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及效果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213.07 KB
- 文档页数:4
青稞全蚀病和根腐病生防毛壳菌的筛选及鉴定岳海梅;庄华;巩文峰;张新军【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17(37)10【摘要】青稞根腐病与青稞全蚀病是西藏青稞的常见根部病害,为筛选适合于防治青稞全蚀病与根腐病的毛壳菌,通过皿内拮抗试验、发酵粗提物抑菌试验和温室盆栽防效试验对4株毛壳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鉴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高活性菌株进行了鉴定。
结果发现,在皿内拮抗试验中,毛壳菌41-4在培养第7天至第9天时,对青稞根腐病和全蚀病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0.00%和44.44%,抑菌带宽度均达到1.4cm。
培养7d时毛壳菌41-4发酵粗提物对青稞根腐病和全蚀病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4.44%和60.00%,抑菌带宽度均达到1.5cm。
在温室盆栽防效试验中,毛壳菌41-4对青稞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病严重度和病情指数均有降低作用,防效分别达到62.67%和39.45%。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41-4鉴定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
该生防菌株可用于开发微生物菌肥,对西藏的无公害农业生产和保护西藏的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8页(P1390-1397)【关键词】青稞全蚀病;青稞根腐病;毛壳菌;筛选;鉴定【作者】岳海梅;庄华;巩文峰;张新军【作者单位】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3;S432.4【相关文献】1.白掌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J], 陈红彩;游杏;丁当;赵冲;游春平2.黄芪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与盆栽防效试验 [J], 赵晓霞; 牛世全; 文娜; 苏锋锋3.人参锈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J], 张洁婧;陈德国;高继轩;张建峰;田春杰;田磊4.黄芪根腐病生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评价 [J], 张爱梅;李曦冉;郭保民;陈鑫5.苹果褐腐病拮抗毛壳菌的筛选及鉴定 [J], 岳海梅;庄华;巩文峰;张新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桔梗根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初报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然而,桔梗栽培过程中,常常受到根腐病的侵害,严重影响栽培效益和产
品质量。
本研究旨在鉴定桔梗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
一、病原鉴定
1.病株采集
在桔梗栽培过程中,发现根部出现腐烂现象,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受感染的根部样本,
进行病原菌鉴定。
选择样本时应注意:样本要从病部分离的较远(也就是健康部位);样
本的材料要完好无损。
采集的样本需要进行门类鉴定。
门类鉴定可以得出病原菌大致的分类。
常用的鉴定方
法有:形态学鉴定、生理和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在门类鉴定的基础上,可进行
属种鉴定。
二、防治药剂筛选
针对桔梗根腐病的发生,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
1.药剂筛选
选择一定量的常用药剂,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观察各种药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
常用的药剂包括:硫酸铜、鲜马拉硫磺、多菌灵等。
2.药剂效果评价
根据菌落的生长情况和根部腐烂程度进行药剂效果的评价。
若药剂能够抑制病菌生长
并减轻病害发生,则该药剂被认为是具有潜在的防治效果的。
三、结论
通过门类鉴定,鉴定出桔梗根腐病的病原菌属于真菌门,属于颜色菌纲。
在药剂筛选
实验中,硫酸铜的防治效果较好,对根腐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他药剂也能在一
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这些研究成果为解决桔梗根腐病的防治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国瓜菜2023,36(12):26-32收稿日期:2023-08-08;修回日期:2023-10-26基金项目:宁波市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2022S114);浙江省西甜瓜良种育繁推科技创新平台(ZJ2019-80);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nycytx-36)作者简介:郝芳敏,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甜瓜抗病育种。
E-mail :******************通信作者:王毓洪,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瓜菜育种与栽培推广。
E-mail :****************甜瓜是世界十大水果之一,也是我国广泛栽种的经济作物之一。
在甜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的同时,甜瓜病害却日益严重,特别是甜瓜枯萎病、根腐病、蔓枯病等病害,极大地影响了甜瓜的产量和品质,限制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甜瓜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 )引起,是一种土传病害,在甜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生,通常造成瓜田植株大片死亡[1]。
