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精选练习)(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58.20 KB
- 文档页数:7
8.1《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C.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D.月照花林皆似霰2.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
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
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渌:清澈)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D.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黑,夜晚)4.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虚无缥缈的“瀛洲”引出在云霞中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
B.“连天”从横向写天姥山的高峻,“向天横”则从纵向写出天姥山的巍然气势。
C.“一夜飞度”表现了李白的急切兴奋之情。
“照”“送”二字,将月亮拟人化,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D.“脚著谢公屐”,李白借写谢灵运之事来写自己,表示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世俗。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信(实在)难求语(谈论)天姥掩(遮掩)赤城魂悸(受惊心跳) B.向天横(遮断) 欲倒(拜倒) 殷(震动)岩泉渌(绿)水C.势拔(超出)五岳鸾回(驾)车因(因为)之向来(原来)D.海客(航海的人) 清(凄清)猿啼脚著(穿) 中(中间)开6.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
1 《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战栗(lì) 澹然(dàn) 剡溪(shàn) 青冥(mín)B.木屐(jī) 渌水(lù) 訇然(hōnɡ) 天姥(lǎo)C.霓红(ní) 石扉(fēi) 瀛洲(yínɡ) 长嗟(jiē)D.鸾鸟(luán) 悸动(jì) 霹雳(lì) 恍然(ɡuā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崩摧荡漾折腰啼叫B.层颠列缺丘峦枕席C.吴越浩荡倾倒半璧D.照耀微茫青涯龙吟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B.天姥连天向天横横:横亘C.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D.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虎鼓瑟兮鸾回车B.云青青兮欲雨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D.对此欲倒东南倾5.下列各句中“之"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因之梦吴越(代词,指代前面越人的话)B.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助词,的)C.失向来之烟霞(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无实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余因得遍观群书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年且九十D.①迷花倚石忽已暝②是亦不可以已乎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与之相似的有“歌”“行"。
B.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第14讲 课文自学《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1.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2.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
3.背诵默写全文。
一 读懂原文,并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海客谈瀛(yínɡ)洲,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势拔(超出)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2)①我欲因(依据)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 àn)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清澈)水荡漾清(凄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②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栗(使动用法,使……战栗)深林兮惊(使动用法,使……震惊)层巅。
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闪电,列,同“裂”)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形容声音很大)中开。
青冥(天空)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④忽魂悸(因惊惧而心跳)以魄动,恍(猛然惊醒的样子)惊起而长嗟。
惟觉(jiào)(醒)时之枕席,失向来(原来)之烟霞。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天姥.(mǚ)天台.(tāi)渌.水荡漾(lǚ)B.剡.溪(shàn)熊咆.(páo)訇.然中开(hōng)C.瀛.洲(yíng)虹霓.(ní)殷.岩泉(yǐn)D.魂悸.(jì)长嗟.(jiē) 水澹.澹(dàn)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依据 B.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C.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动 D.栗深林兮惊.层巅惊:惊动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列.缺霹雳③烟涛微茫信.难求②仙之人兮列.如麻④自可断来信.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4.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C.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如果是词类活用现象的,请指明。
①越人语.天姥( )②云青青兮欲雨.( ) ③渌水荡漾清.猿啼( ) ④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⑤虎鼓.瑟兮鸾回车( )6.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向天横.(遮断)势拔.(超出)五岳 B.因.(因为)之梦吴越清.(凄清)猿啼C.列缺.(缺少) 鸾回.(回旋)车 D.觉.(睡觉)时向来.(助词,不译)7.选出与其它三个用法不同的一项(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云青青兮欲雨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D.虎鼓瑟兮鸾回车8.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
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
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单元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B.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C.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D.千呼万唤始出来始:开始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百年多病独登台D.秋月春风等闲度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江州司马青衫湿C.使快弹数曲D.妆成每被秋娘妒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江渚(zhǔ)潦倒(liáo)刹那(chà)悲怆(chuàng)B.霜鬓(bìn) 萧飒(shà) 狭隘(ài)逮捕(dǎi)C.夔州(kuí)荆州(jīn)惘然(wǎng)讣告(bù)D.呼啸(xiào)匕首(bì)舷窗(xián) 横亘(gèng)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蓬莱和方丈。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C.“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D.“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从东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唐人精神文化展开在一个较之秦汉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因:依据。
2答案及解析:答案:(1)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3)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5)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6)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7)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答案:(1).B;(2).①这两句诗是李白对于功名富贵的鄙薄,表达的是诗人淡泊清净的人格追求,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功名富贵在诗中指的是楚王的“台榭”,而诗人推崇的是屈原的积极人生。
③诗人醉心于眼前的游乐,表达的是对现实失望后,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是消极颓废。
4答案及解析:答案:(1).B(2).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
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转入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
③运用双关,含蓄形象。
“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具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
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义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
⑤奠定情感基调,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1).“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抒情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抒情手法是托物言志。
(2).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第二句,首先,该句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该句连用了两个叠词“冉冉”“涓涓”,本来香气袭人的野菊却只能散发出缕缕微香,从外在环境转入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同时节律优美,音韵和谐;再次,该句运用双关,诗人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无奈;此外,该句将上句所写野菊的处境与下文揭示的野菊的心境联系起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该句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
