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1.08 MB
- 文档页数:91
农业部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措施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和现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活动引起的,从广义上包括农田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两个方面。
农业活动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和农用化学品残留物,通过农田径流、地下水脉冲作用、农田土壤侵蚀、农田水体蓄滞引起的农业废弃物和农用化学品残留物扩散到周围环境,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问题有:1.土壤污染: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农药残留、化肥过量施用、土壤侵蚀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土壤侵蚀、径流和渗漏进入地下水,对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业废水和化肥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废水富含农药残留、农作物残渣和养殖废弃物等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经过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入侵,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和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
3.大气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也会对大气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业活动中常常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品挥发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增加,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和阻止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部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倡无农药、无化肥、有机浇注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加强农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农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建设梯田、依靠旱作耕种、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等,减少土壤侵蚀和农田径流,防止农田面源污染。
3.加强农田环境管理:加强农田废弃物和农药残留物的处理和管理,通过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环境友好型农药的使用、定期监测等措施,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4.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对农田土壤、农作物、农业废水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
5.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业面源污染的名词解释一、引言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经济支持,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一大关注焦点。
本文将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详细解释,探讨其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以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了解和思考。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土地利用、农业繁荣、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因素导致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
它源于农业活动的非点源,包括农田排放的氮、磷、农药残留等物质,经由水流、风力等方式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1. 农田利用不当: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田的不合理利用,包括过度耕种、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轮作制度等。
这些行为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增加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进而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潜在风险。
2. 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常常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这些化学物质在农田中残留并随着水流和雨水进入水体中,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蓝藻爆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 水源管理不善:农业需要大量用水,而农民在进行灌溉时往往没有科学合理地管理水资源。
作物灌溉和农田排水的不当操作导致了水源的污染和浪费,加剧了农田面源污染的程度。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1. 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田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导致水质下降,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2. 土壤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土壤酸化、重金属含量升高和微生物活性下降等。
这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破坏。
化肥和农药残留会杀死许多有益的昆虫和微生物,破坏自然食物链,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五、农业面源污染的解决方案1. 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农民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土壤状况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过量使用的情况。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概念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工作三峡水库淹没区范围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
农业面源污染,也叫农业自身污染, 它主要指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造成的污染,由于这类农用生产资料长期大剂量或单一使用,污染具有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 危害规模大,监测、管理控制非常困难,其治理难度远远超过点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由于太湖、滇池的水质污染,也开始关注。
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随着水位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构成威胁。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利用率低,流失量大。
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总量按纯量计算为79.80万t,化肥单位施用量为411.7kg/hm 2;农药折纯用量16369.2t,单位施用水平8.44kg/hm 2;农膜使用量为23483.7t,平均使用水平为48.76kg/ hm 2,平均残留量为25.93kg/hm 2。
化学投入品利用率低,大量的N、P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二、畜禽养殖量大,粪便处理率低,直接排放量大。
2004年全市39个区县(市)畜禽养殖总量为32616.1万头(只、羽),产粪总量为15650.7万吨,粪便利用率为75.5%,尿液利用率为66.3%。
规模化的养殖场除少部分建有粪污处理设施外,大部分养殖场的粪便采用水冲洗圈舍直接排放或长期堆放,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三、作物秸杆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
200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1677.90万吨,但是被利用的比例却不高,大部分都被直接焚烧或丢弃,是造成农田秸秆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水产养殖面积大,投饵量高。
2004年重庆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21.0 万亩,投饵量最多的草鱼高达2000-3000kg/亩,鲢鱼投饵量最少。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膜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中,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和难以控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然而,过量的化肥和农药并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利用,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此外,农药的滥用还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如果进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如果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盐渍化等问题。
(三)农膜的残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具有保温、保湿、保墒等作用。
但是,由于农膜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农民回收意识淡薄,大量农膜在使用后被丢弃在田间地头,难以降解。
农膜残留不仅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还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降低土壤肥力。
(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随意排放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在路边、河边等地方。