甜瓜根腐病和黑点根腐病分别是由腐皮镰刀菌(F .solani )[2]和坎诺单孢菌一株甜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效果郝芳敏1,董文杰2,臧全宇1,马二磊1,丁伟红1,王毓洪1(1.宁波市特色园艺作物品质调控和抗性育种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40;2.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040)摘要:为获得对甜瓜病原菌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平板和分子鉴定的方法,从连续多年种植甜瓜大棚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菌株Bc1-20,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
为筛选到对甜瓜多种病害的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和对甜瓜具有促生作用的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苗期灌根和盆栽接种试验。
结果表明,Bc1-20对甜瓜多种真菌病害的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例如,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 )、黑点根腐病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蔓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 )、腐皮镰刀菌(F .solani )和亚洲镰刀菌(F .asiaticum );Bc1-20处理甜瓜幼苗的茎粗、茎长、鲜质量、子叶长宽及最大真叶的长和宽方面都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表明铜绿假单胞菌Bc1-20对甜瓜幼苗有促生作用;Bc1-20处理的甜瓜幼苗枯萎病的病情指数为40.80,空白对照组的病情指数为85.65,Bc1-20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为52.34%。
番茄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番茄根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烟草青枯霉、棕榈梭菌、扁腐菌等。
该病害严重威胁着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尤其在温湿季节更加容易发生。
目前,化学农药防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寻找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显得愈发重要。
二、研究目的
1. 对番茄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明确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
2. 通过筛选番茄的抗病种质资源,找到对根腐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或材料。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病原菌的鉴定
(1) 收集番茄根腐病病株,进行鉴定。
采用PCR技术对病原菌进行DNA鉴定和测序,确定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
(2) 对病原菌进行对照试验,测试不同浓度的试验菌液对番茄的致病率。
2. 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
(1) 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番茄品种和材料。
(2) 筛选番茄品种和材料的抗病性。
通过观察番茄幼苗病害指数、根系生长情况和植株生长状况的变化等指标,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性的观察对象。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通过对番茄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和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找到对根腐病具有一定抗性的番茄品种或材料,为节约农药、防治番茄根腐病提供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并为番茄栽培提供参考。
桔梗根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初报
桔梗根腐病是桔梗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桔梗的生长和产量。
本研究针对
桔梗根腐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并筛选出了几种防治药剂,为桔梗栽培的健康生长提供了
一定的依据。
从不同受感染的桔梗根部分离分离出病原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确定了病原菌种类。
结果显示,桔梗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病原性真菌,其中包括疫霉菌、簇星菌等。
进一步对不同菌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出了病原菌的特
异性基因序列,确认了其种属和亚种。
接下来,我们对不同防治药剂进行了筛选实验,评估了其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结果
显示,氧化铜、丙环唑、多菌灵等药剂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桔梗根
腐病的发生率和程度。
我们还测试了不同药剂的安全性,发现这些药剂对桔梗植株没有明
显毒害作用,不会对植株生长和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本研究对桔梗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筛选出了几种有效的防治药剂。
