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史学论文:科学史之内外史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就科学编史学来说,其中有若干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的、本质的,对于任何科学史的研究(乃至于阅读)都是无法回避的,当然,对之有关的争论也是持久的。
在本章,我们就将讨论这些问题当中的一个,即对历史的“辉格”解释的问题。
在当代西方的科学史文献中,象“历史的辉格解释”(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或“辉格式的历史”(whig history)这样一些术语(相应的形容词和名词还有Whiggish,Whiggism和Whiggery)是极为常见的。
事实上,在范围更大的历史学界,这些术语也是重要的日常用语。
它们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是历史学家们区分某种历史研究方法与倾向的重要判据。
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就有关的问题争论不休。
而对于科学史的研究来说,这更是一个重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性的,而且也与科学史研究的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
一、概念的提出在英国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对立的政党:辉格党(Whig)和托利党(Tory)。
辉格党即是自由党的前身,它提倡以君主立宪制代替神权****,站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立场上拥护国会,反对国王和天主教。
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
1827年,作为辉格党人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兰(H.Hallam)出版了其代表作《英国宪政史》,在其中,他提出英国自古以来就有一部不成文的宪法,一向就是主权在民的,并高度赞扬1688年的“光荣革命”,歌颂君主立宪制。
这部著作成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近代史,也开创了一代辉格史学。
因为它“虽然完全避免了党派热情,却自始至终地充满了辉格党的原则。
”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辉格党的历史学家麦考莱(T.B.Macaulay)则更明确地指出,在很长的时间中,“所有辉格党的历史学家都渴望要证明,过去的英国政府几乎就是共和政体的;而所有托利党的历史学家都要证明,过去的英国政府几乎就是****的。
第14卷,第4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V o l .14,N o .41997年8月 Science ,T echno logy and D ialectics A ug .,1997・书评・探索科学编史学的开拓之作——《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魏屹东 郭贵春 科学编史学,顾名思义,是对科学史进行编史学研究。
刘兵的专著《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一书(以下简称《初论》)在占有丰富和翔实的国外资料的基础上,对科学编史学的若干重要问题,特别是科学史的前沿性理论问题和科学史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部理论视野开阔,视角新颖的科学编史学的学术著作。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初论》对科学编史学的几个有争论的重要问题作了澄清。
作者在说明了“编史学、科学史和科学编史学”三个概念,论述了科学史的兴起和从学科史到综合史(通史)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内史与外史及其关系、辉格式科学史与反辉格式科学史及其关系、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和科学革命的突变与连续问题。
并从这几个方面作了较系统深入的分析,颇有见地。
首先,关于内史与外史及其关系是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初论》的作者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作者认为传统的科学史研究如萨顿的实证主义科学史和库瓦雷的观念论的科学史都属于内史,与之相应的科学史观为内史论。
内史论认为科学主要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性的、抽象的智力活动,而与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环境无关。
很显然,内史论关注的是科学自身的独立发展,注重科学发展中的概念框架、方法程序和理论阐述等。
这是科学史研究的主流。
作者认为以这种方法研究科学史相对来说更合适。
与之相对的观点即外史论,它是一种新的科学史研究传统,作为内史的补充和完善是完全必要的。
外史论认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环境对科学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有重大影响,因而在科学史研究中应把科学的发展置于更复杂的背景中才是更合理的。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在学术领域,历史梳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梳理历史,可以了解研究的发展脉络,把握研究的前沿动态,为学术界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出发,对不同领域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涵盖广泛,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
在经济学领域,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理论不断演进,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社会学领域,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到韦伯的社会行为学,社会学理论从对社会结构的关注逐渐转向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研究。
政治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从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政治学理论逐渐趋向于理性和科学化。
二、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在物理学领域,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学理论不断革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本质的认知。
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从拉瓦锡的元素周期表到现代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研究,化学理论为人类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生物学领域的进展更是惊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生物学理论不断推动着医学和农业的发展。
三、人文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
在文学领域,从古希腊的史诗到现代小说和诗歌,文学作品反映了人类文化和情感的丰富多样。
历史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从传统历史学到新历史学和后现代历史学,历史学理论逐渐向跨学科和全球化方向发展。
艺术领域的进展更是多姿多彩,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到当代的影视艺术和数字艺术,艺术作品不断刷新人类审美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第1篇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二选择。
高中历史教师获取史料的途径或许相对偏少,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史料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真正上好历史课。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印证历史,还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和意识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再现历史。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可见史料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基础。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些内容和直接的历史结论,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也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用合适精彩的史料,将史料和课本中历史结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凭借史料的总结整理,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增强其历史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最好的老师。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造成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困境。
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史料展示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一些生动的、有内涵的史料的呈现,会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论科学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zhexue/kexuejishuzhexuelilun/93846.html在中文语境中,“科学史学”一词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含义。
在科学史领域,人们提到科学史学,指的是科学编史学(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讨论各种关于科学史的理论和方法。
在历史学领域,人们谈论科学史学,主要是指实证主义历史学,在绝大多数场合则是特指兰克史学,它是一种科学的史学(Scientific Historiography),相对于文学的和艺术的等非科学的史学而论。
这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史学。
也大体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中国史学界也常常把梁启超开创的新史学、傅斯年的史料学等称之为科学史学。
而在历史哲学领域,一般地提到科学史学时,人们则往往是指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它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性概括。
这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科学史学。
“科学史学”的概念歧义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史学理论中蕴涵的内在矛盾,也集中地表现和说明了历史学的分裂和危机。
本文主要是在第一种意义上讨论科学史学。
由于所论问题的复杂性,肯定也还必须涉及到它的另外两种含义,不过大凡涉及其他含义的时候文中也一定会给出相应的说明。
科学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问题,是史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史学实际上始终是处在历史学的视野之外,或者历史学的边缘位置,加之历史学家知识结构中普遍地缺乏科学知识储备,致使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长期遭受冷落。
巴特菲尔德(Butterfield)曾经在历史学视域中广泛地讨论过科学史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但是关于科学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则很少论及。
