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1《沁园雪》(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2.51 KB
- 文档页数:3
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2、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3、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4、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
《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
二.美读诗词,感悟诗意(一)教师示范朗读,思考问题:(老师朗读词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2.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三)听读完后,老师提问: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明确:豪迈,气势磅礴,充满激情,力量……(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 介绍写作背景。
(大屏幕显示)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沁园春•雪》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 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2. 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重点、难点:1.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 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
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雪》(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1. 关于词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如何朗诵《沁园春•雪》?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这首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1.吟咏、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2.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2.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说出词中表达的感情,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比较鉴赏法,通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学生课文,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三、体悟交流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四、老师引导讨论以下问题:1.“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2.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O3.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4.然而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
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冋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F:注意:(1)诗人对雪景的描绘,rti哪个词领起?说说这个词用的好在哪里。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第一课时教案《沁园春·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
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1《沁园春 雪》教案教学目的:1.在理解诗词内容和内涵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1.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美的音乐啊,你的舞姿是那么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了银光闪闪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是啊,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雪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所钟情的对象,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
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诗词——(板书文题、作者)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诗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
今天我们就透过《沁园春雪》这扇窗户,走近诗人毛泽东,感受一代伟人的诗才诗情。
(播放视频剪影,投影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同学们,平时你们读诗词的时候,一般都注意哪些内容才能读得更好呢?(课件)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以诵读为主,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这首词,要求:注意读准字音、速度、重音和节奏。
(二)指名读(纠正字音,并且点评。
)(三)齐读感受气魄引入:读文章有一个境界,就是读者和作者能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达到一种共鸣,要做到这一步,理解作者感受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怀就十分重要了,下面我们走进作者,再读课文。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36年率领长江部队到达陕北,2月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诗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1 沁园春雪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标虽未对第四学段的现代诗的教学做出明确的表述,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
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
3.中招考点诗歌常考考点: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理解词语。
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停留在默写与背诵上。
如何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重点句子来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是古诗词教与学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1、通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学生能说出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说出写景、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3、通过反复品味,学生能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读出词的韵味和蕴含的感情,初步掌握词的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的方式,能总结出通过各种表达方式表达感情的方法。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学生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谁知道雪中飞的广告词?“千里冰中封,万里雪中飞”。
大家知道这两句广告词化用了谁的词句?常言道:酒香也怕巷子深。
雪中飞羽绒服依靠化用毛泽东的词句,使产品家喻户晓,产品畅销。
由此可以看出诗词的妙处。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鉴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板书题目)。
(二)预习检测1、文体知识本文体裁词。
《沁园春雪》【设计意图】《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
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学词过程中真正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诗词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2、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学会诵读法。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1、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2、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预习诗词,注意词中“折、数、还、分”等几个多音字的音。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读全词,梳理内容。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
3.诵读词文,领悟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词人的伟大抱负。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分钟)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
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雪》。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1.朗读全词,梳理内容。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
3.诵读词文,领悟情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结合资料链接,了解有关本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该词的具体背景。
2.大声朗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再读课文,找出上下阕的领起字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要求: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素裹()妖娆()稍逊()分外()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风骚()(三)我的疑惑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3.朗读展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其他同学听读,然后评价。
点拨答案:2.北国壮丽的雪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评说历代英雄,抒发作者的胸怀和抱负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三、后教环节(15分钟)在文中勾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可借鉴学过的诗歌炼字的方法),在文中做好批注,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沁园春雪(第一课时)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月总第课时课题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能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难点能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教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动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
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
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
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
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
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
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
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
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
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
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字词学习
1.正音:分娆逊数
汗
2.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
骚
3.教师范读
4.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听读感受.
三.诗词赏析(上阙)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阙.
2概括上阙内容.
理解词的
写作背景
字词正音
畅谈感受
词语概括
有感情朗
读
概括内容
明确:这首词上阙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
3小组学习
勾画出你喜欢的词句,说出理由.并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描绘出你心中的北国风雪图. 口头描绘北国雪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动
4.集体交流,学生发挥想象
明确重点词句:
①前三句总写一个壮阔雄奇、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
②“望”字所管辖的句子是“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
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风雪严寒,远眺北国大地,欣赏
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③群山、高原句子理解: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
高山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
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前者舒展优美,后者
奔腾壮丽。
二者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
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
为基础的.
④最后三句从眼前所见展开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
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
山比作一个红妆素裹的少女一样艳丽动人.
四.课堂小结
修辞手法小结: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
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小组学习
勾画诗句
组内交流
发挥想象
总结方法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
情怀.
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北国雪景
课外作业背诵这首词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