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学习过程】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 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 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 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 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 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 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 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 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 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 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 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 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 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 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 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 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 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李愿生平
• 李愿,生卒年不详,号称“盘谷子”。唐德宗 贞元十八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 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 隐盘古一事吐露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文章背景
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 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 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 (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 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途汲汲奔 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 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 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 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苏轼曾说过一句话:“欧阳公言,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 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 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 而已。”是什么力量让苏轼做出 这样的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