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决策运行机制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298.99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关于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的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规范二级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管理,充分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大学章程》,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校实行“学校、学部、学院、系(专业)四级建制,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在学校授权范围内依据其职责实行自主管理。
第二章学院决策机制第三条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决策的基本形式,由学院院长、党委(总支)书记、副院长、副书记组成。
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事项。
党政联席会议主持人根据会议内容确定,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选拔任用等事项的,由学院党委(总支)书记主持,其他行政事项由院长主持。
第四条院长是学院行政主要负责人,对学院的行政事务行使管理权。
院长定期向本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或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第五条学院党委(总支)负责学院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学院的贯彻执行,支持并监督院长履行其职责。
第六条学院(学科)学术委员会依其章程独立行使学术权力。
第三章学院运行机制第七条机构设置与人员管理。
1、学院设立党政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科级建制机构。
学院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不具备行政级别的学系和教研室等教学基层组织,并报学校相关部门备案。
群、团等基层组织依据有关规定设立和运作。
2、依据学校总体规划要求,负责制订本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引进计划。
3、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学校核定的编制和岗位职数范围内,按照学校的进人标准向学校推荐调进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人选。
根据学院岗位设置和要求,进行学院内的人员调整,根据需要聘用由学院支付报酬的临时工作人员,并报学校人事部门备案。
高校二级学院“五型”领导班子的创建及其治理运行机制彭焕彬(韩山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广东潮州521041)摘要:高校主要功能的实现靠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发展靠领导班子的有效治理及运行。
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及治理运行应突出三个特质:治理主体必须具有教育情怀、治理文化必须以信任为基础、治理效能必须突出创新开放。
通过一系列制度程序设定和考核评价,强化主动参与、沟通补台、会议决策、党建引领、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创建德智体美劳高校二级学院“五型”领导班子,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治理;领导班子建设;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 4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21)01-0001-05高校复杂的组织特性主要体现在二级学院,大量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聚集在二级学院,高校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矛盾也集中于二级学院。
二级学院的治理关乎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关乎高校职能的良好实现。
“接不住”权力是高校“放管服”治理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二级学院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事业的发展势必要求推行校院两级管理,但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就意味着二级学院在接受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处理相关的矛盾。
在实践中,有的二级学院将治理权力运用得很好,但是有的二级学院运用得不好,这跟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组成、能力水平、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直接相关。
二级学院治理水平不高,学校整体的治理水平就很难提升;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水平不高,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和治理水平就很难提升。
因此,研究探讨高校二级学院治理尤其是领导班子建设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及治理运行必须突出三个特质(一)治理主体必须具有教育情怀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教育情怀,二级学院院长、书记必须是办学治院的政治家、教育家,这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保证。
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二级学院决策机制研究作者:谭婷来源:《高教探索》2015年第07期摘要: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最基本的实体单位,其决策机制建设对丰富现代大学制度内涵、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引入治理理论,并基于对其内涵与二级学院决策机制相关制度安排的全面梳理,在深入分析目前二级学院决策机制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从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格局均衡化、决策程序制度化三个方面对二级学院决策机制建设路径做出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治理理论;决策机制治理理论是一套用于解释现代国家与社会结构变化特征的规范性分析框架,一般而言,理论界多将其看作是在多元化社会变化中重建力量平衡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这是治理的实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条明确规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
”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作为大学制度改革的方向,也为完善高校二级学院决策机制指明了方向。
一、治理理论与二级学院决策机制相关制度安排(一)治理理论的内涵治理概念产生于西方国家。
自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提出“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以来,“治理”便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
“治理”一词的英文为“governance”,是由拉丁语的“gubernare”演化而来,意为“驾驭”(to steer)。
[1]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主要被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治理理论在国际社会的兴起,其被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赋予了新的含义,超出传统的经典意义和学科领域,不仅与government相去甚远,并且也不再只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领域。
正如研究治理问题的专家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所说的那样:“过去15年来,它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务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研究张 蒙 王鑫鑫 常州大学财务处摘要: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的伟大战略发展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需进一步深化院校二级管理改革,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成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通过分析二级学院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建设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完善高校二级学院治理体系,促进二级学院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党政联席会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8-0407-0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对我国高校提出了深化院校二级管理改革,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目前,高校已经从“大学办学院”办学理念逐渐向“学院办大学”发展,但是二级学院自主办学的权利还是相对薄弱,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的矛盾也比较明显。
二级学院优化、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办学活力,对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国家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二级学院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现状(一)治理理念方面思想是行动的先驱和动力,治理理念指导内部治理行为,影响治理的实施结果。
西方国家高校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独立法人资格,很少受政府的控制、干预,他们提倡大学自治,中世纪起就树立了“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理念。
教授为首的学术组织有学院教研发展方向、教师聘用与晋升等学术方面决策权。
2015年国务院推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我国高校强化学术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选举,赋予其负责专业建设、学术评价以及科研技术发展等职责。
我国已经认识到“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开始要求高校从制度层面上注重、从行动上落实“教授治学”。
[收稿时间]2019-11-08[作者简介]代波(1964-),男,重庆潼南人,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引擎是高校的二级学院,正因为如此,各高校正在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师生活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具体措施。
其中,校院关系的调整与改革是当前高校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策略,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正是当前高校建设“双一流”的不二之选。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二级学院;学院治理[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1-0190-032021年1University Education一、大学二级学院治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一)学院是“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引擎“双一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从表面上看,“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学科,但学科建设的主体却在于二级学院,因为学科建设涉及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这些工作最终要靠高校的二级学院来落实。
在当前高校办学规模较大、多校区办学较普遍的情况下,高校内涵式发展要取得发展新突破,就必须积极改革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要推动“双一流”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更有赖于坚实的底层基础,这一基础就是大学的二级学院。
必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支撑高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在“双一流”建设中,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学院都处在中流砥柱的位置。
从大学层级架构来看,其管理链条是“学校-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系、所)”,学院处在心脏位置,承担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学院二级院(系)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完善二级院(系)重要问题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促进议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修订本规则。
第二条政联席会议是二级院(系)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的会议,是二级院(系)的基本决策机制和工作方式。
第二章会议原则第三条集体领导,民主集中。
凡主要工作和重要事项,必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决定重要问题。
第四条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二级院(系)政主要负责人会前要充分沟通酝酿,交换意见,增进理解,互相支持,凡议事范围内的事项必须通过会议形式,按照会议程序要求作出决定。
第五条分工负责,集体决策。
二级院(系)主要工作和重要事项实行集体研究决策,并根据议题内容和职责分工由政主要负责人分别主持会议,主持人为该项工作或事项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章参会人员范围第六条参加二级院(系)政联席会议的人员为总支书记、副书记、院长(系主任)、副院长(系副主任)、工会分会、总支秘书、行政秘书、教务秘书、团总支书记、教师支部书记。
根据工作需要和会议内容,会议主持人还可邀请总支委员、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学术(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授、学生支部书记、校代会代表、校教代会代表、校工代会代表等有关人员列席会议。
第四章议事范围第七条二级院(系)重点工作、重要问题和重要决策,必须由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
具体议事范围为:(一)学习贯彻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学校委、行政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研究制定工作措施,解决在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二)研究制定本院(系)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制定、修订、废止内部管理制度等。
(三)研究确定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教研科研、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评优推先等工作中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