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第二节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第二节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第二节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第二节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一、现代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它涉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与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对幼儿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儿童观的发展水平对幼儿教育实践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

(一)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人格

每个儿童都有固有的生命权,并不为成人或家庭私有,更不能被其随意处置。儿童自出生起就有获得姓名、国籍的权利,以及尽可能知道谁是其父母并应得到其父母或其他养护人的照料的权利。儿童与成人同样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的权利。每个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教育机会均等,儿童的这些权益都要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尊重与保护。

(二)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幼儿发展的各种需要

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完整儿童是指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其发展是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体性的发展。成人及社会应承认儿童所具有的各种发展需要,并尽可能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仅保证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参加文化、艺术、娱乐和休息活动的机会,使其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要避免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三)每个儿童发展上都有其个性特点

儿童发展中共性与个性共存,儿童个性发展,有些特征与共性一致,有些特征在发展速度上会超前或滞后于共性;此外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龄儿童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是创造性的前提。

(四)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生化学、脑神经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发现,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通过对本世纪前半期多种儿童智力发展的纵向追踪材料和系统测验的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假定17岁时智力发展的水平为100,那么4岁前已经发展到50,到8岁时发展到80,剩下的20是8—17岁发展的。实验研究还发现,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的敏感期。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儿童的巨大潜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变了长期以来忽视儿童,认为儿童“无知无能”的传统观念。“儿童至上”的新观念就是建立在对儿童特质和潜能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儿童早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可逆性,要求对儿童应该是绝对优先。虽然“总会有一些比儿童的事情更紧急,但却永远不会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它更重要。”

(五)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传统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认为儿童的发展要么由先天遗传素质决定,要么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完全忽视了儿童作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儿童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作用的。每个儿童年都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他们总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加以选择,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具有创造力。客观环境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同时,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总是在改变外界的事物,如儿童在游戏中总是通

过自己的动作改变玩具的状态;儿童自身气质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也在影响周围人的心理和态度。有的研究表明,婴儿的微笑引起成人的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所以爱笑的婴儿更可能引起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儿童自身的行为特征会引起父母对他们的不同态度,父母不同的态度又会对儿童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看来,儿童的发展并不是某一因素单独起作用的结果,而是生物的、社会性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儿童是外部世界的探索者,是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使儿童得到真正的发展。

(六)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都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涨,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孩同男孩一样享有人的一切权益,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每一个儿童都享有该公约所载的一切权利,不因儿童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见解等而有任何差别。尽管如此,妇女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要真正地实现妇女地位的提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努力。但人们已经认识到,提高妇女地位并使她们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培训等,是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宝贵贡献。

二、发展观

(一)幼儿的发展是其个体因素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1.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前者主要指遗传素质。后者指出生以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的身心两方面的特征。遗传素质是影响人发展的既定的、潜在的因素,亦即它是难以改变的个体发展的某种可能性,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遗传素质决定着人发展的某些方面,如人的形态特征、外貌、身高、肤色等;人的神经系统类型、某些气质特征以及低级生理、心理机能等受遗传的影响也是比较强的;遗传因素还控制着人体各器官系统成熟的时间表,规定着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并影响心理发展的路线。但从人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随着潜在因素逐步地变成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成现实的时机,随着其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逐步增多增强,遗传素质的作用是呈减弱趋势的。否认遗传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错误的,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比如幼儿神经系统的类型差异,可能表现为幼儿的兴奋、抑制能力及反应的灵活程度上的差异,个体成熟的差异也会反映在身心各方面。但是无限夸大遗传这种差异也是错误的,一般来说,正常幼儿遗传素质的差异并不是很大的,对于幼儿的发展也不起决定作用。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幼儿的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尽管都有属于幼儿个体因素,但两者的性质上是不同的。后天因素是幼儿作为发展的主体,带着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是后一阶段又发展的基础。与遗传素质相比,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它是教育应特别关注的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它包括幼儿所在的环境中的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幼儿生活于其中的总体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可分为:作为幼儿生存、发展背景的大环境和幼儿关系密切、直接、影响极大的小环境,即幼儿的家庭、幼儿园和所在的社区。环境因素,特别是来自家庭、幼儿园的影响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影响表现在:它决定了幼儿遗传素质是否能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并能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现实;在“成熟”面前,它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影响和促进“成熟”;遗传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渗透在儿童的后天因素中,为儿童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制约着后天因素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

环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从纵向来看,环境因素在人生初期

的影响比以后各阶段大,这正是强调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之一;从横向来看,对个体发展各方面影响力大小是不相同的,就是说不同方面的发展对环境的质和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有的研究所表明的,儿童某些方面的发展哪怕在贫乏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实现;如身体的长高、发音器官发展等。而有的方面的发展却要求极为丰富良好的环境条件,否则就不可能发展,如绝对音感、外国语音韵等。因此,教育应瞄准自己的用武之地大显身手,而不必再盲目地在无足轻重之处去浪费资源。

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关系: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因素,两者作用不同,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两者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幼儿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相互地渗透和转化。

2. 幼儿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幼儿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幼儿自身为主体的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互动的过程。从外界的教育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其间存在一个心理学家称之为“刺激的自我化”过程,即幼儿按照自身的内部法则对来自外界的教育影响进行认识、过滤、选择、加工的过程。这是一个在幼儿的内部结构中完成的转化过程。幼儿积极主动地作用、反映和理解客观现实,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主动建构和非简单的复制,使自己的内部结构发生质变,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因此,注意到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1)教育不等于发展。那种认为“只要进行了教育,幼儿就一定得到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固定的必然联系的观点,显然是不符合业已揭示的儿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事实。幼儿园所实施的教育,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性,不考虑幼儿的内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凑效。

(2)教育能够影响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决定着外部教育影响的程度和效果的幼儿内部结构,不是一个单纯地源于个体内部与外界无关、不可捉摸的“黑盒子”,而是内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与幼儿个体素质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并在其影响下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结构。藉助“内化”的机制,外界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幼儿内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既成的发展结果加入到对后来外部影响的选择、处理中去,从而使幼儿的这一内部过程成为外部教育影响可能间接地、部分地控制的过程。因此,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途径是:“依据关于发展的知识,巧妙地唤起自我运动,有意识地引导发展的过程。”, “教育者越是深刻地认识这些儿童的生活的发展现象之实际性质,越能巧妙地把这种认识应用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之中,教育的可能性就越大。”(《现代教学论发展》:科斯鸠克,1956)。

