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情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33
关于青海的知识青海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第四大省份。
青海的面积非常广阔,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省份。
青海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既靠近西藏,又靠近新疆,也毗邻甘肃、四川等省份。
青海的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盆地等地貌特征。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
青海的气候也非常特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青海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多雨。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青海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主要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其中,藏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口比例。
青海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艺术形式和宗教信仰。
青海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青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稀土、铜、铝等资源储量丰富。
此外,青海还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盛产青稞、牛羊等农畜产品。
近年来,青海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发展力度,通过打造旅游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青海还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青海湖的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还有一些其他的自然保护区,如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保护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青海的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青海的著名景点有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藏北草原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展示了青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青海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它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珍贵的生态资源。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青海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在未来的发展中,青海将继续保护好自己的自然环境,传承好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而宜居的地方。
景区讲解(一)青海省省情1、地理位置及概况2、资源3、主要景区(点)(二)青海湖、日月山、鸟岛1、青海湖是国家5A级景区,位于著名的“青藏公路”151公里处,青海湖的面积445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环湖一周是360公里,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湖面海拔3260米,水深平均19米,最深的地方28米。
2、“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其中青海境内长1386公里,国道经过日月山和青海湖。
3、日月山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衔接地带,是农业区与牧业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青海内流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天然分界线,古时称赤岭,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
4、鸟岛是我国8个鸟类保护区之一,居于首位,成立1975年,位于青海湖的西北隅,由一东一西两个岛屿组成,主要鸟类有斑头雁、鱼鸥和棕头鸥、鸬鹚等,还分布有大天鹅、普氏原羚及黑颈鹤。
5、景区及传说。
(三)塔尔寺1、地理位置:湟中县鲁沙尔镇,距西宁市西南27公里处,是国家5A级景区2、历史记载及传说3、建筑规模与风格4、艺术三绝(四)原子城探秘1、地理位置及概况2、基地的创建及时间3、原子城的主要景点4、其它(原子城周围令人神往的旅游景点,“中国西部歌王”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及《在那遥远的地方》,西海郡城遗址,海晏县哈勒景乡)(五)土楼观1、土楼观地理状况2、景区特点3、土楼观的建筑组成4、其它(关于闪佛的传说,关于邓训、八仙故事的传说)(六)互助土族风情、循化撒拉族风情(只选1题)互助土族风情1、土族的起源2、宗教信仰:土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信奉本教、道教。
3、土族的服饰、头饰4、婚礼的程序5、饮食习惯及禁忌6、做客循化撒拉族风情1、地理位置2、主要景点及民族宗教3、风俗及其它(语言、骆驼泉的传说等)(七)坎布拉景区1、地理位置2、景区构成3、南宗沟分布的寺院所属的教派及寺院构成和特点4、风俗及禁忌(八)茶卡盐湖1、地理位置2、发展历史概况3、茶卡盐湖的特点(九)青海省博物馆1、基本情况2、建筑规模3、三大特色(十)东关清真大寺1、地理位置及历史状况2、建筑规模及风格3、伊斯兰教信仰信条4、禁忌及其他(十一)三江源1、三江源基本概况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特点3、其它(江泽民1999年8月19日题字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关于“山羊拉船”和“牦牛河”的传说)(十二)热贡艺术1、热贡艺术起源及发祥地2、艺术精品及艺人3、其它(绘画工艺、雕塑工艺、堆绣作品)。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是中国西北的一个省份,处于青藏高原上,是中国五大民族
自治区之一。
青海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以下
是一些青海的特色。
一、藏传佛教文化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贵
州寺、塔尔寺、雷波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向往的
精神家园。
茶马古道、祁连山草原、三江源等地,也是藏传佛教文化
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
二、羌族风情
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羌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之一。
羌族的服饰、风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
羌族的刺绣艺术、马衔花饮
食等都是青海的民俗文化代表。
三、高原草原
青海是中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崇山峻岭、广袤草原、雄
伟山水等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青海湖、祁连山、玉树等地的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藏文化艺术
青海也是中国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藏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著名的唐卡画和木雕工艺,展现了
藏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水平。
总之,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姿多彩的地方,其风土人
情和特色非常丰富。
青海基本省情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青海东北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南部均为牧业区;西北部是著名的额柴达木盆地。
青海辖6州、1地、1市、48个县(区、市、行委),总人口495.6万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7%。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
『气候状况』11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数2300--3600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地区为17.6毫米,较多地区为764.4毫米。
西宁市及海东地区东无酷寒,夏无暑,最热天气为7月,平均气温20℃。
『自然资源』青海自然资源丰富,是个资源型省份。
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0种居全国前十位。