这
些结果为桔梗栽培中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桔梗的产量和质量。
由
于研究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生
产。
瓜类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董勤成;闵召成;孙自喜;赵传月【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棚室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根腐病等次要病害也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之一,对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该病发生早、蔓延快、为害大、损失重。
据近几年在费县3处蔬菜基地调查,西瓜根腐病发病率平均为15.4%,高的达71.9%,甜瓜、黄瓜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病减产达20%以上。
为了控制此病,几年来笔者对大棚及露地西瓜、黄瓜、甜瓜等病害的为害特点、发病规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基本摸清了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
【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07(000)011【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综合防治对策;根腐病;瓜类;次要病害;露地西瓜;为害特点;蔬菜生产;豆类蔬菜【作者】董勤成;闵召成;孙自喜;赵传月【作者单位】山东费县农业局,273400;山东费县农业局,273400;山东费县农业局,273400;山东费县农业局,27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棚室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根腐病等次要病害也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之一,对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该病发生早、蔓延快、为害大、损失重。
据近几年在费县3处蔬菜基地调查,西瓜根腐病发病率平均为15.4%,高的达71.9%,甜瓜、黄瓜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病减产达20%以上。
为了控制此病,几年来笔者对大棚及露地西瓜、黄瓜、甜瓜等病害的为害特点、发病规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基本摸清了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
该病主要危害瓜类根系和茎基部,很少危害茎蔓。
定植后即开始发病,初呈水渍状,后呈褐至深褐色腐烂,病部不缢缩,其维管束变褐色,但不向上扩展,可与枯萎病相区别,后期病部往往变糟,组织支离破碎,仅留下丝状维管束。
受害植株初期蔓尖微卷上翘,生长缓慢,以后侧枝及全株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地上部呈青枯状,逐渐死亡。
甜瓜病害鉴定:甜瓜根腐病Melon Fusarium root rot(注:原内容本来自,在其管理员的要求下,已删除)洋香瓜黑点根腐病菌的生态与防治蔡竹固童伯开陈瑞祥国立嘉义技术学院植物保护系前言引起洋香瓜黑点根腐病(Monosprascus root rot/vine decline)的病原是一种子囊菌,学名为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Pollack & Uecker。
在1970年,Troutman和Matejka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洋香瓜病株分离到一种未鉴定真菌,能够造成侧根的腐败,病根散生许多黑色圆形小点。
到了1974年,Pollack和Uecker报告从亚利桑那州Troutman和Matejka所提供分离自洋香瓜的病原菌被鉴定为M. cannonballus,且报告这是一个子囊菌新种,此后文献乃采用本学名。
在美国、利比亚、以色列、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家,都已报导发生本病害,本病已是全球瓜类产区之新兴重要病害。
1994年, 蔡及童报告本病在台湾的洋香瓜田发生,且鉴定病原为M. cannonballus。
1994-1995年,在台湾南部瓜田调查萎凋病发生情形, 盐埔、鹿草、佳里、东山及澎湖等洋香瓜产区,都可采集到黑点根腐病株。
观察其根系呈水浸状褐变枯死,细根脱落,在枯死的根上散生着许多小黑点(病原菌的子囊壳)。
发病率在27.5-58%之间,0-66%的病根上,可观察到形成子囊壳。
在台湾,其它零星发生而能够造成萎凋病征的病原有蔓割病(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elonis)、炭腐病(Macrophomina phaseolina)、黑腐病(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细菌性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蔓枯病(Didymella bryoniae)。
一些病毒种类也能够造成洋香瓜的萎凋问题。
黄瓜根腐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及室内药剂筛选李淑菊;王惠哲;霍振荣;庞金安【摘要】以分离自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的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为供试菌,采用平板法测定了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天津地区黄瓜根腐病菌P.melonis的23个菌株均对甲霜灵敏感,同时室内试验筛选出对黄瓜根腐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25%WP甲霜灵、58%WP瑞毒霉-锰锌和60%WP灭克.【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年(卷),期】2004(010)001【总页数】5页(P15-19)【关键词】黄瓜根腐病;甲霜灵;敏感性;药剂筛选【作者】李淑菊;王惠哲;霍振荣;庞金安【作者单位】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天津,300192;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天津,300192;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天津,300192;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天津,3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21.1+9黄瓜根腐病是危害性极严重的病害,目前黄瓜主栽品种均不抗此病,发病田轻者损失30%~40%,严重的可达70%~80%,甚至绝产。