另外,由于幼儿阶段个体发展对环境因素的依附趋向较大,幼儿阶段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很低,个体对自身的发展尚不可能进行自觉、有意识的控制,这种巨大的可塑性使幼儿期的教育比以后任何阶段更能发挥强有力的影响。依据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是能够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发展过程的。

(3)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由于个体因素的差异,主要是后天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会使其认识方式、个性、行为方式等互不相同,即反映外部世界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行为也带上主体个人的特征,从而不同的幼儿(或同一个幼儿所在不同时期)对相同环境的认识、选择、作用方式、反应方式等也会各不相同。即是说,每个幼儿眼中的世界都是带着个人色彩的独特的世界,每个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环境的“个性化涵义”。正因为此,相同环境中幼儿个体的发展应是千姿百态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是与幼儿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二)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

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从认知发生学的观点来看,如皮亚杰在其著作《发生认识论》中所指出的,人对外界的认

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出生婴儿分不清主体和客体,只有自发的动作。偶然一次他的动作对物体发生了影响(如手无意识地碰到悬挂的铃铛,铃铛响了)他才开始发现自己的存在。

若干次这样的活动经验,婴儿就逐步发展了自己的自我意识,逐步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尔后,借助这种主客体之间、以一种混沌的未分化的状态为开端的、连续不断的构造活动,儿童就越来越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另外,从活动自身的特点来分析,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活动主体和作为活动客体的对象,包括活动的工具。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等重要特征。因此,它能够将存在于内部的儿童的个体因素和存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连接起来,这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必要前提。当幼儿进行活动时,他作为活动的主体,凭借着自身现有的条件,主动地作用于活动的对象(如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或物),同时对来自客体的信息有选择地接受和反映,建构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体系。

与此同时,客体以自身具备的性质、特征,社会的、阶级的属性等向主体投射信息、发出刺激,或者制约主体的活动,从而影响主体的心理反映,从而影响主体的发展。这样,活动就成了幼儿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联接的桥梁。两大因素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相互作用,使幼儿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没有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 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种。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是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无论哪种活动都具备共同的特征: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内部和外部的活动实际上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渗透在其外部实践活动中,外部实践活动既受其生理、心理活动的支配和影响,又是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内部外部活动是并存的且可相互转化的。

(1)幼儿的生理活动

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其机体的发展需要以适应外界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活动。生理活动与其它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活动过程一般不会被活动主体意识到,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外界能看到的仅是活动结果——身体的成长变化。生理活动是人不可推卸的“内部工作”,这是一种与外部工作完全不同的工作。人可以通过利用工具和他人的劳动来免除自己的“外部工作”,而这一“内部工作”却是生命本身强加给人的,必须由每个人自己完成,不能由任何人替代。幼儿的生命活动除上述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那就是:十分柔弱稚嫩的机体担负着异常艰巨的生长发育“任务”。幼儿从外部环境获得机体生长的一切必要条件,然后由自己来完成这项不可逃避的、困难的“内部工作”。蒙台梭利称之为“儿童的工作”。她说,当儿童休息时,他只是停止了他的“外部工作”,实际上儿童并没有休息,而是在从事神秘的“自我形成”的内部工作,从事人的造就这一伟大工作。当幼儿进行这一艰巨的生理工作时,作为家长、教师的成人,如果看不到他们正在进行的内部工作,不能给他们以科学、合理的支持的话,是何等的失职!由此不难理解,“保教合一”为什么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2)幼儿的心理活动

幼儿的心理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需要,与外界积极的进行相互作用的需要的内部活动。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幼儿在反映外部世界的同时构建着自己的内部世界,将外部的、物质的对象转化为内部的表象和初级的概念,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以及言语等等。

幼儿的心理活动与其生理活动的相同之处是,它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巨的“儿童的工作”。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同时,他们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作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学习语言,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蒙台梭利曾以生动的比喻唤起成人重视幼儿面临的困难。她说,当一个移民新到一个国家,不了解该国的环境,不了解它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秩序,又全然不懂该国的语言

时,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多么大的适应工作!但这是他必须自己去完成的。再看看幼儿的情况,这个来到新世界的移民,是如此弱小,但却必须在其机体和心理都没有充分发育之前,在一个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要使自己适应如此复杂的世界,他会怎么样呢?显然今天的幼儿园教育也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不同之处是:它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特别是作为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认识活动,幼儿处理外部信息的方式、思维习惯、速度等等都表现出个体差异。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由于其前运算的行动特性,使这一内部活动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处理数理信息时常伴有手的动作或出声言语等。

以上两种幼儿内部活动不是彼此分离而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在幼儿内部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生理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残疾、疾病常常带来幼儿心理问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良好的性格、情绪极有利于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只有身心两方面的活动都处于正常状态,幼儿才能积极从事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

(3)幼儿的实践活动

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

按照活动对象的特征,可以将幼儿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实际物体为对象的实物操作活动;二是以人为对象的人际交往活动。两类活动各具不同的发展价值。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在游戏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进行。

①实物操作活动

这类活动是幼儿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的动作,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如建筑游戏、玩沙、玩水、手工制作等都属于这类活动。

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幼儿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自身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但它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当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物体的形状,把一块粘土捏成圆的或扁的、把积木搭成这样那样的东西时,他亲自看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享受到作为一个行动主体操作客观物体的欢乐,这一些有利于幼儿发展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其主体能动性,这是作为“人”的发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

