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PCBs)
- 格式:docx
- 大小:15.75 KB
- 文档页数:1
多氯联苯的环境毒理研究动态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机化合物。
它由苯环上连接了多个氯原子而形成,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电气绝缘性,因此在过去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领域,如电子电器制造业、油漆、农药等。
然而,由于其毒性和环境残留性,多氯联苯已被列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物,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多氯联苯的环境毒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发现,多氯联苯具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和动物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产生影响。
它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发挥作用,导致神经传导异常,进而引发神经毒性症状,如头痛、头晕、肌肉颤动等。
多氯联苯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此外,多氯联苯还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它具有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特性,可能导致生殖细胞的发育异常,影响发情周期和生殖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多氯联苯对生物体具有广泛的毒性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
随着对多氯联苯环境毒理的研究深入开展,人们对其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归趋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研究发现,多氯联苯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且具有较高的残留性和生物富集性。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多氯联苯可能通过排放进入大气,然后通过大气沉降的方式沉入水体和土壤。
同时,多氯联苯还可以通过沉积和生物富集的方式进入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体内。
由于其生物富集性,多氯联苯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并最终进入人体。
这说明了多氯联苯对于生物系统和食物安全的潜在威胁。
鉴于多氯联苯的环境毒理特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和控制多氯联苯的排放和使用。
其中包括禁止和限制多氯联苯的生产和使用、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分布和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近年来,人们还开始关注多氯联苯的降解和修复技术研究。
人畜吃下多氯联苯(PCBs)后,被吸收的部分多蓄积在多脂肪的组织中,所以肝脏中的含量较高。
PCBs可引起皮肤损害和肝脏损害等中毒症状。
在全身中毒时,则表现嗜睡,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黄疸,肝肿大等。
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而致肝昏迷和肝肾综合症,甚至死亡。
少量的PCBs并不会引起急性毒性,而是会慢慢的侵入人体。
对于人体的伤害主要在肝、肾脏以及心脏。
除了会破坏这些内脏的机能之外,还会缩小其体积,减轻重量。
除此之外,还有贫血、骨髓发育不良、脱毛等症状。
因为PCBs是脂溶性的,会不知不觉中融入身体里面,并且无法由人体代谢排出体外。
表现在外的有颜面、颈部或是身体柔软部位出现疙瘩,或是类似青春痘的皮肤病、头晕目眩、手脚疼痛、四肢无力、水肿,或是指甲、眼白、齿龈、嘴唇、皮肤……等处的黑色素沉淀,甚至融入细胞的DNA中,导致遗传因子紊乱,促使癌症的产生。
多氯联苯的环境毒理学多氯联苯(Polychorinatedbiphenyls,PCBs)是一组人工合成的工业化学品,目前环境中尚未发现自然来源的PCBs。
PCBs是人类自己发明制造出来的化合物, 其最主要也最直接的污染源就是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 (1) 含PCBs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 (2) 含PCBs的工业液体的渗漏; (3) 从密封存放点渗漏或在垃圾场堆放沥滤; (4) 由于焚化含PCBs的物质而释放到大气中; (5) 增塑剂中的PCBs的挥发。
PCBs被排入外界后,进入大气的PCBs少量经反应后消失,大部分经由雨水冲洗和湿沉降作用进入水体和土壤。
水体中的PCBs可挥发进入大气,也可沉积进入土壤。
土壤中的PCBS少量可挥发进入大气,大部分被生物降解或被吸附。
一般河流水体中PCBs浓度较低, 而沉积物中含量较高。
PCBs通过生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放大作用累积在食物链中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使其受到毒害。
进入人体后,PCBs最先储存在肝脏,其次是脂肪组织,在人血清、血浆、母乳及头发中也可检测到。
尽管PCBs在环境中具有很高的持留性和生物蓄积性,但在生物体内仍可缓慢转化,其在人体的半衰期大约1-10年。
一般来说,PCBs首先与芳烃受体(AhR)结合代谢为芳烃氧化物中间体,然后,经两个主要途径代谢为两种重要的产物,即经巯基尿酸途径形成甲磺基多氯联苯,或羟基化形成羟基多氯联苯。
其中,以羟基化代谢产物为主,其在人血清中的含量超过PCBs的10%。
PCBs可以通过水体中生物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在鱼类体内浓度累积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很强的毒害作用,毒性主要表现为:影响皮肤、神经、肝脏,破坏钙的代谢,导致骨骼、牙齿的损害,并有慢性致癌和致遗传变异等的可能性。
PCBs混合物能表现出环境雌激素作用,这些类雌激素环境污染物的暴露, 对人类健康尤其是人类的生殖周期以及生殖功能都有不利的影响,在PCBs的代谢产物中经常会发现轻基化PCBs存在, 而后者可能会因邻位取代而与雌激素受体有效地结合其结构特征反应具有一定的环境雌激素作用,羟基多氯联苯是多种亚型的酚类硫酸基转移酶的抑制剂和底物,可以强烈抑制人雌激素硫酸基转移酶对雌激素的硫酸基结合反应,即雌激素灭活作用,这可能是PCBs具有拟雌激素作用的机制之一。
