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警示录 (修改)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121
摘要实验室的安全是实验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救治处理措施,以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确保化学实验安全。
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安全是实验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用到:水,电,煤气,各种易燃、易爆、有腐蚀和有毒的化学药品及仪器,如果马马虎虎,不遵守操作规则,不但实验会失败,还可能造成事故,不但国家财产受到损失,还会损害人的健康,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
安全是贯穿整个实验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任务,决不能麻痹大意。
对于学校而言,化学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及应急处理与防范应该引起我们师生的高度重视。
全国有若干的化学实验室由于条件限制,通风不良、存放药品较多、各种仪器设备年久失修,存在着很多的事故隐患,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除了改善实验室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化学老师、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培养他们有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安全因素,应急处理,预防措施一、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原因(一)注意使用水、电、气、火而产生的安全事故渗漏水灾:有些实验室分布安排不合理,精密仪器或药品实验室上层为学生实验室,当管理不善时,常有忘关水龙头或水管陈旧破裂,致使造成渗漏损坏下层实验室仪器药品而发生事故。
电器火灾:有些高校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年久失修,无人维护,常发生短路,防火能力差;操作人员用电不慎,违反操作规程开启或操作电气设备,极易引起电气火灾和触电事故。
压缩气瓶泄气爆炸:实验室常用到煤气、氧气、氮气等压缩气体,这些气瓶在搬运和使用时,如果烈日爆晒,猛烈碰撞,靠近高温热源,不慎泄漏等易引起火灾爆炸、中毒及环境污染等事故。
加热升温操作不慎失火事故:实验室经常使用煤气灯、酒清灯、电炉、马沸炉用于加热和升温而引起火灾事故也是常有的事。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领域中,实验室是探索知识、创新技术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从中汲取的教训,以期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案例一:化学试剂爆炸事故事故经过在某高校化学实验室,一名研究生在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反应失控,引发了化学试剂爆炸。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实验室的门窗震碎,造成该研究生重伤,同时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
事故原因分析1、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进行实验前没有充分了解实验所涉及的化学试剂的性质和潜在危险,也没有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和安全措施。
2、实验操作不规范,在添加化学试剂时没有按照规定的顺序和剂量进行,导致反应失控。
3、实验室安全设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通风设备和防爆装置,无法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降低爆炸的危害。
事故后果1、人员伤亡:研究生重伤,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财产损失: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损坏严重,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修复和更换。
3、科研进度受阻:由于实验室受损,相关的科研项目被迫暂停,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学术交流。
教训与启示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其充分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并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法。
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前必须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并经过导师或专业人员的审核和批准。
3、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配备有效的通风设备、防爆装置、消防器材等,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案例二:电气火灾事故事故经过在一家企业的研发实验室,一台老化的实验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短路,引发了电气火灾。
由于实验室存放了大量的易燃物品,火势迅速蔓延,虽然消防人员及时赶到并扑灭了大火,但仍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领域中,实验室是探索未知、创新知识的重要场所。
然而,实验室中也潜藏着各种安全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防范,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给人员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典型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以期提高大家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意识。
一、化学试剂泄漏事故在某高校化学实验室,一名研究生在进行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一瓶装有强腐蚀性化学试剂的瓶子倾倒,试剂泄漏出来。
该研究生在惊慌失措之下,没有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而是试图用手去堵住泄漏口,结果导致手部严重灼伤。
同时,泄漏的试剂沿着实验台流淌到地面,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有毒气体,弥漫在实验室中。
幸好,其他同学及时发现并启动了通风系统,疏散了人员,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事故原因分析:1、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进行实验前没有充分了解化学试剂的性质和危险程度,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培训。
2、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固定好试剂瓶,导致瓶子倾倒。
3、实验室缺乏必要的应急设备和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使得操作人员在事故发生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
