。
命是报主故偏说命。
又复八中命分为多。
故偏说命。
又命最后据后说命。
天眼力者。
经中亦名生死知力。
未来起尽名为生死。
照此之解名生死智力。
一切禅定名为天住。
依禅得眼名为天眼。
依于天眼。
照见自在名天眼力。
漏尽力者。
结患斯已。
称曰漏尽。
照此之解名漏尽力。
此非直知于漏尽。
亦知不尽及漏尽方便已起未起。
并知漏尽增上慢心有起不起。
以尽为主。
故偏言之。
名义如是第二定体。
于中曲有五门分别。
一总定体。
第二约就五眼分别。
第三约就七通分别。
第四约就十一智分别。
第五约就四念分别。
初总定体。
人说不同。
如地持辨。
有人宣说。
信等五根为力体性。
有人宣说。
智慧为体。
地持所存智慧为体。
故彼文言。
经说处非处智力。
不说处非处信等力。
如是一切。
明知。
十力用智为体。
非是信等。
总定如是(此一门竟) 次第二门五眼分别。
其五眼者。
如上所辨。
一是肉眼。
二是天眼。
三是慧眼。
四是法眼。
五是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