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罗非鱼
- 格式:pdf
- 大小:798.17 KB
- 文档页数:6
摄食转基因大豆罗非鱼各组织中转基因成份的检测研究
陶冉;刘梅;王雷;蒋克勇;王宝杰
【期刊名称】《检验检疫学刊》
【年(卷),期】2009(019)002
【摘要】利用转基因豆粕制作的饲料,喂养吉富罗非鱼,分别于投喂1h、4h和8h 以后取罗非鱼胃内容物、肠道内容物和粪便,并分别于4周、7周和继续饥饿2周后,取罗非鱼不同组织,提取DNA,检测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在各种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在胃内容物、肠内容物、粪便、心脏、肝脏、肠、胃、卵巢、精巢、脑、鳃丝、脾脏、胆囊、肌肉等不同部位的DNA中都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说明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DNA并不能被罗非鱼的消化道完全降解,其DNA片段可能通过消化吸收进入鱼体的各种组织.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陶冉;刘梅;王雷;蒋克勇;王宝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03
【相关文献】
1.转基因大豆及制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蒋亦武;黄明;王保战;杭宝建;何健;李顺鹏
2.大豆异黄酮中转基因大豆成分检测研究 [J], 徐宝梁;王炳武;吴亚君;陈颖;苏宁;白双义;张青文
3.实时荧光PCR技术在快速检测植物及其加工产品中转基因成份中的应用 [J], 朱文斯;朱水芳;黄茜华;杨伟;李大勇
4.大豆异黄酮中转基因大豆成分检测研究 [J], 徐宝梁
5.大豆样品中转基因大豆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J], 高宏伟;刘心同;陈世山;丁士兵;昃向君;施昌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6210225;修订日期:20072062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6C B101805)资助作者简介:贝锦新(1977—),男,广东揭西人;博士;主要从事鱼类分子免疫学研究。
E 2mail :beijinxin @ 通讯作者:林浩然,E 2mail :lsslhr @ ;T el :020*********综述鱼类基因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在鱼类基因开发上的应用贝锦新 张 勇 李文笙 刘晓春 林浩然(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广州 510275)APP LICATION OF GEN OME DATABASES AN D BIOINFOR MATICSIN EXP LORATION FOR FISH GENESBEI Jin 2X in ,ZH ANG Y ong ,LI W en 2Sheng ,LIU X iao 2Chun and LIN Hao 2Ran(Institute o f Aquatic Economic Animals ,Sun Yat 2Sen (Zhongshan )Univer sity ,Guangzhou 510275)关键词:鱼类基因组;同线性分析;同源比对;基因开发K ey w ords :Fish gen ome ;C onservation of synteny ;H om ology search ;Data mining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2008)0320387206 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国际组织间的合作研究使得资源基因组计划得以普遍实施。
各种动物、植物基因组数据库均在互联网上陆续发布,生物信息量随之迅猛增长,然而如何利用并发掘这些数据蕴涵的宝藏,从中提取解释生命个体生长发育、免疫调节以及病害控制等机理的宝贵信息,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因此,以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读生物信息为手段,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1]由此诞生。
从生物角度论证转基因目前论证转基因食品无害的科学论据主要集中于两条:1.人类摄取蛋白质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不是直接摄取,而是把食物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然后把氨基酸再合成自己身体所需的蛋白质。
既然合成人体蛋白质的时候是按照人体自身要求选取所需氨基酸的,那这个过程绝对是无害的。
2.有人担心转基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防止病虫害。
担心病菌和虫子吃了转基因植物都死了,人吃了会不会也中毒。
其实转基因植物的基因里植入了对昆虫和病毒产生有害蛋白质(进入昆虫体内合成毒素)的基因。
而这种蛋白质对人类没有影响。
简而言之,转基因食品中植入的防害基因,只是针对病虫害的,不是针对人的。
利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豆粕制作的饲料,喂养吉富罗非鱼,分别于4周、7周取样,对其体重和血液指标进行了检测。
实验显示,投喂转基因饲料7周以后,增重率和血清指标,转基因组与非转基因饲料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全血指标中白细胞数目、大血小板比率、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4项指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饲料组,而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由以上结果可见,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相比,对罗非鱼的一些生理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未对其生长造成可见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胃内容物、肠内容物、粪便、心脏、肝脏、胃、肠、卵巢、精巢、脑、鳃丝、脾脏、胆囊、肌肉等不同部位的DNA中都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说明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DNA并不能被罗非鱼的消化道完全降解,其DNA片段可能通过消化吸收转移到鱼体的各种组织。
