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2.16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中部六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分析【摘要】: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进步已成为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衡量的焦点之一,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
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加速发展、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东北地区重振雄风,而中部地区继续凹陷的格局。
山西作为中部“凹陷地区”的欠发达的能源大省,面临的局面是在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同时,又面临中部其他省份以及西部大开发中迅速崛起省份赶超的压力。
因此山西必须正确审视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山西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位置,增强紧迫意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大省,真正实现山西在中部地区迅速崛起。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对现有测度技术进步的方法做了综述。
选取中国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区生产总值的作为被解释变量,资本存量以及就业人员数作为解释变量,通过1978-2007年的分省的面板数据,实证的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了技术进步在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作用还比较小,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说明中部六省目前的经济增长还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从长期来看,只有技术进步才是推进中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其次,具体到山西省,技术进步对山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排名基本位于中部六省的中下游水平,本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找出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并对山西省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面板数据模型【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F224;F124.3【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论11-131.1问题的提出11-121.2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12-131.3本文的主要工作132技术进步测度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3-202.1国外关于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相关理论综述13-172.1.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42.1.2技术创新理论14-152.1.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52.1.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5-162.1.5内生经济增长理论16-172.1.6新经济的发展模式172.2国内关于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文献综述17-203现有技术进步测度方法20-373.1索洛余值法20-233.1.1技术进步的表示20-213.1.2索洛余值法概述213.1.3模型推导21-233.2乔根森的指数法23-263.3生产函数法26-293.3.1C-D生产函数263.3.2超越对数生产函数26-283.3.3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28-293.4曼奎斯特指数29-353.4.1DEA方法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29-323.4.2曼奎斯特指数32-353.5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35-374面板数据模型37-484.1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类型38-424.1.1混合估计模型38-394.1.2固定效应模型39-414.1.3随机效应模型41-424.2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检验42-454.2.1POOLED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42-434.2.2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434.2.3对模型中个体和时间效应的检验43-454.3模型的选择45-484.3.1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45-464.3.2固定效应模型类型的选择46-485省际技术进步贡献率实证分析48-665.1建立模型48-535.1.1模型及变量的选择48-495.1.2数据资料来源49-505.1.3数据检验50-535.2模型精确估计及检验53-575.2.1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参数估计53-545.2.2技术进步模型的计量检验54-575.3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57-605.4对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的分析60-665.4.1劳动投入要素比较分析605.4.2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分析60-645.4.3山西技术进步贡献率趋势分析64-655.4.4综合分析65-666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66-70参考文献70-73致谢73-7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4-75附表一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75-81附表二中部六省序列协整检验结果81-84附表三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84-87附表四模型最终估计结果87-89附表五原始数据89-95附表六处理后的相关数据95-10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中部六省为数据收集样本,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在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基础上,对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指标体系一、引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制造业以及再加工行业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繁荣显然已经后劲不足,只有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才是各地区经济崛起的强劲动力。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论述,他将创新理解为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评价一个区域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
二、主成分因子分析然而,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一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由若干指标组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而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功能:1、导向功能。
指标体系要能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导向性,即通过指标体系能够明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点所在,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提供方向依据。
2、描述功能。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要反应出某一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2]。
3、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对各指标的一级变量以及综合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比较,明确优劣势。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4、监测预警功能。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量的预测分析,能够进行及时的监测预警[3]。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比较研究一、中部六省科技发展现状分析中部六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性规划文件,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和江西六个省份,旨在推进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这个规划框架下,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和多样化,必须寻求出一条合适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中部六省科技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六个省份在科技发展方面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科技力量相对偏弱、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等等。
同时,在各自的省份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色。
下面,将分别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湖南省湖南省在2019年发布的《湖南省科技创新进步报告》中指出,该省的科技发展建设目标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和水平”。
同时,湖南省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如制定了“2191计划”等科技计划,重点支撑高端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项目。
