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体育制度差异

中西体育制度差异

中西体育制度差异
中西体育制度差异

成功后

将体育视为一种文化,这本身就是体育研究的一大独特视角,它摆脱了以往“以教育观体育”的思维羁束,开辟了多层次、多方位研究体育的先河。中西体育比较研究的不断深化就反映了这一点。

以往对于中西体育差别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文化三层次理论为基本思路,对中西体育的思想理论层面进行比较。

有文认为,中西体育在哲学思想、医学基础、审美观念方面有显著差异。中国传统体育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理论等之中,而西方体育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医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西方体育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传统体育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西方体育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二是对中西体育进行体育性质的整体比较。

如李力研认为以中国传统体育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是哲学体育,其实质是对宇宙的把握;西方体育则是一种物理体育,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展现。

********2 中西体育的趋同********

东方体育和西方体育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互相交往的结果。作为东方体育的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是黄河、长江文明孕育出来的,西方现代体育则是不列巅、美利坚等文化的产物,是古代希腊和意大利罗马体育文化发展的结果。

目前,世界文化在互相开放和交往中日益趋同,中西体育也日渐走向融合。中国传统体育在封建制度中存在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形成相对独立和隔绝的体育文化,封闭性、伦理性、民俗性、宗教性、军事性较强。西方现代体育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存在并发展的,呈现出竞技性、普遍化、个性化、娱乐化等发展趋向。这两种不同时代中产生和发展的体育在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逐渐消除了隔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体育在被动与主动、自觉与不自觉中开始了与西方体育的冲突与交融。

如今,西方的田径、游泳、足球等项目已成为中国体育的主要内容,西方体育中的平等竞争等观念也已日渐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体育(包括中国传统体育)。一部中国近现代体育史,实际上就是中西体育互拒互斥、互渗互融的历史。中国传统武术吸取了西方体育竞赛方式,形成了散手竞技,气功引入了现代科学理论,龙舟、风筝等赋予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这些中国传统项目成为中西皆宜的竞赛和活动方式,它逐渐得到西方人的接受和认可。这表明了中西体育逐步契合的趋势。有研究者指出,以奥林匹克主义为主的西方体育观念“和平与友谊”、“平等地公平地竞争”、“体育为大众”、“重要的在于参与”等逐渐为中国传统体育所吸收。而中国传统体育中的伦理道德观、健康长寿观、自然养生观、形神相关论、动静相关论、人天相关观等构成的整体体育观也被西方体育不同程度地接受;中西体育在运动形式、方法与手段上也不断趋同,西方的摔跤、举重、拳击被中国接受,网球、橄榄球也被引入。

----------------------------------------------------------

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便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它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这些观念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它是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而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

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人们需要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东方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涵着人体生命科学的丰富内容,对指导人类的保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风靡世界的今天,东方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悄然升起。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必然导致新一轮人体生命科学的革命,其最终结果必将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归宿。

-----------------------------------------------------------------

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

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同时,东方体育文化中有价值成分,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

世界体育的发展史表明,世界体育首先产生于东方而不是西方。

在公元前5千年古代的东方就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产生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东方体育,不仅对后来的西方体育,而且对整个世界体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东方体育已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人类社会并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即公元前11—9世纪,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地处南欧的古希腊,罗马都还处在稚气的神话时代,其体育自然也才刚刚起步,经过公元前8—5世纪的创造和发展,西方才形成了不同于东方体育并具有

鲜明西方色彩的体育类型。至此,西方体育才初步形成。世界体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由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体育交相辉映,平行而不同步发展的新阶段。

公元2—10世纪,东方的亚洲和北非的多数国家相继进入封建社会,东方体育在良好的社会条件下继续保持其兴盛发达的状况,并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此时的西方体育,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之同一时期的东方体育远为落后和贫乏。

但是,从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从而使西方体育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西方体育逐渐摆脱落后状态,并从战争和宗教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现象。

以儒家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和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两股不同的文化源流,显然,东西方体育文化必须带有各自核心文化的色彩和特征。同时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逐渐意识到近代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格与体格的具体价值。