多氯联苯概述摘要:多氯联苯具有高毒、难降解、强脂溶和生物累计等特性,被联合国列为第一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就多氯联苯的性质、来源、分布及迁移转化、化学转化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多氯联苯;性质;来源分布;化学转化1多氯联苯简介多氯联苯(PCB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合成的氯代联苯同系物与商业混合物的混合体系。
PCB的分子式为Cl2H10-m-nClm+n(m+n<10),根据氯原子取代数目和取代位置的不同,PCB共有209种同系物。
Mills等对它们进行了编号,从1-209,其中,大概有180种PCB的同系物是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1】。
图1 多氯联苯的分子结构1.1多氯联苯的物理性质根据氯原子取代数目的不同,PCBs的存在状态从流动的油状液体至白色结晶固体或非结晶性树脂,并具有有机氯的气味。
PCBs的Mr在188.7~498.7之间,比重为1.4~1.5 (30℃),密度为1.44g/cm3(30℃),沸点340~375℃。
PCB极易溶解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和生物油脂, PCBs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25 ℃的Sw为0.01~0.0001 ug/L,并且Sw值随着氯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1.2多氯联苯的化学性质PCBs遇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甚至分解为毒性更大的物质。
它的化学性质稳定,但遇到紫外光会发生反应,能与强氧化剂反应。
Arodorl254不能与强氧化剂共存,它能够攻击一些塑料、橡胶以及涂料等,具有耐热、抗氧化的性质以及耐强酸强碱的攻击等特点【1】。
1.3多氯联苯的环境特性1.3.1长期残留性也称为持久性,PCBs由于化学性质极其稳定,耐热性极强,对于自然条件下生物代谢、光分解、化学降解等都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其排放进环境中便会长久存在,且一般条件很难将其分解。
1.3.2生物蓄积性PCBs具有低水溶性且高脂溶性的特点,因而能在脂肪中进行生物蓄积,从而导致其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且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的高营养级达到中毒浓度。
多氯联苯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多氯联苯英文名称: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定义:联苯苯环上的氢被氯取代而形成的多氯化合物,对生物体有积蓄性毒害作用。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 ;污染生态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英文名称:Polychorinated biphenyls; Polychlorodiphenyls别名:氯化联苯;PCBs[按氯原子数或氯的百分含量分别加以标号,我国习惯上按联苯上被氯取代的个数(不论其取代位置)将PCB分为三氯联苯(PCB3)、四氯联苯(PCB4)、五氯联苯(PCB5)、六氯联苯(PCB6)]。
基本信息库多氯联苯(氯化联苯;PCBs)中文名称多氯联苯。
英文名称Polychorinated biphenyls; Polychlorodiphenyls别名氯化联苯;PCBs[按氯原子数或氯的百分含量分别加以标号,我国习惯上按联苯上被氯取代的个数(不论其取代位置)将PCB分为三氯联苯(PCB3)、四氯联苯(PCB4)、五氯联苯(PCB5)、六氯联苯(PCB6)]。
CAS No.1336-36-3。
分子式C12H10-xClx。
分子量PCB3:266.5;PCB4:299.5;PCB5:328.4;PCB6:375.7。
危险标记14(剧毒品)。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理化性质库外观与性状:流动的油状液体或白色结晶固体或非结晶性树脂。
熔点(℃):PCB3:-19~-15℃;PCB4:-8~-5℃;PCB5:8~12℃;PCB6:29~33℃。
沸点(℃):340~375℃。
相对密度(水=1):1.44(3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蒸气压(kPa):PCB3:0.133×10-3kPa;PCB4:0.493×10-4kPa;PCB5:0.799×10-4 kPa。
PCBs按氯原子数或氯的百分含量分别加以标号,按联苯上被氯取代的个数(不论其取代位置)将PCB分为三氯联苯(PCB3)、四氯联苯(PCB4)、五氯联苯(PCB5) 等,共200多种。
多氯联苯性质非常稳定,遇明火、高热可燃,易与氧化剂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属于致癌物质,容易累积在脂肪组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多氯联苯的中毒症状有哪些?人畜吃下多氯联苯(PCBs)后,被吸收的部分多蓄积在多脂肪的组织中,所以肝脏中的含量较高。
PCBs可引起皮肤损害和肝脏损害等中毒症状。
在全身中毒时,则表现嗜睡,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黄疸,肝肿大等。
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而致肝昏迷和肝肾综合症,甚至死亡。
少量的PCBs并不会引起急性毒性,而是会慢慢的侵入人体。
对于人体的伤害主要在肝、肾脏以及心脏。
除了会破坏这些内脏的机能之外,还会缩小其体积,减轻重量。
除此之外,还有贫血、骨髓发育不良、脱毛等症状。
因为PCBs是脂溶性的,会不知不觉中融入身体里面,并且无法由人体代谢排出体外。
表现在外的有颜面、颈部或是身体柔软部位出现疙瘩,或是类似青春痘的皮肤病、头晕目眩、手脚疼痛、四肢无力、水肿,或是指甲、眼白、齿龈、嘴唇、皮肤等处的黑色素沉淀,甚至融入细胞的DNA中,导致遗传因子紊乱,促使癌症的产生。
2、多氯联苯在我国的存在形式及污染方式?根据对全国40个PCBs贮存点的调查发现,PCBs电力装置及其废物的贮存基本有以下几种形式:(1)集中山洞封存。
封存对象主要为电容器和PCBs污染物。
此类封存场的选址、设计、建设、管理均较规范,封存年限设计为20年。
但由于在设计时对岩体渗水问题考虑不足,洞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现象,存在着受PCBs污水溢漏的污染隐患。
