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亚货币合作的进展、障碍及中国的对策(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67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摘要] 美元危机,欧元危机,货币区域一体化面临诸多挑战,亚元的建立困难重重,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面对的三大困难是区域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以及区域货币的固有缺陷。
这些问题的解绝决非一日之功,需要分时、分段、有步骤、有重点稳步向前推进。
东亚各国迫切需要团结一致,充分意识到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并共同防范未来汇率和金融风险,为亚元区的建立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 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亚元区;建议2009年的畅销书《货币战争2》一书提出了一个设想:“2024年,你会用上地球元吗?”,作者宋鸿兵语言世界单一货币体系将在2024年趋于成熟。
时隔4年,美元和欧元体系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时人们语言的那样趋于崩溃,虽然世界经济依然低迷,但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可以说美元和欧元度过了这次难关。
既然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没有令一种货币,尤其是欧元瓦解,那么接下来,世界将朝着1999年蒙代尔所提出的金融稳定性三岛,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发展。
然而时隔13年,亚元体系的建立举步维艰,欧元区屡屡债务危机,美元更是给全世界带来一场浩劫。
我不否认这个格局的构想是正确的,但可能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
一、导致亚元体系的建立举步维艰的原因(一)区域内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差距很大,很难形成欧盟一样具有约束力的区域组织在政治合作方面,东亚各国不像欧洲各国,本来共存于一个大陆,各国皇室和人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这样,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也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
而东亚国家之间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等因素导致分歧和利益冲突不断,一方面中国和日本的主导权之争,双方很难达成妥协;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对大国心存疑虑,合作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合作的进程。
在经济合作方面,目前,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建成的“10+3”合作框架是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亚货币合作进程。
亚洲货币合作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障碍分析摘要: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使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亚洲货币合作的框架中出发分析了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对如何通过与亚洲各国家的货币合作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1—0101—01当前,亚洲货币合作的潜力巨大,人民币的国际化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限制因素阻碍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亚洲货币合作中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一)亚洲地区的发展多样化,货币合作的难度大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像日本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像韩国、新加坡等经济发达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但是更多的还是像中国、印度和东盟各国等经济刚起步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仅大于欧盟,也大于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洲各经济体经济发展程度方面差距过大,使得区域内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面临的困难也更多。
而且亚洲国家在宗教、文化和历史等非经济因素方面也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
因此,亚洲国家的货币合作带有明显的危机驱动的性质,货币合作的难度较大。
(二)缺乏坚实的经贸合作基础进行区域货币合作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一步,然而任何区域的货币合作都是应当建立在广泛的经贸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显然,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做的显然不够。
除了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的“10+3”进程发展还算顺利外,其他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还只处在刚起步的阶段。
尽管一直以来,中国都致力于同周边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但是由于亚洲各国家大都实行依赖欧美等发达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在贸易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亚洲各国家的经贸合作的互补性不强,还存在许多贸易和投资的壁垒,这些都对亚洲的经贸一体化进程形成了障碍。
(三)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的自由化货币自由化的实现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因和前提条件。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象从2000年11月,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到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拥有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为双方带来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益。
也为东亚、亚洲、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过在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区域合作的动力来源问题:政治主导下的经济驱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究竟在多大成分上是出于经济考虑的,如何平衡经济与政治、外交利益是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双方之间的经济竞争性与互补性来看,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东盟担心失去自身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以新加坡为例,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在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再加工制造的(该类产品结构与新加坡极为类似)。
中国与东盟单个国家的制造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果与整个东盟相比,双方的制造业结构非常相似。
机电设备是中国和东盟中发达成员最大的制造业产业,服装、制鞋等轻工业产品则是东盟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新成员国的主要制造业。
原有的东盟发达成员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领域与中国竞争,新加入的成员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与中国竞争。
东盟的中等发展水平的成员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都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
这种竞争集中体现在对国际出口市场的争夺上。
因为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均无一例外的高度依赖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市场。
(二)区域合作的主导权问题:中国主动但不主导1.东盟牢牢把握住区域合作的主导权。