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锂、锶、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钠盐、钾盐、镁盐、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居第二位的有溴、硼矿、压电水晶、铸石用玄武岩、饰面用蛇纹岩等5种;居第三位的有铷、锢、自然硫、硅灰石、长石、石膏等7种。
青海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65种,保有储量的额潜在总17.26万亿元,人均占有量345万元(全国人均占有量为7.52)。
水力资源:青海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3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337.6万千瓦,居西北各省区第一位。
初步规划500千瓦以上水电站站172处(6处与其他省份共有),总装机容量约1800万千瓦。
黄河在青海境内从龙羊峡到寺沟276公里的河道上,落差865米,可建设6座大型水电站和7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25万瓦,年发电量360亿千瓦时,是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省省情省貌介绍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
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
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
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八十一万。
省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汉、藏、回、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
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
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牡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本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这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
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呀;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
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
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
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青海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近年来,青海省情考试成为了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为大家揭示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的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
一、自然地理1. 青海省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答案:青海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理区域。
2. 青海省的地势特点是什么?答案:青海省地势高原为主,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3. 青海湖是青海省的著名湖泊,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请问青海湖的面积有多大?答案:青海湖的面积约为4400平方千米。
4. 青海省是我国最大的省份之一,它的面积有多大?答案:青海省的面积约为72.2万平方千米。
二、人文历史1. 青海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请问青海省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答案:青海省有36个少数民族。
2. 青海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请问青海省有哪些著名的佛教寺庙?答案:青海省有塔尔寺、青海湖寺、五华山寺等著名的佛教寺庙。
3. 青海省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请问青海省有哪些著名的民俗节日?答案:青海省有藏族的春节、回族的开斋节、土族的苏尼节等著名的民俗节日。
4. 青海省是我国的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请问青海省的主要畜牧业有哪些?答案:青海省的主要畜牧业有牛、羊、马等。
三、经济发展1. 青海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答案:青海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能源、矿产和旅游业。
2. 青海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请问青海省主要的矿产有哪些?答案:青海省主要的矿产有煤炭、铜、铝、锌等。
3.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丰富,请问青海省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答案:青海省有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祁连山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4. 青海省的能源资源丰富,请问青海省主要的能源有哪些?答案:青海省主要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结语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了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的答案,更加了解了青海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青海省情介绍青海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1929年1月正式建省,1950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她位于祖国的西北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被誉为“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素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
现辖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8个市、地、州,51个县级行政单位。
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全国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仅高于西藏。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6.32%。
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干寒、少雨、多风、缺氧,日照时间长,居全国第二,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青海境内多山多水,主要山脉的主峰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
昆仑山是青海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500米;唐古拉山横亘在青海西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位于青海西北部;此外,还有巴额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等著名山脉。
青海河流众多,境内大小湖泊2043个,水体总面积13665平方公里。
青海是资源性省份,不仅种类全,储量大、品质好、价值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
截止2006 年底,新发现矿产地5处,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4种居全国前10位,10种居全国首位。
青海有研发机构53个。
其中县以上独立研发机构48个,县属独立研发机构1个,非独立研发机构4个。
48个县以上独立研发机构中,中科院属2个,国务院部门属3个,省属28个,州地市属15个。
有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两个(盐湖、特钢),省上新组建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个(油菜、马铃薯、牦牛、草业、镁资源、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综合利用)。
青海省省情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基本特点:一是地广人稀。
青海东西长约1200公里,在东经89?35'——103?04'之间;南北宽约800公里,在北纬31?39'——39?19'之间,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到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
二是多民族聚居。
共有53个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
全省现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8%。
三是资源丰富。