B.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认知能力,特别是其核心的思维能力。从认知发生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外部动作是人的内部认识发展的起点,儿童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其内部思维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幼儿的思维由于尚未与实物操作动作完全分化,因此“为了进行思维,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需要他们面前有容易处理的客体”(皮亚杰),实物操作活动正是为了儿童的思维准备这样的客体。在与客体反复不断、自动扩大的相互作用循环中,幼儿的思维由外部的物质的阶段向内部的智力的阶段转化,形成和发展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无数次作用于物体的经验使幼儿在头脑中把自己的动作和来自物体的反馈信息联系起来,逐步体会到:什么动作对什么物体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哪些动作能引起同一种结果,哪些结果又能由同一种动作引起等,这正是建立感知水平的因果关系结构的基础;对什么物体采取什么动作,哪些动作最适合哪种物体,为达到目的应什么动作在前,什么动作在后等等,这些动作间的联系和顺序的经验内化为幼儿数理逻辑结构的最初形式。这些前语言智力对幼儿以后的思维、语言、社会性发展等都具有巨大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实物操作活动绝不是排斥语言,

而是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研究表明,幼儿从外部操作动作转化到内部心理结构需要经过“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阶段”。常见幼儿操作时自言自语,以“有声思维”指引和调节工作,甚至确定动作的目的,使动作有明确的指向性。尔后,语言帮助幼儿把动作操作转化到头脑中进行, “有声思维”变成“无声思维”,幼儿的思维就形成了。因此可以说,幼儿的思维是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借助语言发展起来的。没有语言参与的操作活动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而没有实际操作作为基础的语言讲解也无益于幼儿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构。

C.幼儿的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如上所述,实物操作活动是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基础,而认识能力总是和认识的内容不可分割的。即是说,实物操作活动在孕育和产生幼儿认知结构的同时,也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源泉。皮亚杰把知识分为三类: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数理逻辑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其习得的方法各异。前两类知识通过来自人或物的反馈形成,第三种知识则依赖于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动作以及动作间的相互协调,而不存在于物体本身。比如数概念知识就属于这一类,世界上不存在数字“2”这种东西,它表示的是物体间的一种关系。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获得这三类知识,特别是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缺乏经验,很难仅凭视觉或抽象思考来认识事物,也很难仅听成人的言语讲解来理解事物间的规律和联系。只有通过各种操作性活动和游戏,幼儿从同伴和物体所传递的信息中,比较容易学习交往的规则、待人接物的方法,从自己的肌肉运动感觉中,了解物体的性质、特征、用途,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等等。如要幼儿了解几何形体的知识,仅让幼儿看看模型,或仅由成人告诉他们什么形体有什么特点,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即使幼儿会说“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的名称,也并不等于他们真的理解了概念的内容。常见幼儿把“圆形”和“球体”混淆就是例证。只有让幼儿动手去的摸、摆弄,反复地观察、比较、操作,才能获得关于这些形体的知识。当其反复地用手沿着形体的轮廓移动时,一种特殊的肌肉感受会刺激他们去使用“立体直觉”——触觉和运动觉相结合的形状知觉来感知形体的外形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反复地摆弄还能使幼儿发现除形状之外的隐性的特性,比如说球体可向任何方向滚动,而圆柱体只能向一个方向滚动,圆锥体只能绕着自身转动等等。这些经验储存多了,幼儿就能掌握这些形体的特性和规律。只有以这些经验为基础, “球体”、“圆柱体”等名称对幼儿才真正具有意义,才真正成为几何形体的符号,而不是幼儿跟着老师鹦鹉学舌的无意义的词。

②人际交往活动

这类活动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每天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其间的交往活动丰富而多样,对幼儿身心发展有重大价值,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幼儿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幼儿在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逐步发展个性和社会适应性,为成为未来合格的社会成员打好基础的过程。幼儿期社会性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个体的对人关系,即形成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等的正确态度和建立良好的关系;二是帮助幼儿理解、适应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行为规范等,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有关的知识、技能等。不难看到,这两方面的内容都与人交往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认为,儿童发展的主要原因乃是凭借儿童同成人“交往”,从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成就,然后把它作为个人的资产而“再现”的,这种“再现”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每个个体“发展”的存在。具体来看,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

A.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在家庭或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家长、其他幼儿等结成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幼儿的社会角色也随之更替着做儿子(女儿)、学生、做同伴等。这种变化使幼儿初步认识社会角色的多重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相互关系,了解各种角色相应的责任、态度、行为准则,逐步学会在

与人交往时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样,在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使幼儿发展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意识,并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

B.是幼儿的重要信息源:幼儿的社会知识是通过与人交往获得的。社会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过滤再传递给幼儿,社会文化、道德、约定俗成的规则、标准等,都需要成人的讲解和传授,即使是幼儿的实物操作活动,成人适时、适当的指导对幼儿经验的拓深与扩展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幼儿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也是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二、三十个幼儿在一起,带来了二、三十个家庭的不同经验,幼儿相互交谈所见所闻,相互比较模仿,游戏中相互启发影响,能获得大量的社会知识。

C.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家庭、幼儿园是幼儿的小社会,幼儿在集中既实实在在地生活,又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作情感的、知识技能的、态度的准备,为一生的生活打下基础。比如在幼儿园中与教师、幼儿交往的愉快体验,在交往中习得的合作、解决冲突、语言交流、相互沟通等经验和技能,不仅能使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而且将使今后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受益无穷。幼儿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完成父母给予的任务,在幼儿园里积极参加与集体的活动、关心帮助别人,由此形成的初步责任感、独立性、主动参与精神、助人为乐精神以及劳动技能,正是今后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良好素质。

三、幼儿教育的新观念

(一)确立目标观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核心思想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它不仅对教育者提出了基本要求,也为幼教改革指明了方向,将《规程》转化为教育实践,是幼教工作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此任务,就应树立坚定的目标意识,落实教育发展目标。

幼儿教育目标,是社会对人才需求与幼儿发展需要的结合,是对幼儿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往由于目标意识十分淡薄,只认教材内容,因而导致“教育活动无目标”、“教师心中无幼儿”,或“内容在前,目标在后”的现象。尽管工作十分艰辛,而收效甚微,不能更好地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

实践表明,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幼儿园全部教育工作的灵魂。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形式与方法的选择均应以目标为依据,并通过实施教育方案,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在引导教师树立目标意识的同时,必须把目标确定作为幼儿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目标体系的健全,开展以目标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为此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手段,克服以往教育工作中,从单纯技术观点出发,忽视教育目标的现象。

