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3节-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47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
输》优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内容。
“被动运输”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水进出细胞的原理,主要通过思考讨论讲解了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原理和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讲解了水进出植物细胞的原理。
接着阐述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明白物质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能理解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等概念。
三、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探究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基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同生命的自主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尝试从生命观念认识自然和社会,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逻辑结构: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有关思想内容,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类矛盾及其应对的不同方针,了解党的早期领导人强调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认识到党在初期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帮助学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处理方式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在标志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代表作《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
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既肯定了积极因素的存在,为调动积极因素奠定基础,又为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总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明确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并将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看作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以后,面对着国内处的一些复杂局面与种种困难、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
新课讲授:一、新课引入:加菲猫照镜子二、互动突破:(一)什么是平面镜做一做:用手摸一摸小平面镜,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成平面镜?(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观察与思考: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思考下列问题:(1)脸和脸的像大小相等吗?(2)眨右眼时,平面镜中的像也眨右眼吗?(3)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靠近?2.提出探究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像和位置与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3.猜想假设:回忆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情形,猜一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1)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上/前/后);(2)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相等/不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不相等)。
4.设计实验:结合所给的器材,小组讨论: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怎样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5.实验验证:(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蜡烛A、B,并点燃A.(2)调节蜡烛B的位置,使蜡烛B与蜡烛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
思考:重合代表什么?这一步骤操作,既能比较,又能确定。
(3)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做几次。
分别测量出对应的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并记入表格。
实验三次的目的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4)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不能再透过玻璃看,而要在另一侧直接看白纸上),(有/没有)出现像。
第3节免疫失调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知识点1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1.过敏反应(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3)机理(4)特点①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
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主要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发生过敏反应吗?提示:不会。
2.自身免疫病(1)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2)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理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
(P79“相关信息”)对病情严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1.接触过敏原后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提示: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2.组胺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舒张。
(×)提示:组胺会引起平滑肌收缩。
3.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入侵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提示:自身免疫病是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4.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下图为过敏反应的机理示意图,请据图思考以下问题。
1.生活中常有同学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湿疹。
但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你能据图解释原因吗?提示: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时,肥大细胞等表面不存在抗体,无法形成过敏原-抗体复合物,则不能刺激肥大细胞等产生组胺,不会引起过敏症状。
2.图中过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相同吗?请从抗体的分布及作用两个角度回答。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4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课后篇素养形成必备知识基础练1.对于离子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离子反应的一定都是电解质B.任何一种离子的浓度在离子反应中一定变小C.自由离子之间的反应不能在固态物质中进行D.没有沉淀、气体、水生成的反应就不是离子反应,其中有电解质,也可能有非电解质或其他物质,故A错;离子反应可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等,使溶液中某种或某些离子浓度降低,但不一定都降低,B错;固态物质中一定无自由离子存在,C正确;没有沉淀、气体、水生成的反应也可能是离子反应,例如有弱酸(CH3COOH)生成的反应,D错误。
2.(天津一中高二期末)下列有关溶液组成的描述合理的是( )A.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l3+、N H4+、Cl-、S2-B.酸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ClO-、S O42-、I-C.弱碱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K+、Cl-、HC O3-D.中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Fe3+、K+、Cl-、S O42-3+和S2-能够发生比较彻底的水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酸性溶液,H+和ClO-结合生成弱酸次氯酸,且ClO-能够氧化I-,不能大量共存,B 错误;Na+、K+、Cl-、HC O3-相互之间不反应,HC O3-水解造成溶液显弱碱性,C 正确;Fe3+在中性溶液中可完全沉淀,故中性溶液中不可能存在大量Fe3+,D 错误。
3.(江苏)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室温下用稀NaOH溶液吸收Cl2:Cl2+2OH-ClO-+Cl-+H2OB.用铝粉和NaOH溶液反应制取少量H2:Al+2OH-Al O2-+H2↑C.室温下用稀硝酸溶解铜:Cu+2N O3-+2H+Cu2++2NO2↑+H2OD.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2SiO3+2H+H2SiO3↓+2Na+解析B项所给离子方程式电荷不守恒,且反应物中缺少水,正确写法应为2Al+2OH-+2H2O2Al O2-+3H2↑;C项所给离子方程式电荷不守恒、质量不守恒,且反应原理错误,应生成NO,正确写法应为3Cu+2N O3-+8H+3Cu2++2NO↑+4H2O;D项中硅酸钠为可溶性强电解质,应拆写成离子形式,正确写法应为Si O32-+2H+H2SiO3↓。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解释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等有机物2、说出光合作用的本质3、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4、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5、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6、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二、目标制定的依据(一)学生状态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知识,如设置对照等方法。
●初中学生讨论积极性高,参与性强。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中的一个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本课特有的育人价值● 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 实验方法具有一些不确定性,通过对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2.教学难点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四、教学准备1、材料和用具: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镊子、火柴、三脚架、纸片、曲别针、红薯、土壤溶液等。
2、自制光合作用课件、录像等。
五、教法选择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主动参与为基本方式的渐进式探究教学。
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一)、引入咱们鹿泉特产很多,香椿、柿子、大枣等等,鹿泉市白鹿泉乡荷莲峪村,是优质大枣基地,每年吸引来很多游客摘大枣,采柿子,还可以体验一把刨花生、挖红薯的乐趣,这不,这就是一个老乡在挖红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那你知道红薯中主要含什么有机物吗?(二)探究一:红薯中含有淀粉吗?记得如何鉴定淀粉吗?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