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8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环境规划包括对环境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则是指根据环境规划制定的目标和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保护。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规划和管理时,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
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持生态平衡。
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植被和森林资源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
3. 预防环境污染: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要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限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
4.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 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和责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共同制定环境规划和管理措施。
总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墨西哥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五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4.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5.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任务: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方式。
6.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①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③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④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8.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包括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五个方面:(1)人是第一个主要对象:对于以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作为主要任务的环境规划和管理来说尤其重要。
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主体是人,人与人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
(2)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环境规划和管理也可认为是实现预定环境目标而组织和使用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即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流动全过程的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从宏观上说,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去实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从微观上讲,要管理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规划和管理好物质生产、能量交换、消费方式和废物处理等各个领域。
(3)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经济发展消耗了环境资源,降低了环境质量,但又为社会创造了新增资本。
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内涵:其实质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内涵:其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主要应该是“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
“五要素论”研究对象:人(第一个主要对象)、物(重要研究对象)、资金(重要物质基础)、信息(重要对象)和时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4主要手段有: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技术手段⑤宣传教育手段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6.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①“预防为主,防护结合”政策②“污染者付费”原则③“强化环境管理”政策7.环境法律责任: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环境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8.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清洁生产: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清洁工艺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生产清洁的产品。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问题:严格来说,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元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环境信息: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
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划,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4、“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5、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7、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8、反馈控制:所谓信息反馈控制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9、前馈控制:又可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它的具体办法是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10、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管理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1、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1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3、生态工业园:可定义为一种工业系统,它有计划地进行材料和能源交换,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14、环境目标:是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在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过程中,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废物处理、气候变化适应等。
下面将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影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计划、政策、项目等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旨在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规划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以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5.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和恢复的活动。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等。
6.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是指对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活动。
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7.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对环境状况进行连续观测和评估的活动。
环境监测与评估可以提供环境变化的数据支持,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是指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采取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适应包括改善城市规划、提高农业生产适应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等。
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考虑项目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P.19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环境管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3 P.19 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答: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1 环境规划的内容(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1. 环境管理的提出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3、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4、污染限期治理(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填空:1、环境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or选择)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行为主体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5、按规划期划分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6、资源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选择: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2、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3、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4、“老三项”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5、“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
环境规划是环境保护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空气质量规划、水质量规划、土壤质量规划等。
环境管理则是在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实现对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
本文将从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浅谈环境保护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环境规划一、空气质量规划空气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空气污染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制定空气质量规划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空气质量规划主要包括对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控制措施等内容。
要对工业企业、机动车排放等排放源进行分类管理,划定排放标准,对超标排放进行严格处罚。
应加强对工业废气的处理和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量。
对于城市空气质量差的地区,要采取限行措施,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和排放。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对空气质量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水质量是环境保护管理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水质量的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
水质量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内容。
要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定水资源开发的规划,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管,以保证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达到一个平衡。
土壤质量的保护是环境规划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的土壤受到了各种污染的严重威胁,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管理中的焦点。
土壤质量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监测和管理等内容。
要对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土壤保护的标准,并对污染严重的土壤进行修复。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1. 环境管理的提出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1. 环境规划的提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区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定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 环境规划的含义(张承中)*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环境规划的概念(郭怀诚)*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要求。
3.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一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
基于这种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必须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规划与管理,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并以制度、法律、体制和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二)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是总的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令、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市场行为是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公众行为则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1.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 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4. 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第二节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八大公害¡±和《增长的极限》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认识高潮。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一个路标;*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我们共同的未来》,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二次认识高潮。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二个路标;*21世纪初,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日见明显以及《联合国千年宣言》,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三次认识高潮。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召开,以¡°人类、地球及繁荣¡±为主题,对未来2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制定《执行计划》,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三个路标。
一、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背景*本世纪50~60年代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西方工业国家的人民对公害的强烈不满,促使一批科学家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报告和著作,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学派,并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由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为会议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
(2)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初步构筑起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起步阶段*1973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
会议之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从此,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艰难起步了。
*1978年国家颁布的新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
¡±首次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1979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为我国环保机构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这是环境保护工作战略思想的大突破、大转变,是环境管理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1989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推出了新的五项环境管理制度。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我国明确地提出要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其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在大政方针上,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宗旨,把在80年代初以来陆续提出的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等政策思想确定为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在具体制度措施上,形成了以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套环境管理制度,促使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由一般号召走上靠制度管理的轨道。
阅读材料:八大公害事件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污染类型污染源/物扩散途径/致害原因受体(人)反应/后果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12 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谷地中工厂密布,烟尘、SO2排放量大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SO2、SO3和金属氧化物颗粒进入肺部深处咳嗽、呼吸短促、流泪、喉痛、恶心、呕吐、胸闷窒息;几千人中毒,60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5~10 美国洛杉矶市大气污染光化学污染(二次污染)该市400万辆汽车每天耗油2500万升,排放烃类1000多t三面环山,静风,不利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石油工业废气和汽车废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刺激眼、喉、鼻,引起眼病和咽喉炎;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事件名称 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 污染类型 污染源/物 扩散途径/ 致害原因 受体(人) 反应/后果多诺拉 烟雾事件 1948.10 美国 多诺拉镇 大气污染 河谷内工厂密集,排放大量烟尘和SO2 河谷形盆地,又遇逆温和多雾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SO2、SO3和烟尘生态硫酸盐气溶胶,吸入肺部咳嗽、喉痛、胸闷、呕吐、腹泻;4天内43%的居民(6000人)患病,20人死亡伦敦 烟雾事件 1952.12 英国 伦敦市 大气污染 居民取暖燃煤中含硫量高,排放大量SO2和烟尘 逆温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SO2等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下生成SO3、硫酸和磷酸盐,附着在烟尘上吸入肺部胸闷、咳嗽、喉痛、呕吐;5天内死亡4000人,历年共发生12起,死亡近万人水俣(病) 事件 1953~ 1961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 海洋污染 汞污染 (二次污染)氮肥厂含汞催化剂随废水排入海湾 无机汞在海水中转化甲基汞,被鱼、贝类摄入,并在鱼体内富集,当地居民食用含甲基汞的鱼而中毒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精神失常;截至1972年有180多人患病;50多人死亡,22个婴儿生来神经受损四日事件 (哮喘病) 1955年以来日本四日 市,并蔓 延到几十个城市大气污染 工厂大量排放SO2和煤尘,其中含钴、锰、钛等重金属颗粒 重金属粉尘和SO2随煤尘进入肺部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患者500多人,其中36人因哮喘病死亡 米糠油 事件1968 日本爱知 县等23个 府县 食品污染 多氯联苯污染 米糠油生产中用多氯联苯作热载体,因管理不善,多氯联苯进入米糠油中 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 眼皮浮肿、多汗、全身有红丘疹,重症患者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肌肉疼痛、咳嗽不上,甚至死亡;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万人 富山事件 (骨痛病) 1931~1975日本富山 县神通川 流域,并 蔓延至其它七条河的流域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镉污染炼锌厂未处 理的含镉废 水排入河中 用河水灌溉稻米,使米中也含镉,变成镉米,当地居民长期饮用被镉污染的河水和食用镉米而中毒 开始时关节痛,继而神经痛和全身骨痛,最后骨骼软化萎缩、自然骨折、饮食不进、衰弱、疼痛至死;截至1968年5月确诊患者258例,甚至死亡128例,至1977年12月又死亡9例二、第二个路标――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背景* 1983年,《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新的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