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李约瑟问题解析内容提要: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的辉煌虽然不可否认,然而它的单一性也是需要承认的,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很多,然而却不能得到推广,这是与个人和社会紧密相联的,个人的发明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的部分,然而一个民族对于发民创造的忽视却能导致在世界的没落。
关键词:中国、李约瑟、科技、人文素质、社会环境。
30年代,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于是多少年来,这个问题成为了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
在这个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国内外各界学术人士都曾对此问题进行过探索,而且角度各异。
有从历史的维度进行深层剖析的,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梳理的,也有从经济学观点进行分析的。
在现代,更有学者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个“伪问题”。
纵观学术界的众说纷纭,我主要从人文素质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谈一下对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点认识。
提到中国人,不得不想到孔子,这个封建统治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
中国人一直以来就在“仁焉义焉,贤焉圣焉”中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一过就是五千年。
中国古代之所以会有那么灿烂的文明,从某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智商以及情商都是与世界接轨,甚至是领导世界潮流的。
但是,中国人骨子里有一股酸臭,总喜欢卖弄风骚,从《离骚》到《将进酒》,从《满江红》到《红楼梦》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且每一个时期都能有新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人总喜欢跟别人比,中国人骨子里隐藏着一股不服输的气,这在农耕文明下是没有暴露出太多弊端的,家家都是男耕女织,过着相互关联不是很大的生活,这样的条件下,个人发展是不受影响的。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中国人单独都是一条龙,每一个日本人单独都是一头猪。
科技与文明从137亿年前虚无中的宇宙诞生,到46亿年前的地球形成;从数百万年前古猿的出现,到数千年前人类文明的开始。
亿万年的时光流逝,终于,人类这个拥有高度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物种,出现在了太阳系中。
自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从蛮荒的石器时代到现今的高科技世界,人类,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这短短数千年的时间里,伴随着文明的发展,战争的不断发生,人类逐渐成长。
环顾周身,什么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手边的移动硬盘,手机;眼前的黑板,投影仪;远至窗外的灯光,建筑物,无不代表着人类数千年来科技和文明的成果。
简单的科学技术在这数千年中发展成为一个庞大无匹的系统化体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一——电能就很难普及发展;如果没有图灵和冯●诺依曼这两位大师,对现代社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的电脑,何时才会出现呢?更不用说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仅仅这个名字就会给人无限憧憬,它代表着人类现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人类在探索太空方面的的鼎力合作。
它的建造象征着人类在众多方面的最高科技。
哪怕是在一百年前,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如此梦幻般的建筑么?不可否认,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衣冠楚楚地行走在每一块大陆之上。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带来了一个时代的改变,青铜器的冶炼,铁器的锻造,铝的提纯,造纸术,火药,蒸汽机,电,以及计算机的发明等等,它们的出现不仅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大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从学习竞争激烈的高中时代走过,往往对科技知识掌握的比较贫乏,了解到的几乎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对课本外的知识不仅没有了解,有的甚至连去探知的兴趣都没有。
我认为,这是很糟糕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未来要走上社会,虽然对于工作而言,很多科技知识并不必要,但是,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是一个人的素质的体现。
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好环境里,从很小开始,父母就培养我阅读书籍和制作小东西的兴趣,他们给我买了大量的科普书籍。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科技史论文浅谈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历史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农业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农业科技文化贯穿始终,清晰的表明了我国古代先进的社会生活形态及生产方式,让我们全方位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中外农业交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国外作物品种、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辉煌的中华农业文明正是在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中外农业交流问题一直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朱宏斌、王雯在《试论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一文中,对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根据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同周边地区及民族的远近亲疏和控制方式的差异,提出了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存在立体移植型、辐射渗透型和远接互化型三种模式。
随着交往程度和控制程度的弱化,农业科技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途径、内涵及影响方面呈现出同步的弱化态势。
在作物品种传播方面,四川大学张箭的《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认为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半岛种植和饮用。
20世纪初咖啡传入云南,中国大陆开始栽培咖啡。
随着咖啡种植、饮用的扩大,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咖啡饮食文化。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严小青的《宋代及其以前域外香料的传入和影响》,对西汉至宋代期间香料传入的途径、香料种类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香料贸易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认为香料传入对中国内地的饮食、医药以及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羌建的《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探讨了我国引种美洲陆地棉的时间、路线和过程,分析了引种和推广美棉的原因和成效。