(二)确立发展观念,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促进幼儿发展,不仅是幼儿教育的出发点,也使幼儿教育的归宿;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体现在心理机能和内在素质的成长。幼儿发展具有相似的年龄特点与规律,又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与个体差异。为此,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的发展上,即应遵循“观察先行,目标分定”的原则,从观察研究幼儿入手,了解每个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确定略高于现有水平的目标,通过相应的教育对策和依据幼儿基本的身心特征,制定整个教育方案;依据幼儿的个体特点,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以做到因人施教,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层次上获得顺利的发展,克服以往教育工作中过于强调群体发展,忽视幼儿个性发展的现象。

(三)确立活动观念,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幼儿是自己发展的主体,幼儿的发展依赖于自身的活动。活动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桥梁,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基本途径,没有主动活动就没有发展。因此,应不断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保证幼儿主动活动的条件,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交往、表现的机会、给每

个幼儿开辟充分操作、尝试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创造轻松自然的师生关系与活动气氛,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幼儿动手、动脑为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直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主动地得到发展。克服以往教育工作中,把幼儿当“容器”,忽视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现象。

(四)确立环境育人观念,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当代幼儿教育经验表明。所谓“早期教育”并不意味着从三岁起儿童就只坐在课堂里上课,而是使幼儿的感情、智力、道德感等自然得到发展,特别强调接触社会和创造良好环境。为此,各国都很重视把幼儿园室内室外环境布置得丰富多彩,让幼儿明了在他们周围就有许多需要认识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和联想,使之有机会去探索、发现;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给幼儿以美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促进其和谐地发展。同时,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认为,幼儿的发展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求改变以往教育工作中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情境教育的现象。

(五)确立保教结合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实行保教结合具有特殊价值。这一根本问题的提出:

1. 依据幼儿个体自身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即指幼儿的生理、心理等各种机能之间的彼此储存、互不干扰、协调统一。因为幼儿身体机能上的任何障碍都有可能阻碍幼儿心理或者精神上的发展。心理和精神的异常,又常敏感地导致生长发育的迟缓和身体隐患疾病的发生。幼儿生理机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器官系统有不同的发展时速,相应的具体行为表现也会各异。

2. 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制约与影响,构成幼儿个体的整体特征,幼儿的日常表现,正是这种整体特征的体现。整体特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和谐程度,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是否达到协调的地步。如果各个要素的发展呈现相融或相促的趋势关系,就可能加快发展,提高整体特征的质量、各要素的关系相抵或相背,不仅无法发挥固有的各自潜力,甚至可能抹杀幼儿身上的某些优秀特征,导致整体发展质量的下降。

在幼儿的整体教育中,保育和教育两方面都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作用。在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机能方面,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保育对影响幼儿身体和健康机能的发展起作用,教育则着重对幼儿心理和行为机能的发展起作用。可见,幼儿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必须保教两者融成一体,将卫生保健与卫生教育,精神卫生与心理教育,以及体、智、德、美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保教形式上的沟通,而且要达到保教实质上的统一,这是促进幼儿各种机能完整协调与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观

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是进行幼儿保教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以下是本人对正确幼儿教育观的理解: 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是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但我们并不能把幼儿园生活简单的看做是小学生活的提前彩排。现在出现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是让幼儿提前进入识字、计算、拼音等小学课程的学习,这是一种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做法,是有损幼儿长远发展的。因为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身心发展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发展的损失将难以弥补。 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重点是发展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关爱他人、乐群宜人的品质,这些是幼儿人生开端的必要准备,使幼儿受益终生。 二、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支持幼儿自主性的活动形式,重视游戏的作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强化训练不是教育,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好的教育让孩子有继续生长的愿望。我们应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游戏中,赋予孩子权利和责任,

鼓励孩子呈现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引领孩子共同探索,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在需要时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提示,提供一些帮助。 三、实施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体差异。 儿童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幼儿教育要全面促进这一动态过程方方面面的发展,而不可顾此失彼、重教轻育、重智轻德或忽视其中一方面的教育。当然,由于儿童先天遗传素质或个人潜能所致,可因人而异的实施有所侧重的的教育,即在均衡中突出重点,而不是机械的“一碗水端平”。 四、实施动态评估,纵向评价每个幼儿。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横向评价幼儿发展的优劣。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发展水平上都有所进步。 五、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教育要想取得积极的、巩固的教育成效,就必须取得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吸收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对儿童进行共同教育,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

第四章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制定原则,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精神,真正体会幼儿园教育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理念。 教学时数: 主要采用讲授、见习、讨论、体会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建议教学时数为10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全面实施幼儿园教育任务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考核要点: 领会运用:结合对幼儿园的调查,分析幼儿教育的任务;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写出单元目标计划。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目标的社会取向 现代学前教育机构不仅肩负着保育的任务,而且要本着为家长服务和教育幼儿的双重工作。它所起的社会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前教育机构在幼儿人格与所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卓越的作用。 2、学前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层面,是使幼儿为接受下一阶段的义务教育而进行社会准备。 (二)目标的教育取向 幼儿期的教育包括特定社会与成人按照其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现状,为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国家与社会来进行统一而全面的协同活动。 学前教育必须致力于提供连接幼儿与自然界及人类世界的一切种类的交流。