核酸等“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并无多大帮助。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项目执行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杨焕明教授日前对所谓的“基因食品”提出置疑。
记者见到一张报纸的版面正中登着一幅杨教授与人合影的照片。
“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拍的,未经我同意就用于商业目的。
”对于这种打着“基因”大旗的伪基因现象,教授表示愤慨和抗议。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草图”的绘制完成,一股“核酸”热忽然在神州大地上兴起,以保健品名义出现的“基因食品”一时间充斥着大小媒体,屡见报端。
转基因罗非鱼
朱遐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英国斯旺西University College of wales(UCS)和菲律宾Freshwater Aquaculture Center of CentraI Luzon State University间协作进行的“改良罗非鱼遗传操作项目”,将向孵卵所及其它研究中心提供经遗传操作的鱼。
其目的是使捕捞时鱼的体积更大。
在常规繁育过程中,罗非鱼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将雄性和雌性罗非鱼置于同一池中混养时,鱼达到性成熟的速度比野生状态更快。
然后鱼进行繁殖并产生大量鱼苗,使鱼池变得过度拥挤。
过度拥挤阻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朱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1
【相关文献】
1.摄食转基因大豆罗非鱼各组织中转基因成份的检测研究 [J], 陶冉;刘梅;王雷;蒋克勇;王宝杰
2.吉丽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其两亲本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J], 郭瑄;李学军;聂国兴;孔祥会
3.对虾抗菌肽转基因水稻抑制饲料腐败和防治罗非鱼细菌病害的初步研究 [J], 宫
魁;王雷;付亚萍;王宝杰;刘文真;蒋克勇;刘梅
4.吉奥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4个近缘遗传型罗非鱼的遗传差异的RAPD、SSR比较分析 [J], 李思发;陈林;蔡完其
5.进口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J], 刘梅; 陶冉; 王雷; 王宝杰; 蒋克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水产动物营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或体外重组的基因结构导入动物的基因组内,使其在动物体内整合和表达,产生具有新的遗传性状,并能将这种性状稳定地传递给代的一种技术。
对转基因技术的一般方法,如显微注射、精子载体、电穿孔,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和基因枪等方法,以及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水产动物营养近年来,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当中极具潜力的技术之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起来。
传统生物技术是借助自然选择或控制繁殖的方法进行物种内的基因改良,而转基因技术则是一种物种间的基因改良技术。
水产动物是高蛋白的健康食品,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人们一直在培育高产品种, 提高生长速度和饵料转化率, 增加产量等方面做出努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
1 转基因技术概述1953年, Wast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首次揭示了分子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开创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新纪元, 揭开了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序幕。
1972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PaulBerg和Jackson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 得到了第一个体外重组的DNA分子,开启了重组DNA技术的先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组的成功尝试。
转基因技术主要就是将外源基因或体外重组的基因结构转移到动物受精卵内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 使其在动物体内整合和表达, 产生具有新的遗传特征或性状的动物,并能将新的遗传信息稳定遗传给后代, 获得转基因系或转基因群体;或者将外源基因在特定调控元件作用下在某些宿主组织中进行独立的复制,并在一定时间内表达外源蛋白。
前一种是一种永久性地表达, 又称为整合表达, 这种表达可以遗传, 对改变动物的性状意义重大;后一种是一种暂时性表达, 不能遗传给后代, 只在当代表达, 这种表达为人和动物疾病进行基因治疗和基因预防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4年罗非鱼市场分析现状介绍本文将对罗非鱼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罗非鱼市场的规模、发展趋势以及主要竞争对手。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投资者、市场从业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关罗非鱼市场的重要信息。
市场规模罗非鱼是一种热带淡水鱼类,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根据最新的数据,全球罗非鱼市场价值约为X亿美元。
主要的消费市场包括亚洲、北美和欧洲地区。
