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100.05 KB
- 文档页数:2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概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以畜禽标识(动物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为基础,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移动智能识读设备(计算机、手机等),在免疫注射、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大环节进行信息采集、网络传输、计算机分析处理和移动智能识读设备查询、输出等一系列功能操作,从而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监管的动物防疫信息系统。
该系统早已在国际上普遍运用,我国目前使用的动物免疫标识(免疫耳标、免疫证明、免疫档案)是它的低级系统或过渡系统,只要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升级就可达到疫病可追溯体系要求。
一、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2年以来实施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对推动我国动物防疫规范化建设作出了阶段性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但由于动物免疫证明由饲养者保存、免疫档案由村动物防疫员或乡镇动物防疫组织保存,造成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工作不能紧密结合。
推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动物免疫、检疫、监督工作情况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从而提高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和防疫工作透明度,进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落实《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重要措施。
《畜牧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
”《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都要求在发生动物疫情时,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在发现禁止销售的农产品时,要查明责任人。
因此,无论是从动物防疫的角度还是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都要求建立可追溯体系。
畜禽产品追溯总结汇报材料畜禽产品追溯是指对畜禽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运输信息以及销售渠道进行全链条溯源,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下面是畜禽产品追溯总结的汇报材料,共计1000字。
一、引言畜禽产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然而,由于畜禽产品的生产环节复杂且环节众多,加之原材料来源广泛,很难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因此,我们对畜禽产品进行追溯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以确保产品来源合规、生产过程规范、运输环节安全、销售渠道透明。
本文将对畜禽产品追溯的总结进行汇报。
二、畜禽产品追溯的目标和意义1. 目标:畜禽产品追溯的目标是通过全链条溯源,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2. 意义:a. 保障食品安全:畜禽产品追溯能够追踪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消除,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b. 维护消费者权益:通过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了解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和运输情况,对于产品质量有明确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加自信地选择和购买产品。
c. 促使企业自律:畜禽产品追溯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追溯体系的建立可以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三、畜禽产品追溯的实施过程1. 建立追溯体系:按照畜禽产品的生产流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追溯体系。
追溯体系应包括原料采购、养殖管理、饲料生产、检疫防疫、加工生产、运输物流等环节。
2. 信息记录和管理:建立信息记录和管理系统,收集并管理畜禽产品的各环节信息,包括供应商信息、生产数据、检测报告、运输记录等,并进行统一存储和管理。
3. 技术支持和标识: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追溯体系进行技术支持,包括条码技术、物联网技术等。
在产品上标识唯一的识别码,方便追溯和溯源。
4. 检测监控和反馈:对畜禽产品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接受消费者投诉和反馈,加强沟通与交流。
国畜禽种业中2020.1作者简介:李军红,男,甘肃省平凉市人,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卫生监督。
动物标识在产品追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军红(甘肃省泾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744300)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加快的同时,国内“瘦肉精”“禽流感”“毒奶粉”和“猪链球菌病”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建立和完善追溯体系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自200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以来,泾川县积极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笔者对泾川县近5年来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分析。
关键词: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卫生监管;建设;制度1现状1.1基本情况泾川县辖14个乡镇1个开发区,215个行政村,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14个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凤口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共有人员136人,聘用乡村防疫员及协检员191人。
2015年,全县畜禽饲养量260.76万头(只),其中猪、牛、羊、鸡的饲养量分别达到22.78万头、18.32万头、5.56万只和214.1万只;出栏畜禽168.63万头(只),其中出栏生猪11.76万头、牛7.81万头、羊2.23万只、鸡127.26万只。
1.2动物标识、设备订购发放情况自2010~2015年,全县共调拨免疫标识102.1147万枚(其中猪耳标54.1153万枚、牛耳标30.2617万枚、羊耳标17.6684万枚、能繁母猪专用耳标693枚)。
发放使用75.0734万枚(其中猪耳标46.3505万枚、牛耳标13.7184万枚、羊耳标14.9352万枚、母猪专用耳标0.0693万枚),采购移动智能识读器60台,SIM 卡60张,已全部注册并启用,启用率达到省市要求的100%,到目前为止,在县各乡镇开展戴标及信息录入工作,共录入信息1676条。
动物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动物追溯体系是指通过对动物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信息采集、记录和追溯,以实现对动物及其产品来源、生产加工过程、流通销售情况等全过程的监管和追溯。
建设动物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养殖业质量、提高产品溯源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建设目标1. 建立完善的动物追溯信息系统,实现全程监管和追溯。
2. 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兽医卫生监管,提升养殖业管理水平。
4. 增强消费者对动物产品的信任和满意度。
三、建设内容1. 建立动物追溯信息数据库,包括动物养殖场、屠宰加工厂、流通环节等信息。
2. 实施动物标识和溯源码管理,对每一头动物进行标识并录入系统。
3. 推广应用追溯技术,如RFID、二维码等,实现动物产品的全程追踪。
4. 建立动物健康监测档案,记录动物生长发育、疫病防控等信息。
5. 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动物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价。
四、实施步骤1. 制定动物追溯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2. 配套建设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3. 加强对养殖场、屠宰加工厂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追溯意识和操作能力。
4. 鼓励动物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参与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5. 加强对动物追溯体系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五、建设保障1. 政府部门加大对动物追溯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建设机制。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动物追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4. 加强对动物追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六、建设效果1. 动物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2. 动物追溯体系的建设将增强养殖业管理水平,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 动物追溯体系的建设将提升消费者对动物产品的信任和满意度,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禽类养殖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确保禽类产品质量,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禽类养殖追溯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技术手段、数据管理、追溯流程等方面对禽类养殖追溯解决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系统架构1. 层次化架构禽类养殖追溯系统采用层次化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和展示层。
