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燃烧器的分级浓缩_张海
- 格式:pdf
- 大小:348.66 KB
- 文档页数:4
煤粉细度对NOx生成的影响王康;许开龙;张海;董建勋;吕俊复;吴玉新;庞开宇【期刊名称】《燃烧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8(024)001【摘要】利用平面携带流反应器模拟煤粉在炉膛中燃烧的高温环境,研究了不同煤粉细度下NOx的沿程分布,并研究了煤粉体积分数对NOx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相同细度的煤粉,NOx体积分数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煤粉细度的减小明显降低了 NOx体积分数,而煤粉体积分数的增加会导致 NOx体积分数增加.基于实验中得到的煤粉细度与NOx排放的关系,对减小煤粉细度进行了经济分析,并对传统的煤粉经济细度定义进行了讨论和修正.【总页数】5页(P34-38)【作者】王康;许开龙;张海;董建勋;吕俊复;吴玉新;庞开宇【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辽宁中电投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沈阳 110000;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辽宁中电投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34【相关文献】1.煤粉细度对回转窑内NOx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施海艳;李迎;张洪;苏灿洪;陈玉玲2.分级燃烧及煤粉细度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J], 肖理生;程俊峰3.氧分级对药渣O2/CO2燃烧NOx生成规律与反应机理的影响 [J], 孙浩家;佟海川;王长安;王超伟;唐冠韬;车得福4.煤粉燃烧时富氧部分气化对NOx生成的影响研究 [J], 程晓磊5.燃煤锅炉CO生成特性对锅炉效率及NOx生成的影响机制 [J], 吴运凯;向军;苏胜;王中辉;任强强;于鹏峰;黄海舟;徐俊;汪一;胡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NOX煤粉燃烧技术概述摘要: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从当前火电厂脱氮的结设备构特点及组成~工作原理~燃烧方式~控制方法以及在火电厂中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浅显的描述。
其中重要是对该设备的主要原理和控制方法~控制性能及特点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燃烧方式、控制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rom the current circulatingfluidized bed power pl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orking principle, and combustion of pulverized coal-fired boiler contrast, the control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rmal power plants in areas such as prospects forthe simple description. One important is the boiler control system for the maincontrol methods to control aspects of performance and features, and explainsKey words: current circulating、bed power plant、combustion of pulverized、boiler control system.一引言近年来能源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矿物燃料的燃烧所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NOX)己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NOX是N2O、NO、NO2、N2O3、N2O4和N2O5的总称。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
专利名称:一种浓淡分级可调式煤粉燃烧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遆曙光,王宏,王浩鹏,高柯,况敏,聂雪丽,李正行,刘燕南
申请号:CN202010719149.0
申请日:20200723
公开号:CN111828960A
公开日:
