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脾包虫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7.59 KB
- 文档页数:2
包虫病的诊断方法与预防措施概述作者:坚宏多杰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7年第07期摘要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都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目前全球范围内均有流行,也是一直以来国际医疗领域的重难点,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包虫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
文章首先对包虫病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对其诊断方法与预防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包虫病;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包虫病是一种对人体与牲畜的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寄生虫疾病,主要是由于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到人或牲畜的体内,寄生在肝脏等器官内所引起的,正因为其危害性强且尚未研制出特效药,素有“第二癌症”之称,因此目前的临床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只有做好对传染源的控制,才能实现对包虫病的有效预防[1]。
1 包虫病概述1.1包虫病感染分析包虫病也被称为棘球蚴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其成虫会寄生在犬类动物的小肠中,虫卵则会随着动物的粪便一同排除,进而对周边的草地、饲料、水源造成污染,而牲畜或人类一旦接触吞食这类感染无之后,便会导致六钩蚴进入到人的肠管与血管当中,而随着全身血液的流通,慢慢地进入并寄生在人的肝肺组织当中。
一般来讲,虫卵在寄生半年至一年时间内,便会生产成棘球蚴。
犬类动物使用了被棘球蚴污染的动物内脏、组织等,也会导致疾病感染,而随着棘球蚴的生长发育,最后会形成系列的棘球绦虫。
1.2感染包虫病的临床症状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一旦感染包虫病都会带来非常的危害,会伴有机械性压迫作用、中毒、过敏反应等临床症状,情况严重者还会导致动物或人类死亡。
人感染包虫病之后,容易出现休克症状,并且伴有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同时感染肺囊型包虫病时,还常会出现慢性咳嗽、咳血、多痰等症状,因此常被吴正伟肺结核、肿瘤等;羊感染包虫病后,会逐渐出现那瘦弱、脱毛、四肢无力等症状;牛感染包虫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身体素质下降、咳嗽等症状,并且奶牛则会出现产奶量显著降低的现象。
包虫病疾病诊疗精要本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也称为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
一、流行病学包虫病的地理分布很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洲。
我国包虫病的分布主要在畜牧地区,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较为严重,甘肃、山西、河北、四川、黑龙江和辽宁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狗、狼、狐、豺等。
在流行区的羊群中常有包虫病,居民常以羊或其他家畜内脏喂狗,使狗有吞食包虫囊的机会,肠内寄生虫可达数百至数千,其妊娠节片具有活动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肛门发痒,当狗舐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与其密切接触则甚易感染。
(二)传播途径人因误食虫卵可成为其中间宿主,而发生包虫病。
(三)易感人群脑包虫病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
骨包虫病的发病率占全部包虫病的1%~2%。
(四)潜伏期和传染期由于包虫在骨内生长缓慢,需10~20年后才产生症状。
所以,虽然很多患者在儿童期受感染,但儿童骨包虫病患者极少,发病年龄大多为30~50岁。
二、发病机制(一)西医发病机制细粒棘球绦虫,是绦虫中最小者,长仅为3~6mm,雌雄同体,成虫寄生于犬的小肠内,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
虫卵随狗粪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
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
幼虫大部分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
六钩蚴脱壳逸出后,6~12h到达肝脏,其周围有大单核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
如不被单核细胞所破坏,则第4d即长成为直径4μm的幼虫,第3周末幼虫直径为2mm,并转变为囊状体,即棘球蚴。
临床包虫病病理、临床表现及宿主
包虫病由棘球绦虫引起,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有犬、狐、狼等,以犬最常见;中间宿主是羊、猪、马、牛和人等,以羊最多见。
当人类或其他动物摄入其粪便中的卵时可感染。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六钩蚴被阻留在肝内,少数可通过肝血窦到肝静脉血流至肺,甚至脑和全身其他部位形成病灶。
肝棘球蚴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棘球蚴病,其次是肺棘球蚴病。
临床表现
寄生部位、囊肿体积及数量、机体反应性及并发症的不同,症状亦各不相同,临床表现包括:
包虫囊破裂:破入部位包括腹腔、胆道、结肠、肺部等,可引起腹腔多发囊肿、肠梗阻、梗阻性黄疸、胆管炎、肺部干扰、咳出子囊等。
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多由胆瘘引起。
表现类似细菌性肝脓肿,但症状常较轻。
过敏症:包虫囊液含有异种蛋白和抗原,会反复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肾小球抗原沉积,发生膜性肾小球肾炎。
其他器官亦可能发生棘球蚴病。
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
有的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有多个,则按其寄生的先后次序称为第一、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综述与专论 | Summarize and reviews752018.5·1 包虫病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1 包虫病的致病机制对包虫病影响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生活习惯,比如家犬有舔舐肛门的习惯,由此将虫卵散布于全身,与人或牛、羊接触时随时可能将虫卵传染给其他宿主。
也可能通过含有虫卵的污染水源、土壤、蔬菜和水果等进行传播。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细粒棘球绦虫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虫卵一般在排出后需要生存一段时间,发展成熟才能获得感染宿主的机会。
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又有一定遮荫条件的草原才适合虫卵生存。
细粒棘球绦虫能够成功的寄生在宿主体内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人体摄入虫卵的数量;另一个是寄生虫通过宿主较差的免疫能力进行传染。
只有具有充分活力的成熟虫卵才能获得感染能力,不成熟的和老化的虫卵都不能都宿主形成威胁。