(1)感知层: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包括养殖环境监测、禽类生长数据采集、兽药使用记录等。
(2)网络层:负责数据传输,采用有线、无线等多种传输方式,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平台层:包括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等功能,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
(4)应用层: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禽类养殖、兽药管理、饲料管理、疫病防控等应用模块。
(5)展示层:通过PC端、移动端等多种方式展示追溯信息,方便用户查询。
2. 模块化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扩展和维护。
主要模块包括:(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收集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环境数据、生长数据、兽药使用记录等。
(2)数据存储模块:负责存储采集到的数据,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3)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分析,为应用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应用模块: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禽类养殖、兽药管理、饲料管理、疫病防控等功能。
(5)展示模块: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示追溯信息,便于用户查询。
三、技术手段1.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禽类养殖追溯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1)RFID技术:通过给禽类佩戴RFID标签,实现禽类的身份识别、生长过程跟踪。
(2)传感器技术:用于采集养殖环境数据、禽类生长数据等,为追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3)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2.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禽类养殖追溯系统中用于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主要包括:(1)分布式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扩展性。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__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我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以下简称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历时3年时间已在全市范围全面展开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追溯管理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加快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医发〔20__〕5号)和省兽医局《关于加快推进动物标识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甘兽医发[20__]2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_______市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可追溯体系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健康养殖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
《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这项工作都提出了原则和要求20__年和20____年中央1号文件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我市自20__年起开始着手推行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经过省、市、县共同努力目前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平稳猪、牛、羊耳标配戴率在逐年提高。
但部分县(区)对追溯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消极怠慢致使耳标佩戴率低耳标浪费严重直接影响了全市整体工作的推进。
各县(区)要进一步提高对追溯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追溯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兽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要进一步通过追溯体系建设对全市猪、牛、羊及其产品实施全程有效监管和追踪溯源不断提升动物卫生监管能力努力确保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原则以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溯源管理为目标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为着力点以耳标佩戴、信息采集传输、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管理为基础切实加快追溯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追溯体系。
动物及动物产品追溯平台方案二、工作目标总体目标: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追溯体系。
从畜禽养殖的喂养、免疫、监督、检疫、出栏交易、运输、屠宰,再到动物产品的检疫、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建立了监管和追溯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与追溯。
三、建设内容和工作方法建设内容:建设省级指挥中心和检疫申报管理、检疫信息管理、证章票证管理、电子出证、监督执法信息管理、检查站管理、生物安全信息管理、跨省调运管理、官方兽医管理、风险评估、GPS定位、中央数据库及平台管理共12个系统。
工作方法:1.规模场、屠宰厂全部配备电脑、网络等上传信息设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2.官方兽医和协助检疫的兽医专业人员全部配备信息采集器,实时上传检疫监督信息。
3.检查站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入过境车辆安装GPS定位设备。
4.按照每个乡镇不少于2个申报点的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建设2个电子出证点,电子出证点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5.各市、县监督机构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配置液晶屏作为工作开展和展示窗口。
6.省级监督机构建设指挥中心,各市县监督机构由省所统一派发账户、密码,可登陆综合监管平台查看、下载、统计、分析数据、信息。
五、技术路线(一)建设原则项目在具体建设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易用性:本次建设的应用系统涵盖范围广,对应的用户使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提高系统的易用性,提高用户使用效率,真正为最终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工具显得犹为重要。
安全性:系统安全性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保障,系统安全包括系统安全性和业务操作安全性两大部分。
系统安全性可通过系统架构、设备/系统软件选型、病毒防杀等措施来实现。
业务操作安全性可通过操作权限(包括系统权限、数据权限和角色权限)的授权、分配和管理机制,数据库操作的审计机制等措施来保证。
可靠性:系统稳定性是系统正常使用的基础保障,系统应选择成熟、稳定、先进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协议、中间件、移动专网安全通道等,采用高可用性技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谈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摘要介绍了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的意义及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标识;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 s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337-02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公众健康和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农产品。
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从源头抓好抓实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进一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动物标识溯源体系的建设,正是基于对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而建立的。
经过近几年的试点和实践,青海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当前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1.1 动物溯源体系建设进展情况近年来,疯牛病、结核病等恶性食源性公共卫生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烈性人畜共患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反复发生和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问题成为各国政府、食品企业及消费者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这是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全程监管的有效手段,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动物卫生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环。
为加强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禽标识与养殖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67号)及有关规定,青海省出台了《青海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从省农牧厅至地、县畜牧局逐级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并按照“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原则和要求,积极推进溯源体系建设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