共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9种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有色金属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此外,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四是生态地位重要。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土地资源: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公里, 约占全国的1/13,仅次于内蒙古、西藏、新疆,居全国第4位。
矿产资源:目前发现各类矿产129种,其中54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23种排前3位。
锂、锶、钾、镁、芒硝、石棉、石英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全省已发的矿种129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7种,其中,已发现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72种,水气矿产3种。
全省共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19处。
水能资源:青海省河流众多,河床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青海省省情概况地理与气候: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安徽临江近海,襟江带淮,地理位置优越,既是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又是南北商旅的辐辏通衢,为中原的襟喉之地。
#中国公务员考试信息网安徽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安徽地形复杂,以平原为主。
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4.3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2%;丘陵4.1万平方公里,占29.4%;平原4.35 万平方公里,占31.3%;湖泊和洼地1.11万平方公里,占8.0%。
安徽境内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 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安徽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人口: 200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
全省共有53 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0.6%左右。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最多,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
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青海省省情介绍青海省省情介绍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高海拔6860米,最低海拔1600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势复杂,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以日月山为界,以东是农业区,以西是牧业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和96%。
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
青海省辖西宁市、海东市、海西、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六州二市,总人口约为58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74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
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东部和北部与甘肃接壤,东南部同四川搭界,西南毗邻西藏自治区,西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是西藏、新疆连接内地的重要纽带之一。
青海省境内的公路、铁路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连接着甘肃、新疆、西藏、四川,是陆上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枢纽,是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乃至南亚的大多数国家更便捷的通道。
由高速、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构成四通八达公路网。
已建成运营的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铁第二双线等干线铁路,建设中的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规划中的西宁至成都、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将形成东连陇海、北接兰新、西通南疆、西南连接拉萨、东南通达成都的铁路网。
“一主八辅”的机场格局在建设中,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400万人次,成为青藏高原最大的民用机场,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
格尔木、玉树、德令哈机场的通航,花土沟、果洛、祁连等机场的建设,使青海不再遥远。
地下的输气输油管道、光缆,空中的输电线路不断延伸。
这些不但为已经掀起大发展热潮的青海注入了提速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将有力地支撑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繁荣。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青海湿地面积达万平方公里,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被称之“中华水塔”,青海自然条件多样,有森林、灌木、草原、荒漠、草甸以及水生植物等多种植被类型,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70多种,各种鸟类294种及各类野生动物约为2000多种,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是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的中心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地和世界高原种质基因库,也是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的地区,青海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和探险活动场所。
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1.什么是青海省?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它是中国内陆省份中海拔最高的省份,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因为它是中国许多重要河流的源头,如黄河、长江和澜沧江。
它还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民族特色而闻名。
2.青海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青海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域文明。
在古代,这个地区是西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融合中亚、西域和中国东部文化的交汇点。
在13世纪的元代,这个地区成为苏丹朝的领土,并且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
在20世纪中叶,青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成立了青海省。
3.青海省的地理特征是什么?青海省地理上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它的地势高低起伏,包括高山、高原、盆地、河谷等地形。
青海省是中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内陆湖泊(青海湖)和河流(黄河)的省份。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
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如茫崖、泉湖、草原等。
4.青海省的气候是怎样的?青海省的气候类型主要是高原气候和寒冷的半干旱气候。
由于高原的海拔高度,青海省的气温变化范围较大,昼夜温差较大。
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青海省的气候条件适宜高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5.青海省的文化遗产有哪些?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藏族和回族的文化。
青海省有许多重要的宗教和文化遗址,如塔尔寺、拉卜楞寺、观音阁等。
这些寺庙和神庙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文化的象征。
此外,青海省还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青海玉器、青海毛织品等。
6.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区,有大量的藏羚羊、无尾熊等珍稀动物资源。
