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省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青海的知识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是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下面将从地理、民族、文化和旅游四个方面来介绍青海的知识。
地理方面,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中国的第四大省份,总面积约为72.3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地势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是中国的高原省份之一。
青海省境内有三大山脉:祁连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其中祁连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中国第三大湖泊——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省的气候多样,有高寒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不同类型的气候。
民族方面,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青海省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主体,其他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
藏族是青海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青海省的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文化方面,青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导,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佛教文化遗址,如塔尔寺、青海湖南岸的贡嘎寺等。
此外,青海省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藏族的唐卡画、蒙古族的马头琴等。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旅游方面,青海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青海湖是青海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青海湖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茶卡盐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青海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青海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它的地理环境、多元民族和丰富文化使其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和旅游目的地。
青海总结一、地理概况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
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与新疆、甘肃、西藏等省份相邻。
青海地处高原地区,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里的地貌形态多样,有高山、草原、湖泊等,堪称自然奇观。
二、自然景观1. 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
湖泊周围的风景秀丽,湖水碧蓝清澈,被誉为“天上湖泊”。
每年夏季,成千上万的候鸟从世界各地迁徙至此,使得青海湖成为了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2. 祁连山祁连山是青海省的脊梁,位于青海东南部。
这里高山峻岭、山川壮美,是登山和徒步旅行的理想地点。
在祁连山脉中,还有一些壮丽的瀑布和神秘的冰川景观,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
3. 古尔沟古尔沟是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北部的一个山谷,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高山草原”。
这里草原广阔,山峦起伏,犹如一幅如画的风景。
在古尔沟,可以体验到纯朴的牧民生活,还可以品尝到新鲜的牛羊奶制品。
三、民族文化青海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有汉、藏、回、蒙古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
1. 藏传佛教文化青海是中国藏传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参观到许多寺庙,如塔尔寺、昆仑道院等,感受到悠久的佛教文化。
此外,每年的藏族松贡祭典也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观光活动。
2. 回族文化青海还有较多的回族聚居区,他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伊斯兰教文化的气息。
回族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回族烤肉和手抓饭。
3. 青海湖骑行节每年夏季,青海湖都会举办骑行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自行车爱好者。
这是一个和平环保的活动,让参与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景并且体验到骑行的乐趣。
四、总结青海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多样民族文化的省份。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高原的壮美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无论是追求自然风光还是探索民族文化,青海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
记得带上相机和好心情,来一次难忘的青海之旅吧!。
青海省大会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我代表青海省代表团,向大会汇报我们省的情况。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青海省的基本情况。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
省会是西宁市,总面积7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素有“天上西藏”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过去的一年里,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是经济增长,青海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8万亿元,增长了8.3%。
其次是生态保护,我们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8%,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了48%,水质优良率达到了75%。
再次是民生改善,我们加大了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8.5%和9.2%。
最后是对外开放,我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际合作,推动跨境贸易、旅游等领域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将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也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总而言之,青海省将继续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对青海省情况的汇报,谢谢大家!。
青海省情青海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湟水河谷已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氏族公社文化遗址。
羌族于公元前2世纪移居青海。
公元前121年,汉代霍去病进军湟水沿岸,在西宁市以西置临羌县。
西汉时设护羌校尉。
公元4年,设西海郡。
397~414年,鲜卑族在青海省东部建立南凉国。
隋设西海、河源二郡。
唐、宋为吐蕃属地。
元代东北部为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其余属吐蕃、朵甘思等处宣抚使司。
明属西蕃地。
清时东北部设西宁府,北属青海蒙古额鲁特部,南为玉树等土司属地。
1928年设青海省,以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驻西宁市。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一39°19’。
全省东西长1200 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
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毗邻。
青海辖6州、l地、l市、48 个县(区、市、行委),总人口495.6万人。
矿藏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钾盐、食盐、硼砂、重晶石、石棉、石膏、云母、硫、铁、铅、锌等。