2、1 东方体育文化以中国、日本、印度、朝鲜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东方体育,都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条件下,而使他们在古代所形成的兴旺发达的状况在近代未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东方体育进入了一个停滞和哀落的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方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缩小了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上与西方的差距,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文化和科技上的高速发展,使以亚洲诸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西方体育的相互交汇,融合中得到迅速发展。就中国而言,经过世代的传承,擅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形成了以养身健体、道德培养为主要目的,并高度吻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这种文化所锻造的民族性格的体育形态:形成了一个结构稳定,区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体育形态的独立体育文化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相继传入中国,从而使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迁移和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2、2 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十分重视对青年的身体训练,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图在他的身心调和论的教育设计中,规划了各种年龄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首先提出了“三育学说”,即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并强调“健全之精神,富于健全之身体”。第三阶段(十九世纪产生革命后),当时德国体操盛行,与此同时,美国球类运动,法国体育也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举重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这些运动特别强调肌肉锻炼和体格健壮。研究表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和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有关,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19世纪末,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和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同时,西方社会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缺乏运动以及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因而对竭力想摆脱这种状况的西方人来说,东方体育中的许多体育思想和运动方式,对他们来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3、3 能力培养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

东方体育文化强调“内意识”的养生健体能力,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练“外形”而改善人体“内环境”的能力,我们应将这两种不同的能力培养和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身锻炼能力、竞技和竞争能力、自立和应变能力、娱乐消遣能力,还应从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中去探索其内在涵义都更为深刻的内容和实质,能力培养必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的习惯,体现“因才施教,全面育人”的内涵,从而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为培养和塑造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青年一代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比较,探讨了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相互交融和互补是大势所趋,也是促进文化变迁和演进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关键词:体育文化价值选择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精神实质思维方式 引言: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作为人的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相关文化体系。是人类顺应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成果。在所有的体育文化模式中,中西方体育文化模式及其要素众多和组合有机,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组合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讨价值。由于目前世界体育文化逐渐整合,为了更鲜明地阐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将我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比较。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体育的健身价值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同,但是不同的文化所影响的群体他们对健身作用的认识也不同,在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体育对于身体各部分器官、机能锻炼的作用,在激烈的活动中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我国受传统体育思想的影响,注重修生养性,形成了一种对于体育活动健身价值的漠视态度。在健康需要的时候,往往不能转变到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观念上来,将其健身的作用突出表现出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些因素构成了文化的有机体,决定了自我文化的发展类型和主导潮流。无论哪一种体育文化都应该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指导社会实践,当前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关系到今后体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高度重 视。体育竞技意识、体育审美情趣、体育进取精神,这些体育价值观念对于一个人社会心理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文化的发展要在继承自我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借鉴和学习其他文化中优秀和先进的体育文化,把我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选择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会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化、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同古代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健身文化,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西方人注重冒险创新、放荡不羁。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明显,也决定了两种体育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并深入到哲学思想与价值观的核心层面。西方体育文化的竞争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蕴涵的“天人合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必然要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交融、贯通,共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韬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在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辨。 直观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特质,他否定现实世界和个体生命的两极矛盾、冲突、对抗和竞争,强调人的身体于天地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改虚守静,摈除欲念,回归到优化了的心灵世界,即在心灵中内视“气”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在于三点。政党制度不同,政体制度不同以及选举制不同。而中西方经济最大的相同点在于都同为间接民主,西方的代议制与中方的代表制从本质上看都大同小异。 首先政党制度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以英美为代表的两党制,另一种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多党制。而中方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为一党专政,即为一党制。政党制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经济基础不同、代表利益不同和原则不同。政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是适应这种私有制而产生的。我国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尽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从而导致了代表利益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而多党制、两党制则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因此,西方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的政党体制则是从根本上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因此,我国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西方是以主权在民为基本原则,而我国则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原则。 其次政体制度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国家多为共和制。中国政体的运作方式、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西方有三权分立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应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大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西方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上。 最后选举制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选举出代表来组成代议机关和担任国家特定公职人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种组织推荐候选人的作法,存在一定的有利之处,它能够集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广大选民的智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理论上简单地将选举权等同于投票权,将被选举权等同于当选权,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权利形态被忽略,从而使选举活动失去其本来面目,让人感到,似乎选举本身是与选民或代表无关的事情,选民或代表除了被动地给他人投票之外,再无别的作为。西方的选举制度,从候选人的提名和酝酿、正式候选人的确定等等,有关法律都离不开了组织、管理的色彩;对选举制度的核心问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运作和保障,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在选举实践中,很多人甚至干脆将选举活动当成了人事安排活动。选举制度的人事制度化,也使选举往往只有举而没有选,当选者有职而无责,民主也因而失去其本来意义,并使国家面临政治民主虚化的风险。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选举在政治生活中都是举足轻重的。

