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初中语文人教版:第5篇 陋室铭
- 格式:ppt
- 大小:256.08 KB
- 文档页数:13
陋室铭人教版原文及翻译《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陋室铭人教版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人教版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人教版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人教版赏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
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
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
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
陋室铭原文七年级下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重点字词解释】1.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 灵:神奇;灵异。
4.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5. 惟吾德馨(xīn):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7. 鸿儒(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8.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 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 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4.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5. 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1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17.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一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案牍.(dú)2、解释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3、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名词用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名词用作动词)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是动用法)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名词用作动词)4、“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不译三、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3、《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
《陋室铭》课文讲解【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之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属河北)。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和州(今属安徽)刺史。
直到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铭的文体特点】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
铭可以分作两类。
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
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约与润,指辞句)。
这里只说前一类。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
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
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诫。
而劝诫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
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徐州莲华漏铭》就是受“莲华漏”的制作者之请而作。
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古人为了自警自诚,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
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是比较有名的,内容是总结在封建制度下为人处世的经验,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已之长”之类,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折射。
【疏通分析课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河南中考必背古诗文50篇1、《论语十则》2、《观沧海》曹操(东汉)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7、《夜雨寄北》李商隐(唐)8、《泊秦淮》杜牧(唐)9、《浣溪沙》晏殊(宋)10、《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11、《陋室铭》刘禹锡(唐)12、《爱莲说》周敦颐(宋)13、《望岳》杜甫(唐)14、《春望》杜甫(唐)15、《三峡》郦道元(北魏)1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17、《使至塞上》王维(唐)18、《游山西村》陆游(宋)19、《马说》韩愈(唐)2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明)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22、《赤壁》杜牧(唐)23、《过零丁洋》文天祥(宋)24、《水调歌头》苏轼(宋)25、《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26、《小石潭记》柳宗元(唐)27、《岳阳楼记》范仲淹(宋)28、《醉翁亭记》欧阳修(宋)29、《饮酒》陶渊明(东晋)30、《行路难》李白(唐)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3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33、《已亥杂诗》龚自珍(清)3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3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韩愈(唐)36、《无题》李商隐(唐)37、《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38、《登飞来峰》王安石(宋)39、《出师表》诸葛亮(三国)40、《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41、《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4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43、《观刈麦》白居易(唐)4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5、《鱼我所欲也》《孟子》46、《曹刿论战》《左传》47、《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48、《关雎》《诗经》49、《蒹葭》《诗经》50、《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做为中考生,我们要提前知道中考都考什么,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最有效的提高成绩。
编者整理了一下语文的古诗文必考篇目,希望学子做到心中有数。
河南中考古诗文必考科目:1、论语十则2、观沧海 曹 操3、次北固山下 王湾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5、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7、夜雨寄北 李商隐8、泊秦淮 杜牧9、浣溪沙 晏殊10、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11、陋室铭 刘禹锡(唐)12、爱莲说 (宋)周敦颐13、望岳 杜甫14、春望 杜甫15、三峡 郦道元1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7、使至塞上 王 维18、游山西村 陆游19、马说 韩愈2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22、赤壁 杜牧23、过零丁洋 文天祥24、水调歌头 苏轼2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26、小石潭记 柳宗元27、岳阳楼记 范仲淹28、醉翁亭记 欧阳修29、饮酒 陶渊明30、行路难 李白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3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33、已亥杂诗 龚自珍3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3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韩愈36、无题 李商隐37、相见欢 李煜38、登飞来峰 王安石39、出师表 诸葛亮40、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41、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4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43、观刈麦 白居易(唐)4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5、鱼我所欲也 《孟子》46、曹刿论战 《左传》47、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48、关雎49、蒹葭50、雁门太守行 李贺。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陋室铭》课件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陋室铭》课件陋室铭南朝齐梁时期的江西名士刘勰曾以他一生的守冢经历写下了这篇散文《陋室铭》。
本文以作者自己的陋室为背景,通过对室内陈设物及作者自身感悟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贞洁毅力和寻求精神自由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内涵与思想意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一、引言初读《陋室铭》,似乎只是一篇对贫寒生活环境的描写和思考。
然而,仔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它引发人们对于内心追求和审视现实的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室内陈设的描绘陋室虽简陋,但室内物品的摆设却展现了主人的品味和修养。
大部分摆设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以其质朴和朴实的美感来呈现。
作者用文字描绘了室内东西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从而将陋室的陈设与生活的历程相联系。
