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食物中的营养素》教学设计[2020年最新]
- 格式:pdf
- 大小:120.88 KB
- 文档页数:9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1、食物中的营养素》优质课教案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1、食物中的养分素》优质课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1、食物中的养分素》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期望大家能够喜爱。
1、了解各养分素放热组成、性质及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2、通过对实践活动如模拟生物体淀粉的酶水解、“面筋”的制取,培育同学的试验设计、动手操作力量等。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猎取教学视频信息,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
2、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同学的试验设计、动手操作力量等。
3、讲练结合,有利于对学问的巩固和提高,培育同学学问的运用力量。
沟通与研讨:下列各种食物的主要养分成分是什么?找出每种食物中含有的两种主要养分成分。
一、为什么要吃粮食(糖类)阅读教材P27-291.人为什么每天要吃粮食?2.食物中的淀粉是如何消化的?3.咀嚼含淀粉的食物时会感到有甜味为什么?1.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1)体内氧化释放能量C6H12O6(s)+6O2(g)→6CO2(g)+6H2O(l)1g葡萄糖放出能量(2)合成糖元储存(3)转变为脂肪2.食物中的淀粉是如何消化的3.淀粉在唾液酶的催化下能发生水解,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所以咀嚼含淀粉的食物时会感到有甜味。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厨房中常用的油脂有哪些?2.各种油脂的'成分和人类的消耗量有什么不同?3.人类生命对油脂的需求有哪些?二、不吃油脂行不行(一)油脂成分1、存在: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棉籽油等自然植物2、分类:油和脂肪3、定义: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4、结构:油脂结构中的R1、R2、R3(二)油脂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油脂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及它们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对食物营养的认识。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掌握食物中营养素的来源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各营养物质的作用及其食物来源。
3.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以及它们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2. 教学难点: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及其平衡饮食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素。
2. 讲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介绍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食物来源,以及摄入过多或过少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平衡饮食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做到平衡饮食,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提出改进措施。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制定一份合理的食谱。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实验:安排一次实验课,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通过观察面包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了解淀粉的分解。
2. 观察:让学生观察日常饮食中的食物,识别其中的营养物质,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七、学生活动设计1.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调查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并向全班同学汇报。
2. 个人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份为期一周的食谱,注意平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
八、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知道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能力目标:1. 学会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 能够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关注饮食营养。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 讲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3. 分析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第二课时:营养素的摄入与平衡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素摄入的重要性。
2. 讲解营养素的摄入标准和平衡原则。
3. 学习如何根据个人需求合理搭配食物。
第三课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
2. 讲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3. 学习如何辨别和选择安全的食品。
第四课时: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1. 导入: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2. 学习如何根据个人需求制定膳食计划。
3. 分享优秀的膳食计划案例。
第五课时: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2. 讲解如何通过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学习健康饮食的习惯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
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物中的营养》2. 课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营养素的摄入与平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
鲁科版化学选修1《食物中的营养素》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为了维持生命活动必须摄取哪些营养素?了解各营养素放热组成、性质及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2、通过对“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检测”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等能力。
3、通过学习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能客观的评价他们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1、了解各营养素放热组成、性质及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2、通过对“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检测”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等能力【教学过程】:【引入】:交流与研讨:下列各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找出每种食物中含有的两种主要营养成分。
一、为什么要吃粮食(糖类)同学讨论思考:1.人为什么每天要吃粮食?2.糖类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动手空间:模拟生物体中淀粉的酶水解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淀粉的酶水解。
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克可溶性的淀粉,再加入5ml蒸馏水,搅拌均匀。
2.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搅拌3-4分钟,在40。
C的温的水中放置15分钟:对第二支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不做任何处理。
3.向步骤2的两支试管中各加碘水数滴,对此观察两支试管中的现象有何不同。
结论:淀粉在唾液酶的催化下能发生水解,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
思考: 咀嚼含淀粉的食物时会感到有甜味为什么?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考:厨房中常用的油脂有哪些?各种油脂的成分和人类的消耗量有什么不同?人类生命对油脂的需求有哪些?二、不吃油脂行不行1、油脂的存在: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棉籽油等天然植物2、油脂的分类:油和脂肪3、油脂的定义: 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结构:4、油脂结构中的R1、R2、R3的意义:思考1. 在我们摄取的食物中,油脂过多或过少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影响2.为什么提倡适当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实质上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过程。
课题1 食物中的营养素知识与技能:1.了解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2.认识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特点;3.认识维生素C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它的生理功能;掌握维生素C的主要性质。
4.了解维生素的分类、性质特点和主要来源,以及在人体内的重要功能和摄入途径等,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维生素对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摄取多种营养,保持膳食平衡,促进身体健康,并从中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保持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氨基酸、维生素的结构和性质特点,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教学难点:氨基酸的结构,维生素C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设置情境]今天我们来关注安徽阜阳农村的一件怪事,安徽阜阳农村的一百多名儿童陆续患上了一种怪病。