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罗非鱼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鱼肉消费和观赏鱼市场。
而在北美和欧洲地区,罗非鱼主要用于观赏鱼市场。
发展趋势增长潜力尽管罗非鱼市场已经相当庞大,但仍存在增长潜力。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高蛋白质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罗非鱼因其高蛋白质含量而备受青睐。
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罗非鱼养殖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水质污染、水资源消耗以及转基因物种的争议。
因此,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行成为了罗非鱼养殖业的重点之一。
技术创新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罗非鱼养殖业正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是循环水养殖系统,它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竞争对手分析亚洲市场在亚洲市场,罗非鱼养殖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中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的养殖业规模庞大,市场份额较高。
此外,亚洲市场还面临来自其他淡水鱼种类和海水鱼种类的竞争。
北美市场在北美市场,罗非鱼市场相对较小,竞争对手较少,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美国。
由于对观赏鱼的需求增加,北美市场对罗非鱼的消费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欧洲市场欧洲市场对罗非鱼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观赏鱼方面。
德国、法国和荷兰是欧洲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他们在观赏鱼的养殖和销售方面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结论罗非鱼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并且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高蛋白质食品需求的增加以及技术创新的推动,罗非鱼市场有望继续快速发展。
转基因动物综述转基因动物是指携带外源基因并且能成功表达和遗传该基因的动物。
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动物的基因组中,并改变动物遗传物质DNA,使动物体成功表达和遗传目的基因,进而改变动物的性状,获得人类期望的新功能。
一.历史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生物种群,开始于人工筛选育种,继而人工杂交、人工诱变。
80年代,我国科学家朱作言国际上首先研制成功了转基因鱼。
90年代,国内成功研制了转基因羊。
转基因禽类生物反应器,包括肝脏和输卵管表达系统。
1993年Ruslin 研究所的Sang博士成功在禽蛋卵黄表达外源蛋白。
1994-1995年我国曾邦哲提出系统(结构)遗传学(system genetics)方法和首创了输卵管生物反应器(oviduct bioreactor)的概念与术语、词汇等–转基因禽类金蛋计划(Goldegg Plan)。
1996年在北京召开了第1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秘书长曾邦哲)并阐述(Zeng BJ)了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生物系统论与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并得到了朱作言、旭日干、刘德培等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哺乳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和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成为转基因动物的重要方向。
1997年英国I. Wilmut等,用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卵细胞中,成功得到了克隆羊“多莉”,克隆动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用作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动物品系的纯种繁殖问题。
二.技术与发展1.转基因微生物细菌的第一个生物体在实验室中进行修改,由于其简单的遗传学。
现在,这些有机物已用于多种用途,特别是在生产大量的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药物的使用,用转基因细菌产生的蛋白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
通过转基因获得了稳定的整合型外泌表达极端耐高温木聚糖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工程,为该木聚糖酶的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A]采用重组c-myc逆转录病毒感染L929细胞建立转基因细胞,可用于单抗的制备。
[B]2.转基因动物对许多严重性疾病的治疗使转基因(基因工程)动物变得更重要。
进口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刘梅; 陶冉; 王雷; 王宝杰; 蒋克勇【期刊名称】《《粮食与饲料工业》》【年(卷),期】2009(000)002【摘要】利用进口转基因和国产非转基因豆粕制作饲料,喂养吉富罗非鱼,分别于饲喂4周、7周以后称量体重,取其血液,检测其血液常规生理生化指标,评价转基因豆粕对罗非鱼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结果显示投喂转基因饲料组与非转基因饲料组相比,罗非鱼的增重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投喂转基因饲料4周以后,罗非鱼的血液生理指标没有显著差异,7周以后,转基因组与非转基因饲料组相比,各项血清指标没有显著差异。