目前此类封存点基本已接近20年的封存年限。
代表性封存点为北京延庆PCBs封存点(已处理)和甘肃天水PCBs封存点。
(2)集中地下封存。
多氯联苯的理化性质及环境危害2.1.1 多氯联苯的理化性质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高温氯化合成的氯代联苯同系物与商业混合物的混合体系,其分子式为C12H10-xClx,分子结构式见图2-1。
根据氯原子在苯环上的取代位置以及含氯原子数目的不同,理论上可以存在209 种PCBs同系物,PCBs 的联苯分子上被1~10 个氯原子所取代。
当氯原子取代位置为2,2’,6,6’时称为邻位;3,3’,5,5’称为间位;4,4’称为对位,如图2-1 所示。
两个苯环围绕连接键旋转,当夹角为0°时,称为共平面结构,非邻位共平面的PCBs 被称为共平面同族体。
在实际环境体系中存在的PCBs 同系物有100 多种,各种PCBs 同系物在理化性质、环境行为、诱变性和毒性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纯PCBs 化合物为结晶态,混合物为油状液体。
低氯代PCBs 化合物呈液态,流动性好,随着氯原子数的增加,其粘稠度也相应增高,呈糖浆状乃至树脂状。
PCBs 具有很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化学惰性、不可燃性、高度耐酸碱和抗氧化性、对金属无腐蚀性、良好的电绝缘性和耐热性(使其完全分解需要1000℃至1400℃),除一氯联苯和二氯联苯外均为不燃物质。
PCBs 在室温下呈固态,蒸汽压低,水溶性低,很稳定,详细参数见表2-1。
PCBs 这些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工农业生产得到广泛应用[4]。
2.1.2 多氯联苯的环境危害及来源PCBs 的商业始于1930 年,据WHO 报道,至1980 年世界各国生产PCBs 总计近100 万吨,1977 年后各国陆续停止生产。
我国于1965 年开始生产PCBs,大多数厂于1974 年底停产,到80 年代初国内基本已停止生产PCBs,估计历年累计产量近万吨。
此外从近50 年代至70 年代,在未被通知的情况下,我国曾从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进口部分含有PCBs 的电力电容器,动力变压器等设备,这也成为我国国内PCBs 的主要来源之一。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的研究进展作者:王飞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0期摘要:多氯联苯难降解且具有挥发迁移性,能在生物体内累积,当达到一定浓度,最终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
国内对经济发达地区PCBs的研究较多,而对西部等偏远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
中国主要生产1号PCBs和2号PCBs,应当进一步加强对1号PCBs的检测和研究,完善1号PCBs的指纹图谱, 2号PCBs主要作为油漆添加剂,但缺乏2号PCBs的相关指纹图谱,应加强对2号PCBs同分异构体的研究工作。
中国对PCBs等POPs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与西方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应当尽快建立PCBs检测和评价标准,弥补不足。
关键词:多氯联苯(PCBs)指纹图谱评价标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Research progres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CBs)Wang Fei(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of Tongling Tongling 244000)Abstract: PCBs are difficult to degrade and can be accumulated in living organisms, when it reaches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it will eventually poison the organism.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PCB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ed area,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western and other remote areas is relatively small. China mainly produces 1# PCBs and 2 #PCB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detection of the 1#PCB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fingerprint of 1# PCBs. 2 #PCBs was mainly used as paint additive,, but the lack of the fingerprint of 2# PCB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work on the 2#PCBs isomers.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bout PCBs detec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detec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as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fingerprints; evaluation standards; research progress多氯联苯(PCBs)又称氯化联苯,是斯德哥尔摩公约优先禁止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中的一种。
多氯联苯的性质2.1 环境持久性PCBs 属于难降解有机物,对自然条件下的生物代谢、光降解和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就很难被分解,因此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介质中存在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时间。
Manirakiza 等测定鱼脂肪中的 PCBs 含量,并把所得结果与先前的研究作比较,发现这些物质仍然存在,其含量并没有明显减少。