1.专供幼儿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与游戏,都可以促进幼儿的感觉与运动器官得到发育和增强。 2、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与其生活环境、抚养者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3、学前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为了让幼儿接受来自环境的信息,而且还要向幼儿教授如何使用交流手段的方法 (1)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的身体器官,这是幼儿本身具有的最简单、最方便而且最完整的表达工具。 (2)我们除了考虑幼儿利用运动身体及绘画来进行表达之外,还可考虑利用声音及语言来进行表达。 (三)目标的发展取向 这一目标即关于幼儿个人本身的目标。 在幼儿期,轻微的缺陷和不良刺激的影响可以很快得到矫正与恢复。因而,所有学前教师应充分认识及时发现幼儿缺陷并进行简单康复与矫正教育的必要性,这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与幼儿园教育 机构外教育 教育系统——幼儿教育 机构内教育——幼儿园教育 1、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由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 2、各时期对幼儿园教育的阐述 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在“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是幼儿园”,接受“3至7岁的幼儿”入园。 1981年,根据当时我国的教育发展需要,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说明“3至6岁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提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现代幼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现代幼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情况 幼儿在21 世纪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中昀受关注的角色。我 国仍处于人口大国,现如今也迎来了“二胎时代”。未来激烈的就业前景和残酷的生活压力迫使父母们在困惑中不得不在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前途中割舍。我们年轻的父母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们一边要尽昀大努力地满足好、服侍好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一边又对这般过度顺从和溺爱所产生的种种缺点感到束手无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问题也在革新迭代。 二、现代幼儿教育的问题 1.学习方面 孩子们现在几乎都开始提前学习小学里所学的知识,有些家长甚至愿意花重金补习很多科目,比如拼音、算数、英语、围棋等,甚至还有些孩子在外面学习写字。不难看出,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正趋于“低龄化”,承受了过于厚重的物质的关爱,家长连同孩子在以爱的名义下,被社会、学校和自身过高的期望所绑架。而家长也在如此激烈的学习大环境中过分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可能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虽说寓教于乐,但是目前的幼儿园几乎都只注重“教”,而忽略了“乐”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们的重要性。提前进行知识传授的做法往往超越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降低他们日后的学习兴趣。“拔

苗助长”的悲剧正在大规模上演。 2. 娱乐方面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学习上, 因此除了老师开的游戏课 之外,这些孩子的娱乐项目竟然都是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子 平板上的游戏。 我们对这些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对手机、 板上的电子游戏的痴迷感到十分诧异, 可见目前高科技对人们生 活,乃至对低龄儿童的影响。虽然高科技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是 这也使得孩子们的乐趣变少了很多。 甚至网络上一些有消极影响 的东西被孩子看到后, 十分影响孩子的成长。 虽然有些游戏利于 智力的开发、提高学习兴趣、开拓知识眼界,但是这也会使得孩 子的视力下降或者是不爱运动, 也可能影响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 正常交流交往, 甚至思想上的过度早熟, 成为“小大人”而失去 了属于自己的童真和可爱,笔者认为这是弊大于利的。 3. 日常方面 家长往往用“保姆式”的教子方式来帮助、 保护孩子。 由于 家长的溺爱,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或者 家长赶时间,来不及等孩子慢吞吞地做完事情,就全部包办了。 因此,这些行为就会促使孩子养成在家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 从小懒于动手, 依赖父母太重, 自己能做的事也推给父母或他人 去做,双手得不到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那他的智力发展肯定 会受影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但会影响智力发展, 而且会影响其他非智力的发展。 比如性格、 习惯、独立性等方面, 做父母的不可不慎,以免好心不得好报。”( 1) ”若 孩子现在就开始坐享其成, 日后也不会自食其力。 一个人如果