本来健康的孩子在喂养期间开始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尤其是这些婴儿的脑部显得偏大,当地人称这些婴儿为“大头娃娃”。
而且有婴儿因为这种怪病而夭折。
那么这些婴儿到底得的什么病,病因到底在哪里呢?根据医院的诊断,这些婴儿所患的都是营养不良综合征,而扼杀这些幼小生命的“元凶”,正是蛋白质等营养元素指标严重低于国家标准的劣质婴儿奶粉。
蛋白质是形成生命和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
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
如:在生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的酶,起调节作用的激素,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以及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抵抗疾病的抗体都是蛋白质。
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更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讲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肌肉、血液、内脏、神经、毛发以及体内各种酶、抗体等都含有蛋白质。
在必修中我们知道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 H O N S P Fe Zn Mo 等,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动手空间]模拟蛋白质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进一步讨论]构成人体的蛋白质是怎样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转化而成的呢?小结]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体内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步发生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或者几个氨基酸分子的聚合体。
食物中的营养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生在学完必修2第3章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油脂以后,在糖类油脂的主要化学性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拔高,学习淀粉的消化过程、生理作用、在人体中生理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部分化学性质以及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切实落实课程目标;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为了维持生命活动必须摄取哪些营养素?知道常见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素?了解糖类、油脂的组成、性质及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淀粉在人体中水解”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等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等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食物中的营养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能客观评价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帮助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一、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化学与生活(选修)主题2 课题1 食物中的营养素,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糖类油脂第二课时:蛋白质维生素第三课时:矿物质水本节探讨第一课时二、教法和学法(教学策略)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引导分析、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对比三、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景:视频“儿童青少年肥胖形势严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再引导学生思考“一日三餐为什么都离不开粮食?”引入第一个问题,然后演示实验,帮助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再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讨论,自主学习淀粉的消化过程、糖类的生理功能。
然后通过练一练,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引出下一问题——油脂。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学会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合理搭配膳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 学会使用食物营养成分分析工具,为自己设计合理的膳食。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注重饮食搭配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
2. 营养成分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3. 食物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及工具的使用。
4. 合理膳食的搭配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合理膳食的搭配原则。
难点:营养成分的分析方法及工具的使用,膳食搭配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 讲解: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4. 分析:引导学生使用食物营养成分分析工具,分析实验结果。
5. 总结:讲解合理膳食的搭配原则,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膳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认识程度。
2. 学生运用营养成分分析工具的能力。
3. 学生设计的合理膳食方案。
4.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六、教学准备1. 教具:食物图片、实验材料、营养成分分析工具、膳食搭配指南。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 实践法:学生使用营养成分分析工具,为自己设计合理的膳食。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膳食设计心得。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 讲解: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
一、核心素养
1.培养珍惜粮食、养成饮食节约习惯。
2.养成均衡饮食习惯,提高营养素摄入及补充充分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的行为。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1.引出话题:将讨论重点放在食物中的营养素,讨论不同的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2.了解有关营养和营养素的常识,通过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不同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素,其标准量分别为多少。
3.通过案、例子让学生体会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1.谈论作为有机物,营养素在生物体内的利用,以及营养素的最佳获取渠道。
2.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机物”,以及如何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讲解营养素不同分类及其作用,以及营养过剩与缺乏会带来健康问题。
3.让学生分析饮食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究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1.带领学生思考,发掘均衡饮食如何造福自己和家人,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营养均衡的饮食。
2.结合分组讨论,让学生们能够在每餐中营养搭配合理,摄取充分的必需营养素,练习今天的饮食技巧,减少不健康的摄入。
3.画重点,导出对本节课的总结,带来饮食结论。
1.重新开展反思活动,思考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节课学习更加有效性开展准备。
2.共同完成一个小测一测,结合实际分析,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学习的心得。
3.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对学习内容的深度思考,并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进行综合应用练习。
食物中的营养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生在学完必修2第3章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油脂以后,在糖类油脂的主要化学性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拔高,学习淀粉的消化过程、生理作用、在人体中生理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部分化学性质以及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切实落实课程目标;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为了维持生命活动必须摄取哪些营养素?知道常见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素?了解糖类、油脂的组成、性质及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淀粉在人体中水解”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等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等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食物中的营养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能客观评价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帮助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一、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化学与生活(选修)主题 2 课题 1 食物中的营养素,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糖类油脂第二课时:蛋白质维生素第三课时:矿物质水本节探讨第一课时二、教法和学法(教学策略)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引导分析、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对比三、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景:视频“儿童青少年肥胖形势严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再引导学生思考“一日三餐为什么都离不开粮食?”引入第一个问题,然后演示实验,帮助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再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讨论,自主学习淀粉的消化过程、糖类的生理功能。