比较起来,在科学史家中间,讨论这个问题的人还是相当多的。
萨顿(Salton)、柯瓦雷(Koyré)、库恩(Kuhn)、霍尔(Hall)、沃尔夫·勒朋尼斯(Wolff Lepenies)、戴维·奈特(David Knight)和霍尔顿(Holton)等人都曾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这个问题。
历史研究论文范文案例与探讨历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并且对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就历史研究论文的写作进行讨论,并给出一个范文案例。
一、历史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历史研究论文通常由导言、论文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导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主题的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目的和重要性,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论文正文是整篇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的介绍、历史背景的分析、研究方法的运用、论证过程的展开等内容。
结论部分则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分析并回答研究问题,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范文案例: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导言:古希腊民主制度是古代民主的重要范例,对于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论文将主要研究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论文正文:一、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起源古希腊是现代民主的发源地之一,其民主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
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形成是在克里斯提尼斯和索隆时期的改革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辟了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道路,促进了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诞生。
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奴隶制度、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等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民主制度逐渐从少数人的专制统治向广大公民参与决策过程的民主政治转变。
此外,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也受到其他政治制度的影响,如典型的斯巴达政体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制衡作用。
三、古希腊民主制度的特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直接民主制度,即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
在雅典民主制度中,公民可以通过集会和选举的方式,对政治事务进行讨论和决策。
此外,古希腊民主制度还注重公民平等和法治原则的确立,保障了个人权利与人民利益的平衡。
结论: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进步,对后世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学中的科学技术史研究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远古时代用石器到当今高科技时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对于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发掘文献资料、挖掘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历史学中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一、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人类历史演变为主线,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演变规律、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技术的历史演变。
研究人类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为科技创新提供历史参考和借鉴。
2. 科学技术的技术创新。
研究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创新机理、创新类型等相关问题,深入探讨科学技术创新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
3. 科学技术的文化传承。
研究科学技术的文化内涵、技术传承和发展等相关问题,挖掘科技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智慧,推动科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史研究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取准确可靠的历史资料和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因和机制。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史料整理。
科学技术史研究必须有充分的史料支持,因此科学技术史研究者要依靠文献资料、历史记录、实物证据等方式整理相关资料,以期全面、客观地了解科技史的演变和技术创新的历史背景。
2. 比较研究。
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文化、各个地区的科技史进行比较研究,以发现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中探究历史发展规律。
3. 社会历史学方法。
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科技史研究要依靠社会历史学方法,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
4. 科学方法。
学术论文中的历史研究与分析方法学术论文是一种以系统性、科学性、总结性的方式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研究、探究和阐述的文本形式。
而历史研究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其论文的写作同样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学术论文中常见的历史研究与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深入研读相关文献来获取信息和材料,以支持论文的观点和论证。
在论文中,可以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人物、社会现象等在不同时期的文献材料,从而推断出其变迁和发展的规律性。
同时,也可以对不同文献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历史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来验证或证伪某个历史问题的假设。
在论文中,可以利用史料、统计数据等资料,通过比较和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分析和解读。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历史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揭示其共性和差异性。
在论文中,可以通过比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社会发展的模式、文化差异等,来寻找历史规律和共同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四、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是历史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运用相关的历史理论和学说来解释和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
在论文中,可以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历史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人类学等。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对相关理论有较深的了解和把握,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五、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历史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某一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来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规律。
在论文中,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案例,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
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注重伦理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
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2、强调实用性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关注现象,面向现实。
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
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
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
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
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
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
制定'国内外研究学术历史的梳理和综述'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对国内外研究学术历史的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提供一个简明清晰的概览。
通过这份文档,读者将能够了解学术历史研究的发展、重要里程碑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趋势。
概述学术历史研究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影响。
国内外的学术历史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国内学术历史研究国内学术历史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领域。
尤其在近代,中国学术界对于历史的研究有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方法。
学术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学派,如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
同时,近年来,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国外学术历史研究国外学术历史研究发展较早,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欧洲和美国等地的学术历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学术界的发展。
