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第四课食用菌
- 格式:pptx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12
小学科学第4课《食用菌》(教案)《食用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用菌的种类及其特点;2. 掌握食用菌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和生态作用;3. 培养学生对食用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食用菌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用菌的概念和分类;2.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3. 食用菌的生长过程;4. 食用菌对环境的生态作用。
三、教学重点:1. 食用菌的种类和分类;2. 食用菌的生态作用。
四、教学难点:1.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及其生长过程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PPT等教学工具;2. 关于食用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吃过蘑菇、香菇等食物?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是否知道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举手回答。
2. 新课展示(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食用菌的概念和分类。
引导学生辨认并了解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如蘑菇、香菇、松茸等。
3. 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25分钟)讲解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需要的条件,比如温度、湿度等。
通过课件或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及其生长过程。
4. 生态作用(20分钟)详细介绍食用菌对环境的生态作用,如食用菌的分解能力、土壤改良作用、生物环境净化作用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食用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保护食用菌的意识。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概括食用菌的种类和分类、生长环境及其生长过程、生态作用等关键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找一份关于食用菌的新闻报道,了解食用菌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2. 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种植一个小小的食用菌,观察其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使学生对食用菌的种类和特点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的讲解,学生对食用菌的生长条件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生态作用的介绍,激发了学生对食用菌的保护意识。
4 食用菌一、教学目标:1.对蘑菇的生长习性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认识,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
2.让学生充分感受食用菌的丰富多彩,体会食用菌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会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2.通过查阅书刊等其它信息源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食用菌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知识点:本课是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调查、采访、观察、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教具学具的准备:食用菌的相关图片、资料,新鲜蘑菇,蒙山松菇、放大镜、镊子、水盆。
资料引用:科学教师用书,教育局资源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展示准备好的蘑菇、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分别是什么。
教师问大家你喜欢吃这些菜吗?(学生回答喜欢)教师引导,要想吃它们是有条件的,根据课前让同学们搜集关于食用菌的资料说一下对它们的了解。
(尽量多找一些学生)2.教师小结:这些食物都属于食用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共同研究一下它们吧。
(板书课题:4、食用菌)提出问题:这些食用菌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二.自主观察1.讨论观察方案食用菌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食用菌的特点?(观察)讨论:该怎样观察,观察它们的哪些方面。
讨论出观察方案2.交流观察方案方案一:观察蘑菇的外形和结构。
板书:外形结构由学生讨论出方案:准备从蘑菇的软硬、颜色、长度、小伞的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
指导观察方法。
方案二:观察蘑菇的种子。
你们认为蘑菇的种子在什么部位?学生猜测假设蘑菇的种子在小伞的下面,你们准备怎样做?(用放大镜观察)老师再给你们提一个建议:把蘑菇在一张白纸的上方轻轻地敲一敲,看看会不会落在白纸上,或者把伞盖铺在白纸上,面朝上,等一段时间后轻轻拿起,看看白纸上有没有。
第四课食用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实物形态特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学生查阅书刊等信息资源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指导蘑菇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学生观察认识了解食用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蘑菇的孢子传播的认知理解。
四、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从市场获得以及自然界中采集的各种蘑菇(注意安全,采集蘑菇一定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许随便食用,采集完后要洗手)、科学记录表、相关食用菌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小刀、水盆、各种食用菌:如木耳、银耳、各种蘑菇等;相关食用菌知识图片资料等。
五、学习过程:
六、学习小结:。
4 食用菌【设计者】唐敏静【设计者】南全福小学一、课标要求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指出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特别是食用菌种类”。
二、教材分析:在真菌家族,许多大型食用菌已经成为我们的美味佳肴,甚至有的还是上佳的营养滋补品,有的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本课是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调查、采集、观察、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用菌”多少了解一些,但不是很熟悉,了解不多,通过小组合作观察食用菌以及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进一步认识食用菌,了解食用菌对人类的影响,达到课堂高效率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2.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3.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重点: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难点:蘑菇的生长环境和结构。
五、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六、教学评价:1.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2.蘑菇是由(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组成。
3.识别有毒蘑菇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展示准备好的蘑菇、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分别是什么。
大家喜欢吃这些菜吗?2.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有关知识。
3.教师小结:这些食物都属于食用菌,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共同研究一下它们吧。
(板书课题:4 食用菌)(评价点:学生学习兴趣浓,能回忆起对蘑菇的已有认识,并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搭建平台,自主探究1.小组内观察各小组在课前准备的蘑菇(用放大镜观察小伞下面的部分),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食用菌青岛版【科学教案】食用菌的种类和养殖技术1. 引言食用菌是一类富含营养,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
他们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口感,以及对人体健康益处的影响而闻名。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食用菌的种类,并教授学生食用菌的养殖技术。
2. 食用菌的种类食用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各具特色。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种类。
2.1 口诀概述让我们首先学习一个口诀,以帮助记住常见食用菌的名称:“秀鲜香,蓝灵加,嫩牛肝,金针茸;平菇脆,包菇糯,耳朵毛毛粗;鸡腿似,花菇虫,香菇研究才有功”。
2.2 常见食用菌种类- 香菇:香味浓郁,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平菇:肉质鲜美,清脆可口;- 金针菇:营养成分丰富,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花菇:外形美观,质地鲜嫩,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鸡腿菇:菇肉肥厚,口感鲜美;- 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味道鲜美。
3. 食用菌的养殖技术3.1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食用菌生长的环境对其采摘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食用菌生长的基本条件:- 温度: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是15-25摄氏度;- 光照: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较低,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长;- 湿度:保持适宜的湿度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 通风:保持菇房内的空气流通,以降低菌丝遭受污染的风险。
3.2 食用菌的培养基食用菌的培养基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一般而言,食用菌培养基的配方要求是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发酵基质:如稻草、木屑等,提供食用菌所需的养分;- 菌种接种方法:将菌菇菌种嫁接到培养基上,以促进其生长;- 消毒处理:保持培养基无菌,以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
3.3 食用菌的培养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用菌培养方法:3.3.1 无瓶培养法这是一种简单且经济实惠的培养方法。
它需要一个装有培养基的塑料袋,并在其中将菌菇菌种接种。
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菌丝会快速生长并形成菇盖。
第四课食用菌教学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教学策略: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
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教学重点: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教学过程: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