李淑菊[1]等首次报道“引起天津市及周边地区黄瓜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是Phytophthoramelonis”,预示着该病原菌的发生发展势必对黄瓜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究黄瓜根腐病菌P.melonis及其防治对黄瓜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甲霜灵(Metalaxyl)是瑞士Ciba-Geigy公司推出的酰基丙氨酸类杀菌剂,是防治疫霉菌所致病害的特效药,在试验室条件下,大多数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在含甲霜灵1μg·mL-1的培养基上就受到抑制,对疫霉菌具有很高的毒性[2]。
笔者就P.melonis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同时筛选出3种能有效防治黄瓜根腐病的杀菌剂。
1.1 供试菌株P.melonis由本室分离保存。
1.2 供试药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恶霉灵可湿性粉剂,72.2%霜霉威水剂,72%克露可湿性粉剂,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和60%灭克可湿性粉剂。
草莓尖孢镰刀菌根腐病生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展开全文采用五点对峙法,从分离自土壤的436株细菌菌株中筛选对草莓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筛选得到了3株稳定性好,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w-25、w-79和w-181。
拮抗菌w-25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带达到11.0mm,w-79和w-181的抑菌带分别达到5.4mm和6.4mm。
此外,这3株拮抗菌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草莓红中柱致病菌(Fragria ananassa)和草莓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等草莓致病真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有一定的广谱抑菌活性。
此外,本试验筛选到的3株拮抗菌不仅在平板对峙实验中抑菌效果显著,而且在盆栽试验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这3株菌株经过形态观察、理化分析和分子鉴定,认为w-25为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w-181和w-7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对w-25菌株拮抗物质基本特性分析,结果表明w-25菌株在25.40℃下处理30min,能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而60-120℃下,拮抗菌抗菌活性较低。
在pH为4-8介质处理12h后,抑菌活性保持在80%以上,但是在9-10碱性介质中,抑菌活性有所下降。
蛋白酶敏感实验中,w-25菌株拮抗活性物质对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不敏感,而对蛋白酶K敏感。
对w-25菌株拮抗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表明在嗜铁素检测实验中,w-25拮抗菌能产生嗜铁素。
用特异性引物PHL2a/2b进行w-25菌株2,4-DAPG(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二酚)基因PCR检测,经测序验证w-25菌株存在2,4-DAPG。
而几丁质酶实验中,则发现拮抗菌株w-25不能产生几丁质酶。
显微观察发现拮抗菌代谢产物会破坏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菌丝形态,电镜观察发现致病菌细胞器溶解,细胞内液泡变大。
西藏设施西(黄)瓜根腐病的分离与鉴定刘心刚;杨成德;王振【摘要】[目的]明确西藏设施西(黄)瓜根腐病原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为西藏设施瓜类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从西藏设施西(黄)瓜根部病健交界处分离到的2株真菌进行单孢分离、致病性测定、ITS序列分析、不同温度下PDA培养基上培养并定期测量菌落直径、含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定期测量菌落直径.[结果]西藏设施西(黄)瓜根腐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该菌在15~40℃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0℃;该菌对供试的13种碳源和13种氮源在培养基上均可利用,但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碳酸铵和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显著低于与对照(P<0.05),在分别以树胶醛糖和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硝酸钠和组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在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碳酸铵和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别以树胶醛糖和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硝酸钠和组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对该菌呈明显的促进作用.