中国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区别

一、西方多党制的弊端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独大,多党协商。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协商制。与西方国家的区别在于:在西方国家,合法政党之间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平等的参加选举(总统、议会、地方长官),比如美国现在的局面就是两大政党竞选(轮流)执政。 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必须搞清楚为什么我们不能搞西方多党制。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政党制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并不适合所有国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我们如果盲目照抄照搬,必然带来无穷后患。 比如,有人认为,实行多党轮流执政,有利于民主,能更好地反映民意。这个说法是牵强的。其实,西方国家的政党都是代表各个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他们所关心的是各自所代表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从美国来看,共和党的背后,主要有军工、石油、制造等“传统商业”的支持;民主党的背后,则主要有金融、电信、传媒等“新兴商业”的支持。所以美国学者伦德·伯格说:“美国实际上只有一个单独的党,即财主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通过选举交替上台,轮流执政,表面看非常热闹、非常民主,实质上无论谁在台上,实行的政策大同小异,都不会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近年来,西方民众选举热情淡漠,投票率连年下降,就是因为人们逐渐看到了这种“民主游戏”的实质。西方国家虽然实行多党制,但对可能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政党特别是共产党,是严格限制的。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产党管制法》,后又通过了《麦卡锡法》和《蒙特法》,对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严格限制的规定。 比如,有人认为,实行了多党制就能保证政治和社会稳定。这种说法也似是而非。从根本上讲,多党制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它们之间经常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各个政党以夺得或控制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斗争,目的就是搞垮对方,自己上台执政。因此在权力争夺中,往往不择手段,其结果必然是政治动荡、内耗丛生。多党竞争必然要争夺选民,争夺选民首先要“切割”选民,将选民的利益分歧公开化、对立化,从而形成竞争党派各自的政治基础,其结果必然是人为地扩大和深化社会分歧。政党频繁选举、政府频繁更迭,带来的是政局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影响,这种民主只能是一种“泡沫民主”,对国家和人民是极其有害的。 还比如,有人提出,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更有利于防止腐败。实际情况也不是这样。事实上,多党竞选本身就常常被金钱、财团、媒体等影响和操纵,从而成为“富人的游戏”、“钱袋的民主”。这些年来,西方国家竞选费用不断攀升,数目之巨令人咋舌。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选所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2004年美国大选的费用接近40亿美元,2008年更是高达53亿美元。试想,没有大资本集团的资金支持,各党派怎能参与多党竞选的权力角逐呢?所以,竞选的优胜者为回报那些重量级的政治捐款人,当选后就得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西方有些媒体把这种现象称为用金钱“购买权力”,是一种“集团贿选制度”,“民主”往往被卖给了出价高的人,广大人民的民主实际上被排斥在金钱势力之外。由此可见,西方政党政治的真正奥秘是金钱政治,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 在西方国家被证明是弊端丛生的多党制,通过各种方式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更是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冷战结束后,非洲许多部落众多的国家在西方的压力和影响下,宣布实行多党制,结果导致政党林立、竞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陷入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学士论文)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Dietetic Culture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College of Minsheng Henan University May 2011

Acknowledgement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help me to contribute to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Firstly, my deepest gratitude goes first and foremost to Zhu Taiyin , my teacher for his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He has led me through all the stages of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Without his consistent ad illuminating instruction,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reached its present form. Secondly,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all the teachers, who lead me into the world of English. They instructed and helped me a lot in the past four years. Last, owe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riends and my fellow classmates who gave me their help and time in listening to me and helping me work out my problems during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the thesis.