祁连山、青南山区有少量木材外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撤拉族、蒙古族。
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7%。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
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6.28亿元,国民收入49.35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1107元。
农业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1990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2.11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17.1%。
林业、渔业也发展较快,1990年,造林3.62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3356吨。
发展农业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获得发展,到1990年末,全省乡镇企业已有4.14万个,从业人员14.68万,占农村劳动力的10.8%。
青海省情介绍:青海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1929年1月正式建省,1950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她位于祖国的西北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被誉为“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素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
现辖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51个县级行政单位。
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全国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仅高于西藏。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6.32%。
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干寒、少雨、多风、缺氧,日照时间长,居全国第二,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有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两个(盐湖、特钢),省上新组建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个(油菜、马铃薯、牦牛、草业、镁资源、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综合利用)。
国家星火西进示范市1个(格尔木市),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县2个(平安、互助),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大通)。
海北州州情概况: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总面积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7%。
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东部河谷地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西部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00-600毫米,“高、寒、旱”是海北的气候特征。
海北州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和青海湖农场,共有32个乡镇、210个行政村。
州府驻地海晏县西海镇。
海北州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至2005年底,全州总人口为27.2万人,有汉、藏、回、蒙古、土等2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3.37%。
海北州情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自然资源丰富。
青海省省情省貌介绍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
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
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
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八十一万。
省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汉、藏、回、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
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
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牡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本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这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
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呀;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
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
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
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青海基本省情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青海东北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南部均为牧业区;西北部是著名的额柴达木盆地。
青海辖6州、1地、1市、48个县(区、市、行委),总人口495.6万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7%。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
『气候状况』11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数2300--3600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地区为17.6毫米,较多地区为764.4毫米。
西宁市及海东地区东无酷寒,夏无暑,最热天气为7月,平均气温20℃。
『自然资源』青海自然资源丰富,是个资源型省份。
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0种居全国前十位。
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锂、锶、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钠盐、钾盐、镁盐、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居第二位的有溴、硼矿、压电水晶、铸石用玄武岩、饰面用蛇纹岩等5种;居第三位的有铷、锢、自然硫、硅灰石、长石、石膏等7种。
青海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65种,保有储量的额潜在总17.26万亿元,人均占有量345万元(全国人均占有量为7.52)。
水力资源:青海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3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337.6万千瓦,居西北各省区第一位。
初步规划500千瓦以上水电站站172处(6处与其他省份共有),总装机容量约1800万千瓦。
黄河在青海境内从龙羊峡到寺沟276公里的河道上,落差865米,可建设6座大型水电站和7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25万瓦,年发电量360亿千瓦时,是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省省情简介
青海省地广人稀,生态地位重要;资源丰富,特色产业突出;经济后进,发展潜力巨大。
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藏、回等少数民族占46%。
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名山大川汇集。
其南部是长江、黄河发源地,北部有对西北地区发挥重要生态调节作用的祈连山、青海湖,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青海的突出资源主要有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矿产金属,尤其水电、矿产资源地位显要。
矿产储量中,有54种位于全国前10名,9种居全国首位;省内黄河上游水电资源丰富,干流上规划可建大中型水电站29座,开发建设前景广阔。
省内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繁盛。
2008年,青海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全年生产总值达到9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快的一年。
