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类风湿因子检测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26
类风湿因子RF测定1检验目的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原理RF是针对自身的变性IgG分子结晶片段的一种自身抗体。
本试剂将人微球蛋白胶合于胶乳微粒,与待测样本中的RF 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微粒的凝集,导致反应体系浊度增加,该浊度的高低在一定量抗体存在时与抗原的含量成正比。
与通过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较,即可计算出样本中的RF。
3标本要求3.1使用新鲜血清,不使用血浆.3.2在采集血液后2h分离血清.3.38h内不能及时测定血清可存放于2-80C冰箱保存,3天后测定的血清置-150C―-200C 冰冻保存,但冰冻血清只能复融一次.3.4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不能作测定.4试剂4.1试剂:本科使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限公司的试剂盒. (浙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384号YZB/浙2314-40-2014)4.1.1试剂盒组成如下:R1三羟甲基氨基缓冲液:20mmol/L叠氮钠:0.95g/LR2:类风湿因子致敏胶乳液:适量叠氮钠:0.95g/L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在2~8℃避光、密封的储存条件下,试剂盒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12个月。
4.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有稳定剂,可能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和毒性,请勿直接接触皮肤及眼睛。
一旦接触,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请勿吞服。
4.2 校准品:使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限公司提供的RF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4.3 质控品:使用正常值、病理值复合控制品。
5 仪器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6 操作步骤6.1 样品的准备:将标好号的样品离心后放到仪器规定的位置。
6.2 试剂的检测:仪器开机后,检查各种试剂的位置,体积等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测定。
检测ra的实验室指标RA(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为了诊断和监测RA的病情,实验室检查成为至关重要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RA实验室指标及其解释,希望对读者有所指导。
1. 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C反应蛋白(CRP):CRP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它在全身炎症反应中迅速升高。
RA患者常常有持续升高的CRP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
- 乌尔酸:乌尔酸是尿液中的一种代谢产物,它的升高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有关。
RA患者常常有乌尔酸水平升高的情况,可以作为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2. 免疫学指标:- 风湿因子(RF):RF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它能结合在免疫球蛋白G的Fc(结晶片段)部分上。
RF阳性可以提示RA的可能性,但它并非特异性指标,因为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中也可以出现阳性结果。
- 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该抗体是针对一种特定的蛋白质产生的,称为循环瓜氨酸肽。
在RA患者中,anti-CCP抗体阳性的概率更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预测价值。
3. 关节液分析:- 关节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关节液中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很低,但在RA患者中,关节炎症会导致白细胞增加。
同时,进一步分类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有助于判断炎症的性质和病情活动。
4. 其他实验室指标:- 血沉:血沉又称红细胞沉降率(ESR),是衡量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
RA患者的血沉常常升高,但它并非特异性指标。
- 血常规:血常规可以提供有关贫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信息,帮助医生综合判断RA患者的整体情况。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RA实验室指标,不同的实验室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
因此,在获取实验室结果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这些指标虽然重要,但不能单独用于诊断或监测RA,综合考虑才能取得更准确的结果。
总之,实验室检测在RA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类风湿因子(RF)测试:原理,步骤,解释和临床意义类风湿因子(RF)是与个体自身免疫球蛋白反应的自身抗体。
这些抗体通常针对人IgG的Fc片段。
RF已与三种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类别相关:IgM,IgG和IgA。
在这些中,最常见的是IgM和IgG。
关节间隙中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补体的活化和破坏性炎症,从而引起类风湿关节炎(RA)如其名称所示,RF特别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监测。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
在诊断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中,有60-80%的人检出了类风湿因子。
但是,有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清中和某些非风湿性疾病中也可以检测到。
在正常的老年人口中也可以观察到升高的值。
测试原理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测试RF。
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基于乳胶凝集试验。
由于RF是针对IgG分子Fc部分的IgM类抗体,因此可以通过其凝集涂有IgG分子的乳胶颗粒的能力来检测。
使用的试剂是聚苯乙烯胶乳颗粒在甘氨酸盐水溶液中的悬浮液,pH值为8.6±0.1,并涂有人丙种球蛋白。
定性方法程序1. 将所有试剂和标本置于室温。
2. 将一滴阳性对照和40ul患者血清分别放入幻灯片上的圆圈中。
3. 轻轻地在每个要测试和控制的样品圆上添加一滴RF乳胶试剂。