4、实验室的通风系统不够完善,不能及时排出泄漏产生的有毒气体。
事故后果:1、该研究生手部严重灼伤,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影响了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2、实验室设备和环境受到污染和损坏,需要进行清理和修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由于有毒气体的泄漏,周边实验室的人员也受到了惊吓和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被迫中断。
教训与启示:1、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试剂的性质、危险程度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
2、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流程,确保实验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符合安全要求。
3、配备齐全必要的应急设备和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4、完善实验室的通风系统,保证实验室空气的流通和安全。
校园实验室事故案例选(一)2014-10-22 15:26 来源:网络点击次数: 1154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事故向来,实验室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也许就是一个炸药库,也许是一个生化武器库,也是毒药间,也许是高压电,有时也象高压锅。
爆炸案、火灾案、中毒案在这里频频发生。
稍有偶然的不慎和疏忽,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进入实验室,随时敲响危险的警钟。
吸烟和酗酒的人千万不要随便进入,更不能担任实验员和实验教师。
【案例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化学教授Patrick Harran因4年前一名23岁助理研究员Sheharbano Sangji的死亡被告上法庭,其面临违反健康安全标准等3项罪状。
洛杉矶法院法官在4月26日下令审判此案。
据悉,这是第一次在美国实验室出现一名科学家因为事故而受审的情况。
2011年,Harran被提起诉讼,马萨诸塞州纳蒂克实验室安全研究所所长Jim Kaufman 说,这场法律诉讼是“规则改变者”,这将显著影响人们思考自身责任的方式,以及释放一个很清楚的信号:有坐牢的可能性。
2008年12月29日,Sangji用注射器从瓶子里抽取高度易燃的叔丁基锂时,液体突然燃烧起来,烧着了她的衣服。
当时她没有穿实验工作服,因此造成了三度烧伤;18天后,她在医院离世。
之后,UCLA赔付了约7万美元的罚款,并加强实验室的安全政策。
如果罪名成立,Harran将面临4年半的牢狱之灾,理由是未能改善不安全的实验环境和未提供适当的化学品实验安全培训。
UCLA校长Gene Block说:“这场事故是一次悲剧,但不是一次犯罪。
”【案例2】2009年10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北京理工大学5号教学楼9层实验室发生爆炸,5人受伤。
爆炸的厌氧培养箱为新购进的设备,调试中可能因压力不稳引发事故。
【案例3】2010年5月15日,巴西最大生物研究所――布坦坦研究所发生火灾,许多珍藏了近百年的动物标本被毁。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一【事故内容】某高校进行实验室搬迁,雇了一些民工来负责搬运清理,其中有位民工发现某仓库中有十几只篮球般大小的铅罐,觉得好玩,就打开了一只,看看只有几颗小金属粒就准备重新盖好,这时正好有知情的老师过来,告诉他这是放射性物质专门储藏罐,并告之这位民工他已受到了辐射,需马上送医院检查。
所幸的是该放射性物质的强度一般,而且接触时间短,送医院及时,这位民工住院半个月,身体就慢慢恢复了健康。
【分析与教训】该实验室的管理虽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不规范,台账不是很清楚,搬运时又没有专门人员负责,这是管理上的问题。
而从民工的角度来说,缺乏基础知识,好奇心强,盲目操作,终于造成伤害。
因此,对于放射性物质的采购、保管、使用和废弃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杜绝随意、不负责任的行为,保障人身安全。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二【事故内容】《每日新报》2004年9月17日报道,2004年7月初,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一个管区内的研究人员发现两张存有重要数据的光盘失踪,负责管理该实验室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宣布,暂停这个实验室的一切具有保密性质的研究工作,全面查找丢失的绝密资料。
有4名雇员因涉嫌泄密被开除,1名被要求辞职,7人被降职、减薪或被要求写检查。
【分析与教训】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是全球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地,信息安全受到了最严格的控制。
但是,实验室一直受到设备失窃和管理不善的困扰,信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比如,当年5月,报告有机密文件丢失了,后来说是销毁了;6月,一个敏感区域的钥匙丢失了一整天。
可见,实验室信息安全绝非小事。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三【事故内容】某实验室有一台行车,学生出于好奇,就擅自进行操作,由于不懂行车刹车的操作程序,结果连人带车一头撞到墙上,致使行车脱轨落地,学生受伤,设备、墙壁被撞坏。
【分析与教训】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不得操作起重设备。
学生在实验室工作,不能不懂又不问,更不能凭一时好奇乱动。
对高校化学实验室事故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探讨【摘要】高校化学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化学实验室在开展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安全事故,比如有毒气体的泄漏、实验残留物引起的污染以及起火、爆炸等,这些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化学实验室中事故起因的判断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o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30-01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许多新发明、新发现的地方,同时,由于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集中,易燃易爆物品存放集中,有些化学实验危险性高,有些实验中人为的不规范操作,这些都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和预防对策应当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和老师的安全教育和操作指导,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防患于未然。
1.高校化学实验室中的常见事故及原因分析在高校化学实验中,以下几点会引发事故:图表1所示:1.1违反操作规范引发事故由于化学实验对操作的规范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是,有些同学对操作流程不够熟悉,违反操作规范,引发安全事故。