在农业技术交流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倪根金的《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系统地介绍了清朝后期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引进问题,认为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呈现出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三个特点。
成都理大学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彭静201206020228核自学院指导老师:***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
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
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史论⽂优秀范⽂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有很多的论⽂都对古代中国的科技史进⾏了谈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论⽂的相关⽂章,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篇⼀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
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明万历以后虽⽐诸同时期的西⽅已经⼤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系列集⼤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峰⾛向总结。
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明作出了巨⼤的贡献。
马克思就曾经指出:“⽕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发明。
……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427页。
)⽽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出东⽅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些学科已初见端倪。
深信我们伟⼤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对⼈类⽂明再次作出⾃⼰的应有贡献。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们去探究的事情。
本⽂下⾯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显⽰出阶段性⾼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清末,凡4000年,⼀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暗时代。
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向⾃⼰的巅峰。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
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注重伦理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
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2、强调实用性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关注现象,面向现实。
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
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
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
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
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
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
科学技术史结课论文当代中医之困境
班级:11级金属材料-1班
姓名:刘奇忠
学号:1161107120
当代中医之困境
随着生物技术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中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西医的迅速发展和教条地位,使我们传统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区和困难,人们经常拿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用西医的观点来看待中医,中医被指上了不科学。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证实了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防病、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国外也颇受青睐。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中药也因不符合西医的检测标准,“走出去”的进程举步维艰。
我们传统中医的地位和发展需要我们来支持和维护,需要我们去探索。
中医应秉承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道路上开拓自己的道路。
中医和西医的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也不同,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不能以当下中医拿不出具体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方法,就片面的就认为中医使不科学的。
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中医学同时注重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论文历史的车轮从没停止过转动,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就一直在写就着,科技的发展亦然。
那么什么称之为科学技术呢?科学技术的起源又是什么样的呢?(一)科技的词源1.科学“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
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译为“科学”。
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直接引入中文。
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2.技术“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
早期,指个人的手艺、技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涵盖力大大增强。
(二)科技的含义1.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2.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3.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三)科技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
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
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的确是如此,社会的进步从来离不开科技的推动,那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发展阶段。
