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经典结构的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11.60 MB
- 文档页数:67
【粤】1.4经典结构的欣赏【粤】1.4经典结构的欣赏课题:1.4经典结构的欣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从文化和技术两个角度欣赏建筑及其结构;过程与方法:经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结构的欣赏,学会对比、类比、归纳等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建筑,感受结构的美。
教学重点:文化、技术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教学难点:技术与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过渡2’】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结构的知识,从了解结构到探究结构,还进行了结构的简单设计。
这一节是“结构与设计”的最后一个内容,我们将学习如何欣赏结构。
新课教学:一、预备知识。
(3’) 【提问】如何赏析设计作品?(以建筑为例)【回答】可以从文化和技术两个角度:文化:具体包括民族特色、历史性、时代性、艺术性等方面;技术:包括结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二、经典结构的欣赏1、中西经典结构赏析(18’) ⑴以故宫作为中国古典代表建筑。
5’ 文化:汉族文化的代表。
建筑色彩以朱墙黄顶为主,表现皇帝的威严。
屋顶的飞檐结构减轻了建筑大屋顶的沉重感,既增添了飞动轻快的美感,同时又体现了高贵华美的风韵,丰富了建筑文化。
技术:采用了典型的木结构建筑形式。
木结构建筑主要采用榫卯连接,其特点是取材容易,运输便捷,加工简单,建造速度快。
屋顶的飞檐结构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
*补充:从宫殿的造型曲线看,汉魏的风格朴素,隋唐的风格豪放,两宋的风格舒展纤巧,而明清的风格则严谨方正。
【图片】苏州园林、岳阳楼⑵以圣彼得大教堂作为西方古典代表建筑。
10’ 文化:体现了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希腊式的石柱以及平的过梁相结合,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整个教堂采用巨大的石材结构,象征着不朽和永恒。
技术:穹顶直径为41.9米,穹顶下室内最大净高为123.4米。
穹顶轮廓浑圆饱满,穹顶上的肋与围绕鼓座一圈的双柱一一对应并向上延伸至顶部的采光亭,肋间以十道断面小强度大的环形铁箍抵抗穹顶向外的侧推力。
经典结构的欣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经典结构的欣赏》是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四节的内容。
它是续学生“认知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欣赏结构”重要课时。
教材通过赵州桥、飞檐、蛋形椅三个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设计的要点,并体会技术文化的内涵。
最终达成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能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内容标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从结构的功能、强度、稳定性、创新和工艺等角度,对结构设计的优缺点进评析。
(2)会从历史、民俗和审美角度,欣赏典型结构的设计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作品,感受结构的丰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设计的欣赏,增强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热情。
从经典结构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结构2、难点:对文化内涵的体会四、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理论学习和简单结构设计实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结构”方面的基础。
其次,高一年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事物感悟特别的敏感,但对于静态文本的或单向的刺激,思维的有向注意持久性较差,容易发生转移。
反之,学生对视觉、听觉等多角度产生的立体冲击的响应则会比较持久,并且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积极活跃状态,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辨析等方面的能力特别强。
五、教学策略:将教材中的案例和补充案例,在教学中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实现学生能力拓展,开阔学生视野,达到知识迁移目的。
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注意启示学生探讨“结构与受力”问题的解决和结构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六、教学准备在课前收集“赵州桥”、“木拱廊桥”、“侗族风雨桥”、“明清椅子”、“飞檐斗拱”等丰富的结构设计作品视频资料,结合课本的案例制作成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增加课时内容信息量。
技术与设计2 经典结构的欣赏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楼,上海机场和盖里椅等典型结构的分析, 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学会欣赏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二)使学生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评价结构设计的案例。
二、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节欣赏课,教材通过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分析和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
除此之外,还应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全面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些从结构的牢固、稳定、简约、和谐、美观等细节方面与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经典结构的作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 除了课文中的案例, 教师也可以补充相应的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补充一些经典的结构设计案例供学生欣赏、分析。
重点:通过对经典结构的欣赏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难点: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会欣赏和评价一些经典结构。
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为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情感, 本课时收集不同类型的丰富的经典结构图片通过投影机播放让学生鉴赏,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技术和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些不同的结构来丰富课文内容,开豁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一)本课时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分析结构设计作品。
此外,还可以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全面分析。
(二)本课时我收集了许多的中外经典结构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 播放优秀结构幻灯片,让学生思考:1、优秀的结构设计表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赏析结构设计作品?(二)引导学生回答:1、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