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英译PPT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10
Tsangyang Gyatso's love poems 仓央嘉措情歌The shadows 其一The shadows were floating in my heart, 心头影事幻重重,They changed into the most beautiful face, 化作佳人绝代容,That was like the moon above the east mount, 恰似东山山上月,She walked out gently of the highest peak. 轻轻走出最高峰。
The Grass 其二The garden withered in a trice, 转眼苑枯便不同,Tha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days, 昔日芳草化飞蓬,You became older like the dieing grass, 饶君老去形骸在,Just like a bamboo bow came from south. 变似南方竹节弓。
A Windfall 其三Unexpectedly I was knew by a graceful girl, 意外娉婷忽见知,The windfall of marriage gave me a comfort to stop missing her any more, 结成鸳侣慰相思,It was the same of that I wandered over the ocean, 此身似历茫茫海,And got a surprise for found a beautiful pearl. 一颗骊珠乍得时。
Run into 其四The girl was as pure as jade, who I met by chance, 邂逅谁家一女郎,She had an elegant demeanor with sweet-smelling of breath, 玉肌兰气郁芳香,There was no any of bosom friends of her, 可怜璀璨松精石,Just like a pitiful precious stone was leaved off on the path. 不遇知音在路旁。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
1701年(藏历金蛇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
1705年(藏历木鸡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战败,桑结嘉措被处死。
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
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
火狗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据《圣祖实录》“拉藏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时年24岁。
有的传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古、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终年64岁。
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
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
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
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
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
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
《情歌》的藏文原著广泛流传,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藏族读者喜爱之深。
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印地等文字译本。
可见,《情歌》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声名显赫。
仓央嘉措情歌那一天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不为来生只为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啊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天上的仙鹤借我洁白的翅膀我不会远走高飞飞到理塘就转回山顶升起皎洁的月亮你的脸庞浮现我心上啊你那美丽的脸庞悄然浮在我的心上仓央嘉错(一六八三――一七四五),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2016.03一、中外文学翻译理论观点概述综观历史,人类的翻译活动可谓源远流长。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人们总结出很多经验,认识到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虽然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但是牵涉到众多因素和问题。
如果说翻译活动复杂而困难,那么文学翻译(有时也称为文艺翻译)则将这种复杂和困难推到了顶点。
文学翻译在众多的翻译类型中独具特色,它与其它的翻译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学”二字。
文学是一门“为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学问”。
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征,均源于文学和生活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关于文学翻译的概念,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提出“翻译理论”概念和第一个全面系统描述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学者费奥多罗夫在《翻译理论概要》(1953)一书中明确指出,文艺翻译确有其特点,应突出其美学方面,但是文学形象是语言手段创造的,也必须用另一种语言的手段来传达,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理论是基础。