1.古代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科技的萌芽(距今200万---300万年前的东非)〃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的科技(公元前3000—2500,距今约5000年)〃古代中国的科技(公元前2100年,距今约4000年)〃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科技(公元前800年,距今约3000年)2.近代科学技术〃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3.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现代数学、环境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4.现在高科技〃电子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大学科学技术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内在原理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学生班级所在院系日期 2011年12月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内在原理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高速发展的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动。
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活动有它自己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积累,在理论上的不断总结与概括,就是科学的发展过程。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在长期的自然实践中,人类不断的积累着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又不断地利用这些经验和技能改进劳动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积累的过程,就是技术的发展过程。
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的过程。
科学技术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
说到科学技术的发端和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已学会把石块打碎,然后从中挑选形状合适的碎石当做砍砸器、刮削器和手斧等,从而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的序幕。
打制石器成为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
人类祖先在技术上取得的一项决定性的进步是学会了用火,正如恩格斯所说:“尽管蒸汽机在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革命......但是,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同动物分开。
”,火的使用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世界进入了文明时代。
人工取火是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
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是创造文字。
人类通过对图画的简化对记号的改进,创造出了文字。
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事件、契约,还能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今日汉字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半坡村彩陶上的符号。
漫谈科学技术发展史班级:学号:姓名:本学期短暂学习了科学技术发展史这一课程,通过学习大致了解了古今中外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知道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记得在家时无意中听到当中国处在乾隆年间时美国正处在华盛顿独立战争时期。
这让我感到了在近代时期中外的差距,感受到了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
而在明代之前中国的科技还处在世界的巅峰,四大发明之类的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应该互相参照的。
因为中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国的世界科学技术史是不完全的。
下面将对中国和世界在近代以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进行对比。
总体来说,四大文明古国孕育了古代科技文明,其中古代中国的文明相对较晚,成就也较低。
在封建社会早起时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一枝独秀,而同期的西方由于宗教战争等原因处在停滞的状态。
到了近代,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欧洲成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中心,而中国由于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停滞不前。
到了现代,世界科技全面发展,相互进步。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孕育了古代的科技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巴比伦、印度河的印度和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1世纪的两河文明称为苏美尔文明。
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
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
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
公元前4000年,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
《科学技术史》论文征服自然,对于向来狂妄的人类来说,这虽是一个近乎不自量力的梦想,却从未被放弃过。
幸好有这样一个从古至今被无数人追求着的梦想存在,我们才拥有了科学和技术这两样东西,并不断在这一条漫长的进步历程上飞速前进。
科学技术史见证了这条历程,而研习这段历史,我们便会明白,这一路是多么艰难,又是多么丰富。
读了W.C 丹皮尔的一首《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全诗短短数句,却已经把人类科学技术从起步到今天千年来的历史精妙的描述出来。
科学技术,一个所有人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词组,然而真的要去给它下一个定义,却不那么容易,毕竟,科学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但无论定义为何,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却是始终未变的,归为一句话就是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不管这种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指一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为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的好处,还是一个自然哲学谜题的破解让人类对自身加深了认识,活的更加“明白”。
尽管科学技术史的长河中,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献身科学都不是因为这个目的,而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或是对知识的渴求,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成果极大程度的改善了现今人类的生活。
顺着科学技术漫长的历史,让我们回到远古时期,回到人类刚开始从其它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的时代,去追溯一下科学的起源。
那时的人类还很脆弱,过着和其它野兽一样原始的生活,生命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与自然抗争安全的活下去。
对于所有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类逐渐发现自己的无助,便开始想象世间存在着一种超能力,并希望通过膜拜这种超能力而寻求到保护。
就如诗中所述:“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原始农耕,原始畜牧,妇女分娩,前两者保障了远古人类不用去追逐野兽也能填抱肚子,而后者保障了我们这一物种能顺利的繁衍下去。
那时的人类别无所求,只求这三件事情不要出什么差错。
从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通过寻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谓的魔咒——去得到丰产和安全,显然是可笑和没有成效的。
