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曲集
- 格式:docx
- 大小:12.63 KB
- 文档页数: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6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由海顿和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主义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
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合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
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连在一起。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共32首,其在钢琴音乐中的地位可以与被称之为“旧约圣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媲美,被称之为“新约圣经”。
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做贝多芬的音乐自传。
32首钢琴奏鸣曲中1800年以前的作品,一般划分为早期作品,但实际上第八《悲怆》已很具中期色彩:个性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但第八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
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
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
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是自第八《悲怆》起,经由第十二号《送葬》、第十四号《月光》、第十五号《田园》、第十七号《暴风雨》之发展,至第二十一号《华德斯坦》、第二十三号《热情》、第二十六号《告别》、第二十九号《钢琴》发展到顶点。
这几首,都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不朽之作。
二、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悲怆》钢琴奏鸣曲首次出版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奏鸣曲。
《悲怆》这一标题是贝多芬冠名的,是献给他的保护人和朋友——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
这部结构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作者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
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慨与反抗,以及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热烈追求。
贝多芬的曲集贝多芬是古典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他创作的曲集包括三部交响曲、八部奏鸣曲、五部歌剧、一百五十四首钢琴曲、十七部协奏曲、五十多首歌曲、四十多首室内乐曲等。
一、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三部交响曲,分别是以下:1、E弦上的小夜曲(《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72号》);2、G小调第六交响曲(《G小调第六交响曲,作品68号》);3、D小调第九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号》)。
二、奏鸣曲贝多芬创作的八部奏鸣曲,分别是:1、C大调第一奏鸣曲(《C大调第一奏鸣曲,作品12号》);2、G小调第二奏鸣曲(《G小调第二奏鸣曲,作品49号》);3、D大调第三奏鸣曲(《D大调第三奏鸣曲,作品18号》);4、B小调第四奏鸣曲(《B小调第四奏鸣曲,作品45号》);5、E小调第五奏鸣曲(《E小调第五奏鸣曲,作品73号》);6、F大调第六奏鸣曲(《F大调第六奏鸣曲,作品50号》);7、B小调第七奏鸣曲(《B小调第七奏鸣曲,作品59号》);8、C大调第八奏鸣曲(《C大调第八奏鸣曲,作品66号》)。
三、歌剧贝多芬共创作了五部歌剧:1、《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2、《魔笛》(《The Magic Flute》);3、《狄俄尼索斯》(《Die Zauberflöte》);4、《白兔》(《Die Schneewittche》);5、《雷塞拉》(《Le Nozze di Figaro》)。
四、钢琴曲贝多芬的钢琴曲大多只有三个低音,包括《幻想曲》、《狂想曲》、《降E大调钢琴套曲》、《E小调钢琴套曲》、《A大调钢琴套曲》、《C小调钢琴套曲》、《F大调钢琴套曲》、《G小调钢琴套曲》等。
五、室内乐曲贝多芬的室内乐曲有《第一号交响曲》、《F大调第三号室内乐》、《C小调第四号室内乐》、《G大调第五号室内乐》、《F大调第六号室内乐》、《D小调第七号室内乐》、《四重奏》、《B小调第八号室内乐》、《C小调第九号室内乐》等。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版本
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有多个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些较为知名
的版本:
1.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原版,这是贝多芬本人创作的版本,包括了他所写的所有乐谱。
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一共有五首,分
别是Op. 5 No. 1、Op. 5 No. 2、Op. 69、Op. 102 No. 1和Op. 102 No. 2。
2.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演奏的版本,布伦德尔是20世纪著
名的大提琴家,他的演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
他录制了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与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合作的录音。
3. 马丁·罗斯科普夫演奏的版本,罗斯科普夫是俄罗斯大提琴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
他的演奏以其浓
郁的音色和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赏。
他也录制了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的多个版本。
4. 雷纳·施密特演奏的版本,施密特是德国大提琴家,他以其
细腻的演奏风格和深情的表现力而受到赞誉。
他录制了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多个版本,其中一些与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合作。
除了以上提到的演奏家,还有许多其他大提琴家也录制了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版本,每个演奏家都可能在演奏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现方式。
因此,不同版本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欣赏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1.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他一生共创作有交响曲九部,其中第三交响曲的标题是英雄,第五交响曲的标题是命运,第六交响曲的标题是田园,第九交响曲的标题是合唱。
2.贝多芬共创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最著名的5首是月光,黎明,热情,暴风雨,悲怆。
3.将人声引入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的一个人创举,其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的独唱,四重唱及合唱则是把德国著名诗人希勒的长诗欢乐颂做为歌词的。
4.贝多芬创作有5首钢琴协奏曲,其中著名的是第五钢琴协奏曲,标题是《皇帝》。
5.贝多芬最著名的一首歌剧序曲名叫《哀格蒙特序曲》。
6.贝多芬曾题赠给自己的学生和情人玛尔法蒂的一首的钢琴名曲名叫《献给爱丽丝》。
7.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绚丽甘美,如春光之灿烂,山泉之清澈,这首音乐的标题是《春天奏鸣曲》。
8.在被多分的声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首声乐套曲,名叫《遥寄远方的爱人》,该套曲共有6首歌曲组成。
9.《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其原作者是音乐之父巴赫。
10.巴赫创作的被称为古典前期协奏曲的典范作品《波兰登堡协奏曲》共有6首。
11.在巴赫的作品中,有一首诙谐风趣的世俗生活题材的“康塔塔”,该曲可堪称最早的广告音乐,其标题是《咖啡康塔塔》。
