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预防及对策
- 格式:ppt
- 大小:9.62 MB
- 文档页数:45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与肝素剂量、注射方式和以往是否有肝素接触史无关,但与肝素制剂的来源有关。
1.病因各种剂型的肝素可诱发血小板减少症。
实验研究表明,高分子量肝素更容易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这与临床观察到的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一致。
二、发病机制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一些患者可能有特异性抗体IgG,抗体可与肝素一起使用-PF4复合物结合(血小板4因子),PF4又称"阳离子蛋白结合肝素"。
由血小板α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分泌颗粒。
α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分泌颗粒。
-肝素-PF4在血小板表面形成一个三分子复合物FcγⅡa免疫复合物是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并发症的可能机制,可激活血小板,产生促凝物质。
其他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无血栓并发症,可作为鉴别。
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免疫复合物FcγRⅡa激活血小板的分子交联。
FcγRⅡa分子氨基酸链第131位点His/Arg多态性能影响其和IgG结合能力可作为预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个体风险的预测因素。
肝素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可分为暂时性血小板减少症和持久性血小板减少症。
1.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大部分发生在肝素治疗开始后,血小板立即减少,但一般不低于50×109/L,它可能与肝素对血小板的诱导和聚集有关。
肝素可导致血小板暂时聚集,血小板粘附增加,血管阻塞,导致短暂性血小板减少。
2.持久性血小板减少与前者相比,肝素治疗很少见5~8如果患者以前接受过肝素治疗,血小板可能会立即减少,血小板的数量可能会低于50×109/L,未见有低于10×109/L除血小板减少外,还可伴有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凝血,出血症状罕见,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1. 介绍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尽管肝素的疗效显著,但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引起血小板减少。
本文将详细探讨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策略。
2. 机制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生: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
2.1 免疫介导机制免疫介导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指肝素与体内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小板被消耗。
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既往没有接触过肝素的患者中。
2.2 非免疫介导机制非免疫介导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指肝素直接影响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导致血小板减少。
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
3. 临床表现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表现为以下症状:•容易出血:皮肤、黏膜出现紫癜、瘀斑等出血点。
•出血时间延长:常规止血时间延长。
•鼻出血、牙龈出血:常见的局部出血症状。
•月经过多: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
4. 诊断方法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4.1 血小板计数通过检测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
4.2 凝血功能检测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还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来辅助诊断。
4.3 肝素抗体检测对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肝素抗体来确认诊断。
5. 处理策略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停用肝素对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停用肝素是最关键的处理方法。
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停止使用肝素并选择其他合适的抗凝药物。
5.2 补充血小板对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来快速增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数量。
5.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如止血药物、促进骨髓生成等。
结论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但重要的不良反应。
疑似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十大要点(全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由肝素-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IgG抗体介导的促血栓形成性免疫性疾病。
发病率约0.5~5%,国内报道HIT发病率为2.97%~16.5%,死亡率约30~50%。
临床表现为肝素治疗后数天至数月发生血小板减少计数(与肝素治疗前相比)减低或不伴新发血栓,呈现出血与血栓矛盾状态。
这为临床诊疗带来极大挑战。
根据本院185例疑似HIT患者的诊疗数据结合最新欧美HIT管理指南汇集成疑似HIT诊疗思路,降低HIT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一、 HIT发病机制HIT是肝素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肝素在体内与血小板4因子结合形成血小板4因子-肝素(PF4-H)复合物。
通过PF4-H复合物暴露新的抗原决定簇导致产生PF4-H抗体(参与临床致病性免疫球蛋白通常为IgG 型)。
通过血小板FcγIIa受体的介导下,触发血小板微粒生成,促使血小板活化,并释放促凝物质。
使得机体处理高凝状态,易发血栓。
PF4-H抗体的产生与肝素的来源(牛源性>猪源性)、类型(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发生率极低肝素浓度(大剂量、多次给药)明显相关。