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国外学术历史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国外学术历史研究也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以促进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研究方法和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学术历史研究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和文本挖掘等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学术历史研究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同时,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也成为学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可以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全面。
结论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学术历史的梳理和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学术历史研究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发展和特点。
了解学术历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清晰的概览,促进学术历史研究的交流和发展。
科学编史学论文:科学史之内外史问题研究【中文摘要】内史与外史问题是科学编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科学编史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科学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内史研究传统到外史研究传统的转向,之后又转向了内外史相结合的编史学传统,目前科学史领域的学者大多坚持以内史为主的内外史相结合的科学编史学纲领。
每一种科学观内在地确定了一种相应的科学史观和科学编史学纲领,对于不同编史学传统的坚持从根本上说基于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因而内外史问题与科学哲学密切相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学者对于内外史问题不置一词,这并非说明该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他们将对该问题的理解内在于其科学哲学思想之中了,即便不讨论内外史问题的科学史家也必然在心中选择了一种自己认可的编史学传统,而其选择则出于其对“科学”的理解。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哲学、艺术、经济学等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定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大科学”的概念产生,使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必然不同以往,在这种环境下,科学该如何编史,之前的编史传统是否依然适应于实际则成为不可避免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对科学编史学中内外史问题加以考察、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内外史”划分问题的由来、演变,其背后的基础即传统的科学观,这一划分的缺陷等,继而探讨对于“科学”的理解,提出本文的理论中心,即“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史应当包含何种内容”。
本文并非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而是以之为线索分析科学的“内外史”划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内外史划分的根源就在于传统上对科学的理解,如果对传统科学观进行有力批判,那么内外史的划分是否依然成立?本文将结合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提出的消解内外史划分的第四种对内外史问题的理解,发掘其合理性及其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和面对的诘难,最终提出新的启发性思考,即科学究竟应当如何编史,以期引起学者对于探索一种超越内外史划分研究传统的综合史的重视。
本文的写作意义在于对旧问题的新思考,重新审视内外史问题,以期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对于内外史划分问题以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再思考,由此将促成科学史以及科学编史学的新发展。
文章的写作将主要采取举例讨论、比较分析等方法。
通过比较内史论、外史论以及内外史相结合的编史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和优劣提出其本质的一致性,引出对于科学观的分析和理解,并阐述划分内外史之下的科学史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通过语境论科学编史学传统的例证对消解内外史划分的编史学纲领的可能性加以讨论,论证新的综合性科学史的可能性。
【英文摘要】One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involves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what’s more, this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ternal history took the leading role, and then external history. Today, most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science insist combining internal history with external history in condition that internal history takes the leadingrole.Every scientific ideology intrinsically establishes a certain ideology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historiography method. Scholars who hold different scientific ideologies insist different historiography methods. As a result, the issue about internalhistory-externalhistor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hilosophy of science, which reflec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on another side. Scholars take their insights insid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This situation in the last analysis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science”. Affected by postmodernism, the definition of humanities such as philosophy, art, economics even natural sciences has changed greatly. “Big science” conception developed, people’s comprehension to “science” become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previous accordingly. An inevitable question is that in this situation how to write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whether the previous methods of historiography are useful still.This thesis will examine the issue about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analyze the resource, evolution and basis and argue the insufficiency of this issue. Then propose some new comprehension to “science”, and bring up the theory centre of this thesis, that is, “what is science”and“what should a history of science contain”. This thesis is not aimed at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nstead, analyze the problem of the issue about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through them. According this thesis, the root of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is th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ideology. If this scientific ideology were critiqued strongly, woul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still be reasonable? This thesis will combine some scholars’ four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about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that is, elimina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discover its rationality and the heckle and challenges it faced. At last,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bring up some new thought about historiography, and try to probe a new historiography method, which transcends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so as to develop some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science.The value of this thesis lies in review one old issue, that is, the issue about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 And the aim is to attract the relative scholars’ attention, apart from rich and develop the contents of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as well as point some newdirections for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In this thesis’writing, I will take illustrations to discuss, and use comparative analysis as my method.【关键词】科学编史学内史外史科学观【英文关键词】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internal history external history scientific ideology 【目录】科学史之内外史问题研究中文摘要6-8ABSTRACT8-9绪论10-13一、科学编史学中”内外史”问题所处的地位10-11二、关于”内外史”之争的研究综述11-13第一章“内外史”划分问题的由来13-18一、内、外史研究传统13-14二、”内外史”之分的发展历程14-18第二章“内外史”划分标准的实质及其不足18-24一、划分标准的实质(即内外史之争的根源)18-21二、”内外史”划分的不足21-24第三章“内外史”之间关系的另一种可能24-35一、”内外史”之分的消解24-29二、消解”内外史”之分的困境29-35结语35-37参考文献37-40致谢40-42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