2020102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锅炉燃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浓淡分级可调式煤粉燃烧器,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外一次风通道、内二次风通道、外二次风通道,在内二次风通道的出口端设有内二次风喷口,在外二次风通道的出口端设有外二次风喷口,所述内二次风喷口和外二次风喷口均为锥形扩口型,将内二次风通道和外二次风通道统称为二次风通道,在二次风通道内设有旋流器,在外一次风通道内同轴设有内一次风通道,所述内一次风通道出口端位于外一次风通道出口端内侧,且内一次风通道出口端为内凹外凸交替弯折型端口,内凹外凸交替弯折形成的沟槽深度和宽度沿着煤粉气流方向Q 逐渐变大,实现了煤粉浓淡分级可调式控制,达到了最佳降氮燃烧状态。
申请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恒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5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郑州科硕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范增哲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分拉垂直亲和浓淡煤粉燃烧”立体分级低氮燃烧技术“分拉垂直亲和浓淡煤粉燃烧”立体分级低氮燃烧技术是我公司诸多热能专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并经过实践验证的“降Nox、提升锅炉效率并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有技术。
最近完成的华电哈三电厂低Nox改造项目,经西安热工院测试:NOx指标标216mg/Nm 3(O 2 =6%),锅炉效率提升1.39%。
1 “分拉垂直亲和浓淡煤粉燃烧”立体分级低氮燃烧技术概述我公司自主研发并经过广泛应用验证的“分拉垂直亲和浓淡煤粉燃烧”立体分级低氮燃烧技术,保证在降低NOx的同时,燃烧稳定性好、炉内避免结渣和高温腐蚀,具有宽广煤质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燃烧效率,以取得优良的锅炉综合运行性能,同时能够满足对挥发分变化范围较大的煤质稳燃和高效燃烧的要求,做到节能和减排并举,一次改造的同时收获多项成果。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起到了稳燃和降低NOx生成的作用,而且同时还避免形成还原性气氛,防止了水冷壁高温腐蚀现象发生。
此外,在一次风喷口四周均设有周界风,运行时利用各自独立的风量控制挡板调整得到合适的喷口周界冷却风量,以便在喷口投入和不投入时保证充分风量冷却喷口,防止高温变形或烧坏。
另外在淡煤粉一次风喷口的背火侧周界风喷口面积适当增加,形成较大出口动量的侧二次风喷口,起到防止炉膛水冷壁结渣和防止高温腐蚀的作用。
2 低NOx控制技术机理和特点—降低NOx排放浓度措施2.1 低NOx燃烧器技术原理将采用新一代的高浓缩比浓淡风煤粉燃烧技术,是在一次风管道内采用经过详细研究和优化的百叶窗式煤粉浓缩器,使煤粉气流在流经百叶窗是产生不同程度偏转,煤粉与气流惯性分离,经分流隔板后分别形成两股浓、淡煤粉气流,同时在淡煤粉外背火侧布置有刚性强的侧二次风喷口。
燃烧器布置在四角切圆锅炉同一水平面,形成内、外侧假想切圆。
煤粉气流在水冷壁附近形成了比普通燃烧器强得多的氧化性气氛。
侧二次风在背火侧的投入将进一步强化煤粉形成的氧化性气氛,保证在深度炉内分级燃烧方式下,水冷壁附近的低煤粉颗粒浓度和氧化性气氛的运行环境。
MILD粉体燃烧技术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分析吕俊复;冯乐乐;吴玉新;张海【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24(49)1【摘要】MILD燃烧是一种在中度或极度低氧环境下发生的温和燃烧模式,兼具高燃烧热利用率和极低NOx排放的优势,国际燃烧领域认为它是拥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清洁燃烧技术之一。
自1990年左右开展相关研究以来,对于实现气体燃料的MILD 燃烧的相关技术已相对成熟,而关于煤粉和生物质等固体燃料的MILD燃烧机制和实现条件的研究仍相对缺乏。
基于高动量氧化剂射流来实现内部再循环,不再需要外部高温预热来建立MILD燃烧,极大拓宽了MILD燃烧的应用范围。
从颗粒弥散、受热、着火、燃烧、污染物等方面概述了MILD粉体燃料燃烧的基础特性,由于颗粒的不均匀弥散和反应,煤粉等碳基固体燃料的MILD燃烧进程较气体燃料更复杂。
高速射流MILD燃烧在增加点火延迟的同时也扩展了点火区和反应区,需要对燃烧各阶段的特征和机理开展系统研究。
介绍了固体燃料MILD燃烧理论设计和装备研发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建议通过高精度数值模拟,改进现有燃煤锅炉燃烧器、调节工艺参数以匹配MILD燃烧模式,增加焦炭颗粒的停留时间以提高燃烬率,提高燃烧稳定性并抑制包括细颗粒物在内的各类污染物排放。
基于互联能源系统的整体方法,推进MILD燃烧与各类新型燃烧技术的耦合研究,尤其加强煤粉、生物质与氢、氨等可燃气体共燃特性研究,助力能源转型。