二、疑似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特征特征1:一次性大剂量肝素应用史,如心脏外科手术。
特征2:肝素暴露后5~14天出现血小板计数降幅>50%。
(肝素暴露当天计为0天;血小板计数降幅与使用肝素前相比)特征3:伴或不伴有不明原因的新发血栓。
特征4:无其他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或当前因素无法解释的进行性血小板下降。
肝素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几乎是心脏外科不可替代的抗凝药。
整形外科和心脏手术患者是HIT高发病率人群。
心脏术后发病率约0.9~3%,受心脏病患者基数原因,其HIT发病绝对人数居各类人群之首。
患者特征、肝素制剂类型以及临床用量与HIT发病风险相关。
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183例疑似HIT患者,经HIT-Ab(PF4-H)检测阳性率女;男为31.7%vs19.8%;HIT-Ab(PF4-H)结果强阳性率女:男为46.1%vs15.0%。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新进展闫建红;李保【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页(P128-132)【作者】闫建红;李保【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 030001;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本文通讯作者:李保肝素以其使用方便、生产过程简单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已成为临床工作中较常用的抗凝药物。
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检查及治疗、心脏外科手术、静脉血栓栓塞、外周血管栓塞、透析和体外循环等抗凝治疗。
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并可继发致命性血栓形成,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IT)[1]。
Levy等[1]研究发现,约38%~78% HIT患者形成血栓,其中截肢10%,20%~30%患者在一个月内死亡。
其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Mismanage和Robin[2]首次报道了HIT的临床症状。
随后的研究揭示这种临床综合征本质上是免疫性疾病,是由抗体对肝素血小板因子4( PF4)复合物抗原识别的过程[3]。
HIT的发生率差异很大,与很多因素有关。
肝素类型:牛肺未分级肝素( UFH)>猪黏膜未分级肝素( PMH)>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 LMWH) ;患者群体类型:外科>内科>产科、儿科;患者性别:女性>男性;创伤的严重程度:重度>轻度;是否伴有恶性肿瘤与心血管病中HIT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此外随着肝素的用量以及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肝素静脉注射>皮下注射[4]。
目前国内HIT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较少。
国外报道HIT发病率存在差异。
据报道,心脏手术患者有25%~50%的术后产生抗体,但其中只有<2%患者出现HIT的栓塞并发症。
2000年Warkentin等[5]报道,在使用肝素治疗的患者中,HIT的发生率为0.5%~5%。
HIT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HIT抗体与PF4复合物抗原识别所造成[3]。
肝素是高度硫酸化的葡胺聚糖,由糖醛酸及右旋氨基葡糖交替连接而成,平均分子量为15 000 Da( 3 000~30 000 Da),肝素是已知的带负电荷最多的生物分子。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全文)一、概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肝素[即,普通肝素、低分子量(low molecular weight, LMW)肝素]暴露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见于高达5%的肝素暴露患者,与肝素剂量、给药方案或给药途径无关。
HIT由抗内源性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 PF4)-肝素复合物的自身抗体引起。
该抗体激活血小板,并可引起灾难性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死亡率高达20%;但是,近期随着对本病识别的提高和早期干预,已有报道称死亡率低于2%。
对于那些根据临床背景怀疑有HIT的患者,应立刻消除所有肝素暴露,并给予非肝素抗凝剂,直到确诊。
二、分型亚临床HIT–亚临床HIT是指患者从HIT事件中康复并有持续性HIT 抗体的状态。
这些个体若再暴露于肝素则HIT复发的风险很高。
应将亚临床HIT与存在自然出现的或临床上静默的抗PF4抗体(如,不伴血小板减少、不伴血栓形成或其他临床表现)状态区分开。
三、临床表现1. 血小板减少2. 血栓形成:发生率50%,静脉(20-50%)比动脉(3-10%)更常见,血栓后遗症:皮肤坏死、肢体坏疽、器官缺血或梗死3. 出血:发生率6%,消化道最常见2.7%,中枢神经系统1%,肾上腺罕见(推测由肾上腺静脉血栓形成所致)4. 全身过敏反应:发热、呼吸困难和/或高血压、低血压、喉水肿四、评估1. 疑诊在既往暴露于肝素的患者、在之前5-10日内开始肝素应用(普通肝素或LMW肝素)的患者或那些长期接受LMW肝素治疗的患者中,有以下任一情形均应考虑HIT的可能:a) 新发血小板减少(即,血小板计数<150,000/μL)b) 血小板计数下降大于等于先前值的50%,即使不存在绝对血小板减少c) 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d) 肝素注射部位有坏死性皮损e) 快速静脉给予肝素后发生急性全身性反应(如,发热/寒战、心动过速、高血压、呼吸困难、心肺骤停)重要的是,在怀疑HIT之前,临床医生不应等待血栓形成出现,因为血小板减少往往先于血栓形成出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2年3月第8卷第3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8, No.3, Mar 2022•临床研究•新发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及相关血栓的临床治疗齐浩山1,赵俊成1,李大林1,颜京强1,梁刚柱21 青岛市市立医院血管外科,山东青岛 2660002 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血管外科,澳门特别行政区999078摘要: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治疗下肢动静脉血栓患者新发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IT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21例下肢动静脉血栓伴有HITT的新发Ⅱ型HI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利伐沙班进行治疗。
观察患者的血小板上升水平和时间、D-二聚体水平变化;记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血栓复发及吸收情况。