2.2 生物蓄积性PCBs 具有低水溶性和高脂溶性的特点,因而容易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从而使 PCBs 从周围媒介物质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以至在食物链末端营养级体内浓缩至很高的浓度。
即使在大气、水体和土壤里的浓度非常低,甚至不能被监测到,但它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进入植物或低等生物体内,然后沿食物链逐级放大,最后对人类造成危害。
Kidda 等测定食物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表明亲脂性的 PCBs 通过食物在人体内的蓄积程度很大。
2.3 半挥发性PCBs 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环境或通过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还可以重新沉降到地面上,多次反复,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污染。
正是由于 PCBs 的半挥发和高持久性,使得其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在全球范围内,包括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可检测出 PCBs 的存在。
2.4 高毒性PCBs 可以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对人类和动物的生殖、遗传、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具有强烈的危害作用,并对人类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参考文献:《多氯联苯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危害》曹先仲,陈花果,申松梅,宋艳辉,连小英(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54)前言: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经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耐热不燃、易溶于油、绝缘性能优越,因而被广泛用作电力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的绝缘液、油漆、塑料及无碳复写纸的添加剂等。
多氯联苯的性质2.1 环境持久性PCBs 属于难降解有机物,对自然条件下的生物代、光降解和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就很难被分解,因此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介质中存在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时间。
Manirakiza 等测定鱼脂肪中的 PCBs 含量,并把所得结果与先前的研究作比较,发现这些物质仍然存在,其含量并没有明显减少。
2.2 生物蓄积性PCBs 具有低水溶性和高脂溶性的特点,因而容易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从而使 PCBs 从周围媒介物质中富集到生物体,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以至在食物链末端营养级体浓缩至很高的浓度。
即使在大气、水体和土壤里的浓度非常低,甚至不能被监测到,但它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进入植物或低等生物体,然后沿食物链逐级放大,最后对人类造成危害。
Kidda 等测定食物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表明亲脂性的 PCBs 通过食物在人体的蓄积程度很大。
2.3 半挥发性PCBs 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环境或通过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还可以重新沉降到地面上,多次反复,造成全球围的污染。
正是由于 PCBs 的半挥发和高持久性,使得其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在全球围,包括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可检测出 PCBs 的存在。
2.4 高毒性PCBs 可以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对人类和动物的生殖、遗传、免疫、神经和分泌等系统具有强烈的危害作用,并对人类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参考文献:《多氯联苯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危害》先仲,花果,申松梅,宋艳辉,连小英(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710054)前言: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经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耐热不燃、易溶于油、绝缘性能优越,因而被广泛用作电力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的绝缘液、油漆、塑料及无碳复写纸的添加剂等。
自 1968 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后,世界各国陆续停止了多氯联苯的生产和使用。
PCBs( 多氯联苯)是由209 种异构体组成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热稳定性、绝缘性和生物蓄积性[1].PCBs 已广泛用于电气设备和液压设备中,如变压器和电容器[2-3].不同氯代联苯的结构和毒性差别较大,其中12 种结构类似二英的异构体具有较大的毒性[4].与其他环境介质相比,PCBs 更易被土壤有机质吸附[5].PCBs 可被土壤有机质吸附长达数年,英国土壤中的PCBs 占所有PCBs 的90%[6].土壤中的挥发-沉降过程使PCBs 在全球重新分布[7],对其在全球的循环和食物链中的转移起关键作用[8].土壤是PCBs 的重要储库[9]和监测介质[10].PCBs 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包括垃圾排放,干、湿沉降,油的泄露和蒸发等[11].截至1998 年,全球约有21 000 t PCBs 进入土壤[12].因此土壤中的PCBs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