中西文化异同

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方文化古典淡雅,底蕴深厚。从地域的角度上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分类,恰好是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完整概括。那么,这两种文化有何异同之处呢,下面就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异同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二、法制观念的异同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在中国人

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但由此产生的弊端是: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旗帜,造就了今天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不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国,把入侵别国当成了文明的推进,与中国人讲究和平共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餐饮管理的影响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餐饮管理的影响 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2012级旅游管理2班 岳龙 20121386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亦越发频繁。而“吃”作为一种可以拉近彼此距离的交流手段,理应加以重视。“吃的文化”即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交流中不也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就中西饮食文化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及饮食内容三大方面加以比较,展示中西餐饮文化差异,以便更加顺利的进行中西间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餐饮管理 不同的民族及国家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又是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不同民族及国家饮食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促进他们间的文化交流,利于跨文化的交际。而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在对于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及饮食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较和了解这些差异,将会为中西方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依据。 1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1.1“泛食主义”对“食用主义” 在中国,“吃”不仅仅是“吃”,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一事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而“民以食为天”的这种思想,也被很多学者称为“泛食主义”。饮食,在国人心中不止是一种对“胃”与“味”的满足,它亦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精神世界挂钩。例如,以前人们一见面的寒暄语就是“吃了吗?”,可见古来人们都把“吃”或为“吃而准备当作很重要