【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53)002【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根腐病;鉴定;最适温度;碳源;氮源【作者】刘心刚;杨成德;王振【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5瓜类根腐病是典型的弱寄生性土传病害,棚室土壤位置相对固定,有利于根腐病病原菌累积,加之根腐病害发生的隐蔽性及土壤的屏障作用,增大了其防治难度[1];而且西藏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主要是茄科和葫芦科作物,轮作倒茬比较困难,土壤中的病原菌多年连续繁殖积累,导致土传病害逐年加重,而棚内高温、高湿的条件则更有利于根部病害的发生[2].发展设施蔬菜,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且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故而有效防治根病,一则可以减缓设施蔬菜根病逐年加重的趋势,二则能有效降低种植户的经济损失,提高新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设施蔬菜的示范推广起到推动作用,更对市场上蔬菜的供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黄瓜根腐病的相关报道较多[1-4],但根腐病发生的因素较为复杂,不同的地区可能拥有不同的主要致病菌,且西藏瓜类根腐病的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于2011年从西藏拉萨郊县及林芝地区等设施瓜类主产地采集病样,在室内对其病原做了分离培养和鉴定,以期明确当地设施瓜类作物根腐病的种类,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病原菌;分离自西藏设施瓜类根部的镰孢霉属真菌(Fusarium spp.);供试培养基:PDA培养基、PS液体培养基和PSA培养基[5].1.2 试验方法1.2.1 症状描述及病原分离与纯化在西藏拉萨市等地对典型病株症状进行描述后采集病株带回实验室,按照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菌,在PS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与纯化[5],将纯化获得的菌株黑暗培养,待产孢后进行单孢分离,进一步纯化后移入PSA斜面培养保存备用[5].1.2.2 致病性测定将供试菌株用无菌水配制成孢子悬浮液(约 106个/mL)[5],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直接浇灌法,将分生孢子悬浮液均匀接种在健康西瓜和黄瓜植株根围,以无菌水为对照,连续观察植株的发病情况,形成典型症状后,对病原菌进行再分离,按柯赫氏法则确定病原菌[6].1.2.3 病原鉴定1.2.3.1 形态学鉴定将经致病性测定的病原菌培养产孢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特征,并测定100个分生孢子的大小[6],并在显微镜下拍照[7].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参考文献[8-12]进行病原菌种的鉴定.1.2.3.2 ITS序列鉴定① DNA的提取在PDA培养基上将病原真菌纯化培养5-8 d 后,用5 mm打孔器打取菌饼,取1块加入到150 mL PS液体培养基中,25 ℃,150 r/min摇床震荡培养5-7 d,4层无菌纱布过滤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洗2次,再用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取200 mg新鲜菌体,液氮中充分研磨成粉末,后按DNA提取试剂盒说明提取,经电泳检测具特异性条带的DNA提取物置于-20 ℃保存[13].② PCR扩增本试验选取通用引物ITS1和ITS4(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对供试菌株进行扩增,ITS区段PCR扩增引物示意图和引物序列分别如下[13]:③ PCR扩增体系本试验采用50 μL体系进行扩增,具体如下[13]:10×PCRBuffer5.0 μLTaqDNA聚合酶(2 U/μL)1.2 μL ITS1(10 mmol/L)2.0μLITS4(10 mmol/L)2.0 μLdNTP(10 mmol/L)3.0 μLDNA 模板(10 ng/μL)2.0μL(以加2.0 μL ddH2O为阴性对照)ddH2O34.8 μL总体积50 μL④ PCR扩增程序本试验扩增条件采用95 ℃预变性3 min后35个循环的扩增程序,具体如下[6]:95 ℃ 3 min,94 ℃ 1 min,52 ℃ 1 min,72 ℃ 1.5 min,72 ℃ 10 min,共35个循环.⑤ 扩增产物的检测和测序取5 μL扩增产物在1.2%琼脂糖凝胶上电泳检查扩增结果,具特异性条带的扩增产物送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13].⑥ 数据处理所测序列进入GenBank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分析,并与GenBank中的相似序列在Claustal(1.8)程序包中进行多重序列匹配排列(Multiple Alignmemts)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多序列匹配排列阵,用Mega(4.0)程序包中的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14].1.2.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生长速率法.