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作文训练(2018)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435.50 KB
- 文档页数:25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习作讲评材料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里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外国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帐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帐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审题点拨:1.概括段意。
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
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范文展示:道德旗帜下的沉思抚卷于案,对孔子的话颇感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竟受责备,而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
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
收下谢礼的学生虽然收了贵重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
其实,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
”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
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
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
《石头与山头》作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缘事析理的含义,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作文讲评,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缘事析理的习惯,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缘事析理。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审题立意能力,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四、课型课时作文讲评、一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作文、教案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写作指津】“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一篇文章,或者记载的是作者个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或者宣扬、阐发他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这样的文章才是有思想的文章,也就是有价值的文章。
”——程福宁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福楼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
—鲁迅作文材料:“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我石头。
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较低价格买下它。
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
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
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
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一、审题先审话题,话题是“石头与山头”,有寓意,代表困难、障碍等;关系是如何不把“石头”看成“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