但不要小看了这种对魔咒的盲目膜拜,一些时候,巫术仪式的某个行为恰好真的是能帮助妇女顺利分娩的,对“天神”的预测恰好是符合预测天气的原理的,焚烧贡品时可能又恰好发现了火的新应用,古时的人类虽然还没聪明的使用和发展科学,但已经聪明到了意识到事物的规律,于是他们每次都会重复之前产生了期望效果的行为,并在每次都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经验积累——科学就这样诞生了。
“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这是一幅有点血腥的原始场景,但就是这种在无知中的盲目尝试孕育了科学。
这种没有目的却也歪打正着积累了很多“科学”的时期持续了很久,直到古希腊那些哲学家的诞生。
古希腊辽阔的疆土,富足的生活资源和当时的社会制度让人们有时间思考生命,思考世界,于是,科学终于从被动的积累变成了主动的探求。
希腊的哲学家们善于观察,相比之下却不那么喜欢实验,由于事情的真实原理总是和它们表面的样子不太相同,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结论很多都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后人眼里的圣贤,今天的我们还是记住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大名。
我们感谢他们敬仰他们,和他们的理论正确与否无关,而是因为他们勇于开山破路,最先开始探究万物的本源。
说起这些探究万物本源的哲学家们,我最喜欢的一位其实是名字不那么响亮的泰利斯,不仅仅因为他被誉为科学的鼻祖,还因为那个关于他通过气候知识在橄榄丰收季大大赚了一票的故事。
泰利斯让人敬佩的一点是在客串了一回商人并尝到甜头之后,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哲学研究上了,这样的执着就是配得上被成为圣贤。
泰利斯在反复思考和观察之后,给出了关于万物起源自己的答案:万物源于水。
这不是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虽然事物的普遍的变化性和流动性让人很容易与水联系在一起,但铁,木头,这样的固体是怎样由水幻化而来的却难以理解。
之前已经说过了,重要的不是结论正确与否,泰利斯这一答案的给出引发了后面若干哲学家去努力给出更完美的答案。
恩培多克勒将单一元素水扩展成了四元素水、土气、火,使元素论能解释更多的现象,而留基伯则更有创意的提出了原子组成说,并被弟子德谟克利特发扬光大。
在这段不长的历史里,万物起源的解释层出不穷,这些解释无一能被可靠的实验证明,圣贤们不知道自己正确与否,但到了原子组成说时已经与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得到的正确答案相差不多。
由此可见古代自然哲学家的大胆和主动思考确实能带来丰硕的收获。
万物本源并不是古代哲学家思索的唯一问题,另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是我们的世界究竟长成什么样。
中国古代有以“天圆地方”为代表的猜想,而在古希腊时期,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丰富也更加合理。
亚里士多德无数的成果之一便是通过观察到月亮上影子是弧线形的来断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球形的世界上,先不要急着去想他是怎么想到月亮上的阴影是地球挡住阳光造成的,他之后的人还得出了更多天文方面的惊人成果,包括埃拉托色你对这个球形世界大小精确度极高的测量,阿里斯塔克对月球致敬的推算等。
从这一时期天文学上的高产我们可以看出,希腊人可不只是会空想,还懂得根据观察来的事实动手计算出观察不出来的事实。
如果说原始人类巫术魔咒的运用是科学的起源,那么古希腊圣哲们的科学积累则可以毫不夸张的被称为科学自诞生以来第一个发展上的飞跃。
如接下来所呈现的,这个飞跃又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被下一个飞跃所取代。
每一个全胜时期之后都总会有一段漫长的灰暗日子。
希腊文化的光芒逐渐退去,中世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停滞不前,这一切都过去之后,生来对于自然真理便有一种渴望的人类终于等来了又一个光明的时代——文艺复兴。
这个时代的科学迅速的成熟起来,对于自然的探求已经不再是圣哲的专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凭兴趣参与科学这场游戏,赢家的数目没有限制,而获胜的奖励便是一个新自然规律的明了。
丹皮尔的诗中所谓“地位比较卑贱的热心人”就是在形容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们。
这不是一个准确的概括,因为这时的科学家不乏名门贵族,不过贫贱出身的人只要有个聪明的脑袋,同样可以跨进科学研究的圈子。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实验这一工具,因此相比于古希腊的纯思考和观察,想获得真相会变得更加容易。
这一时期很多产的科学家之一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他就是达芬奇。
用他作为例子是因为他是出身卑贱(私生子)却又名载科学史册(同时名载艺术史册)的典型。
如果说达芬奇研究人体解剖学是处于艺术创作需要,那么他研究物理学建筑学等学科并发明了无数用处各异的机械工具则纯属精力旺盛外加天赋异禀。
记得在来上海上学之前的一个暑假来这里旅游,去上海科技馆参观时恰好赶上了一个关于达芬奇机械发明的巡回展。
临时展厅里的墙上挂着达芬奇的手稿图片,而中间则挂着人们根据达芬奇所绘制的草图做出的模型,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操作。
从水车到飞行器应有尽有,如果不是他古怪的用自创的密码书写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致于人们用了很久才读懂,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飞越肯定还会更进一步。
后人也用不着过了几百年才费很大劲的做到达芬奇大师早就做到的成果了。
科学技术史的课程里全面的介绍了很多科学界的名人,但可能是因为从小听到过的响亮名字只是其中几个,回想整个历史最先跳到脑海里的也总就是那么几个人,达芬奇是一个,接下来的一个就是牛顿,比达芬奇晚出生190年的牛顿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科学界的时代,说起近代科学不得不提起他。
牛顿就是传说中的天才——身为一个遗腹子和早产儿,出生时不到5斤,母亲改嫁后和文盲姥姥度过了无聊的童年,7岁上学以前脑子空空如也,家人对他也不抱期望,然而牛顿上中学后就熟练的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英语,被推荐去了剑桥,20岁出头就当上了终身教授。
牛顿几乎所有被人熟知的伟大成就都是在26岁以前完成的,在那之后,他主要干的事情是和莱布尼茨因为微积分的“版权”而争风吃醋,以及错误的把研究方向放在了不可能有什么成果的炼金术上。
巨人就是巨人,就算如此,牛顿还是改变了科学的世界,直到今天,我们中学课本里大部分的物理知识还都是牛顿创造的经典力学,大学里的物理课程也不过是把同样是牛顿一手创造的微积分数学方法加到了物理学里。
或许牛顿出生时还是个“地位卑贱的人”,或许他投身科学的初衷只是“热心”,而他在做的也不过是“观察幻想和检验”,但结果证明他已经压过了科学史上所有科学家的风头,也再也没有人敢把他和“卑贱”一词放在一起。
历史并不总是有明显的分界点,但若把牛顿时代作为一个界点的话,从这个界点至今,科学的发展再也没出现过如中世纪一般的沉寂,而是一直乘风破浪的走了下去。
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等人在电磁学上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通讯技术改变了全世界人的生活,而此后量子力学的创建更是打开了物理的新时代;以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为开端的化学飞跃给接下来的生物学和医学发展打下了基础;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在历史上再一次撼动了普通人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答案后,遗传学,生物学,化学的学科交融一直持续到今天。
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所有的学科不再是互相独立没有联系,交叉在一起的研究和进步给科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登陆月球,开拓南极,改造生命,创造虚拟世界……,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历程上越走越远,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的脚印。
“字谜画”被一点点的揭示清楚了,人类明白了他们能控制什么,也明白了他们该服从什么,然而事情真的是越变越明了了吗?“科学始于迷茫,终于更高的迷茫”,科学是一条永远也走不完的路,科学史也永远不会终止书写。
经过了这门课的学习,能够列举出从古到今各个科学界名人以及他们的成就并不是最重要的收获,最重要的是,我已经明白,学习科学技术史,不是为了回望科学的过去,而是为了带着对过去的理解创造出一个科学更好的未来。
虽然一学期没怎么听这门课,但觉得那老师还不错,好歹也是个风趣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