4. 使用单独的涂药棒/搅拌棒将反应混合物散布在特定区域的整个区域。
5. 在旋转摇床上将载玻片前后倾斜2分钟,使混合物缓慢旋转。
6. 2分钟后在明亮的人造光下观察凝集。
解释胶乳颗粒的凝集被认为是阳性反应,表明类风湿因子的存在处于可检测的显着水平。
阳性结果:乳胶颗粒悬浮液会在两分钟内发生凝集,表明RF水平超过18 IU / ml。
阴性结果:乳胶颗粒悬浮液在两分钟内没有凝集。
半定量法1. 使用等渗盐水以定性方法1:2、1:4、1:8、1:16、1:32、1:64、1:128等方式制备阳性样品的系列稀释液,如下所示:1. 对于每个要测试的样品,将100 µL的0.9%盐水加入1至5的试管中。
一、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患者进行类风湿因子(RF)检测,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次实验共检测了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样本,通过ELISA法检测RF水平,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其他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实验目的1. 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RF)水平,为临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依据。
2. 分析RF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3. 探讨RF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样本收集:选取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收集其血清样本,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 试剂与仪器:采用ELISA法检测RF水平,所用试剂为美国Biolegend公司生产的RF检测试剂盒。
仪器包括酶标仪、洗板机、移液器等。
3. 实验步骤:(1)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配制工作液。
(2)将血清样本和标准品分别加入相应的孔中,进行孵育。
(3)加入酶标抗体,再次孵育。
(4)加入底物,进行显色反应。
(5)终止反应,测定吸光度(OD)值。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组别RF水平及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四、结果1. 类风湿因子(RF)检测结果: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RF阳性率为60%,其中IgM型RF阳性率为50%,IgG型RF阳性率为30%,IgA型RF阳性率为20%。
2. RF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1)RF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r=0.78,P<0.01)。
(2)RF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r=0.65,P<0.01)。
(3)RF水平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呈正相关(r=0.45,P<0.05)。
3.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鉴别诊断:(1)根据RF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其他指标,共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
类风湿因子RF测定1检验目的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原理RF是针对自身的变性IgG分子结晶片段的一种自身抗体。
本试剂将人微球蛋白胶合于胶乳微粒,与待测样本中的RF 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微粒的凝集,导致反应体系浊度增加,该浊度的高低在一定量抗体存在时与抗原的含量成正比。
与通过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较,即可计算出样本中的RF。
3标本要求3.1使用新鲜血清,不使用血浆.3.2在采集血液后2h分离血清.3.38h内不能及时测定血清可存放于2-80C冰箱保存,3天后测定的血清置-150C―-200C 冰冻保存,但冰冻血清只能复融一次.3.4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不能作测定.4试剂4.1试剂:本科使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限公司的试剂盒. (浙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384号YZB/浙2314-40-2014)4.1.1试剂盒组成如下:R1三羟甲基氨基缓冲液:20mmol/L叠氮钠:0.95g/LR2:类风湿因子致敏胶乳液:适量叠氮钠:0.95g/L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在2~8℃避光、密封的储存条件下,试剂盒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12个月。
4.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有稳定剂,可能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和毒性,请勿直接接触皮肤及眼睛。
一旦接触,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请勿吞服。
4.2 校准品:使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限公司提供的RF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4.3 质控品:使用正常值、病理值复合控制品。
5 仪器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6 操作步骤6.1 样品的准备:将标好号的样品离心后放到仪器规定的位置。
6.2 试剂的检测:仪器开机后,检查各种试剂的位置,体积等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测定。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测定摘要】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实际上是血清中一种免疫球蛋白,因于本世纪40年代初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所以至今仍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目的讨论类风湿因子测定。
方法根据样本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由于RF无明显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疾病的正确诊断。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测定一、概述(一)生理和免疫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实际上是血清中一种免疫球蛋白,因于本世纪40年代初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所以至今仍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它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是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其实,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①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②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③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
