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单位(ACU)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ppt)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7
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
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背景
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演变地区政治经济发展达到一个
新的平衡
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趋势金融危机的冲击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与进展一些早期设想亚洲债券市场的启动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清迈倡议及其进展10+3外汇储备基金
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前景展望
1、对区外经济体的依赖
2、各国之间的巨大差异
3、金融合作和汇率协调尚未成为最紧迫的问题
4、区域合作受到域外力量干扰,尚未形成区域合作的领头人
目前最有可能取得的突破
1.不断提升区域内的经贸合作,扩大对本地
区货币的使用
2.加强区域内各国的信息通报与政策协调,
为合作找到更多的共同诉求。
3.培育区域货币合作的主导力量。
亚洲货币合作本文将探讨亚洲货币合作的意义、历史进展、优劣势和未来展望。
一、亚洲货币合作的意义首先,亚洲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然而,该地区货币的不协调和汇率波动经常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震荡。
因此,加强区域内货币合作有利于稳定亚洲地区经济,促进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其次,亚洲货币合作可以提升该区域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当前,世界货币格局由美元主导,亚洲国家与其它国家的汇率连动性增强,使得该地区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
加强货币合作有助于减少这种风险并提高亚洲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议价能力。
最后,亚洲货币合作可以推动区域内的金融市场发展。
区域一体化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广泛的资本流动,促进亚洲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
二、亚洲货币合作的历史进展1.亚洲货币合作的初步探索上世纪80年代,东亚地区开始探索货币合作。
1985年,东盟成员国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签署了东盟对话伙伴自由贸易协定(AFTA),成为该地区自由贸易区的框架。
1990年代初,日本提出了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但并没有获得广泛支持。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国家开始反思并加强货币合作。
2.亚洲货币合作的发展与变迁2000年,东亚地区的财长们在马尼拉举行了首次东亚财长会议(EAS)。
次年,亚洲金融合作协会(ACFA)成立,旨在促进货币协调和金融市场发展。
2002年,东亚地区的10个国家成立了东亚峰会组织(ASEAN+3),包括东盟10国及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加强区域内的合作。
同年,东盟+3财长会议(AMF)成立,彰显了该地区在货币合作方面的意愿。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亚洲国家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这也加剧了在货币合作方面的紧迫性。
2009年,东亚金融稳定基金(CMIM)成立,旨在为区域内国家提供协同应对财务危机的支持。
2014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亚洲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探析背景东亚地区拥有众多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国家等,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差异,但规模和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系中,货币和金融合作变得十分必要。
不仅可以提高各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性,还能拓展交流和合作的空间。
现状目前,东亚地区的货币和金融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币和韩元互换机制,促进中国和韩国间的贸易结算;2.亚洲债券市场倡议,旨在推动亚洲地区的债券市场发展;3.东盟+3峰会机制,鼓励东盟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加强合作;4.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呼吁亚洲各国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财政支持。
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的货币和金融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和助力。
困难与挑战在推进货币金融合作过程中,东亚地区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1.经济体差异大: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系和产业结构都不相同,因此合作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协调;2.货币政策不统一:各国的货币政策和货币发行机构都不相同,这需要在合作中谨慎尝试,避免因政策不一致而产生冲突;3.国内政治和民意压力:在合作过程中,各国政府和民众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这需要各方谨慎处理,保持合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可行性分析虽然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但东亚地区推进货币和金融合作的前景依然广阔,有以下几方面可行性:1.经济体之间的互补性:东亚各国的经济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2.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浪潮下,东亚地区的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金融和货币合作,为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了积极的信号;3.实践基础已经打下:过去几年,东亚地区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货币和金融合作探索和尝试,为未来的合作积累了经验和基础。
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推进东亚地区的货币和金融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1.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亚洲国家应该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和金融合作,尤其是厘清不同货币之间的借贷和结算等关系,为货币流通和投融资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东亚货币合作实践及发展路径探究——金融危机后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学科科目:区域经济一体化授课老师:曹宏苓学生学号:010*******学生XX:梁颖琪目录1东亚货币合作实践的背景41.1相关基本概念41.1.1货币合作41.1.2地区界定41.1.3经济一体化与货币合作41.2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及背景下的驱动力51.2.1 20世纪70年代后的调整51.2.2 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51.2.3 21世纪初的推动力51.2.4 08年次贷危机后的新形势61.2.5 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流程62 90年代以来东亚货币合作的进展概述72.1合作的铺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72.2合作的里程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至2000年《清迈协议》72.3合作的深化——《清迈协议》的扩大与深化82.4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93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货币合作中突显出的问题93.1突显出的问题1:CMI和CMIM并未真正起效93.2突显出的问题2:东亚货币合作的难点是构建区域汇率协调机制103.3突显出的问题3:“美元体制”的持续性影响合作的目标113.4突显出的问题4:金融危机后发现东亚整体上缺乏开展深入货币合作必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123.4.1 从OCA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123.4.2从欧盟与东亚一体化演变路径来看133.5金融危机之后东亚货币合作方向的总结144以金融危机后的新视角看东亚货币合作路径的选择154.1从不同的发展层次来看164.2从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看164.1.1第一阶段174.1.2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174.1.3 第四阶段:实现单一货币,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184.1.4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探讨的总结18摘要:本文取题于东亚货币合作,着眼于金融危机之后新形势下的新视角进行分析。
该话题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就有很多讨论,引起了众人的思考。
2008年次贷危机后引发的波动又暴露出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诸多弊端与缺陷,本文基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果,结合过往及现今的国际背景,一方面揭示了现阶段应该认识到合作进程中所突显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以新的视角看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路径。
东亚地区国家货币国际化与区域金融合作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一系列体制和政策改革来推动日元国际化,但迄今日元也是差距较大的第三国际货币。
尽管日元国际化反映出一些问题,但受到澳元国际化成功经验的激励,东亚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试图复制一个相似的模式。
对于中国而言,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宜,而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货币国际化动机并非明确,可能更是源于建立东亚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
金融危机周期性发作,为了有效应对这个问题,一个理智和实用的策略就是在东盟+3国区域内建立货币联盟。
关键词:东亚地区货币国际化区域金融合作一、东亚地区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益处及成本(一)货币国际化的益处至少体现为以下方面1、发行国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规避汇率风险。
国内贷款方(金融机构和公司)用本国货币借贷,可以避免收支平衡表中币种错配。
如,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通过银行部门的收支平衡表恶化被进一步放大。
也有争论认为,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货币国际化规避汇率风险的益处被弱化了。
2、货币发行国可以征收铸币税。
近期,有学者以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代替其持有的国际化货币进行研究后发现,持有外汇储备份额受到国家经济规模、通胀率、汇率波动程度等因素影响,但相关性并非表现为线性,这为系统外部性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
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这个益处并不显著。
3、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在外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据预测,如果以本币发行的金融资产可自由兑换为外币,国际金融中介会向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
因此,一些政策制定者认为对货币的运用可以推进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革。
4、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认为在本土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必要使其货币国际化。
如韩国追求货币国际化旨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但货币国际化对金融中心的建立并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比如国际金融中心建在了伦敦,而没有建在法兰克福或巴黎。
新加坡的实践也证实货币国际化不是建立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