《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资料:【原文】【翻译】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简答题】【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翻译】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
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8.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mǔ)殷岩泉(yǐn)猿啼(dì)B.剡溪(shàn)木屐(jī)倚石(qí)C.澹澹(dàn)渌水(lù)鼓瑟(bì)D.恍然(huǎng)訇然(hōng)霓裳(ní)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须行即骑访名山(需要)B.失向来之烟霞(原来)訇然中开(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于是)C.使快弹数曲(快速)颜色故(哀老)击节碎(节拍)低眉信手(随便)D.声声思(深长的情思)漂沦憔悴(流落)小弦切切(形容声音轻细急促)歌以赠之(作歌)3.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云霞明灭或可睹一食或尽粟一石。
B.我欲因之梦吴越秦军解,因大破之C.且放白鹿青崖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D.春水碧于天青,取之于蓝4.下列不存在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虎鼓瑟兮鸾回车B.遂命酒C.舟中夜弹琵琶声D.杜鹃啼血猿哀鸣5.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转徙于江湖间A.妆成每被秋娘妒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6.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诗人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并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
C.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
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翻译】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
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梦游天姥吟留别奠熨徒做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逢,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连: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柢括作者'愁’的原因。
这是管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柢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鞋。
“酹凭高阁乾坤在,痛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连二国土狭案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二“病人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痼时光迫近,这是二“愁Q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爵角只生愁”,“百战二战事不断,这是三慈,“空许国”,“空”,白白她,徒然而无措,空有报.国之杜志,却无法施展,这是四愁,“房角”,一般在黎明和黄路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而休息的信号,发哥菽厉高亢,古代军中需用来警报皆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
听到五更的劭角之声更忝愁思。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
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 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一一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统编版上册第三单元8.1 梦游天姥吟留别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瀛.洲(yíng) 天姥.(mǔ) 剡.溪(shàn) 渌.水(lù) B.荡漾.(yàng) 栖.隐(qī) 倚.石(qǐ) 已暝.(míng) C.澹.澹(dàn) 天台.(tāi) 觉.时(jué) 訇.然(hōng) D.岩扉.(fēi) 魂悸.(jì) 青冥.(míng) 长嗟.(jiē) 【答案】B【解析】“倚”读yǐ。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五岳剡溪渌水荡漾青云梯B.层颠列缺丘栾石扉水澹澹C.倚石青冥訇然魂悸忽已瞑D.长嗟浩荡霹雳崩崔谢公屐【答案】A【解析】B项,颠—巅,栾—峦。
C项,瞑—暝。
D项,崔—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渌:清澈B. 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C.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D. 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黑、夜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联系所学课文,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C项,“我欲因之梦吴越”中“因:于是”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因”在这里解释为“顺着,根据”。
故选C。
4.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指如削葱根【答案】 B【解析】A、C、D三项为比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D. ①春水碧于.天②取之于.蓝【答案】 A【解析】A项均为有时。
B项依据/沿袭,接续。
C项暂且,姑且/并且。
D项比/自,从。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虎鼓瑟兮鸾回车 B.对此欲倒东南倾C.春风又绿江南岸 D.云青青兮欲雨【答案】C【解析】A项,“鼓”名词作动词。
B项,“东南”,名词作状语。
C项,“绿”和例句中的“栗”“惊”均为使动用法。
D项,“雨”,名词作动词。
7.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台四万八千丈”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高耸的山势写得淋漓尽致。
B.神仙出场了,梦境也就到达了顶点,诗却于此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入现实。
好梦不长,更让诗人怀恋仙境的美好。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显示出诗人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消极的。
D.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与李白狂放的性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答案】C【解析】李白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伤感的情绪,但还算不上逃避现实和消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仙府之门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正面描写天姥山高耸入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3)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4)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二、阅读(一)(2020·湖南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鹓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E. 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AD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昂扬奋发”有误,应该是“沉郁而又奔放”。
D项,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
2.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
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发出的愤怒呼声:吟唱《行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
诗歌开头四句是诗人登临所见之秋景。
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
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二)(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李白①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游齐赵。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
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A2.①漫游漂泊者。
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
②寻道求仙者。
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
③愤世嫉俗者。
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A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首句用的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秋来相顾尚飘蓬”写李白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未就丹砂愧葛洪”写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写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尽日痛饮狂歌,意气豪迈。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李白因向往天姥山美景而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主旨,表现其铮铮傲骨,狂荡不羁。
(三)(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
昌叔:王安石的妹夫。
②岩峣:高山。
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本诗既有登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2.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B2.王安石诗:表现出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毛泽东词:表现了英雄人物被祖国壮丽秀美景色吸引、倾倒,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解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