我的幼儿教育观

我的幼儿教育观 【摘要】: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幼儿教育的确存在小学化倾向,面对3-6岁的孩子,我们让他们学的多,算的多,写的多,给他们的作业多,任务多,课业负担明显过重。可以说我们的要求过严,目标过高,且有点急于求成。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心态放平和一些,要以快乐为基点,以幼儿健康成长为目标,减少一些任务,避免过多的写算,从孩子的习惯养成、建立自信、增强群体意识、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为他们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能力自信心群体意识习惯养成 今年在我们教育行道里有句话比较流行:“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幼儿化。”看到这句话,我心里很不平静,其中的“幼儿教育小学化”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面对孩子,我们的幼儿教育到底该做些什么一直是我思考与探索的课题。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幼儿教育的确存在小学化倾向,面对3-6岁的孩子,我们让他们学的多,算的多,写的多,给他们的作业多,任务多,课业负担明显过重。可以说我们的要求过严,目标过高,且有点急于求成。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心态放平和一些,要以快乐为基点,以幼儿健康成长为目标,减少一些任务,避免过多的写算,从孩子的习惯养成、建立自信、增强群体意识、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为他们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小班幼儿在语言的连贯性上有了初步的发展, 但说话还时常断断续续.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事物,反复听别人的讲话,从而产生强烈的语言动作的表达欲望,并通过模仿,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为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听”、“看”的思维活动对于“说”所产生的作用,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听”、“看”中学习语言的表达能力。 根据我班实际情况,由于受家庭影响,绝大多数幼儿方言比较严重,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语言不规范。相同年龄幼儿的发音器官发育情况不相同,一些幼儿不会正确发舌面音和舌根音,如把“飞机”读成“飞子”,“洗手”说成“死手”等。能力强的幼儿能口述一件事情,能力一般的幼儿能口述一句至两句完整的话,能力较弱的幼儿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甚至有颠倒句的现象,因此,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1、听说结合,让幼儿在“听”话中学习讲话 幼儿听觉如何,直接关系到学习语言的速度和发展是否准确,只有重视培育幼儿“听”的能力,才能为“说”打好基础。我们利用幼儿爱好游戏的特点,在各种活动中,做到“听”“说”结合,如在“跟我学”“照镜子”等游戏中,让幼儿辨别和发准翘舌音、舌根音。同时根据幼儿常常自言自语这一特点,设置情景,使其能在自我“听”、“说”的反馈中达到练习说话的目的。我们还请家长配合,帮助幼儿购买一些简短的故事磁带和碟片,让幼儿学讲故事,可以复述,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我班还定期开展“故事会”让幼儿展示自我的同时能从同伴的讲述中受益。 2、看说结合,激发幼儿的说话欲望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读后感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程学后感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陈万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时代,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从幼儿开始培养,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只喜欢记忆型的幼儿,喜欢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这样的教学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学习了本课程,我有很多感想,下面就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丰富知识,培养幼儿的好奇意识 好奇、好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也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信自立、思考意识的重要前提。幼儿正处在教育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如:小猫为什么会爬树,天上的太阳为什么在天上不掉下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等等,提不完的怪异想法。家长要深入浅出给予解答,以解除幼儿在头脑中的疑问。为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为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家长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有丰富的知识,鼓励幼儿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要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胆想象,切不可对幼儿的提问敷衍塞责或漫不经心;并鼓励幼儿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不能给幼儿一个错误的解答。甚至于幼儿在游戏中的“破坏”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家长也不应该随意喝斥、制止和嘲讽,视为“不听话”、“好表现”等,而应进行正确引导、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一种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 二、满足好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是人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对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在家庭中就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孩子创造想象,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品作为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材料,让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思维想象。如:餐具盘子是圆形,让孩子观察后说出象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象什么,说的越多越好,同时成人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说,比一比,看谁说得多,不断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利用讲故事,续编故事结尾,启发幼儿去想、去说,并帮助幼儿分析故事是否编得合情合理,以此来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孩子向往大自然,大自然对孩子的陶冶是无以取代的,家长要利用双休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爬山,去观察,千变万化的、千姿百态的绿色山林、清澈小河、奇异的花草和可爱的小动物,样样都会使孩子们感到新奇美妙。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情趣,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树叶的形状,让他们说出树叶象什么?孩子们就会说出自己的多种想象,如:象鸭蛋、象扇子、象蝴蝶等等。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将树叶带回家,粘贴成各种树叶作品装订成册或展示在墙上。这一切都将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多让孩子动手会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家庭中一些家长对孩子常常要规定不许碰这、不许碰那,怕脏、怕乱,结果孩子缩手缩脚,思想僵化。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动起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幼儿还没有达到先有想象后再有行为的水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家庭中可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美工制作小天地。为盛放材料备一个纸盒作为节约箱,并提供丰富的废旧材料,如:孩子吃剩的冰淇淋盒、冰棒、喜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读后感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 读后感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程学后感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陈万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时代,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从幼儿开始培养,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只喜欢记忆型的幼儿,喜欢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这样的教学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学习了本课程,我有很多感想,下面就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丰富知识,培养幼儿的好奇意识 好奇、好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也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信自立、思考意识的重要前提。幼儿正处在教育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如:小猫为什么会爬树,天上的太阳为什么在天上不掉下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等等,提不完的怪异想法。家长要深入浅出给予解答,以解除幼儿在头脑中的疑问。为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为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家长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有丰富的知识,鼓励幼儿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要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胆想象,切不可对幼儿的提问敷衍塞责或漫不经心;并鼓励幼儿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不能给幼儿一个错误的解答。甚至于幼儿在游戏中的“破坏”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家长也不应该随意喝斥、制止和嘲讽,视为“不听话”、“好表现”等,而应进行正确引导、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一种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 二、满足好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是人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对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在家庭中就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孩子创造想象,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品作为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材料,让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思维想象。如:餐具盘子是圆形,让孩子观察后说出象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象什么,说的越多越好,同时成人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说,比一比,看谁说得多,不断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利用讲故事,续编故事结尾,启发幼儿去想、去说,并帮助幼儿分析故事是否编得合情合理,以此来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1、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全身心的为幼儿教育服务,不应该只把教育 当成一项工作,只有当自己完全的热爱这份工作,发现这份工作的乐趣,才能 将正确的心态,正确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 高自我修养,自我学习,丰富自己的眼见。才能更好的引导儿童,使幼儿获得 内容更加饱满丰富。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要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到 儿童个体差异,充分尊重、热爱儿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优组织,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如班级中,总会有个别特别调皮的幼儿,如果一味地批评教育,幼儿不但 不会改正,还会产生厌学心理,觉得老师都不喜欢他,教师首先应仔细观察调 皮儿童的常规生活,观察他的行为习惯,一边纠错指正,同时也要配合鼓励幼儿,相辅相成。同时也要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从家校两方面 入手纠正。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儿 童健康发展。 2、小班主题环境创设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接受能力有限,因此要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生活化,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也可将环 境创设接近家庭生活,使幼儿更加容易进入环境。如可以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在理发店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去理发店的经验,在游戏中运用。如,理发店中的顾客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理发师要学会接待,配合顾客的要求。在游戏中,学会交流想法。 墙面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年龄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 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因此,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幼儿喜欢明快的色彩对比,造型上选择简洁的表现手法,图画造型可爱最能吸引幼儿。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同时,教师也要进入角色,参与活动,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应该做一个参与者,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特点,更好的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现代幼儿教育的原则

中国幼儿教育原则 根据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幼儿教育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尊重和保护幼儿人类社会是幼儿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成员,幼儿享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利。但是,幼儿又是人类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身心柔弱,缺乏独立生活、独立行使自己权利和保护自己的水平,需要成人对他们的生命与基本权利给予保护与尊重。保障儿童生命、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是社会理应承担的基本责任。 儿童保护工作首先是政府行为。中国政府是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中国政府在10年来制定了多项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1996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儿童保护工作也是每一个成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承担着保护子女生命,保障与维护子女生存、发展与受 教育的基本权利的责任。教师肩负着社会的重托和协助社会实现保障幼儿生存与发展权利的责任。 在教育过程中,保障幼儿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对幼儿的尊重为前提。尊重幼儿要求: 尊重幼儿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建立平等民主的与同伴关系,不歧视或忽视任何一个幼儿,不随意处置幼儿或损害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主体性,鼓励与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尊重幼儿的观点与意见,保障幼儿的意见发表权和参与权。③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幼儿抱有同等的期望,注重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展,切实保障每个幼儿发展权的实现。 和谐发展、全面培养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早期阶段的教育,理应为人的终身发转奠定良好的、全面的素质基础。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贯彻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使幼儿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儿童观教育观反思

儿童观教育观反思 我看到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其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幼儿教育之中,他用自己一生辛勤耕耘的硕果向我们揭示了正确的儿童教育观的内涵。我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确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从而正确地认识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陈鹤琴深入到儿童世界之中,通过认真的观察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了科学的认识。他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不是身体较小的成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儿童,深刻地理解儿童,才能有效地教育儿童。在陈鹤琴看来,儿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首先,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面对这一崭新的世界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厌其烦地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遇到不懂的事情总想弄明白。好奇心引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柏拉图说过:“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了解了儿童的好奇心,就掌握儿童教育的门径。 第二,儿童生来都好动。 由于好奇而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于是,便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弄弄那个,—刻也不停,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听,什么都希望尝试一下,其行为完全由感觉与冲动所支配。儿童由好动而好玩,由好玩而喜欢游戏,他们以游戏为生命,终日乐此不疲、儿童好动、好玩、好游戏的天性,使其喜欢与外界事物接触,而这种接触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逐渐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第三,儿童喜欢模仿。 对成人的—有—行和同伴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主动摸仿。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个体最初学会的种种本领,大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正因为儿童