将已经活化好的病原菌用0.4 cm直径的打孔器切取菌饼,置于PSA平板中央,置于0,5,10,15,20,25,30,35和40 ℃下培养,重复5次,5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对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6].1.2.5 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在含1%的碳源(葡萄糖、乳糖、D-树胶醛糖、麦芽糖、氯醛糖、D-半乳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甘露糖、D-木糖、 D-果糖、不加糖)以及在含0.2%葡萄糖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加入0.25%的氮源(氯化铵、硝酸铵、碳酸铵、硝酸钠、L-谷氨酸、尿素、大豆蛋白胨、L-组氨酸、 L-精氨酸、亮氨酸、蛋白胨、甘氨酸、不加氮源)培养基,置于最适温度下培养,分别以不加碳氮源为对照[12],重复5次,5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对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15].2 结果与分析2.1 症状描述成株期发病,植株生长缓慢,长势弱、矮化、叶片自下而上逐渐萎蔫,发病初期中午萎蔫,早晚可恢复,如此反复数日后萎蔫加重,整株叶片枯萎下垂,不再恢复常态.病株根部褐色腐烂,维管束呈褐色(图1).潮湿时,根茎病部表面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2.2 病原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2011年8月采集西藏设施瓜类病株带回实验室进行常规组织分离培养,根据培养性状及菌丝形态初步分为2个真菌分离物,其中在堆龙县西瓜根部分离到的1号菌为当地优势菌,出现频率在50%以上,其次为5号菌.将2个真菌分离物的悬浮液接种于健康西瓜和黄瓜幼苗上,经连续观察,在接种第10天出现萎蔫症状,剖开茎秆,茎秆维管束变褐,其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图2).从发病茎秆上均可再分离得到与原接种菌株菌落及形态特征相同的真菌分离物.根据柯赫氏法则,确定该2个分离物均为瓜类作物根腐病的致病菌株[6].图1 西瓜根腐病田间症状Figure 1 Field symptoms of the watermelon root rot图2 西瓜根腐病致病性测定Figure 2 Pathogenicity test of the watermelon root rot2.3 病原菌鉴定2.3.1 形态学鉴定从堆龙县园区瓜类作物上分离到的1号和5号分离物均为菌落白色,平铺稍隆起,菌表细绒状,致密,菌背米白色,在PDA培养基上1号菌不产生色素,但5号菌产生粉红色色素.菌丝白色有隔,粗细1.2~3.5 mm,大型分生孢子马特型,两端钝圆,具1-4个隔膜,大小21.2~35.3 μm×4.1~4.7(25.9×4.2) μm;1隔孢子较多,大小11.8~22.3 μm×2.9~5.9(17.9×4.0) μm;单胞孢子长椭圆形,短杆状,两端较圆,大小7.1~12.9 μm×2.4~4.7(9.9×3.3)μm;产孢梗单瓶梗,有些很长,大小24.7~56.5 μm×1.8~4.1(38.7×3.0) μm(图3).参考相关文献[7-11],根据其形态特征初步鉴定1号和5号分离物均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图3 病原菌孢子形态特征Figure 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pathogen根据其形态特征初步鉴定1号和5号分离物均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但1号菌为优势菌,因此本试验对1号分离物进行了以下试验.2.3.2 病原菌ITS鉴定采用Biospin Fungus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提取1号分离物的基因组DNA[16],所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浓度和完整性能满足PCR扩增反应的要求(图4).利用引物ITS1和ITS4 PCR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在500~750 bp处有一条明显的扩增条带,且没有其他非特异性条带,即为获得的目的ITS rDNA片断,可进行测序[16](图5),将该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测序.再将所测ITS rDNA序列输入GenBank中比对后,分别搜索下载同源性最高的序列,并与相似序列一起用Claustle(1.8)进行多重序列比较,再用Mega 4.0软件以Neighbour-Joining method 法寻找到的最简约系统发育树[16](图6).图4 DNA的提取Figure 4 DNA extraction图5 ITS rDNA扩增Figure 5 PCR product of ITS rDNA图6 Fusarium sp1系统发育树Figure 6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Fusariumsp1茄镰孢菌的rDNA-ITS的碱基长度为574 bp,由系统发育树可知,其与GenBank中茄镰孢Fusarium solani(JF299258.1)聚在一起,且一致性在99%以上,因此鉴定其为茄镰孢,该结果与形态鉴定一致.2.4 病原菌的生长温度测定从西瓜上分离得到的茄镰孢菌在15~40 ℃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0 ℃(图7).不同温度下菌落形态为:5 ℃和10 ℃:不生长;15 ℃:菌落圆形,边缘光滑,菌丝白色,无色素分泌;20 ℃:菌落圆形,边缘光滑,气生菌丝不发达,微黄,菌饼周围有焦黄色色素分泌;25,30和35 ℃:菌落圆形,边缘光滑,菌丝较短,生长紧密,紧贴培养基生长,无色素分泌;40 ℃:菌落圆形,边缘光滑,菌丝白色较短,生长紧密,紧贴培养基生长,培养基背面颜色较深,无色素分泌.2.5 病原菌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表1表明,茄镰孢菌可以利用供试的13种碳源,但是在含有碳源乳糖的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率与对照差异显著,呈抑制生长作用,在分别以树胶醛糖和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也与对照差异显著,呈促进生长作用,在其他供试碳源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异差不显著.图7 生长温度测定Figure 7 Measure of growth temperature不同碳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乳糖(J):菌落圆形,但不十分规则,较薄,边缘光滑,菌丝较短且较疏松,无色素分泌.D-树胶醛糖(K):菌落圆形,边缘光滑,气生菌丝不发达,其上有水珠状物质分布,从培养基背面观察,菌饼周围有环状橙黄色或者白色分泌物.甘露糖(M):菌落圆形,边缘光滑,气生菌丝不发达,从培养基背面观察有褐色泡沫状物质以菌饼为中心轮纹状辐射分布.