青海省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有丰富的煤炭、盐、铝土等资源。
此外,青海省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2022年青海省省情介绍总结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重大使命,专门制定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建设为统领,一体打造七个新高地,各项任务正在扎实推进。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随着“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首届国际生态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以及《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热播,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果广受瞩目,更具影响力、美誉度。
黄南州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贵德、河南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美丽中国,青海发出了好声音。
我们认真落实能耗“双控”和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求,启动零碳产业园区绿电工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全国领先。
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已完成近八成。
青海湖碧波荡漾,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35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水污染防治走在了全国前列,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新增国土绿化面积500余万亩,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土壤环境清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
青海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水中的鱼儿、天上的鸟儿、草原森林里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种群更多了,大美青海越来越美,这些都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写照。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均属青藏高原范围内。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
青海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3"——103°04′10",北纬31°36′2"-39°12′45"之间,全省东西长1240.6千米,南北宽844.5千米,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
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成为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的主要来源。
青海是一个高海拔的省份,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
由于地处高寒地带,青海的气候凉爽干燥,四季分明。
冬季气温极低,但夏季阳光充足,白天温度适宜。
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青海地区的草原、草原滩和湖泊的生长,形成了青海高原的丰富自然风光。
这里有着著名的青海湖,青海湖是亚洲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青海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
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是濒危物种藏原野马、纯种藏羚羊等动物的主要栖息地。
在这里,还有“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它是中国第二大的盐湖,有着优美绝伦的湖面和反射在湖面上的天空和云朵。
此外,青海的湖泊还包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昆仑湖和巴颜喀拉山大峡谷,还有玛多县的河湟盆地等。
青海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藏族是这里的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藏区传统文化包括藏传佛教、藏书艺术、唐卡、曲艺、舞蹈和音乐等。
藏传佛教是藏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藏族的服饰和建筑也有着浓郁的特色,如藏族鞋、藏式房屋和藏鹤。
除了藏族,青海还有着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如回族的清真文化和民俗文化、蒙古族的牧民生活和马文化等。
这些方面也是青海特色的一部分。
此外,青海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如西宁的“瓜棚节”、玛沁的“药王会”、共和的“摩崖会”等,都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蕴,是青海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之一。
青海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其中最为独特的是藏族特有的游牧文化和草原放牧文化。
青海的广阔草原和优质高温都非常适合牛、羊、马等畜牧业的发展。
同时,青海地区的养鱼业、藏药业等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由于青海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业成为了青海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青海省省情一、概况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基本特点:一是地广人稀。
青海东西长约1200公里,在东经89°35'——103°04'之间;南北宽约800公里,在北纬31°39'——39°19'之间,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到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
二是多民族聚居。
共有53个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
全省现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8%。
三是资源丰富。
共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9种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有色金属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此外,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四是生态地位重要。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二、资源基本情况土地资源: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公里, 约占全国的1/13,仅次于内蒙古、西藏、新疆,居全国第4位。
矿产资源:目前发现各类矿产129种,其中54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23种排前3位。
锂、锶、钾、镁、芒硝、石棉、石英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全省已发的矿种129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7种,其中,已发现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72种,水气矿产3种。
全省共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19处。
水能资源:青海省河流众多,河床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总计2165万千瓦,居中国各省区的第5位,其中在1万千瓦以上的干支流区有108条。
全省有6个大型梯级电站,装机容量可达78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94.5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可开发水能资源总装机容量的43.6%和年发电总量的38.l%,被誉为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青海省的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
以冷湖油田、尕斯库勒油田、花土沟油田和狮子沟油田为主。
含油面积达147平方公里,有三个时代的生油层,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42个。
探明油田17个,原油保有储量近2亿吨,居全国第十位;天然气已探明9个气田,保有储量472.1亿立方米,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为70.82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高原动植物资源:青海是我国主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
各类牲畜2215.2万头(只),其中牦牛、藏羚羊等牲畜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