但是,湖南省的科技投入依然相对不足,人才流失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其科技发展。
2.湖北省湖北省是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的,旨在打造高水平的科技特色省份。
该省积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科技强省人才支撑工程”,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巨人等人才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但是,湖北省仍然存在科技发展不均衡、专业分化明显等问题。
3.河南省河南省在科技发展上注重人才引进和研发投入,通过制定“百千万工程”等科技人才计划、建设创新型省份等重大科技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工程。
但是,河南省的创新发展还存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不够、科技研发与人才尚未实现良性循环等问题。
4.山西省山西省的科技发展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重点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以“创新引领、产业促进、改革驱动”为主要特色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与评价张文君【摘要】中部地区在产业战略选择上的趋同性,产生了对各地产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与比较的紧迫性。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地区6个省的20个制造业进行分析发现,各省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差异明显。
中部各省要突破资源依赖的瓶颈,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的战略转型,就需要建设好服务于制造业的软、硬件环境。
%The homology of industry selection strategies in central region results in the urgency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superiority difference is obvious.Every province should develop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resource dependence,realiz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and construct tangible intangible environment to serv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5页(P9-12,17)【关键词】主成分分析;中部地区;制造业【作者】张文君【作者单位】江西行政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一、引言翻开各省的“十二五”规划,我们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大多数省份都将“十二五”期间的主导产业定位于“先进制造业”,二是在制造业的具体行业的选择方面高度趋同。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研究笪蔡元成,赵敏(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摘要]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构建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模型。
依据四个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评价,解释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具有的优势及不足。
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各省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效率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对策建议;中部六省[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5-0052-042011年5月第33卷第5期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May 2011Vol.33No.5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递减,资源短缺约束将逐年加剧。
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中部六省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比较,明确省份之间的科技发展差距及各自的不足,对各省提升科技创新效率,进而提升中部地区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加速中部崛起,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简要的文献回顾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反映特定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和运营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定时期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之比,还反映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综合反映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集中于企业、高校及地区等层面。
池仁勇、唐根年(2004)运用DEA 方法和企业层面调查数据,对浙江地区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1]。
张宗益、周勇等(2006)在收集我国31个省级单位1998年~2003年panel data 基础上,运用SFA 方法对各省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2]。
张海燕等(2007)收集了2002年~2005年我国各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各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3]。
刘凤朝、潘雄峰(2007)运用M almquist 指数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把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两部分[4]。
吴二娇、刘璟(2009)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 因果检验方法,对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5]。
徐小钦等(2009)运用DEA 与M almquist 指数法,评价了重庆市的科技创新效率[6]。
于成学(2010)运用DEA 方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实证研究[7]。
在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研究方面,文献甚少。
其中,也只是针对中部六省的高校、省会城市、民营科技企业和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方面的,而缺乏对中部六省各省整体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有利于各省明确自身科技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政策,对中部崛起有着长远的影响。
二、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与数据选取1.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指标的选取往往建立在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在此基础上,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本文选取的指标从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两个方面反映了科技创新效率,具体包括科技创新人力投入、科技创新财力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4个二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收稿日期:2010-12-21网络出版网址:http://w w w /kcms/detail/13.1356.F.20110519.1139.012.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1-5-1911:39:58AM作者简介:蔡元成(1984-),男,安徽六安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赵敏(1962-),男,福建莆田人,河海大学水利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产业经济学。
DOI :CNKI:13-1356/F.20110519.1139.0122.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数据选取论文中使用的数据分别选自《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09》、《湖北省科技发展年度报告(2008)》、《湖南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河南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山西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江西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数据值与表1中指标相对应,鉴于表1中二级指标名称较为冗繁,表2中将用相应代码代替,数据整理如表2:三、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比较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通过统计SPSS18.0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指标进行处理,处理步骤如下(其中标准化处理由SPSS 软件自动完成,此处略)。
1.探索性因素分析表3给出了参与分析的16个评价指标的初始共同度(Initial )和提取的4个主成分之后的再生共同度(Extraction )。
共同度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指标与提取的主成分之间存在紧密的内部结构关系,满足主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