东盟国家由于市场狭小,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的整合。
国际合作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之间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国际合作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政治障碍1. 利益冲突:不同国家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会成为国际合作的一大障碍。
比如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各国往往因为自身利益考虑而难以达成一致。
2. 政治纷争: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政治纷争,这种纷争往往会导致合作的难以进行。
比如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各国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导致难以进行合作。
对策:对于政治障碍,需要加强国际间的谈判与交流,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同时需要遵守国际法,在合作中尊重对方的利益和立场。
二、经济障碍1. 资金不足:在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中,由于资金不足而难以进行合作。
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参与到国际合作中。
2. 贸易壁垒:一些国家之间存在贸易壁垒,这种壁垒会限制国际合作的进行。
比如一些国家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限制了国际合作的进行。
对策:需要加强跨国合作机构的建设,为缺乏资金支持的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
同时需要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发展,为国际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文化障碍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这种差异往往会成为国际合作的障碍。
语言障碍会导致沟通不畅,影响合作的进行。
对策: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提高参与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适应能力。
同时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四、环境障碍1. 自然环境:在一些环境恶劣的地区进行国际合作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
比如在极端气候的地区进行合作,会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很大的影响。
2. 生态环境: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成为合作的障碍。
比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对策:需要充分评估合作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合作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
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与对策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和东盟是彼此相邻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也是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方自2002年开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然而,在双方经贸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一、问题:1. 贸易逆差问题尽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向贸易连年攀升,但是中国进口东盟产品的规模大于出口规模,导致双边贸易逆差问题逐年加剧。
2. 贸易壁垒问题中国和东盟自贸区建立后,虽然互相减免了很多贸易壁垒,但是某些领域的贸易壁垒还是存在,需要进一步减少。
3. 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在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些领域正是东盟国家的核心产业,中方对东盟出口的一些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
二、对策:1. 拓展出口市场中国应该加大对其他国家的市场开拓,把市场风险分散开来,降低对东盟市场的依赖性。
同时,加大内需和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开放。
2. 促进投资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强,应该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东盟国家的发展水平。
3. 扩大服务贸易提高服务的质量,开展服务贸易,可以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加快贸易便利化,助力服务业的振兴和升级。
4. 合理规划产能中国应该合理规划过剩产能,避免对东盟产业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在东盟国家发展出口加工业,特别是提供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以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多元化。
总之,中国和东盟在经贸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双方应该加强合作、互相理解、寻找经济合作的新途径。
通过共同努力,加强世界经济的发展,共同建设一个稳定、繁荣、和谐的地区。
简述东亚货币合作的进展、障碍及中国的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货币合作障碍中国对策
论文摘要:尽管目前东亚货币合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经济、政治等方面多层次的障碍,因此目前尚无法建立类似于欧元区的东亚统一货币区。
中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应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应加强与东亚各国汇率政策的协调;其次,通过推动次区域的货币合作;最后,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北美、西欧、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世界经济另外两极的西欧和北美在一体化化方面进展迅速,分别建立了欧洲共同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而东亚在区域合作方面进展缓慢,除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获得进展,其它区域经济合作的谈判正在进行当中。
而在区域货币合作方面,欧元的成功问世以及稳定运行,在理论和实践上创造了通过区域货币一体化以实现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的模式,并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
而在北美,美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当中。
由于东亚国家与美国经济周期不一致,采用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不再是最优选择,东亚货币危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而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东亚地区在短期内又不具备建立类似欧洲统一货币的条件。
面对世界经济其它两极的挑战,东亚货币合作该何去何从?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进展
由于种种原因,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即使有一些提议也只是在专家、学者之间进行研究、探讨,基本上没有付诸实施。
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东亚各国进行货币金融合作的催化剂,各国突然意识到货币合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一些国际组织纷纷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设想和倡议,从“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10+3”(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财政金融合作对话机制的建立、到“清迈倡议”的签署和落实,东亚货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东亚货币合作的早期构想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1997年9月,日本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的设想,倡议建立一个由日本、中国、韩国和东盟国家参加的组织,筹集资金1000亿美元,来救助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