这些污水和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五)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随水流失,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体、土壤或大气中的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物、化肥流失、养殖废弃物等。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技术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残留物、农业废水和农田面源污染。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不当会导致农药残留物进入水体和土壤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农业废水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
而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和土壤侵蚀造成的。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1.农药管理技术: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农药的施用。
合理控制农药的用量,避免滥用和重复使用,减少农药残留物的生成和排放。
同时,加强农药包装容器的回收和处理,避免农药包装容器成为废弃物。
2.农业废水处理技术:采用生态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矿田水的植物净化等,来处理农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同时,可以通过加强农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3.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加强农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建设沟渠和护坡等,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合理控制化肥的用量和施用时间,避免过量使用和施肥不当导致的污染。
推广有机农业和精细化管理技术,减少对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4.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可以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或者生物转化,产生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5.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生活小区化粪池等技术,将农村污水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
综上所述,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需要综合运用农药管理技术、农业废水处理技术、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等方法,通过源头控制和减量化处理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和扩散,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生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是农村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一、农药污染。
农药对于治理农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近年来施用量的提高,加之许多农药具有不易分解的特性,已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造成生态失衡。
农药在直接杀伤害虫的同时,害虫天敌也受到了毒杀,使用农药人为地使生物种群分布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二是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对土壤、水、大气、农作物、野生动植物均具有不良影响,造成地力下降,水体污染,使畜禽染病,农残超标。
二、化肥污染。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不注意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盲目追求大肥大水,致使化肥利用率低,污染环境,同时也使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增高,品质下降。
同时因多施无机肥,少施有机肥,致使土地沙化,土壤侵蚀严重,土壤酸化、板结,团粒结构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另外,由于氮、磷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三、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
畜禽粪便如果未经处理排放或直接进入农田,会给环境带来一系列危害:(一)占用土地和污染农田生态环境。
(二)污染水体。
畜禽粪便会通过直接排放和在堆放储存过程中因降雨或其他原因进入水体。
(三)恶臭,是来自畜禽粪便、污水、饲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而产生的臭气,包含氨、硫化氢,挥发性脂肪酸、酚类、醛类、胺类、硫醇类等。
植物为中间宿主或媒介,通过人们生食而传播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四、农膜污染。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为起到保墒、抗旱、防草的作用,塑料农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膜,被广泛运用在农业种植中。
但废旧农膜如不及时清理,这些百年不腐烂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会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造成土壤板结,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导致农作物减产。
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措施1. 什么是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活动所引起的土壤流失、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扩散和沉积,从而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类环境污染现象。
2.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错误的施肥方式:农民过度使用化肥,长期单一施肥,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加速土地退化。
•饲养动物污染:畜禽排泄物的堆积和排放,是水体和地下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大规模养殖场中,施肥、饲料储存和粪便处理等环节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农业化学品的滥用:大量使用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会增加化学物质的负荷,危害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健康生态系统。
所有这些化学物质都是对人类和宠物健康的危害,会导致各种癌症和不良健康影响。
•水土流失:不当管理农田,不合理开垦农田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农产品加工污染: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和废水会导致污染。
3.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应该选择科学和合理的施肥方式,让肥料和农药在土壤内逐渐分解,避免一次性大面积施肥引起流失和负荷过大;•可以通过混作种植,旋作和周转休耕来改善土壤质量,避免水土流失;•对于有条件的农户,可以使用生物有机肥和农业废气制成的肥料代替化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采取农业集约化,推广选用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切实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和监控,控制饲养量,采取科学化的养殖管理技术,减少排放的畜禽粪便和废水;•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的处理体系,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引导广大农民、畜牧业者、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环保意识,遵守相应的环保法律和法规。
4. 结语农业面源污染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污染形式,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要鼓励生态农业发展,多种植生态农产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措施面源污染是指在大面积范围内以弥散或大量小点源形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在自然环境(如大气、土壤、水体等)中混入危害人体、降低环境质量或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畜禽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所引起的污染,其特征为产生的区域广泛、受气候影响、污染发生的随机性和突发性时空变化大、无法准确确定源区,可以在地表任何位置发生。
一、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和农药、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秸秆、水产养殖及农膜等。
2005年中国化肥年施用量高达470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量35%,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
2005年中国农药消耗145.99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60~70%散落于环境中,残留农药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进入水体中,会导致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一些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超标检出率达30%,残留农药还会破坏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中国集约化畜禽业发展很快,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粪便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含量近8000万吨,约为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5倍,在2003年1月1日《畜牧养殖废弃物排放标准》正式实施时,有90%左右的大型畜禽养殖场达不到排放控制标准,大量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006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近7亿吨,除少部分用来直接还田、工业原料和能源燃料外,大部分被焚烧,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破坏秸秆的所有有机物和营养物,降低土壤的肥力。
水产养殖在我国渔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06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3595.0万吨,水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已连续17年位居世界首位。
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和池底淤积的污泥,也对水体本身及地下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