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关于"铭"素材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陋室铭》中的字词注释
哎呀呀,咱来说说《陋室铭》里的字词注释哈。
就说那个“陋室”吧,不就是简陋的屋子嘛,嘿嘿,咱也住过那种不咋起眼的小房子呢。
“铭”呢,就是一种文体啦,好像就是写点啥来表达个啥意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好懂吧,山不一定非得高得吓人,要是有神仙在那,那可就出名啦!就像咱小区后面那小土坡,没啥特别的,可要是有天传说那里有神仙出现过,那可能一下子就火啦,大家都想去看看呢。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也不是越深越好呀,要是水里有龙,哇塞,那就感觉很神奇啦。
“斯是陋室”,这里的“斯”就是“这”的意思嘛,这就是那简陋的屋子呀。
“惟吾德馨”,这个“惟”就是“只”的意思,“德馨”就是品德高尚呗。
我觉得吧,就算房子不咋地,但咱自己品德好,那也很了不起呀!就像咱认识的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大叔,他人可好了,特别热心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那苔藓的痕迹都长到台阶上啦,绿油油的,草的颜色都映到帘子上啦,可真有画面感呀。
“谈笑有鸿儒”,跟咱聊天说笑的都是有大学问的人呢,就像咱学校里的那些老师。
“往来无白丁”,没有不认识字的人来瞎掺和,嘿嘿。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能弹弹朴素的琴,看看珍贵的经书,多惬意呀。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吵闹音乐来打扰耳朵,多好呀。
“无案牍之劳形”,也没有那些公文啥的来让身体劳累,哎呀,那可太舒服啦。
你们说,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也挺美的?虽然房子简陋,但是有自己喜欢的事儿做,还有好朋友一起聊天,多棒呀!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太简单了,可我就喜欢这样的呢。
你们呢,喜欢这样的生活不?嘿嘿。
陋室铭课文注释导语: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为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全文语言质朴,展现了陋室主人的品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陋室铭》课文注释,欢迎阅读!《陋室铭》课文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上学期间,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才是名山。
水不在于有多么的深,有了龙才会有灵气。
这个屋子虽然很简陋,但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我的品德好所以就不会感觉到简陋。
碧绿的苔痕已经长到了台上,看着青色匆匆也是很惬意的事情。
在这里与人谈笑的多事博学的人,交往的人也没有知识浅薄的。
可以去弹不加任何装饰的素琴,也可以阅读经文。
没有什么奏乐杂乱的声音来搅乱我的耳朵,也没有什么官府的公文让我感觉到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这首<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可以说运用了多种技巧,像是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等等,之通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是非常强的。
而既然为<陋室铭>,其中的铭是指刻在金石上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来歌颂自己活着是警戒自己的。
因此,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对自己居住的简陋所描写,但其实是对于自己的品质所赞誉,更多的是表现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一种情趣。
文中上半段其实也是为下半段的歌颂所进行铺垫,一方面是对于势利小人的鞭挞,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气节。
因此,这一篇更像是对于现实不屈的一种宣言。
海棠苏轼〔宋代〕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课文精析
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陋室。
2.“铭”是什么?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
“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
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5.什么是陋室呢?
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是谁给它起的名字?
刘禹锡。
7.作者刘禹锡是什么人呢?
唐朝的诗人、文学家。
8.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
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9.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22、陋室铭教学说明课文说明课文是作者贬至和州时所作的一篇骈文。
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分3层。
第一层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从写法上看,本层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起笔不落俗套。
“德馨”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先写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说明来的人少,“草色入帘青”说明庭草不除,渲染了恬静的气氛,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接着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最后写室中事:实写“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实结合,表现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这一层扣紧“惟吾德馨”,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突出了作者的美德。
第三层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
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陆室不陋”。
“庐”“亭”是古代贤者诸葛亮、扬子云的居室,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全文以反诘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本文在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的情怀时,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如开头言山、水的诗句是“比、兴”;描述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时用了“赋”的写法。
此外,作者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从多个角度升华了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课文翻译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异。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原文及注释《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在(zài):在于,动词。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
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示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德行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rú):指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陋室铭》一文极其精练,虽只有短短的81个字,却构思精巧,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后人推崇。
然而众多参考书对刘禹锡通过本文想要表达的主旨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也对此怀着深厚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文本,翻阅资料,深入思考,不揣冒昧写成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有教学参考书认为《陋室铭》一文表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思想。