表1 碳源利用能力测试Table 1 The test of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ability碳源5个重复菌落直径/cm平均值/cm半乳糖6.30 6.30 6.50 6.30 6.30 6.20 5.72麦芽糖6.00 6.10 6.00 6.00 6.00 6.10 5.43可溶性淀粉6.00 5.90 6.10 6.20 6.20 6.00 5.47果糖6.20 6.10 6.10 6.00 6.20 6.00 5.50木糖6.30 6.20 6.30 6.306.30 6.30 5.68蔗糖6.30 6.40 6.40 6.00 6.20 6.20 5.65葡萄糖6.40 6.20 6.20 6.20 6.20 6.30 5.65洋芋琼脂6.30 6.20 6.20 6.30 6.30 6.30 5.67水琼脂5.90 5.90 5.70 5.70 5.90 6.00 5.25乳糖3.90 3.90 3.90 4.20 3.90 3.90 3.35树胶醛糖7.90 7.80 8.00 8.00 8.00 8.00 7.35氯醛堂5.80 5.80 5.50 5.50 5.80 5.805.10甘露糖7.40 7.40 7.40 7.50 8.00 7.806.982.6 病原菌对不同氮源的利用能力图8表明,西瓜上分离得到的镰孢霉菌可以利用供试的13种氮源,但在含有氮源碳酸铵和精氨酸的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率与对照差异显著,呈抑制生长作用,在含有氮源硝酸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率也与对照差异显著,呈促进生长作用,在其他供试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差异也较显著,但大多均低于对照,说明供试氮源多对该病原菌有抑制作用.L-组氨酸(S):菌落圆形,边缘光滑,菌丝较对照稍长,从培养基背面观察,有墨绿色色素分泌.L-精氨酸(R):菌落圆形,边缘处有一扇形缺刻,其余部位光滑.菌丝生长疏松,无色素分泌,从培养基背面观察有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硝酸钠(V):菌落圆形,较薄,边缘光滑,无色素分泌.碳酸铵(Y):菌落圆形,边缘光滑,菌丝疏松,无色素分泌.N:对照;O:甘氨酸;Q:亮氨酸;S:L-组氨酸;P:蛋白胨;R:L-精氨酸;T:大豆蛋白胨;U:L-谷氨酸;V:硝酸钠;W:硝酸铵;X:尿素;Y:碳酸铵;Z:氯化铵.图8 氮源利用能力测试Figure 8 The test of nitrogen sources utilization ability3 讨论镰刀菌种类多、分布广,所以,镰刀菌的分类鉴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传统的镰刀菌种级别鉴定标准以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厚垣孢子、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产生色素等综合特征进行确定,但物种形态特征除了受遗传物质控制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将形态描述和DNA序列信息相结合显得十分必要[13].利用病原菌在rDNA区段及具有保守型又在科属种水平上均有特异性序列的特征,对ITS 区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来检测植物病原菌和诊断病害[16],这种方法快速、简便、精确.本试验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ITS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将西(黄)瓜根腐病病原鉴定为茄镰孢菌,在国内首次较详细地报道了西藏设施西(黄)瓜根部镰刀菌的病原形态以及生物学特性.然而,对该病菌有较好防治作用的药剂的种类有哪些,以及西藏设施西(黄)瓜根部镰刀菌是否会对其他地区的其他葫芦科作物造成病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陈志杰,张锋,张淑莲,等.陕西温室黄瓜根腐病及流行因素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699-703.[2] 代万安,杨成德,李宝聚,等.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五十)西藏设施蔬菜主要根病发生概况及防治技术(二)[J].中国蔬菜,2012(15):25-27.[3] 张淑莲,陈志杰,张锋,等.陕西棚室蔬菜根病发生为害现状及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3):16-17.[4] BOOTH C.The genus Fusarium[M].Common wealth my cological institute,1971.[5] 方中达.植病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 王玉琴,杨成德,陈秀蓉,等.甘肃省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avenaceum)鉴定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J].植物保护,2014,40(1):48-53.[7]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8] LESLIE J F,SOMERVELL B A.The Fusarium iaboratorymanual[M].Iowa:Blackwell Publishing Professional,2006.[9] 布斯.镰刀菌[M].陈其英,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10] 范涛,张莉,张建农,等.西瓜果实糖分含量遗传特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49(4):69-72.[11] 陈伟,何静,多甜甜,等.几种杀菌剂对枸杞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7,52(1):109-113.[12] 王拱辰,郑重,叶琪明,等.常见镰刀菌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3] 张俊忠,陈秀蓉,杨成德,等.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5种镰孢菌的形态鉴定和ITS rDNA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0,30(2):33-37.[14] 杨成德,王振,代万安,等.西藏设施茄子镰孢根腐病病原的分离及鉴定[J].植物保护,2015,41(3):123-126.[15] 冯中红,郝蓉蓉,薛莉,等.菜豆红粉病菌的鉴定及其碳氮源利用能力的测试[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7):1331-1337.[16] 张俊忠.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生态分布及优势真菌的鉴定[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7.。