然后通过练一练,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引出下一问题——油脂。
同样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油脂的消化过程及生理功能。
再通过讨论“为什么肉吃多了会发胖?”引出如何正确吃油脂。
最后学生交流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交流如何健康饮食,以达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目的。
四、教学资源(实验仪器、多媒体等)实验用品:淀粉、蒸馏水、温水(40℃)、碘水;实验仪器:试管(2支)、烧杯、药匙、胶头滴管、试管架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使用导学案,注重呈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和手段创设情景[情景引入]观看视频,思考“如何解决我国青少年越来越严重的肥胖问题?”认真看视频,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从日常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养成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且能够降低内容起点。
培养学生的预习、将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能力。
介绍营养[讲述]营养素的含义以及学生兴趣浓厚,了解使学生了解营养素的素含义人体需要的六种主要营养素营养素的含义含义,明确人体需要的六种主要营养素,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日常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找出每种物质的两种营养成分并用短线进行连接。
菠萝蛋白质蔬菜油脂鸡蛋糖类米饭矿物质(无机盐)肉维生素牛奶水思考连线使学生了解每类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淀粉的消化过程[演示实验] 模拟生物体中淀粉的酶水解1.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g可溶性淀粉,再各加入5mL蒸馏水,搅拌均匀。
2.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后,将两支试管搅拌3~4min,在40℃的温水中放置15min。
3.再向两支试管中各加碘水数滴,对比观察两支试管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淀粉的消化过程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和查阅资料讨论:1、淀粉是如何消化的?2、糖类的生理功能有哪些?为什么淀粉吃多了会发胖并完成学案。
积极讨论,完成学案,展示成果培养学生对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
练习[练一练]1.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在其体内发生主要的反应是()A.氧化反应B.取代反应C.加成反应 D.聚合反应2.下列物质中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糖类的是()A.棉花B.木材C.豆油D.小麦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巩固对知识的掌握过渡[提问]那么豆油属于哪种营养素?积极回答引出第二个问题——油脂温故知新[提问]1、酯的结构2、油脂的分类3、酯的化学性质复习、回答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和查阅资料讨论:1、油脂在人体内是怎样消化的?2、油脂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并完成学案。
积极讨论,完成学案,展示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1、为什么肉吃多了会发胖?2如何健康吃油脂?积极讨论,完成学案,展示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讲述[归纳]应该适当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因为植物油中含人体生长不可缺少的脂肪酸,叫必需脂肪酸,它们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认真听讲让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吃油脂及原因是什么总结[谈一谈]学习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积极交流收获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六、板书设计课题 1 食物中的营养素一、人为什么要吃粮食1、淀粉的消化过程食物中的淀粉口腔唾液淀粉酶糊精(C6H10O5)x进一步C12H22O11麦芽糖没被水解的淀粉消化道葡萄糖C6H12O6氧化CO2、H2O(释放能量)2、糖类的生理功能(1)为人体提供热能(2)转化为糖元,以能源的形式储备起来(3)转变成脂肪二、油脂有什么功能1、油脂的消化过程2、油脂的生理功能提供热量、储备热能、组成细胞、保护作用、保温防寒、促进吸收3、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课后反思一、课堂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将教学的主要内容转化为教学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注意问题的切入点和问题的层次感。
在新课引入时教师提出了本节课主要的问题框架:这些营养素都有哪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人体内经过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过程而发挥这些功能?探究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健康的饮食非常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然后教师又将大的问题框架分解为若干个层次递进的小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交流研讨、实验探究、联想质疑、视野拓展、迁移应用等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基于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过程中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
二、通过多媒体、实验探究等方法并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不断激起认知冲突,把对营养素知识的学习生动、丰富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糖类、油脂的消化过程及生理功能。
三、本课关注课本、并回归生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化学问题,用化学手段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变化与化学应用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观课记录1、小组讨论不够热烈,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例如糖类水解、油脂的水解知识不熟练,以致新知识接受困难,不能发散。
3、实验、视频、小组讨论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多采取。
评测练习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体提供热能,还有一部分转化为糖元,少量参与机体的构成或发挥其他生理作用B.人体如果摄入淀粉不足,就会动用体内储备的脂肪、蛋白质提供热能C.如果摄入淀粉过多,多余的淀粉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D.淀粉在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水解为葡萄糖2.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油脂均为固态B.油脂在体内直接氧化产生热量C.多吃动物脂肪比多吃植物油有利D.有些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但在人体内却不能合成3.下列富含糖类的食品是(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4.正常情况下,葡萄糖在人体内所发生的变化错误的是( )A.直接氧化分解,释放能量B.合成糖元C.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D.随尿液排出体外5.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素。
食物中的纤维素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排出有害物质。
从纤维素的化学成分看,它是一种( )A.二糖B.多糖C.氨基酸 D.脂肪6.面粉的生产车间必须严禁吸烟,主要的目的是( )A.避免面粉中混入烟尘 B.保护工人健康C.防止污染环境D.防止发生爆炸7.油脂是油与脂肪的总称,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油脂既是重要的食物,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油脂的以下性质和用途与其含有不饱和碳碳双键有关的是( )A.适量摄入油脂,有利于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B.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C.植物油可通过氢化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D.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8.下列关于人体内脂肪的生理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脂肪在人体内不能直接被氧化B.脂肪可以作为人体对外界的屏障,防止人体热量的过多损失C.脂肪过多,看上去肥胖臃肿,毫无用处,因此比较肥胖的人不能吃油脂D.脂肪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效果分析一、教学过程中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发动学生进行推理和归纳。
二、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