比如:点燃氢气实验中,必须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制取氢气时,装氢气的试管中容易进入空气,如果不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再点燃,那么极易引起试管及其它仪器的爆炸。
同时,取药品时要专匙专用,一定要按照实验规定的量量取药品,不能过量,也不能随意的进行药品的混合,否则容易引发爆炸。
比如取了红磷,然后又用同一个药匙去氯酸钾来加热制取氧气,这样容易引发爆炸。
使用电器设备时,要检验电路的保护装置,线路是否安全,导线与电器的连接等,检验电器是否能够安全运行。
如果电器有质量问题,要及时更换。
同时,按照规范流程操作电器,否则违规开启或操作电器容易引发触电事故和火灾。
有些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做一些危险性高的化学实验,一旦操作不规范极易引起安全事故。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当时,实验员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实验。
由于实验员操作不慎,强酸溶液意外倒出并溅到了实验台上。
接触到强酸的实验员当即感到剧痛,并立刻就医。
医生诊断发现,实验员的皮肤被强酸严重灼伤,需要进行紧急处理。
这起事故引起了化学实验室内其他实验员和老师的高度关注。
他们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将受伤的实验员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并对实验室进行了清理和消毒,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该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员操作不慎,没有正确地使用安全设备和标注化学品,导致了强酸的意外泼洒。
另外,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导致了伤害的加重。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实验室管理者对实验员进行了安全培训,教育他们正确使用化学品和安全设备,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发生意外情况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起事故也提醒了所有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在进行任何化学实验前,必须认真检查实验设备和化学品,保证设备完好,并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具。
同时,实验员应该经常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生产。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是一种严重的危险和潜在风险,可能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首先,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在进行任何化学实验前,必须对实验设备和化学品进行认真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其次,实验员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包括实验室衣物、手套、护目镜等。
这些防护用具可以有效地保护实验员免受化学品的侵害,并减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特别是在进行酸碱实验、有机合成等高风险实验时,更要严格要求实验员佩戴防护用具,确保安全。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化学实验室安全及事故预防与处理措施(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编号:FS-QG-58304化学实验室安全及事故预防与处理措施Chemical laboratory safety and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easures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要使用易燃溶剂,如乙醚、乙醇、丙酮和苯等;易燃易爆的气体和药品,如氢气、乙炔和金属有机试剂等;有毒药品,如氰化钠、硝基苯、甲醇和某些有机磷化合物等;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氯磺酸、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烧碱及溴等。
这些药品若使用不当,就有可能产生着火、爆炸、烧伤、中毒等事故。
此外,玻璃器皿、煤气、电器设备等使用或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事故。
但是,这些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实验者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预习和了解所做实验中用到的物品和仪器的性能、用途、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就能有效地维护人身和实验室的安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下列事项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予切实执行。
1.实验时的一般注意事项(1)实验前须做好预习,了解实验所用药品的性能及危害和注意事项。
(2)实验开始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整无损,装置是否正确稳妥。
蒸馏、回流和加热用仪器,一定要和大气接通或与大气相接处套一气球。
(3)实验进行时应该经常注意仪器有无漏气、破裂,反应进行是否正常等情况。
(4)易燃、易挥发物品,不得放在敞口容器中加热。
(5)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在操作时应加置防护屏或戴防护眼镜、面罩和手套等防护设备。
(6)实验中所用药品,不得随意散失、遗弃。
对反应中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应按规定处理,以免污染环境,影响身体健康。
(7)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洗手,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喝水或吃食品。
(8)玻璃管(棒)或温度计插入塞中时,应先检查塞孔大小是否合,然后将玻璃切口熔光,用布裹住并涂少许甘油等润滑剂后再缓缓旋转而入。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实验室是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实验室工作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每个实验室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以便更好地认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案例一:某大学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化学品泄漏事故。
事故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实验室工作日,当时实验室内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新的化学合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一名实验员不慎将一瓶装有有机溶剂的试剂瓶打翻,导致有机溶剂泄漏。
由于实验室内通风设施不完善,有机溶剂的气味很快弥漫整个实验室,并且透过通风口传播到了实验室外的走廊和办公室。