表4是对主成分分析的方差分析,其中包括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结果显示,经方差极大值旋转(Varimax )后,被提取的四个特征值分别为5.569、4.138、2.887和2.703,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34.808%、25.861%、18.046%和16.896%,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5.611%,超过了85%,说明这四个主成分解释了16个指标的大部分变差,可以用来作为评价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主成分。
表5是剔除较低载荷后得到的载荷矩阵表,从中可以看出各主成分较高的载荷很有规律地分布在若干个关键评价指标上,说明它们与16个评级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结构关系,有着明确的经济意义。
2.因子得分分析表6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表中因子得分系数,对表4中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四个主成分在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模型的权重,进而得出评价模型为:F =0.364059F 1+0.270481F 2+0.188744F 3+0.176716F 43.江苏省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分析表7是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四个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
对表7可以进行如下分析:(1)F 1反映了科技产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率和科技成果状况。
河南省凭借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科技成果数名列第一,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分别占据二、三、四位,而山西省和江西省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科数据来源:《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09》,《湖北省科技发展年度报告(2008)》其余各省2009年科技统计年鉴。
表2评价指标原始数据X 11X 12X 13X 21X 22X 23X 31X 32X 33X 41X 42X 43X 44X 45X 46X 47安徽省24.432.915.751.125.481.453,212.390510.210,40911.25170.185,78466832.5湖北省36.934.6326.811.323.61.43,3521,10510.6821,15913.76370.520.211,99480062.9湖南省22.234.3915.521.034.681.513,529.861,098.849.814,01619.5204.817.57,42799047.8河南省22.334.613.840.671.151.333,935.581,427.089.7019,0907.31192.56.72,7661,69625.4山西省39.532.9725.960.94.411.341,042.54365.268.685,38618.43157.912.31,42340612.8江西省16.537.5311.370.9730.921,507.94987.73,7469.585.151,1832477.8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人/万人)科技人员中R&D 人员比重(%)每万人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人/万人)R&D 支出占GDP 比重(%)基础研究经费占R&D 支出比重(%)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专利申请数(件)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件/100万人)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100万人)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篇)科技成果数(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初始共同度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再生共同度0.9800.9320.9910.9460.9860.9981.0000.9970.9451.0000.6920.9970.8610.9990.9800.993表3共同度分析表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一级指标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二级指标科技创新人力投入(X 1)科技创新财力投入(X 2)高新技术产业化(X 3)三级指标每百万人口科技人员数X 11(人/万人)科技人员中R&D 人员比重X 12(%)每万人口科学家与工程是人数X 13(人/万人)R&D 支出占GDP 比重X 21(%)基础研究经费占R&D 支出比重X 22(%)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X 2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X 3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 3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X 33(%)专利申请数X 41(件)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X 42(%)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X 43(件/百万人)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X 44(件/百万人)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X 45(篇)科技成果数X 46(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X 47(亿元)技术创新(X 4)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表5旋转后的成分载荷矩阵技成果数较少位于倒数。
(2)F2综合反映了科技产出中的技术创新效率,在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上,湖北省和湖南省不仅处于领先地位,按人口比例来看,他们更是遥遥领先;安徽省由于人口与湖北省、湖南省相当,但科技产出总量较小,从而屈居第三位;河南省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口比例算产出效率较低,且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总数量就相表7各城市四个主成分、综合得分及排序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F1得分0.000380.455930.298211.47863-1.00847-1.22468排序423156F2得分0.176951.497870.55967-1.25355-0.91434-0.06659排序312654F3得分-0.869621.09182-0.62993-0.038021.35294-0.90719排序524316F4得分1.08584-0.627820.85491-0.637550.67755-1.35292排序142536综合得分0.075750.666260.2921270.079404-0.23936-0.87418排序4123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科技成果数(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专利申请数(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支出占GDP比重(%)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篇)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100万人)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件/100万人)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人/万人)每万人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人/万人)科技人员中R&D人员比重(%)基础研究经费占R&D支出比重(%)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10.9780.9570.9270.9020.7270.9400.8740.7880.6980.6500.9360.921-0.8460.7720.7650.623234成分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人/万人)科技人员中R&D人员比重(%)每万人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人/万人)R&D支出占GDP比重(%)基础研究经费占R&D支出比重(%)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专利申请数(件)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件/100万人)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100万人)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篇)科技成果数(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1-0.011-0.075-0.028-0.125-0.1280.1030.1630.1860.1100.157-0.0760.057-0.0160.0080.2220.0432-0.1200.219-0.0520.3490.143-0.0820.045-0.0120.0510.0180.0110.1120.1380.252-0.1820.20330.420-0.0720.398-0.120-0.261-0.045-0.176-0.070-0.0390.1020.0290.1890.112-0.0580.050-0.0554-0.045-0.381-0.091-0.0570.3620.3330.074-0.0070.114-0.1230.222-0.166-0.027-0.0570.027-0.020表6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成分表4方差分析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7.7404.4031.7591.3960.7021.26E-0157.69E-0164.05E-0162.03E-0161.31E-0167.98E-0178.84E-019-2.95E-017-7.43E-017-2.03E-016-3.66E-01648.37327.52010.9928.7264.3897.86E-0154.81E-0152.53E-0151.27E-0158.19E-0164.99E-0165.53E-018-1.84E-016-4.64E-016-1.27E-015-2.29E-01548.37375.89386.88595.611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特征值7.7404.4031.7591.396方差贡献率48.37327.52010.9928.726累计方差贡献率48.37375.89386.88595.611特征值5.5694.1382.8872.703方差贡献率34.80825.86118.04616.896累计方差贡献率34.80860.66978.71495.611无载荷旋转后方差极大值旋转后成分特征值初始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对较少,从而排名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