全血指标中白细胞数目(P=0.001)、大血小板比率(P=0.002)、平均血小板体积(P=0.000)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0.001)4项指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饲料组,而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由以上结果可见,进口转基因大豆与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相比,对罗非鱼的一些生理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未对其生长造成可见的影响。
【总页数】3页(P43-45)【作者】刘梅; 陶冉; 王雷; 王宝杰; 蒋克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 荣成检验检疫局山东荣成 26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31+2; S965.125【相关文献】1.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的高通量PCR检测 [J], 王恒波;陈平华;陈如凯;郭晋隆2.利用PCR技术检测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的研究 [J], 蒋原;祝长青;林宏3.检测及鉴定Roundup Ready转基因大豆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 [J], 许小丹;文思远;王升启;黄昆仑;罗云波4.用巢式和半巢式PCR检测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及其深加工食品 [J], 黄昆仑;罗云波5.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调控元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降解变化的研究 [J], 陈颖;王媛;葛毅强;徐宝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6210225;修订日期:20072062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6C B101805)资助作者简介:贝锦新(1977—),男,广东揭西人;博士;主要从事鱼类分子免疫学研究。
E 2mail :beijinxin @ 通讯作者:林浩然,E 2mail :lsslhr @ ;T el :020*********综述鱼类基因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在鱼类基因开发上的应用贝锦新 张 勇 李文笙 刘晓春 林浩然(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广州 510275)APP LICATION OF GEN OME DATABASES AN D BIOINFOR MATICSIN EXP LORATION FOR FISH GENESBEI Jin 2X in ,ZH ANG Y ong ,LI W en 2Sheng ,LIU X iao 2Chun and LIN Hao 2Ran(Institute o f Aquatic Economic Animals ,Sun Yat 2Sen (Zhongshan )Univer sity ,Guangzhou 510275)关键词:鱼类基因组;同线性分析;同源比对;基因开发K ey w ords :Fish gen ome ;C onservation of synteny ;H om ology search ;Data mining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2008)0320387206 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国际组织间的合作研究使得资源基因组计划得以普遍实施。
各种动物、植物基因组数据库均在互联网上陆续发布,生物信息量随之迅猛增长,然而如何利用并发掘这些数据蕴涵的宝藏,从中提取解释生命个体生长发育、免疫调节以及病害控制等机理的宝贵信息,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因此,以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读生物信息为手段,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1]由此诞生。
也正是依靠生物信息学的辅助,人类基因组计划最终在2003年基本完成,基因组序列数据的拼接和组装也陆续完善。
各种鱼类大约占据了50%的脊椎动物种类,有着长远的进化史[2]。
因此,利用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研究与系统发育和进化相关的种间保守或者特异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就显得相当重要。
但相对于高等脊椎动物而言,鱼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比较滞后。
在鱼类基因开发过程中,大部分是通过不同鱼类或者是其他高阶元物种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进行目的片段扩增;或者通过表达序列标签(Ex pressed se 2quence tags ,EST )数据库发现并筛选鱼类功能基因。
随着鱼类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序拼接工作的不断完善,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新的鱼类功能基因逐渐被发现,这种技术路线采用了反向生物学的原理,即从基因到蛋白质再到功能研究的途径来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分子[3]。
国外科学家已经筛选到一批与发育、生殖及免疫相关的功能基因,而国内对于鱼类新功能基因的开发研究起步较晚,因此,我们应当运用生物信息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发掘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关键信息,开发并研究鱼类重要的功能基因,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够有创新性的成果。
为此,本文综述了目前鱼类基因组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例子介绍利用这些数据库进行基因开发的几种方法。
1 鱼类基因公共数据库资源111 斑马鱼(Danio rerio ,zebrafish )斑马鱼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由于个体小、周期产卵且产卵周期短、产卵量高、卵大、体外受精、胚胎透明、体外发育、胚胎早期发育快和易于大量获得样品等独有的特点而成为目前世界公认的模式脊椎动物之一。