的事。”小孩出生的时候要办满月酒,成人结婚时要办婚宴,高寿安康时要办寿宴,长辞人世时要办丧礼,诸如此类,中国人的一生都与饮食紧密关。“吃”可以被看做一种传递心理沟通交流和表达礼节的方式。“泛食主义”在汉语i也有充分的体现。易中天先生曾在《闲话中国人》中写道:“如前述把人称为‘口’,吧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做‘拒绝’,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1 可见“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心中及生活中,饮食的重要性。 而在西方人眼中,“吃”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他们更多看中的食物可以提供的营养及那能量。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定律和《美国礼仪事典》都可以看出。需求定律中,认定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其中饮食属于最低的一层。而《美国礼仪事典》曾将各类宴会的目的总结为以下几点: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2可见比起中国的“吃”,西方的吃只是停留在生存交际方面,没有赋予更多样而深远的含义。 1.2“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 中国人受儒道两教长期的影响,追求“仁”“爱”,想要创造的是个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必须是“集体主义”。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亲谊、乡谊、世谊、年谊”之交等,无不打上中国群体文化的烙印。3而在宴饮同时,中国人也喜欢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敬酒聊天,欢声不绝于耳,而且共同享受桌上的菜肴。一片其乐融融之景象。 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个性的发展,他们强调individualism。他们的主导价值观,相对中国的而言,是“个体主义”。他们吃饭的时候,多数是每人各有一小份食物,不是像中国人一样从桌上的大盘里夹菜喝汤,而且一般是和坐在隔壁的人说话,声音较小,不似中国式的满桌交谈。结伴出去吃饭是也是AA制。 1.3“讲排场”对”随意简单” “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加之中国人好面子,就会觉得请客关乎面子问题,讲究排场是必要的。一般正式的宴请时要上七八道大菜,不包括之前的零嘴及收尾时的甜点汤饮在内。菜色越多,品质越好,就越是显示出主人的好客及身份。当然这种情况下,很多食物是吃不完的。其中比较极而有名的例子就是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满汉全席。原为康熙皇帝大寿所举办的筵席包括咸甜苦辣各色菜式,各类山珍海味共一百零八道,可谓加入珍馐,极为奢华,尽显皇家气派。 而西方人没有这样的面子观念。他们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在美国,有时候朋友聚餐会采取大家作贡献的手法,称之为“Potluck”,即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4 即使是在举行party时,也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食物,不提供主食。可见西方人注重的不是食物的丰盛,他们是要借助party或宴请来调节气氛,让客人享受更美好的时候,利于之后的交流。 2宴会礼仪上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中西方的宴会礼仪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以下将主要就餐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的差别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的差别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中国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存在了已有四千多年。因为其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血脉,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作为统治的保障,与千年不断的文化遥相呼应,充满了东方独有的色彩.下面,我以一个刚刚学习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学生的身份,来略谈一下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别。学识尚浅,让境界高的老师们见笑了...... 四千多年前,夏朝正式确立了奴隶制国家。世袭制的产生算不上创举,但它代替了古老的部落首领制,却是我们的一种进步的象征。这时,以贵族和皇族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开始垄断了中国的统治类的权利。大禹治水的下一个故事就是大禹希望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有才能的人,希望国家确立君主禅让制。这是我们中国人最理想的国家制度,充满了中国色彩,而且是中国首创。但是这种想法却没有能实现,君主世袭制,延续了近2000年,成为中国古代王位传承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方古代的王位传承制度并非很早开始流行。根据必修一上的说法,古希腊,尤其是雅典,最早诞生了类似全国人大、国会这样的机构,尽管部分贵族在制度不完善的时候实行专横统治,妄图世袭特权。但在改革后并未出现某些人过分热衷于权利。雅典民主制的逐步完善,直到正式确立,使古代民主制度成为了每个公民的愿望,让无数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奋斗。古代西方并未向古代中国那样,过早的实行奴隶制、封建统治,他们的发展,是从古代的民主到后来的专制,再从专制回到现在西方的民主。 中国古代是由民主制为开始,转为相权的广而大,后由皇帝加强统治,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对人民进行压迫,最终被人民所推翻。而西方古代,则是由理想的民主制为开端,后来发展为国王的权利至高无上,再到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庭、教皇来统治整个欧洲,到最后被渴望自由的人民推翻,中西方古代历史的开始和结束相同,不同在于封建制度的发展过程和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向。以史为鉴,为了巩固和发展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好好学历史吧。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源流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存社会是历史上社会的延续.现存的文化也是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人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都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也必然具有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它是体育文化的源头,体育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相反,它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组成。由于交通较为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在其近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外受西方近代民主的熏陶,内受移民民族精神的影响,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杂交特征。所以,在其不太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较好的民族传统,这或许是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社会存在着长达数千年的高度封建专制统治,这种传统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在这种高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中,君主决定一切,拥有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利,臣民在君主面前只能绝对服从,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民主权利。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长期压制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奴性文化,使得人们的创造活力、进取精神,严重受到了束缚。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缺少民主制的历史,却有太多专制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转动,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德、礼”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民主传统产生出来的是个性、权利和自由这些特质的话,那么,专制文化遗留给今天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服从。我们今天的体育中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讲究整体和秩序,无不折射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权威和服从的传统观念,其中的整体主义尤其压抑人们个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体育为什么常常凸现这些东西的历史原因。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中西方文化各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性也形象的显示了两者的差异。源于爱琴海的古罗马、古希腊的海域文化其背景是众城邦小国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丁当时人们重视体力、技巧等在战争中实用的身体条件的观念。在中国,由于中原地域平坦广阔,江南鱼米丰富,十分适宜农业发展,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华夏民族“和”的思想内核。虽然边境有少数民族的侵袭,但中原大地大多处于和平状态。人们缺乏竞争环境,重文轻武。所以形成了以和谐养生为特色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随着美国的崛起。尤其是他们在“西部拓荒”时期形成的拓荒精神、自我价值观使西方体育文化的以极大的完善和空前的发展。中国在建国以后经过曲折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又重新用“扬弃”的态度复兴了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单就作为世界文化主体的东西方文化而言,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了解中西方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于理解中西体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三面与邻国接壤,一面临海。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无法自由通行的巨大海洋,可以说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极不便利。与西方早期文明的发展环境相比,既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在古代更多地体现出幸运的一面。从其封闭的内部看,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环境,这就促使人们只能向内陆和腹地寻求发展的空间,无需与自然做太艰苦的抗争,便可获得自足的生活,人们也希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于是,农耕便成了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长期以农业生产为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与农民阶级构成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中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还是有区别的。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制度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而西欧实行的是土地领主所有制,这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土地关系上的区别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土地制度上的差异,才导致中国的封建社会始终以统一或局部统一为主导,而西欧自法兰克王国分裂后再也没统一过。 第二,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地方军队也由中央控制,地方官无法私自招募、调动军队。而西欧的贵族诸侯在自己领地拥有行政、财政、军事等所有权力。可以招募私军,爵位也是世袭继承,可以自行指定继承人。除了要承担对中央的纳税等有限的义务以外,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 第三,贵族的地位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的贵族领地很小甚至完全没有领地,往往集中在中央,享受尊荣和富贵,大部分时候无法对政治产生太大影响。某些特殊时期出现过“七国之乱”之类的地方贵族对中央王朝的叛乱也很快被平定。所以中国的皇帝绝大多数时候都保持了对贵族的绝对优势。可以说,贵族是依附于君主而存在,中央政权灭亡了,前朝的贵族往往就烟消云散了。 但西欧不同,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和贵族之间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君主是贵族的代表,必须维护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君主对贵族缺乏绝对的控制力。在贵族的领地,君主的命令和法律往往无法直接起效,而要经过贵族的认可才行。因为君主是依靠贵族而存在,如果君主无法维护贵族利益,他的地位就非常危险,甚至会被贵族联合起来推翻。 第四,君主的产生和继承不同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王朝的更迭主要不是以血统来决定的,而是武力。改朝换代往往是某个杰出的英雄造反推翻前朝建立新朝。然后君主的继承往往是在直系后代中传承的。而西欧的封建社会,君主的