广西厚皮甜瓜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种质筛选作者:叶云峰,解华云,杜婵娟,李天艳,赵廷昌,杨迪,覃斯华,黄金艳,洪日新,何毅,付岗来源:《中国瓜菜》2022年第04期摘要:根腐病是近年上升为广西地区大棚厚皮甜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明确该病害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获得抗病种质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筛选抗病种质材料。
结果表明,致病菌株的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与前人报道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一致。
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致病菌株与腐皮镰孢菌聚于同一最小分支,据此将广西厚皮甜瓜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
从27份厚皮甜瓜种质材料中,筛选到抗性水平为高抗的材料3份,分别为M87、M102和M125;抗性水平为抗的材料6份,分别为M23、M78、M84、M100、M112和M123。
明确了广西地区的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高抗根腐病的厚皮甜瓜种质资源,为选育抗根腐病的厚皮甜瓜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厚皮甜瓜;根腐病;分离鉴定;腐皮镰孢菌;抗病性中图分类号:S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2)04-027-06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disease resistant germplasm screening of melon root rot in GuangxiYE Yunfeng1, XIE Huayun1, DU Chanjuan2, LI Tianyan1, ZHAO Tingchang3, YANG Di2, QIN Sihua1, HUANG Jinyan1, HONG Rixin1, HE Yi1, FU Gang2(1.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 Guangxi, China; 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Guagnxi, China; 3.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Abstract: Melon root ro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sease in Guangxi in recent year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elon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the pathogenicity was tested, and identific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both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melon germplasm materials were screened for resistance by seedling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ony and conidia of the pathogenic strain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Fusarium solani. The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ased on rDNA-ITS sequence show that the pathogenic strains and F. solani clustered in the same smallest branch. Therefore, the pathogen causing melon root rot in Guangxi was F. solani. Among 27 melon germplasm tested, M87, M102 and M125 showed high resistance level to the pathogen, and M23, M78, M84, M100, M112 and M123 showed resistant level. The pathogen species of melon root rot in Guangxi area was determined, and the resistant melon germplasm were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Our resear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reeding of melon varieties resistant to root rot.Key words: Muskmelon; Root rot;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Fusarium solani; Disease resistance厚皮甜瓜(Cucumis melo L. ssp. melo)是廣西地区重要的园艺作物和经济作物,栽培面积约0.67万hm2,南宁市和北海市为主要种植区,柳州市、来宾市、桂林市等地区也有少量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