探究粉体MILD燃烧中的湍流两相流特征、湍流相间传热作用以及湍流-化学耦合作用是加深对粉体MILD燃烧理解的关键,涉及多变量分析和高精度模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总页数】11页(P224-234)【作者】吕俊复;冯乐乐;吴玉新;张海【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6;TU834.6【相关文献】1.粉体的燃烧合成技术及其在钛酸钡粉体制备中的应用2.燃烧合成钛酸钡粉体的研究进展3.钝体关键参数对煤粉燃烧效率和NO排放量的影响4.应用转炉粉尘催化高炉喷煤燃烧关键技术问题分析5.高速射流煤粉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燃烧设备----煤粉燃烧器锅炉采用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
若干只(数量见附表三)低NOx 燃烧器前、后墙各三层布置在炉膛前后墙上,使沿炉膛宽度方向热负荷及烟气温度分布更均匀。
燃烧器上部布置有燃尽风调风器,若干只(数量见附表三)燃尽风前、后墙各两层布置在炉膛前后墙上。
采用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燃烧器布置图见图10。
燃烧器采用前后墙对冲分级燃烧技术。
在炉膛前墙分三层,后墙分三层布置新型低NOX 旋流式煤粉燃烧器,每层布置6 只燃烧器,全炉共设有36 只燃烧器。
在最上层燃烧器的上部布置了两层燃烬风喷口。
为了防止燃烧区域结焦,在燃烧器靠近水冷壁侧设3 层贴壁风。
煤粉燃烧器将燃烧用空气被分为四部分:即一次风、内二次风、外二次风和中心风。
煤粉及其输送用风(即一次风)经煤粉管道、燃烧器一次风管、煤粉浓缩器后喷入炉膛;燃烧器二次风箱为运行燃烧器提供内二次风和外二次风,为停运燃烧器提供冷却风。
内二次风和外二次风通过燃烧器内同心的内二次风、外二次风环形通道。
进入每个燃烧器的内二次风量可通过燃烧器上的二次风门进行调节,为手动。
通过调节内二次风门的开度可得到适当的内二次风量,以获得最佳燃烧工况,即良好的着火稳燃性能、高的燃烧效率、低的NOx 排放量及防止燃烧器结焦等。
进入每个燃烧器的外二次风量可通过燃烧器上切向布置的叶轮式风门挡板进行调节。
调节外二次风门挡板的开度,即可得到适当的外二次风量和外二次风旋流强度,以获得最佳燃烧工况。
燃尽风调风器将燃尽风分为两股独立的气流送入炉膛,中央部位的气流为直流气流,它速度高、刚性大能直接穿透上升烟气进入炉膛中心区域;外圈气流是旋转气流,离开调风器后向四周扩散,用于和靠近炉膛水冷壁的上升烟气进行混合。
外圈气流的旋流强度和两股气流之间的风量分配均可进行调节,它们的最佳状态应在锅炉试运行期间的燃烧调整试验时确定。
在水冷壁侧墙增加布置贴壁风,这是一种防止侧墙水冷壁高温腐蚀的措施。
每个贴壁风支管均设置有手动调节装置,它们的最佳状态应在锅炉试运行期间的燃烧调整试验时确定,推荐投运贴壁风时,初期风门开度定为20°,后期视情况再行调整。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876950.X(22)申请日 2017.07.19(73)专利权人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地址 15004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三大动力路309号(72)发明人 于强 胡鹏龙 沈涛 关靖宇 陈瑭 (74)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代理人 张伟(51)Int.Cl.F23D 1/00(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中心富燃料内焰着火直流燃烧器(57)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中心富燃料内焰着火直流燃烧器,包括方圆接头、一次风管道、浓淡分离器、一次风喷口、火焰稳燃器、弯头管路和直管管路,圆接头一端与弯头管路相连或与直管管路相连,方圆接头的另一端与一次风管道一端相连,一次风管道的另一端与一次风喷口相连,一次风喷口内设置有火焰稳燃器,一次风管道内壁安装有浓淡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浓淡分离装置,使浓股气流的输送浓度增加,再通过火焰稳燃器的扩锥结构,在燃烧器出口形成回流区,使固体燃料减速、滞止增浓,增加固体燃料气流的空间浓度,从而减小着火所需要的着火热,使该实用新型具有着火稳燃能力强、燃烧效率高、NOx生成量低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CN 206929768 U 2018.01.26C N 206929768U1.一种中心富燃料内焰着火直流燃烧器,包括方圆接头(1)、一次风管道(2)、浓淡分离器(3)、一次风喷口(4)、火焰稳燃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圆接头(1)一端与弯头管路(6)相连或与直管管路(7)相连;所述方圆接头(1)的另一端与所述一次风管道(2)一端相连;所述一次风管道(2)的另一端与所述一次风喷口(4)相连,所述一次风喷口(4)内设置有火焰稳燃器(5),所述一次风管道(2)内壁安装有所述浓淡分离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