当今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谈当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11学6田云丹 通过三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看法。我第一天走进将要实习三个月的幼儿园时,眼前的景象我只能用农家小院来形容。可能是因为这所幼儿园属于乡镇幼儿园,所以规模特别的小,孩子们的教室是那种水泥做的平房,而且没有怎么经过装饰,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教室里面只有一个旧的铃鼓,一个小黑板,一盒粉笔。卫生间都是在外面公用的。后来经过了解,发现当地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了,而且大多数老师的第一学历都为初中。这里的老师都讲着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刚开始时,我真的觉得很郁闷,因为和这里的老师沟通有一点点问题。而且,开大会时也是用方言讲的。总而言之:一、农村幼儿园里的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年龄大、素质低、公办教师少。这些教师的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专业素质低,教育理念落后。虽然多数教师已取得中等幼师学历,但第一学历大都为初中。因经费不足、盯班教学等原因,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学活动在低水平徘徊。公办教师比例太低,也造成了教师工资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二、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办园条件差,规范化程度低。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村级幼儿园是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一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房屋拥挤、陈旧,设备简陋,办园条件极差;二是办幼儿园人数少,办园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三、教师待遇较低,医保、养老缺乏保障。幼儿园仅依靠收费维持运转,教师的大部分工资也靠

收费支付。教师工资待遇低,医保、养老等方面缺乏有效保障。幼儿教师一方面严重超编,另一方面难以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幼教师资队伍;大龄教师退养制度难以落实,存在大龄教师“粘岗”的问题。所谓粘岗,是到龄后占着岗位等政策的现象。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所以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我觉得学前教育还有些地方需要改善。分别是一下几点: 1、加强师资建设。一是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挖掘培训资源,精心设置课程,构建多元、开放、多向选择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较为系统的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技能。二是鼓励优秀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逐步增加公办幼师比例。三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适当淘汰一部分不合格人员。 2、认真落实“规范化建设标准”。一是各乡镇认真制定长远的规划和近期的建设目标,让幼儿园建设少走弯路。二是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建议市、县政府把“幼儿园危房改造”列入年度重点工程,落实扶持资金,为进一步提高办园水平提供保证。三是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办园主体,改变多条腿走路的混乱状况。特别是对于联办幼儿园,要形成乡镇政府为主的“联办机制”,大力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卫生系统把专项资金扶持和“小康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办法 3、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善的教师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幼师工资政府拨款的比例,切实解决当前非常迫切的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二是

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观念(精)

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观念(精) 第一周,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体系: 1。现代社会的幼儿教育(现代幼儿教育的萌芽: 1年和1899年,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发表了《学校与社会》一文,强烈主张学校和教育应该社会化。 2年,同年,瑞典的埃伦·凯提议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XXXX·蒙特梭利建立“儿童之家”(2)现代幼儿教育的意义:1。幼儿中心教育2。完成幼儿教育(3。儿童观的发展: 1。从古代到文艺复兴前:“抑郁儿童观时期”2。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发现儿童精神”3。XXXX年龄阶段的尝试(7岁和1岁;3.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口才教育应从摇篮时代开始;注意婴儿的语言发展。主张为儿童选择一个好的护士和教育者;人们认为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2)萌芽阶段(16世纪末-18世纪初: 特点:学前教育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和现实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早期儿童教育最早的理论家之一。提倡用母亲养育学校教育0-6岁的孩子。《伟大教学理论》和《母亲学校》的作者《母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专著(出版于1632年 (三个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XXXX——创办中国最早的幼

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儿园抗战时期,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儿园教师学校成立。 ④陶行知: 强调六岁前教育的重要性; 揭露和批判了我国幼儿园的三大疾病:外来疾病、浪费金钱的疾病和富贵病。它提出建立中国第一所农村幼儿园和劳动幼儿园。 提出了各种教育内容:健康、劳动、科学、艺术和集体;这种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做一体化。 ⑤张学门和张宗麟的重点难点:1。儿童观的发展: 儿童观是指成人对儿童的看法和意见,或“成人组成的社会”对“儿童生活的世界”的看法和意见 (1从古代到文艺复兴前:“压抑时期的儿童观”(2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发现儿童的灵性”(3从20世纪初到现在:“以儿童为中心”)2。福楼拜的贡献(成就和主要教育理念:贡献(成就: (1建立学前教育机构; (2)设计了一套游戏和家庭作业材料(“恩物”;(3)系统阐述幼儿园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4)培养第一批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的主要理念是:(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2)教育基于儿童的自我活动;(3)游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3.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

教育观: 教育观: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的看法和态度;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三、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四、素质教育的要求:(1)德育为先(2)能力为重(3)全面发展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五、(幼儿)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基本素质(人之为人的素质底线) 2、发展性:原有基础上发展 3、自主性:主体性(三个“自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4、全体性:全民族、全体适龄儿童(教育公平) 5、全面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6、未来性:面向未来(前瞻性) 六、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①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②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③身体及心理素质的教育;④审美素质教育 七、幼儿素质教育的策略: 1、从小事抓起,培养幼儿积极成功的心理情绪 2、以导为主,以教为辅 3、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①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②强化幼儿习惯的养成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