结果与HIT发生前比较,HIT发生后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
经利伐沙班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并恢复正常,不同时间点(HIT发生前、HIT 发生后,以及治疗5 d后、10 d后、1个月后)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6~12个月,21例患者的血小板均正常,未出现下肢动静脉血栓的延伸或复发,未发生主要和次要出血并发症。
下肢动静脉血栓的完全再通率为76%(16/21),部分再通率为24%(5/21)。
结论下肢动静脉血栓患者新发Ⅱ型HIT及HITT后口服利伐沙班替代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为临床治疗HIT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利伐沙班;肝素;动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418/ki.issn2096-0646.2022.03.22 Clinical treatment of new type II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d related thrombosisQi Haoshan1, Zhao Juncheng1, Li Dalin1, Y an Jingqiang1, Liang Gangzhu21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266000, Shandong, China2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Centro Hospitalar Conde de São Januário,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999078,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ivaroxaban in the treatment of new type II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 and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 (HITT)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ovenous thrombosis. Method A total of 21 new type II HIT patients with HITT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extremity arteriovenous thrombosis admitted to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20.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ivaroxaban. The patients' platelet rising level and time and the changes in D-dimer level were observed. The occurrence of bleeding complications was recorded, the recurrence and absorption of thrombus were followed up. Result The level of D-dimer increased and the platelet count decreased after HIT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HIT. After the treatment based on rivaroxaban, the level of D-dimer decreased[作者简介] 齐浩山,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血管外科的研究,青岛市市立医院[通信作者]梁刚柱(Liang Gangzhu,corresponding author),副主任医师,E-mail:********************354《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2年3月第8卷第3期and the platelet count increased to a normal level gradually. Pairwise comparison of D-dimer levels and platelet cou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HIT, after HIT, and after 5 d, 10 d, and 1 month of treatm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6 to 12 months, the platelets of 21 patients were normal, and there was no extension or recurrence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ovenous thrombosis or major and minor bleeding complications. The complet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ovenous thrombosis was 76% (16/21), and the partial recanalization rate was 24% (5/21). Conclusion After new HIT and HITT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ovenous thrombosis, oral rivaroxaban which provides a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H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to replace anticoagulation.Key words: thrombocytopenia; rivaroxaban; heparin; arteriovenous thrombosis; anticoagulation therapy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应用肝素类药物仅行抗凝治疗时诱发的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不良反应,根据作用机制不同,临床上将HIT分为Ⅰ型HIT和Ⅱ型HIT:Ⅰ型HIT 为非免疫性反应,无明显临床异常,无需停用肝素类药物,血小板可自行恢复;Ⅱ型HIT由免疫反应引起,其机制为肝素与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结合形成PF4-肝素复合物,诱导形成HIT抗体,从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常伴发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组织器官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1-2],一旦诊断或高度怀疑为Ⅱ型HIT,必须停用肝素类药物,替换为其他抗凝药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