此外,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
为加快发展进程,青海省已先后制定了招商引资、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优惠政策。
不断调整充实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诚恳寻找合作伙伴。
青海省省情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基本特点:一是地广人稀。
青海东西长约1200公里,在东经89?35'——103?04'之间;南北宽约800公里,在北纬31?39'——39?19'之间,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到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
二是多民族聚居。
共有53个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
全省现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8%。
三是资源丰富。
共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9种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有色金属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此外,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四是生态地位重要。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土地资源: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公里, 约占全国的1/13,仅次于内蒙古、西藏、新疆,居全国第4位。
矿产资源:目前发现各类矿产129种,其中54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23种排前3位。
锂、锶、钾、镁、芒硝、石棉、石英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全省已发的矿种129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7种,其中,已发现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72种,水气矿产3种。
全省共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19处。
水能资源:青海省河流众多,河床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关于青海的介绍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全省总面积72.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第四大省份。
青海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资源要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青海的自然景观非常壮观,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就是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青海湖周围的山脉和草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此外,在青海还有很多其他的自然景点,如祁连山、昆仑山、柴达木盆地等等。
青海的人文资源同样丰富多彩。
青海是中国藏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藏传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
青海的寺庙和文化遗址遍布全省,如塔尔寺、拉卜楞寺、观音寺等等。
此外,青海还有很多其他的人文景点,如青海博物馆、青海艺术中心、西宁城隍庙等等。
青海的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产地之一,主要矿产有铜、铁、锌、煤炭等。
此外,青海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草原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青海的农业也非常发达,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作物。
青海的人口主要是藏族、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青海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
青海的传统手工艺品也非常有名,如青海毛绒玩具、青海羊毛毯等等。
青海的交通非常便利,有着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
青海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之,青海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青海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青海省省情介绍青海省省情介绍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高海拔6860米,最低海拔1600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势复杂,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以日月山为界,以东是农业区,以西是牧业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和96%。
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
青海省辖西宁市、海东市、海西、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六州二市,总人口约为58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74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
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东部和北部与甘肃接壤,东南部同四川搭界,西南毗邻西藏自治区,西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是西藏、新疆连接内地的重要纽带之一。
青海省境内的公路、铁路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连接着甘肃、新疆、西藏、四川,是陆上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枢纽,是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乃至南亚的大多数国家更便捷的通道。
由高速、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构成四通八达公路网。
已建成运营的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铁第二双线等干线铁路,建设中的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规划中的西宁至成都、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将形成东连陇海、北接兰新、西通南疆、西南连接拉萨、东南通达成都的铁路网。
“一主八辅”的机场格局在建设中,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400万人次,成为青藏高原最大的民用机场,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
格尔木、玉树、德令哈机场的通航,花土沟、果洛、祁连等机场的建设,使青海不再遥远。
地下的输气输油管道、光缆,空中的输电线路不断延伸。
这些不但为已经掀起大发展热潮的青海注入了提速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将有力地支撑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繁荣。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青海湿地面积达万平方公里,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被称之“中华水塔”,青海自然条件多样,有森林、灌木、草原、荒漠、草甸以及水生植物等多种植被类型,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70多种,各种鸟类294种及各类野生动物约为2000多种,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是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的中心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地和世界高原种质基因库,也是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的地区,青海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和探险活动场所。
青海概况的导游词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首府是西宁市。
作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青海以其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青海的概况。
青海是中国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辖区面积72.2万平方公里。