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异常后立即进行了紧急疏散,并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报告了事故。
由于有机溶剂泄漏导致的空气污染,实验室内的人员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实验室外的办公室人员也感到不适,纷纷报告头痛、眼睛刺痛等症状。
事故发生后,实验室管理人员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通知了相关部门和医疗救援人员前来处理。
经过紧急处理和安全疏散,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实验室内的设备和化学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事故发生后,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了安全培训和教育。
同时,对实验室的通风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加强了化学品的存储和管理,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
通过这次事故,学校加强了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视,提高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了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
在实验室工作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原则。
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同时,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是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第1篇在我国某高校化学实验室,一天下午,实验室里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有机合成实验。
实验室内弥漫着浓烈的化学药品味道,学生们戴着口罩,专注地操作着。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实验氛围。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王,是化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
这天,他负责进行一个新合成实验,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这个实验,心中充满了期待。
实验开始后,小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但意外发生了。
在加热反应瓶的过程中,小王突然发现反应瓶中的液体开始剧烈沸腾,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反应瓶瞬间爆裂。
瞬间,实验室里弥漫着浓烈的酸味和有毒气体的味道。
小王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吓懵了,他本能地想要逃离现场,但已经来不及了。
实验室里的其他同学也受到了惊吓,他们纷纷逃离现场,紧急呼叫老师。
老师闻讯赶来,立即组织同学们撤离,并迅速关闭实验室的门窗,防止有毒气体扩散。
同时,老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通知校医院。
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老师对小王和其他受伤的同学进行了简单的急救处理。
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将受伤同学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事后,学校对此次事故进行了调查,发现事故原因是小王在加热反应瓶时,没有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导致反应过于剧烈,反应瓶爆裂。
同时,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也存在不足,学生们对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了解不够。
为了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们讲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等。
2.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定期检查实验室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3. 要求学生们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4. 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演练,提高学生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们对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然而,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以下是一个发生在我国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教育案例,让我们再次警醒:案例:某高校化学实验室在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时,一名同学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酒精灯打翻,引发火灾。
高校实验室用水安全典型案例一、水淹实验室的“水漫金山”事件。
话说在某高校的一个化学实验室里,有一位刚入学不久的研究生小A。
小A的实验台上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其中有一个大大的玻璃水容器,是用来做实验过程中冷却循环的。
这一天,小A就像往常一样做着实验,心里还想着晚上吃啥呢。
可是他犯了一个超级低级的错误,在连接冷却循环系统的时候,没有把水管接口拧紧。
刚开始还没啥动静,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结果过了一会儿,那水就像找到了自由的出口一样,开始滴答滴答地漏,小A还没太在意,觉得几滴而已嘛。
他可不知道这是个大灾难的开始。
没过多久,滴答声变成了涓涓细流,水开始在实验台上蔓延开来。
这时候小A才慌了神,想去补救,可已经来不及了。
水就像发了疯似的,流到地上,然后朝着实验室的各个角落进军。
那些放在地上的精密仪器可就遭了殃,像电子天平啊,被水一泡,直接“罢工”了。
还有旁边放着的一些重要的实验样本,被水冲得七零八落。
实验室就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水世界”,同学们都跑来帮忙,拿拖把的拿拖把,找盆子接水的找盆子接水,整个场面那叫一个混乱。
最后呢,这个小事故造成了好几万的仪器维修和样本重置费用,小A也被导师狠狠批评了一顿,这可真是个花钱又丢面子的教训啊。
二、“酸水大爆发”再讲讲另一个高校的生物实验室。
这里有个博士生小B,在做细胞培养实验的时候,需要用到一种酸性溶液来调节细胞生长环境。
他把酸性溶液放在一个塑料容器里,旁边就是实验室的水槽。
小B那天忙得晕头转向的,在清洗实验器具的时候,不小心把装酸性溶液的容器碰倒了。
这一倒可不得了,酸性溶液就顺着水槽流了下去。
那实验室的水槽下面可是有排水管道的,还有一些金属部件。
酸水一进去,就开始和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瞬间,就冒起了一股刺鼻的烟雾,那味道就像恶魔释放出来的气息一样。
同学们都被这股味道熏得咳嗽不止,赶紧往外面跑。
而且啊,这酸水还腐蚀了一部分排水管道,导致实验室的排水系统出现了故障。
维修人员赶来的时候,都皱着眉头,说这得费好大一番功夫才能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