但该倡议一提出很快就遭到了美国和IMF的强烈反对,而东亚国家怀疑日本的真实动机,担心日本就此建立起金融霸权,也没有支持日本的倡议。
1998年10月,日本吸取了AMF失败的教训,低调地提出“新宫泽构想”,提议建立总额为300亿美元的亚洲基金,其中150亿美元用以满足遭受危机国家短期资金需求,150亿美元用于满足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
东亚各国对此表示热烈欢迎,美国政府和IMF也表示支持。
2.“10+3"”财金合作机制的形成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各方都意识到加强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于1997年12月组织了第一次东盟加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0+3领导人会晤机制为东亚各国加强经济合作提供了政治支持。
此后,首次10+3财政及央行副手会议和首次10+3财长会议分别在1999年3月和4月举行,标志着10+3财金合作机制的初步形成。
3.“清迈协议”的签订和逐步落实
1999年10月,第三届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尼拉通过了《东亚合作的共同声明》,同意加强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对话、协调和合作。
根据这一精神,2000年5月,在第二次10+3财长会议上,与会财长就开展东亚金融合作的具体内容及形式进行了商议,签订了著名的“清迈协议”,东亚货币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清迈协议”充分利用“10+3”的组织框架,加强有关资本流动数据及信息的交换;扩大货币互换安排的范围,将东盟之间原有的货币互换安排扩展到东盟所有成员国,同时包括中、日、韩。
在东盟成员、中、日、韩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资金规模也由原来的2亿美元扩大到10亿美元。
目前,“清迈协议”的落实已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
中、日、韩之间以及中日韩与东盟之间也签署了多笔双边货币互换和回购协议,截止2005年底累计金额已达535亿美元。
4.亚洲债券市场的启动
2003年6月22日,亚洲18国外长发表了关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清迈宣言”,而由东亚及太平洋地区11个国家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合作建立的一个10亿美元的亚洲债券基金ABF也正式开始运作。
虽然基金规模不大,但从中长期看,亚洲债券基金的成立有助于引导当地资本投资并服务于本地区,促进区域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壮大;扩展了亚洲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提高了外汇储备资产的分散化程度,有利于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的提高;为亚洲国家和地区提供一个重要的政策反馈渠道,促进了高效、系统的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总之,亚洲债券基金的建立显示了东亚国家加强合作的意愿和决心,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障碍
1.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东亚地区内部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地区)共同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计算)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日本是世界为第一层次;亚洲“四小龙”为第二层次;中国和亚洲“四小虎”为第三层次,其它东盟国家为第四层次。
东亚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比较大,没有欧共体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时经济发展那么接近。
由于东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不同,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不同,经济学家为政府进行经济决策和预测时使用的计量模型也不同,因此对国际宏观经济协调的成本和利益估计就不同。
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两个结果:第一,对经济问题及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不同会使来自不同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对协调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很难达成一致性;第二,即使通过协调达成一致性,对协调效果的评估也会存在不同,政策制定者很容易认为其协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中只得到消极的教训。
2.政治障碍是当前制约亚洲货币合作的重要因素
Mintz(1970)认为政治上联合的意愿有时候被认为是采用共同货币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Cohen(2000)指出,货币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的,货币关系最终反映出主权国家的权力安排。
Mundell(2001)则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融合,却要求各国放弃本国货币转而加人单一货币联盟,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能都不会成功。
欧元得以顺利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欧洲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联盟。
国际货币合作一定程度上是非常脆弱的,会受到许多敏感因素,如政治、民族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因为区域内部的国际协调涉及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在许多时候已经超出了货币金融的范围。
货币合作需要让渡一部分的国家主权,主要是货币主权,执行某些共同的政策,建立统一协调区域内部经济金融政策的超国家的机构。
西方文明有一种很强的契约观,各国非常强调要有一种正式的制度来约束参与合作的各方,因此也就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一个大欧洲)而彼此让渡或放弃一部分的主权,如货币主权等,从而使欧元能够顺利诞生。
相比较而言,由于过去几十年来松散的、非制度化的区域合作,使东亚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洲传统”。
其特点有3个:一是非正式性,如APEC:就一直强调其论坛性质,反对象欧洲那样让渡一部分主权,建立一种正式的制度。
二是强调互不干涉成员国的内政。
三是强调寻求达成共识,将有分歧的问题搁置起来。
这种强调非正式性和达成共识的“亚洲传统”以及
对主权的强烈要求,是无法适应区域货币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的。
此外东亚政治多元化和政治冲突将是东亚货币合作走向区域货币联盟的极为重要的一个障碍因素。
Bayoumi&Eiehengreen(1997)指出,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解决长久存在的政治冲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否则,这种政治障碍将直接阻碍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
目前,虽然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亚洲地区是最高的,但由于日本至今没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侵略战争做出深刻的反省,在参拜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上屡屡激怒中国、韩国等东亚邻国。
因此,日本尚难以取得东亚各国的政治信任,即使建立货币联盟也很难让东亚各国接受以日元作为锚货币。
而东亚国家(地区)领土争端问题尽管目前暂时搁置,但民族主义的根源随时都可能使领土问题成为热点,爆发冲突,可能成为破坏合作的祸根。
所以,东亚要想建立货币联盟必须首先排除存在的政治障碍,取得相互间真正的信任。
2001年10月13日蒙代尔在“新型创业资本市场”论坛上也指出,亚洲货币统一面临着比欧洲大得多的障碍。
欧洲选择了一种单一货币,意味着一种高度的政治整合,而这种整合程度在政治多元化的亚洲是很难被接受的。
据此,蒙代尔提出,亚洲的解决方案可能在于采用一种以在亚洲进行国际贸易为目的的平行货币,而不是取消本国货币。
3.东亚在现阶段尚难以解决建立货币联盟所遇到的“第N种货币问题”成员国之间建立货币联盟的初衷就是想通过最小的权利让渡代价以获取最大的公平收益。
所以在N种独立货币的经济主体之间,如果要建立货币联盟,就会遇到“第N种货币问题”,即在新的共同货币创造之前,成员国为了规避国家霸权的出现,极不情愿采用区域内某种货币作为锚货币,但是为了实现经济趋同又不得不选择区域内一种主要货币作为法币并使其他货币与它钉住。
欧洲货币联盟的实践表明,成员国选择了德国马克作为锚货币,并让德国决定着整个欧共体的利率,从而解决了“第N种货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