具有高原特色的虫草、贝母、大黄、雪莲、蕨麻、鹿角菜、发菜、三刺等资源十分丰富。
青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在国内乃至世界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点有20余处。
大自然赋予了青海独特的风光。
如江河源、昆仑文化、青海湖、塔尔寺都是具有垄断性品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青海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6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比上年增速高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3836元,比上年增长11.5%。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3%、59.4%36.3%。
特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盐湖化工、电力、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轻金属新材料和中藏药现代化为重点的新型产业群正在崛起,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
地表水资源状况青海省按流域分区,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河四大流域。
地下水资源状况青海省山丘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55.4亿m3,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45.63亿m3,地表水环境状况河流主要污染因子是化学耗氧量、氨氮等有机类,主要是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所致;有些河流被六价铬、汞等物质污染,主要是工业点源影响。
根据近年来的资料分析,青海省河流水质有机类的污染呈上升趋势,个别工业点源单项污染突出。
水体矿化度从东向西逐渐增加,水化学类型从东部的重碳酸盐类向西部氯化物类转化。
黄河干流和上游支流、长江干流及澜沧江、青海湖流域河流天然水化学状况良好,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类,矿化度、硬度较低;湟水流域河流人类开发较早,河流水质已无法体现天然原状;柴达木盆地和长江上游一些河流多为地下水补给,流程短,水量小,加之气候干燥,日照强烈,蒸发量大,河水经蒸发浓缩,盐化现象较严重,河流水化学类型多为氯化物类,沱沱河、楚玛尔河、乌图美仁河一带为青海省矿化度的高值区。
黄河上游干支流、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大通河、青海湖水系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受人为污染较小,河流水质良好。
格尔木河流经格尔木市以后,水质受到一定污染,但由于格尔木河水量较大,水质类别并没有超过国家标准和水功能区目标;鱼水河已经成为格尔木市的主要排污河流,水质较差。
黄河流域龙羊峡以下的部分支流,如隆务河、清水河、街子河等流经城镇,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是湟水流域,在海晏以上河段水质良好,从海晏东大滩水库开始受六价铬的影响,水质开始变差,进入西宁市区后水质严重污染。
地下水水质状况青海省的地下水的水质,绝大部分较好。
除个别地区矿化度大于2克/升(共和盆地的一部分)外,全为小于2克/升的淡水,一般属重碳酸——硫酸钙钠型水。
但水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则比较大,如河谷盆地中第三系裂隙或孔隙裂隙水,主要补给区在盆地边缘,水质较好,随含水层向盆地中心延伸,其矿化度逐渐增高,有的可矿化度达50~60克/升以上(如西宁盆地小桥钻孔,矿化度为64克/升,民和有的钻孔矿化度也在58克/升以上)。
湟水流域的地下水,因受地表水污染的影响,部分河谷地带水质较差。
柴达木盆地除西北、西南部分地下水水质较差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水质较好,宜于饮用和灌溉。
在工矿业较集中的格尔木、茫崖、冷湖、锡铁山及察汗乌苏等,因工业废污水直接排放,已使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青海湖盆地平原地下水主要由四周山区地表水和降水补给,靠近湖边处还受湖水的影响,故湖滨平原越靠山区,其地下水水质越好,越靠近湖边则越差。
湟水流域从西宁至民和的干流段以及大通县桥头以下的北川河,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不宜饮用。
在西宁盆地和民和盆地的部分浅山区,属高矿化度的硫酸盐氧化物钠型水,不宜饮用。
西川的马坊,北川的川口等地因受第三系含盐地层的影响,地下水含氟量较高而不宜饮用。
长江、澜沧江流域和黄河干流及大通河、祁连山等地区,绝大部分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标准。
青海省水文站网介绍青海省共设水文站39处,其中,专用水文站1处,巡测站4处,水文测站分布在全省6州1市1地24县。
按流域划分,黄河流域22处,长江流域6处,澜沧江流域2处,内陆河流域9处;按测站等级划分,国家重要水文站13处,省级重要水文站13处,一般站9处,专用站1处,巡测站4处,群众雨量站93处,水质监测站81处,报汛站25处,其中中央报汛站14处。
最远的长江源头第一站—沱沱河水文站位于唐古拉山腹地,距省会西宁1300公里,海拔4600米。
全省大部分测站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工作生活环境艰苦。
青海省水文测站介绍青海省共设水文站39处,其中,专用水文站1处,巡测站4处,水文测站分布在全省6州1市1地24县。
按流域划分,黄河流域22处,长江流域6处,澜沧江流域2处,内陆河流域9处;按测站等级划分,国家重要水文站13处,省级重要水文站13处,一般站9处,专用站1处,巡测站4处,群众雨量站93处,水质监测站81处,报汛站25处,其中中央报汛站14处。
最远的长江源头第一站—沱沱河水文站位于唐古拉山腹地,距省会西宁1300公里,海拔4600米。
全省大部分测站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工作生活环境艰苦。
流域概况青海省流域概况青海省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我国的西部,与新疆、四川、甘肃、西藏4省区相邻。
全省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800千米,面积71.75万平方千米(青海统计年鉴.2010),省域轮廓形似一只玉兔,青海湖就如同玉兔的眼珠,关注着眼前这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
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北部与蒙新高原相接,东部与黄土高原交汇。
境内南有唐古拉山,西北有阿尔金山,东北为祁连山,昆仑山东西向横穿中部。
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
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并将全省分为三块不同的地貌单元。
北部为高海拔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中部为海拔相对较低的柴达木盆地及河湟谷地,南部为高海拔的青南高原。
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处是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境水面海拔1650米。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巍峨高耸的山峰、大小不一的盆地、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和坦荡肥沃的草原。
有穿越高原、峡谷奔腾东流的黄河、长江,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湖群密布的神秘无人区——可可西里盆地,宏伟壮丽的雪山——格拉丹东,资源丰富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开发历史悠久、人烟稠密的“河湟谷地”等。
按流域划分,青海省分属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和内陆河流域。
其中南部和东部为外流水系,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源头,降水相对较多,水系发育,河网密集,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中华水塔”和“江河源”之美誉。
内陆河流域位于省境西北部,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小而分散,流程短。
据统计,青海省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78条,河道长度大于100千米的有65条,干支流总长度约为28万千米。
2009年青海省水面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共有242个,面积合计1.37万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哈拉湖、乌兰乌拉湖等。
境内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多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大山体,山上终年积雪,广布冰川,形成许多天然巨型固体水库。
全省冰川面积4872.92 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8%,冰川覆盖率为0.67%,冰川年融水量为31.72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长江,我国第一大河,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中段的格拉丹东雪峰,与南源当曲汇合后称通天河,继而与北源楚玛尔河相汇,东南流出玉树县境后进入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