苏联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家卡什金谈到文学翻译时也指出,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做到“三忠于”,即忠于原作,忠于读者,忠于现实。
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
此外,卡什金还提了第四个“忠于”,要对原作进行严格限定的、缜密的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发挥译者的创作个性。
为此,他曾说过一句话就是:“富于创造性的翻译,才算得上是崇高的艺术”。
同样,美国的文学翻译家琼·帕里斯(Jean Paris)在《翻译与创造》(Translation and Cre-ation)一文中把翻译比作绘画,认为画家要有自己的笔法和色彩的特点才能成为艺术家。
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是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它是一种真正的创作活动。
这和另一位翻译家D.S.卡恩·罗思(D.S.Carne Ross)的观点非常相似:翻译是一种彻底的再创作,即先分解原文的语言成分,再用新的语言重新组合。
综上所述,可以说,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种类,它具有所有翻译的共性:都是用一种语言传达另一种语言的意义;但是文学翻译又不同于其它种类的翻译,它要求译作必须是文学作品,要能够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包括思想、情感、及语言手段。
\罗洪忠 供图\秋天 插画\赵泽 ,升起白白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出现在我的心上。
……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
如果不曾相知,怎会受着相思的熬煎﹄大凡看过歌曲《在那东山顶上》MV 的人都会记得,著名歌星谭晶骑着牦牛,从雪山深处款款走来,洁白的哈达、深邃的寺院、绛红的喇嘛袍、连排的大经筒、五彩的经幡和藏族女人背水及打酥油的场景、华丽的藏族服饰等,都通过整首MV展示出来,让人们记住了仓央嘉措,去欣赏他的一首首诗歌。
\秋天)问的临时翻译。
当泰戈尔行至济南佛经寺院,于道泉以自己的一点佛学知识,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
此举让泰戈尔大为惊异:“你是我来中国见到的第一位对印度文化有兴趣的人。
”当时,泰戈尔正忙于在印度创办国际大学,并寄望于当时的中国政府选派留学生。
于是,他建议于道泉同去北京,然后准备赴印留学。
于道泉也已为这位印度学者折服,便欣然应允。
此举使得于道泉父亲勃然大怒,但依然未能动摇他的意志。
他跟随泰戈尔来到北京,只是不料最终未能成行,因为泰戈尔的学术交流计划,未能与当时的北洋政府达成共识。
泰戈尔离京前,把时任北京大学梵文教授的钢和泰男爵介绍给于道泉,并对他,给于道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声誉,成为学术界轰动的大事,胡适之、许地山都曾大为赞赏。
人们十分欣赏仓央嘉措诗歌的清丽哀婉,又非常同情这位诗人非凡的身世和才华。
诗集《仓央嘉措情歌》出版后,给于道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声誉,成为学术界轰动的大事,胡适之、许地山都曾大为赞赏。
人们十分欣赏仓央嘉措诗歌的清丽哀婉,又非常同情这位诗人非凡的身世和才华。
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于道泉教授推出了《仓央嘉措情歌》的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对照版本,开启了中国仓央嘉措文化研究之门。
有趣的是,于道泉走进藏学的大门,印度大作家泰戈尔是引路人。
1924年,于道泉大学毕业便来到北平,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考古研究所,被聘请为助理研究员,获公费留美资格。
此年恰逢泰戈尔访华,于道泉因影,右图为于道泉在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学生证(供图/秋天)官借给他一间房子,他就搬到雍和宫住,与这些藏族僧官朝夕相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不负如来不负卿曾缄译文成就了情僧仓央嘉措导语: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16831706年),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六世达赖喇嘛。
他也是西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1683—1706年),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六世达赖喇嘛。
他也是西藏著名诗人,是历代达赖喇嘛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生于西藏南部门隅地区,幼年当过牧童,熟悉农村风情,喜爱民歌,深受民间文学熏陶。
其父信仰佛教,属宁玛派,对其有一定影响。
15岁时,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入拉萨布达拉宫,由名师指点,学习佛教经典、诗歌和历算。
但仓央嘉措始终未能忘情于世俗生活,遂以亲身感受创作了大量诗歌。
后人选出60多首代表性作品,编成《仓央嘉措情歌》,刻印成书流传于世。
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他向往自由,有着一颗不避世俗的心。
在人的世界里,他敢于追求真爱,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
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写出许多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
仓央嘉措的诗作在青藏高原间流传甚广,其内容多为描写爱情之作,因此常被汉人称为“情歌”。
《仓央嘉措诗集》,现今流传市面的译本主要有:刘希武、于道泉、于贞志、曾缄、庄晶、王沂源、益喜宁宝堪布译本等版本。
所有汉译本中,曾缄译本流传最广,相比而言,于道泉的白话文译本更贴近于藏语原文。
曾缄读其译本,“病其不文”,便将于道泉的白话译文改译为文言文,因而曾缄的译文与藏语原文之间的差异巨大,但却更加有意境,深得人心,其翻译版本在现行汉译古本中公认成就最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