三、陈设中的人生哲理在文中,作者对每一件摆设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与其说是品味,不如说是寻找其中的人生哲理。
例如,作者对自己的书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从中体察到“由斯及彼,喜怒形于色”的道理。
作者还对景阳冈石琴和唐晋阳花的美进行赞美,并进一步思考到“良由心生,美即由己”的道理。
四、对待贫困生活的态度作者身居陋室,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相反,他通过室内陈设的选择和自身的修养,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勤俭节约、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试图告诫人们,即使环境再恶劣,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并从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与美好。
五、贞洁和精神自由的思考《陋室铭》中贯穿了作者对贞洁和精神自由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陋室内他不为财富和美色所动的境地,表达了对于贞洁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他崇尚自由而不受物质欲望的束缚,强调内心的坚守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六、《陋室铭》的意义《陋室铭》不仅是对作者自身生活状态的思考和记录,更是对于人生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辨。
通过对贫困生活环境和内心追求的结合,它呈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陋室铭》《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言简意赅,韵味深长,对于中考的同学们来说,是重点复习的篇目之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陋室铭》的写作背景也值得我们关注。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故意刁难他。
先是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一下这篇文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开篇以山水起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山可以不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可以不深,只要有龙潜藏就会有灵气。
那么陋室呢?虽然简陋,但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会觉得简陋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句,直接点明了主旨,强调陋室因主人的品德高尚而不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原文及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诗,刘禹锡描绘了一幅清贫落寞的画面,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解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陋室铭》原文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骇客,难辞室中贫。
男儿事长戚,幸即独留馀。
这首诗以作者身边的一个简陋房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的情怀。
山不必高耸,水不必深广,只要有仙有龙相佐,即可传颂美名。
作者自我安慰,认为自己虽然生活在陋室之中,但却有品德和信仰来照亮自己的生活。
房屋已经长满了苔藓,但这种自然的痕迹增加了一种原始和淳朴的美感。
草色进门帘,意味着连窗帘都有青草入侵,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显示了作者对奢华的抵制和追求自然的态度。
即使贫穷拮据,作者依然能在陋室中与朋友谈笑,展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男儿应该做事长情、忌讳私图小利,幸好留下的是这种品德,而不是财富名利。
注释: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达了只要有仙有龙的辅佐,哪怕住在平凡的山水陋室中,也能享有美名。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自称这是陋室,但因为自己的品德高尚,所以在这里仍能得到精神的安慰。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了陋室生活的质朴和自然,也反映了作者对繁琐和奢华的抵制。
4. "谈笑有骇客,难辞室中贫":即使在贫穷之中,作者仍能与朋友欢笑谈笑,但实际上享受的是贫穷所带来的淡泊和纯净。
5. "男儿事长戚,幸即独留馀":体现了作者追求品德高尚和道德规范的人生态度,认为留下美德和真诚的品格是更重要的。
通过《陋室铭》,刘禹锡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世间富贵名利的淡薄态度,强调了品德和道德的至高无上。
他通过简单的陋室之居,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领悟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体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七年级陋室铭原文《陋室铭》唐·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字词注释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在:在于,动词。
3.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4.灵(líng):神奇、灵异。
5.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6.惟吾德馨(xīn):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上:长到;入:映入。
8.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鸿:大。
鸿儒(hóng rú):指博学的人。
9.白丁:平民。
指没有功名的人。
10.调(tiáo)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做为中考生,我们要提前知道中考都考什么,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最有效的提高成绩。
编者整理了一下语文的古诗文必考篇目,希望学子做到心中有数。
河南中考古诗文必考科目:1、论语十则2、观沧海 曹 操3、次北固山下 王湾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5、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7、夜雨寄北 李商隐8、泊秦淮 杜牧9、浣溪沙 晏殊10、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11、陋室铭 刘禹锡(唐)12、爱莲说 (宋)周敦颐13、望岳 杜甫14、春望 杜甫15、三峡 郦道元1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7、使至塞上 王 维18、游山西村 陆游19、马说 韩愈2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22、赤壁 杜牧23、过零丁洋 文天祥24、水调歌头 苏轼2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26、小石潭记 柳宗元27、岳阳楼记 范仲淹28、醉翁亭记 欧阳修29、饮酒 陶渊明30、行路难 李白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3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33、已亥杂诗 龚自珍3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3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韩愈36、无题 李商隐37、相见欢 李煜38、登飞来峰 王安石39、出师表 诸葛亮40、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41、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4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43、观刈麦 白居易(唐)4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5、鱼我所欲也 《孟子》46、曹刿论战 《左传》47、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48、关雎49、蒹葭50、雁门太守行 李贺。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课件陋室铭陋室铭,是元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千古名篇。
文中以陋室为背景,以诗人自谦和自嘲的方式,揭示出了人生的真谛和内在价值。
一、陋室的描写文中通过对陋室的精细描写,展示了一种质朴、简朴、朴素的生活态度。
陋室虽然破旧简陋,但却洁净整洁,整个陋室彷佛一位安静、温馨的老人。
二、陋室的反映陋室的破旧简陋,道出了作者平凡的出身和宅基,同时也彰显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追求。
即便是卑微如陋室,也能在其中感受到生命的格调与寄托。
三、陋室与人生文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感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凸显出了人生的真谛和内在价值。
诗人在陋室中欣赏自然,领悟生活真谛,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四、陋室的寄托陋室铭中所描述的陋室,是诗人精神寄托的源泉。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的陋室还是精神世界的陋室中,诗人都坚持着自己心中的追求。
陋室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他品味生活、独立思考的象征。
五、陋室的感悟通过描写陋室的一砖一瓦,作者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感悟。
陋室无非是人们居住的地方,然而通过观察和感悟,诗人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这种感悟也要好过于他身处富丽堂皇的宫殿。
在陋室中,诗人学会了独处、静心感悟,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六、陋室与修养陋室铭中讲述了陋室中所凸显的修养和自我静心的精神力量。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自省,诗人触发了对人生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感悟。
陋室的修养,来源于诗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即使生活再陋,他都能保持心灵的舒适和自在。
七、陋室与生活态度陋室铭传递了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即使在环境贫瘠的陋室中,也能发现人生的真谛和内在的价值。
陋室提醒我们要珍惜现有的幸福,敢于追求梦想,不被外界环境所束缚。
八、陋室与人文关怀陋室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表达,是对贫瘠生活的关爱和指引。
在物质生活贫乏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即使生活再陋,也要有一颗善于观察、体验和品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