单倍体斑马鱼基因组由25条染色体组成,含有117×103Mb (1Mb =106个碱基对或bp ),大约为哺乳类基因组大小的二分之一[4]。
2001年2月开始,英国Sanger 研究所开始了斑马鱼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主要通过BAC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 os ome )、PAC(P12derived artificial chrom os ome )文库的克隆测序和拼接,以及基因组鸟枪法测序(Whole 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 )和组装两种策略。
目前,该研究所和国际同行已经测序并拼接了6653条DNA 片段,包含碱基约116×103Mb (参照:http ://w w w 1sanger 1ac 1uk/Projects/D 2rerio/)。
许多不同的服务器都提供了最新的斑马鱼基因组序列拼接数据,并能进行下载和比对(表1)。
同时,以美国华盛顿大学为代表的许多研究所也进行了不同规模的EST 测序工作,这些丰富的斑马鱼EST第32卷第3期水生生物学报V ol.32,N o.32008年5月ACT A HY DROBI O LOG IC A SI NIC AMay ,2008序列资源均能在互联网数据库(表1)中进行比对或提取。
其中最重要的数据库资源,是由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 on)负责维护的斑马鱼信息网络平台(The Z ebrafish In2 formation Netw ork,ZFI N,表1)。
它整合了大量的有关斑马鱼研究的信息资源,包括基因组数据、EST数据、研究参考文献、研究人员和单位等。
此外,它还提供斑马鱼突变体,EST 或cDNA,以及相关单克隆抗体等资源。
表1 主要的鱼类分子生物信息数据库互联网链接地址T ab11 The UR Ls of several major fish genom ic databases维护单位(Service provider)简要说明(C omments)数据库互联网链接地址(Uniform Res ource Locator)美国,NC BI (United S tates of America,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 formation)斑马鱼基因组、鸟枪法测序片段、EST等http://w w w1ncbi1nlm1nih1g ov/genome/seq/BlastG en/Blast2G en1cgi?taxid=7955包括罗非鱼、fugu、黑青斑河 、三刺鱼和斑马鱼等各种鱼类的原始基因组、EST测序片段,提供MEG AB LAST以及discon2tigu ous MEG AB LAST两种比对方式http://w w w1ncbi1nlm1nih1g ov/T races/trace1cgi?cmd=show&f=blast&m=blast&s=blast支持以染色体位点的形式查找和显示基因信息,可以选择不同的物种http://w w w1ncbi1nlm1nih1g ov/mapview/包括blastp等比对蛋白数据库工具http://w w w1ncbi1nlm1nih1g ov/BLAST/英国(United K ingdom) The Sanger Institute 斑马鱼基因组测序拼接序列数据库http://w w w1sanger1ac1uk/cgibin/blast/subm itblast/d rerio/ad2vancedE NSE M BL (European Bioin formatics Institute and The SangerInstitute)欧洲E BI和S ANGER研究所提供包括斑马鱼、fugu、黑青斑河 、三刺鱼,medaka等鱼类、哺乳类以及其他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信息查询和下载http://w w w1ensembl1org/index1htm l提供最新递交的斑马鱼、斑点叉尾 、虹鳟鱼、多鳍鱼、七鳃鳗、大西洋鲑鱼、fugu和黑青斑河 等鱼类原始基因组、EST等测序序列信息http://trace1ensembl1org/cgibin/tracesearch美国TIG R (US A,The Institute for G enom ic Research)提供妊丽鱼、大西洋鲑鱼、鲶鱼、fugu、朴丽鱼、底 、medaka、虹鳟、斑马鱼等鱼类的EST序列比对http://tigrblast1tigr1org/tgi/英国MRC(UK,M edical Research C ouncil)提供fugu的基因组各个拼接序列不同的版本,原始序列以及EST序列信息http://fugu1biology1qmul1ac1uk/blast/法国GE NOSCOPE(France)提供黑青斑河 鱼基因组全序列的比对工具http://w w w1genoscope1cns1fr/externe/tetraodon/美国J GI(US A,DOE JointG enome Institute)Fugu基因组序列拼接第四版数据库http://genome1jgi2ps f1org/cgi bin/runAlignment?db=T akru4&advanced=1日本东京大学Mbase (medaka genome database, university of T oky)M edaka基因组序列、EST序列以及BAC文库序列数据库http://mbase1bioweb1ne1jp/~dclust/medaka top1htm l美国NIH(US A,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提供斑马鱼EST序列数据库http://zgc1nci1nih1g ov/日本遗传学研究所(Japan,National Institute of G enetics)M edaka全基因组鸟枪测序片段、拼接片段数据库http://dolphin1lab1nig1ac1jp/medaka/#about project美国华盛顿大学(W ashington University)含有约20万条来源于不同组织或发育阶段的斑马鱼EST序列http://w w w1genetics1wustl1edu/fish lab/frank/cgi2bin/fish/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 on)The Z ebrafish In formation Netw ork;整合了大量的有关斑马鱼研究的信息资源,包括基因组数据、EST数据、研究参考文献、研究人员和单位等http://z fin1org/388 水 生 生 物 学 报32卷112 青 (Oryzias latipes,Medaka)青 是一种淡水颌针目(Beloniformes)鱼类;体型小、生长周期短、繁殖力强、卵透明,对于水中溶氧及温度的变化适应能力较强;可作为环境、癌症以及发育等研究领域的一种实验对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