中西方体育文化与足球文化差异浅析

中西方体育文化与足球文化差异浅析 杨小龙 (厦门市洪塘中学361100) 摘要:中国足球历来讲究整体的配合,追求整体实力的提高,欠缺那些有某些专门技巧的球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足球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提倡个人能力的培养也影响到了球员创造能力的发挥,使中国球员缺乏张扬的个性。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足球受传统中国文化思想影响的不利面。 关键词:中西方;足球文化;差异 一体育文化与足球文化 体育文化是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足球运动既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游戏,又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个运动项目,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称之为足球文化。足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亚文化,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种种有趣故事,给人以启示和鼓舞,使人增智和受到教育;足球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融人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身身运动规律和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与能力;足球文化以独特的活动形式最形象地展示人体优美形态和心灵气质,和谐地反映人类对现代社会文明生活的创新、完善和追求。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与足球文化比较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儒家“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在“天人合一”思想引导下对于“和谐”、“中庸”、“礼让”的不断追寻,如同在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终极追求一样。在体育运动,在足球运动中同样伴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西方体育文化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文化启蒙运动以及近代工业革命的积淀,逐步形成了以竞技性、功利性、娱乐性为基本模式,以更快、更高、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两个主要类型,受大文化背景的影响,虽然足球运动具有超越国界、地域的世界性的特征,但由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迥异,导致中外足球文化的内涵也各有不同之处。差异主要表现为: 1 “修德养性”与“斗争”的差异 儒家文化主张“礼之用,和为贵”。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均以“偃武修文”、“修德养性”为第一要务,从来不谈论强身健体的问题。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以中为度,以和为结,主“静”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强调“不争”、“中和”。竞赛的首要任务不是突运动竞赛成绩,而是追求竞争中实现道德的培养与升华,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教学大纲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开课学期: 学时:40学时学分: 教学方式:专题讲授、集中讨论开课单位:经济与政法学院 一、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政治学及其相关专业必修课。它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为内容,着重分析当代中西方国家代议制度、行政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各类政治制度的共性和个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具体特点和运行机制有进一步的、更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从而对我国具体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内容、基本环节形成理性和科学的认识。 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考核方式:专题讨论+学术论文。 二、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内容众多,教学时数有限(4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将依据政治学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支柱性内容择其重点组织教学内容。 第一讲绪论 本讲从总体上介绍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发展、意义作用和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作用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政治制度的概念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政治制度(1学时) 1、中外学界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2、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对中外政治制度进行比较(1学时) 1、制度比较擦亮政治的眼睛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山之石,为我所用 三、怎样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2学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二讲代议制度比较 本讲主要介绍了代议制度的一般理论,中西方代议制度在组织结构、功能效应方面的异同点,代议制度比较对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迪作用。 教学时数:10学时。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中西代议制度组织结构比较,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 教学难点: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中西代议制度比较的启迪作用。 主要内容: 一、代议制度基本理论概述(2学时) 1、代议制度及其相关范畴 2、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 3、代议制度的基本功能 4、代议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中西代议制度组织结构比较(2学时) (一)、共同点 1、在议员或代表产生方式上,都有各自认可的条件、按一定法律程序经选举产生,并按一定选民比例加基本数分配议员或代表的名额,而且都是届期制。 2、在议员或代表的权利与义务上,都有提案权、讨论表决权、咨询权、言论免责权、人身自由保护权,承担向选民或人民负责的义务。 3、在内部组织结构上,都有一个负责召集和主持会议的指导机构,有一个大会负责组织和领导会务服务工作的秘书长,有协助审议的各种委员会和工作机构。 (二)、不同点 1、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履行职责的方式不一样。 2、在内部组织结构上,资本主义议会设置议长和议会党团,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设置常设机关,这是各自独存的。 3、在权力结构方面,资本主义议会只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而社会主义人民代表机关不仅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而且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关。 4、在组织活动原则上,资本主义议会制是“分权制衡”,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是“议行合一”(或民主集中制)。 三、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2学时)