只有当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才称类风湿因子阳性。
目前已知有四种类风湿因子,即IgM型、IgA型、IgG型、IgE型。
其中的IgM 和 IgA类风湿因子易于检测,而IgG类风湿因子难于测出,约有50%的IgG类风湿因子被漏检,是“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的原因之一。
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RF与其他抗体一样有交叉反应,也就是针对的抗原决定簇不仅存在于正常IgG分子、变性的IgG分子、自身IgG分子、异体IgG分子以及异种 IgG分子上,而且还存在于一些非相关抗原上,这些决定了RF结果的非特异性。
RF的产生原因和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它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病毒、支原体等持续感染刺激机体产生了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G),当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使自身的IgG变性,变性的IgG又成为新的抗原,促使机体再产生抗IgG的抗体(即抗抗体),这种抗变性IgG的抗体(主要为IgM,部分为IgG)就是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造成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是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RA的病情发展。
RA的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
下面就对RA的实验室检查进行介绍。
1、常规检查血象可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本病早期、活动期或重症患者多有外周血小板明显升高,而晚期或Felty综合征者则表现为血小板减少。
嗜酸细胞增多是类风湿关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
病变后期偶可发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对本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在疾病早期,尤其伴发血管炎时IgM明显升高;晚期,病程长、年龄大且病情较重者IgG升高明显。
70%可出现各种类型免疫复合物。
急性期和活动期及无严重关节外表现的患者,血清总补体水平升高,补体C3升高尤为明显,缓解期则降至正常。
有明显关节外表现,尤其是有血管炎的病人补体可降低。
2、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 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RF在RA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很高,可达70%-80%,是RA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
高滴度RF阳性支持对早期RA的诊断,在RA患者,RF的滴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呈正相关,即随症状加重而效价升高。
但RF不是仅在R A患者中出现,在SLE、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部分老年人中RF的阳性率可达28.9%~50%。
某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亚急性细性心膜炎,结核,麻风,黑热病及结节病RF也可呈阳性。
尽管在多种疾病中可有RF阳性,但滴度均较低(<40IU/ml),随着RF滴度增加,RF对RA的诊断特异性增高。
RF对RA患者并不具有严格特异性,RF阳性不能作为诊断RA的惟一标准。
而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因有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一直呈血清RF阴性,这类患者关节膜炎轻微,很少发展为关节外的类风湿疾病。
类风湿因子(RF)测定一、用途体外定量测定血清样品中类风湿因子(RF)的含量。
二、临床意义(一)概述类风湿因子是机体针对天然及变性或凝集的免疫球蛋白Fc部分所产生的一组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总称。
因为首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故称之为类风湿因子。
(二)临床意义1.类风湿性关节炎:F阳性率为52%〜92%,多在70%〜80%左右。
特异性88.5%左右。
RF阳性者疗效差且多有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炎及动脉炎等)。
RF阴性表示病症较轻,且并发症少,疗效好。
持续高滴度RF常提示RA疾病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率高,常可伴有皮下结节或血管炎等全身并发症,提示预后不佳。
RF主要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70%〜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漠液中可检出IgG类RF,这很可能是自身IgG变性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应答的表现。
作为类风湿的诊断,对于稀释度的注意非常重要,一般1:32以上才有价值。
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独有的特异性抗体。
2.正常人:阳性率为2〜5%,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5%正常老年人可出现阳性。
75岁以上阳性率为2%〜25%。
3.自身免疫性疾病:阳性率:SLE(30%)、1°SS(70%〜90%)、SSc(20%〜30%)、PM/DM(5%〜10%)、MCTD(50%〜60%)、IgA肾病(25%〜40%)、恶性贫血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75%,慢活肝为60%。
阴性:AS、赖特综合征、0A、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
4.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梅毒、黑热病、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
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三、检验原理类风湿因子是一种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抗人变性IgG自身抗体。
采用微粒子增强免疫比浊法。
样品中抗人变性IgG自身抗体与包被有人Y-球蛋白的胶乳微粒在液相中相遇,立即形成不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并产生一定的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