青海被誉为“中国天空之洲”,这里地势高、气候寒冷干燥,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青海的天然风景区主要包括青海湖、塔尔寺、重庆沟、茶卡盐湖等,是旅游者们心目中的天堂。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之中,是中国四大内陆湖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湖水清澈见底,湖岸线绵延数百公里,是一个绝佳的观鸟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湖边的塔尔寺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是游客必去的地方。
青海还有许多风景名胜区,比如茶卡盐湖,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盐湖之一。
这里的湖水分布广泛,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
另外,重庆沟是青海省独特的天然地理景观,沟里有许多瀑布、峡谷和湖泊,是一个理想的徒步旅游目的地。
青海的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样。
青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
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着,他们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青海的民俗艺术包括藏戏、土人秧歌等,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青海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青海盛产大量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稀土矿资源,给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青海还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青海的美食同样令人垂涎欲滴。
这里的食物独具特色,有牦牛肉、羊肉、酥油茶等。
特别是青海的酥油茶,是当地人最常喝的饮品之一,也是青海人对客人热情款待的一种表达方式。
总之,青海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目的地。
这里的壮丽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都将给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探索青海湖边的秘密,还是品尝当地美食,都会让您度过一个难忘的旅程。
所以,我诚挚地邀请大家来到青海,亲身体验这片神奇的土地。
【青海概况导游词】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指导:青海概况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指导:青海概况青海省简称青。
位于我国西部,长江、黄河上游。
古为西戎地,汉为羌地。
隋置西海、河源等郡,唐宋为吐蕃地。
清代东北部属甘肃省西宁府。
青海气候青海省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气温较低、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
年平均气温-5—8摄氏度,一月-18.2—-7摄氏度,七月5—21摄氏度,大致可可西里山东侧与祁连山南侧气温偏低,河谷区较暖。
无霜期3—6个多月,年降水量为25-550毫米。
东部河谷区可达700多毫米,日月山以西降水明显减少,柴达木盆地可低至50毫米以下,冷湖仅14.9毫米。
大部分地区生长期内降水占全年降水75—90%以上。
1960年8月7日门源降水73.6毫米,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
青南、祁连山东段多雷暴及冰雹。
大风日数较多,每年的2—4月沙暴天气。
青海经济青海省农牧区面积为1比9,产值并重。
有牦牛500多万头,浩门、河曲马,西宁羊毛、黑裘皮等很有名。
日月山以东农区产小麦、青梨、碗豆、马铃薯,胡麻等。
本省还产麝香,虫草等名贵药材。
柴达木祁连山区矿藏丰富,以盐、石棉、硫、铅锌、煤、油气最为重要。
初步建立了以化工、冶金、机械、轻纺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建成了著名的龙羊峡电站。
盐化工、地毯、长毛绒及皮毛骨等畜产品加工是本省产业优势。
建立了以西宁、格尔木为中心的交通网。
重要城市有省会西宁及新兴城市格尔木、德令哈、冷湖等。
名胜有湟中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等。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经济区位(在大经济区中所处的地位)青海省是西部经济开发建设的重要省区。
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13.38%,总人口509.8万人,占西部总人口的17.88%,分别居西部省区的第3位和第10位。
青海省各种资源富彩。
水能总储量占全国的 3.2%,居西部的第四位,西部在建的6个水电站,青海有5个,已发现的矿产资源125种,占全国的75%,居西部之首,在已探明的矿藏储量中,有50余个矿种排西部前列。
青海概况青海省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全境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约72.12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总面积的7.5%,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处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
继续成长的年轻高原,这是青藏地貌的一大特点。
青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年轻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距今4000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由于地壳开始上升,海水退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升出海面,但高度并不大。
距今1200万年时,青藏高原造山运动开始,高原逐渐隆起。
距今200万年的第四起以来,由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加剧,青藏高原的隆起也加快。
距今100多万年时,高原已上升到海拔3000米左右,喜马拉雅山区升到海拔5000米以上,逐渐形成了今天高大的青藏高原,而且现在仍然在缓缓上升。
据考察研究,1万年以来,喜马拉雅山区上升了500米,祁连山上升了100米,整个青藏高原上升了300—400米,珠穆朗玛峰每年以1.27厘米的速度继续成长增高。
所以青藏高原是正在成长的年轻高原,青海是我国地震活动强烈地区之一。
地势高峻,是青海地貌的根本性特点。
青海境内,地势高耸,山脉连绵。
全省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85%。
最高点在西部青新交界处的昆仑山主峰青新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河谷,海拔1650米。
除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和柴达木盆地底部低于3000米以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4500米。
许多山峰超过5000米,雄踞于高原之上。
祁连山透迤于北,昆仑山横亘于中,唐古拉山屹立于南,三大山脉构成了青海地形的基本骨架。
山脉绵亘,冰峰林立,不仅更加衬托出高原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而且是难得的探险、觅奇、登山、考察的旅游资源。
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是青海地形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青海地势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南北向中间倾斜。
青海省省情简介
青海省地广人稀,生态地位重要;资源丰富,特色产业突出;经济后进,发展潜力巨大。
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藏、回等少数民族占46%。
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名山大川汇集。
其南部是长江、黄河发源地,北部有对西北地区发挥重要生态调节作用的祈连山、青海湖,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青海的突出资源主要有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矿产金属,尤其水电、矿产资源地位显要。
矿产储量中,有54种位于全国前10名,9种居全国首位;省内黄河上游水电资源丰富,干流上规划可建大中型水电站29座,开发建设前景广阔。
省内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繁盛。
2008年,青海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全年生产总值达到9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快的一年。
此外,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
为加快发展进程,青海省已先后制定了招商引资、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优惠政策。
不断调整充实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诚恳寻找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