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以显示出中国的优越性

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的具体国情。离开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生搬硬套某国的政治发展经验或政党模式而建立起来的政党制度注定是没有活力或没有前途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深厚土壤,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争取民主自由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光辉实践,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长期以来,这一制度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凝聚力量的显著功能,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评判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要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坚强领导,保证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总体部署;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献计出力。这样的制度设计,实现了目标方向一致性和组织形式多样性的统一、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统一、富有

效率与充满活力的统一。这一制度,能够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形成统一意志,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共十六大以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许多重大意见建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团结合作的鲜明特色,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资源整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我国政治制度具有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法长期执政;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依法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党外人士l8万多人,各级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35万多人,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在工作中享有充分的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奋斗目标下,中国共产党与各

大学本科 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s Abstract Die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in the life of mankind, and even in the existence or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s are different in concept, target, pattern, attribution and nature. We study these differences and then find out the points that can be digest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ommunication abou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aiwan Professor Zhang Qijun said, “The old saying, 'Eat, drink, man, woman who wishes greatly'. For such a standard fair, western culture (in particular,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can be said to be male and female culture. But the Chinese culture can be said to be a dietary culture. "As the reason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western lives tend to men and women, but because of the narrow gender relations, Chinese people are dumping guidance on life in the restaurants. Thus the diet is rich in culture. Food culture in the west is not developed enough, but this underdevelopment itself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culture, so it is still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dietary cul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s, we can comprehend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west. And we can also improve and create the culture of China. Key Words dietary culture; cultural tradition; differences 摘要 饮食是人类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可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找出可以融会贯通 的地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台湾张起钧教授说过“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这样的标准而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可说是一种饮食文化。”由于文化传统的缘故,西方人的人生倾向男女关系,而中国人由于对男女关 系的褊狭,把人生精力倾泄导向于饮食。由此赋予饮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饮食文化在西方不够发达,但这种不发达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所以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仍 有意义。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时能对中国文化进行改善与创新。 关键词 饮食文化;文化传统;差异 Introduction

英法两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异同

历史学院10级人文教育1006340105 刘晓露 浅谈英法两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异同 一|、英法两国之间封建制度发展的大致过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主要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上把握两国封建制度发展的过程。 英国:一方面,从政治上来看:历史上的英国是一个政治上割据战争不断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封建程度的加强。13世纪,英王威廉及其以后的统治者不断强化王权,如设御前会议,组建中央法庭等。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英国城市经济发展很明显,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政治作用日渐重要。也正是这样,上层建筑开始不能适应经济基础了,具体来说,由于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阶层,包括市民,中小地主,富农等组成的新生阶层力量,从此国内阶级关系变得复杂,斗争趋势日趋一体化。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市民、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支持国王,维护其统一,大领主则力图维护其割据,反对王权加强。在此情况下,英国出现了议会君主制。随后,无地主约翰在与法国腓力二世即教皇的斗争中,不仅触犯了大贵族,而且也损害了中小贵族、市民和富裕农民的利益,引起了武装斗争,爆发了自由大宪章运动,英王承认法律高于君主。1263年,英国发生了内战,孟福尔控制了英国,召开了国会,至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议会君主制正式成立。 法国:一、在卡佩王朝时期,法国城市为了自身发展,经常用金钱支持国王,国王则帮助城市从领主的控制下获得自治权。二、为了加强王权,1202年,法王腓力二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行政、司法、军事以及货币等诸多方面,这些改革使领主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大大加强了王权。三、到了腓力四世时期,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准着法国封建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议会君主制阶段。由此可看出,法国封建政治在与商品经济的PK中还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二、两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异同点 相同点:历史背景相似,都是由于商品积经济的发展,在新兴贵族和旧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中逐渐发展形成的。 不同点: 首先,历史背景发展相似之中而有差别,主要是英法两国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我们知道英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强于法国,由此在两国,阶级力量对比是不同的。在英国,形成了市民,中小贵族和富裕农民组成的新阶层,他们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国王走妥协的道路,以改良方式建立起议会君主制。需要指出的是,新生阶级敢同封建旧势力叫板不是历史的偶然,不是说突然出现了一个像约翰王那样爱妥协的人,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力量对比悬殊的必然结果。而在法国,封建势力发展强大,王权高度集中,对被统治阶级采取高压政策,故民众无法令其采取像英国一样的妥协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