申论,顾名思义,首先得审,再论!论对你来说,问题应该不太大!关键在于审题这关了!就审题这方面,我给你提几点建议供你参考吧! 一是审题要全面。申论的题目一般都是半命题的,即有些内容作了要求,有些未做要求。接触到题目就要全方位审阅,既要看题目字面,又要思考题目所蕴含的内容,明确作答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 二是审题要细致。审题是作答的前提,题目的文字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含义一定要把握准确,不然作答就要偏离方向,甚至南辕北辙。这就要求审题时题目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放过,要像过筛子,细细过滤,题目文字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审视;要像打探照灯,反复扫描,题目含义的每一个方面和角落都要触及,不能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留下关于题意的死角。审题时一定要细看、多看,确定无疑、确实有把握了,才可放下这道题去看别的题目 三是审题要深刻。审题时,看题目不能只看字面,真正的作答要求往往并不直接体现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而蕴含在语句的内部,要借助逻辑和事理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有时甚至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左右相关事物才能真正理解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因此,审题在细看几眼的基础上,还要想深一层,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的肤浅理解。 在论方面也提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时刻谨记以下五大原则:谨守身份、完善结构、规范语言、寻找高度、稳中求新。 文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标题要符合要求,开头要简明扼要,主体部分应当采用分条形式,条条之间应避免交叉重复 要熟悉和掌握社会热点,像就业问题,教育问题,民生问题这些热点应该准备好论文或则观点,除了了解日常新闻资讯外,还需要认真学习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理论读物。 接下来说行测吧! 行测考的范围太广了,是知识的大杂汇,做真题才是硬道理,最好有解析的真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别死背硬记!还有就是一些应试技巧了!也提几点供你参考 (一图形推理 总体而言,图形推理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规律,形的规律和数的规律。所谓形的规律就是指图形在形状位置方面的规律,具体而言包括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叠加(去同存异、去异存同、同异皆存、旋转(顺时针、逆时针、结构、拆分、重组等。所谓数的规律就是指图形的元素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包括递增、递减、奇偶相隔、不变等,而常见的元素则有点(交点、重心、边(直线段、曲线段、角(锐角、直角、钝角、封闭区域、笔划、面积、体积等。考生若能熟记这些规律并灵活地识别和运用,就能轻松应对图形推理题。 (二定义判断 总体而言,定义判断题难度一般,但由于其对细节判断要求较高而耗时较长,考生在这一题型备考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速度的因素。我们在做定义判断题之前在大脑中准备要四个“箩筐”,它们分别是:主体、条件、手段、目的,在阅读定义的同时,把具体的信息投放到相应的箩筐中,将众多紊乱的信息清晰化、条理化,并确定其中的核心类信息,强化自己对定义的理解,从而迅速而准确地解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他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的目的。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及其成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内在的潜能和活力得以恰如其分的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这种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作业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游戏等,能克服旧课程和教材的弊端。他指出,“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生活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于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向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同时在个人方面能反映儿童关于动作表现和做某事的愿望和需要,是关于建设的和创造的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这些形式的重要意义是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 (二)?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自我封闭、于课堂和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

幼儿教师观

第四章幼儿教师观 一、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幼儿教师观概念 幼儿教师观从广义上来看是人们对幼儿教师这种职业及其从业人员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看法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是幼儿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认识。 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幼儿教师。他们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幼机构中对学前儿童的身心施加影响,从事教育和保育工作。 (二)托幼机构教育与幼儿教师 1.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作用 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实施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托幼机构教育有自身的特点: 社会性: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它反映的是社会对年轻一代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教师代表国家和社会意志与要求。所以,教育的社会性是托幼机构教育的显著特点。 群体性:托幼机构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教养幼儿的场所。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虽然也应当根据每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教育,但是群体生活与活动是幼儿园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 计划性:托幼机构的教育过程,是贯彻与落实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的过程,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与进行的。托幼儿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与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这种目的性、计划性体现在托儿所、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专业性:托幼机构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专业化机构,幼儿教师是受过幼儿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所以,托幼机构的教育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 在托幼机构中,幼儿园班级是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幼儿在园生活与学习的主要环境和场所。班级包括人员结构和物质结构两部分。人员结构包括保教人员和幼儿,物质结构包括活动场所(户内、户外)、面积与幼儿人数比例、设备与设施的种类、数量与质量和玩具、游戏材料、图片等种类、数量与质量。 在幼儿园班级“人”与“物”两大结构要素中,“人”的要素与活动是决定幼儿园班级教育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教师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主要作用: (1)物质环境的组织者。教师应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本班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具有发展适宜性与文化适宜性的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发展适宜性包括年龄适宜和个体适宜两个方面。教师要注意材料的可选性,如果幼儿的无所事事率较高,则表明材料是不可选的;如果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则表明材料是可选的。而文化适宜性主要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理解和尊重。 (2)幼儿园生活的组织者。幼儿园既是幼儿学习的环境,又是幼儿生活的环境。其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决定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性质的最重要因素。师幼互动的形式、幼儿对物质材料的作用形式等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幼儿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劳动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幼儿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内部作用来主动选择和接纳外界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情感、形成个性。教师必须了解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摘要]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体现着新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中集中体现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教育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以儿童为本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体现着新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中集中体现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的使命是为一个未来的世界培养人才,所以教育者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与观念。应该说今天的教育改革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取代今天应用的、产生于工业时代并与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幼儿园教育改革也是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幼儿教育模式,《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这种探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基本点就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主要包括: 一、幼儿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

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的这一重要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必须以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实现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并兴起了早期教育热,幼儿教育经历了从重视知识教育,到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直到人们认识到不能以牺牲儿童的情感发展为代价而发展儿童的智力,提出幼儿教育要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这是以现代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全过程的必然结果,幼儿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是幼儿教育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应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并提出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是:①知识②使用技术③态度和技能,新的目标三级层次是:①态度和技能②使用技术③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中和工作以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纲要》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已有十年之久,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学生一同成长!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教育观,我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传承与成长的必经之路,教育是育人之本。而作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道德,实现言传身教。因此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首先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对教学科目和科学热爱,把这种对学习的执着和探索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愿意接收教育,热爱学习,行为举止以师为范。 学生观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宽容的心,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对学生要有要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歧视,虐待和伤害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白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

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应在有效的沟通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这样,才会有师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会有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教育所本应拥有的那份快乐。 作为一名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就像一棵大树,每一片叶子都需要阳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的差异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从学生个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长。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把差异简单地认为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要有“绿叶红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只有在孩子的个性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