1.2 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包虫病可以在人体内潜伏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一般不易察觉,多数病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包虫病常常是在宿主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时发现,也有一些病人是在死后进行尸检时才被发现。
人在感染包虫病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形成囊肿。
感染初期,常因为抗原的吸收而导致过敏,例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因为囊液溢出而引起皮疹、发热、腹痛、腹泻、昏厥、昏迷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状况。
随着囊肿的逐渐成长,寄生部位被压迫,这时全身毒性症状才逐渐明显。
临床常见的包虫病有四种,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骨包虫病。
肝包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常见表现为患者肝部疼痛,坠胀不适,上腹饱胀,食欲减退。
肺包虫病感染早期无明显变化,一般通过体检透视才被发现。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咳嗽、血痰、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脑包虫病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儿童,常被误诊为肿瘤。
骨包虫病比较少见,会导致骨骼生长缓慢,破坏骨质,甚至会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和截瘫[1]。
2 包虫病的诊断技术进展20世纪以来近代外科学发展迅猛,包虫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迈进了快速诊断、拓宽根治、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的时代。
包虫病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在流行区生活、与犬或其他动物接触史,临床主要有肝、肺或其他器官组织有疑似包虫的囊肿及其相应的症状、体征。
二、确诊病例:
1.包中囊液抗原皮试阳性;
2.手术摘除的囊肿或排出物经病原学鉴定为棘球蚴的组织,如头节、小钩等;
3.B型超声波、CT、X线等检查发现疑似包虫囊肿,同时有血清免疫学试验,如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间接血凝Casoui等两项实验阳性者。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
【传播途径】
狗主要是传染源,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的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
【预防】
避免与狗接触,注意饮食卫生;对疫区的狗应定期行驱虫治疗。
包虫病诊疗方案(2017年版)包虫病流行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西部地区较为严重,尤以青藏高原为高发地区,严重影响流行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包虫病分布具有广泛性,并且受到地理、气候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
为进一步提升包虫病医疗救治能力,特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见附件1),研究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见附件2),并制定本方案。
一、病原学包虫病亦称棘球蚴病,分为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CE)和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分别由带绦虫科棘球绦虫属的两种绦虫即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所致。
两种绦虫都必须在两种哺乳类动物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图1)。
它们的成虫(可以生产虫卵的阶段)生长在犬科动物(终末宿主)的小肠内。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一般为犬和狼。
犬和狼吃了羊、牛(中间宿主)肝或肺里的包虫囊而被感染,感染45天后成虫排出虫卵。
人、羊和牛吞食虫卵后,在肝、肺等脏器里发育为囊型包虫病。
包虫囊内生长原头蚴或原头节。
若原头蚴被犬的终末宿主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病原可进入下一个循环。
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一般为狐狸、犬和狼。
中间宿主为田鼠等鼠类小型哺乳类动物。
终末宿主感染28天后,成虫随粪便向体外排出虫卵。
人感染该绦虫幼虫称之为泡型包虫病,也叫“虫癌”。
人体各脏器的包虫病的发病率差别很大,肝脏发病率最高,其中囊型包虫病占65~80%,而泡型包虫病则高达98%;肺脏次之,占14~18%;其他脏器依次为腹腔、盆腔、脾、肾、脑、骨、肌肉、皮下、眼眶、纵膈、乳腺、腮腺、甲状腺、胸腺、精索、心肌和心包等。
图1. 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生活史二、流行病学与致病机制(一)流行病学。
我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相继有包虫病病例的报道,流行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西等地。
包虫病【摘要】: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
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关键词】:包虫病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一、包虫病的病原学包虫病是由棘球属(Genus echinococcus)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
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 Rausch)、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
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
细粒棘球绦虫长仅1.5~6mm,由一个头节和3个体节组成。
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但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
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其形态与带绦虫虫卵相似,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当虫卵随狗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
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幼虫大部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部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
狗吞食含有包虫囊的羊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后,原头蚴进入小肠肠壁隐窝内发育为成虫(约经7~8周)而完成其生活史。
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以狐、狗为主,幼虫(包球蚴)主要寄生在中间宿主啮齿动物或人体的肝脏。
二、包虫病的流行病学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在中国以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西藏、四川西部、陕西为多见。
河北与东北等省亦有散发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