的确,从文本本身也可以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陋室没有名贵花木簇拥四周,只有一些普普通通的苔藓青草;没有高朋满座的喧哗显赫,只有两三知己在倾心交谈;没有豪华的室内摆设,只有素琴金经充斥其间。
这一切确实够寒伧,但因为诗人“德馨”,所以他处之泰然,居其间不觉其逼仄。
并高吟孔子的“何陋之有”。
他在思想境界上确实高人一筹,确有安贫乐道的倾向。
但既然“德馨”是其安贫乐道的注脚,那我倒要追问:诗人的“德馨”从何而来?或有人推测他是隐士,像陶渊明一样,“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或许还推测他是清贫的人,故能安贫乐道。
可是只要翻开他的履历,就会知道这些推测是多么的荒谬可笑。
对“德馨”追本溯源的不确定性,使我越发感到这种说法不可信。
另一种观点认为《陋室铭》一文表现了刘禹锡的孤芳自赏。
确实,在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随心所欲地“调素琴,阅金经”;不与白丁交往,只与鸿儒谈笑风生;累了困了就看看窗外的美景调节调节。
在陋室这个小天地里,诗人很少与外界接触,他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但令人困惑的是:诗人流放巴楚间,曾对当地用民歌俚调写成的作品大加赞赏,并虚心向群众学习,创作了“竹枝词”,用它来描写农村健康的爱情,记录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
应该说他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何以在《陋室铭》中诗人反而说“往来无白丁”,以致于被误认为是孤芳自赏呢?二以上两种观点皆由过分倚重文本所致,甚至断章取义,并不完全令人信服。
怎样解读空白点,就成了笔者思考的重心。
接下来笔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他的经历、个性、品质等方面作一番解读,试图找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提高对本文主旨的认知。
《陋室铭》相关知识整理《陋室铭》相关知识整理《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知识整理,欢迎大家学习。
词语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儒家经典,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陋室铭一、美文赏读三迁陋室出名篇唐代大文豪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在创作此名篇时,还有一段故事呢。
刘禹锡因搞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重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了个通判小官。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好的屋子。
可和州的策知州故意刁难刘禹锡,仅在城南给了他三间小屋。
小屋面对大江,刘禹锡即景抒情,撰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州,策知州令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杨柳树。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州见刘禹锡依然自得其乐,又与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找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刘禹锡到和州仅半年就搬了三次家,他思忖这个知州实在是欺人太甚了,便愤笔疾书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之于石头上立于门前。
气得策知州一筹莫展,哑口无言,再也不敢欺负刘禹锡了。
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成为传世名篇,流传至今。
二、写法分析表达方式面面观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原文及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诗,刘禹锡描绘了一幅清贫落寞的画面,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解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陋室铭》原文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骇客,难辞室中贫。
男儿事长戚,幸即独留馀。
这首诗以作者身边的一个简陋房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的情怀。
山不必高耸,水不必深广,只要有仙有龙相佐,即可传颂美名。
作者自我安慰,认为自己虽然生活在陋室之中,但却有品德和信仰来照亮自己的生活。
房屋已经长满了苔藓,但这种自然的痕迹增加了一种原始和淳朴的美感。
草色进门帘,意味着连窗帘都有青草入侵,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显示了作者对奢华的抵制和追求自然的态度。
即使贫穷拮据,作者依然能在陋室中与朋友谈笑,展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男儿应该做事长情、忌讳私图小利,幸好留下的是这种品德,而不是财富名利。
注释: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达了只要有仙有龙的辅佐,哪怕住在平凡的山水陋室中,也能享有美名。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自称这是陋室,但因为自己的品德高尚,所以在这里仍能得到精神的安慰。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了陋室生活的质朴和自然,也反映了作者对繁琐和奢华的抵制。
4. "谈笑有骇客,难辞室中贫":即使在贫穷之中,作者仍能与朋友欢笑谈笑,但实际上享受的是贫穷所带来的淡泊和纯净。
5. "男儿事长戚,幸即独留馀":体现了作者追求品德高尚和道德规范的人生态度,认为留下美德和真诚的品格是更重要的。
通过《陋室铭》,刘禹锡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世间富贵名利的淡薄态度,强调了品德和道德的至高无上。
他通过简单的陋室之居,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领悟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体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作者是刘禹锡。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篇1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关于“铭”
铭可以分作两类。
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
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约与润,指辞句)。
这里只说前一类。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
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
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戒。
而劝戒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
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莲华漏铭》就是受“莲花漏”的主人之请而作。
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古人为了自警自戒,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
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是比较有名的,内容是总结在封建制度下为人处事的经验,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之类,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折射。
白居易作《续座右铭》,其序云:“崔子玉(崔瑗的字)《座右铭》,余窃慕之。
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
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既是续作,所以也仿崔瑗之体,五言一句,但是韵却改了。
虽说也是“铭”,但座右铭却不一定刻石,即如白居易,既说“常书屋壁”,可以想见他自己的续作也是“书”而不刻的。
山川之铭,内容多为纪功颂美、劝勉世人。
例如自陕入蜀必经之剑阁,地势险要,李白在诗中即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非)亲,化为狼与豺”的感叹(《蜀道难》)。
历来作《剑阁铭》的就不少。
被刘勰称赞为“其才清采”(《文心雕龙·铭箴》)的晋代张载《剑阁铭》,据说就是“至蜀省父,道经剑阁。
载以蜀人恃险好乱”而写的(见《晋书·张载传》),后来由朝廷派人刻于剑阁山。
其铭中也有“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势之地,非亲勿居”的话,意在劝戒梁益二州(均在今四川)之人,服从晋廷,不要作乱。
柳宗元也作过一篇《剑阁铭》,前面还有一篇长序,内容却是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严砺讨平蜀地暴乱的功迹。
历代的山川铭大体都是这种情况。
(节选自许嘉璐《古代文体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