12.巴赫有一部重要的键盘练习曲集名为《创意曲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十五首为《二部创意曲》,第二部分共十五首为《三部创意曲》。
13.巴赫在创作上首先付诸实践十二平均律的一部被视为古典音乐典范的钢琴曲集名为《平均律钢琴曲集》,该部作品共四十八首,分两集,上集二十四首,下集二十四首。
14.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一部交响曲,可称为交响音乐史中标题交响曲的启蒙之作,这部作品的标题是《幻想交响曲》,全曲共有五个乐章。
15.柏辽兹有一部著名的交响序曲名叫《罗马狂欢节》。
法国人,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16.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一生创作有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在器乐作品中最著名的两部管弦乐组曲是《焰火音乐》和《水上音乐》。
学古典钢琴的好好收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典藏》贝多芬一共作有有编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两首简易奏鸣曲,3首早期的《选帝侯奏鸣曲》,这样总共算起来有37首。
37首中的精华自然是有编号的32首。
这32首中第十二号以前的都是1800年以前的作品,应该属早期作品。
但实际上第八号《悲怆》虽作于1797—1798年,却已很具中期特色:个性的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但第八号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3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
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
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但第二十九号《槌子键》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发展到极限的作品,无论曲式之宏大、情绪之强烈,都不应列入后期。
贝多芬的后期是那种超脱的灵秀,严格意义说,在奏鸣曲中,真正属后期的只有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号3首。
贝多芬这32首奏鸣曲中,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自《悲怆》起,经由《送葬》(第十二号)、《月光》(第十四号〕、《田园》(第十五号)、《暴风雨》(第十七号)之发展,至《华德斯坦》(第二十一号)、《热情》(第二十三号)、《告别》(第二十六号)、《槌子键》(第二十九号)发展到顶点。
在没有标题的作品中,早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号(降E大调)和第五号(C小调)。
第四号结构宏大,其规模可与第二十九号媲美(32首中此两首篇幅最长),其早期的技巧高峰与第二十九号中期的技巧巅峰相比,极有意趣。
第五号结构严谨,也有一种特殊的古典之美,32首奏鸣曲中,C小调仅3首(第五、第八《悲怆》和最后一首第三十二),3首都有味道,可能与C小调的调性分不开(贝多芬善于在C小调上发挥)。
中期中,第十二号的变奏曲、第十三号(降E大调)第一乐章那种幻想感,非常迷人。
而第二十七号(E小调),有真正的“告别”之称。
当然,贝多芬的后期风格的3首,味道应该说一首比一首“曲径通幽”,技巧上的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处于宁静,那种超脱的灵秀之气,给这3首一种极难悟通的深邃。
贝多芬的曲集贝多芬的曲集包括三组弦乐五重奏,前9首是在1797年至1802年之间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贝多芬的作品大多是以爵士、小号、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为主要乐器组合而书写的。
一组弦乐五重奏:1. 《第1号弦乐五重奏》F小调,作品18,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797年;2. 《第2号弦乐五重奏》G小调,作品29,巴黎版,由五部声部组成,写于1799年;3. 《第3号弦乐五重奏》D小调,作品44,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00年;4. 《第4号弦乐五重奏》C小调,作品59,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01年;5. 《第5号弦乐五重奏》c小调,作品64,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03年;6. 《第6号弦乐五重奏》Es小调,作品67,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04年;7. 《第7号弦乐五重奏》B小调,作品70,由三个声部组成,写于1805年;8. 《第8号弦乐五重奏》A小调,作品72,巴黎版,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06年;9. 《第9号弦乐五重奏》D小调,作品95,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09年。
另一组弦乐五重奏:1. 《第10号弦乐五重奏》F大调,作品125,由三个声部组成,写于1810年;2. 《第11号弦乐五重奏》e小调,作品127,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10年;3. 《第12号弦乐五重奏》C大调,作品130,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10年;4. 《第13号弦乐五重奏》Bs大调,作品133,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11年;5. 《第14号弦乐五重奏》c小调,作品152,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12年;6. 《第15号弦乐五重奏》G大调,作品171,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16年。
最后一组弦乐五重奏:1. 《第16号弦乐五重奏》Es大调,作品180,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17年;2. 《第17号弦乐五重奏》Ds大调,作品203,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22年;3. 《第18号弦乐五重奏》As大调,作品205,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22年;4. 《第19号弦乐五重奏》B大调,作品206,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23年;5. 《第20号弦乐五重奏》A大调,作品207,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23年;6. 《第21号弦乐五重奏》Gs大调,作品208,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24年;7. 《第22号弦乐五重奏》Fs大调,作品209,由四个声部组成,写于1825年。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简介: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
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
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
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
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
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
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
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
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
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
贝多芬的曲集贝多芬的曲集包含了大量独奏曲、协奏曲、交响曲和歌剧,其中单只是交响曲更是有上百首之多。
贝多芬的曲集可以归为3个大类:发表期、作曲期、完成期。
发表期:1、《小步舞曲集》(Op.1):包括9首小步舞曲,它们是No.1-No.9,它们都是在1795年发表的。
2、《三首小夜曲》(Op.2):包括3首小夜曲,分别为No.1-No.3,它们都是1796年发表的。
3、《四首小品曲》(Op.3):包括4首小品曲,分别为No.1-No.4,它们都是1797年发表的。
4、《五首小品曲》(Op.4):包括5首小品曲,分别为No.1-No.5,它们都是1798年发表的。
5、《弗札克三重奏》(Op.5):包括4首弗札克三重奏,分别为No.1-No.4,它们都是1799年发表的。
6、《交响曲集》(Op.6-9):包括4首交响曲,分别为No.1-No.4,它们都是1800-1802年发表的。
7、《弦乐五重奏》(Op.10):包括6首弦乐五重奏,分别为No.1-No.6,它们都是1800-1801年发表的。
8、《四首协奏曲》(Op.11-14):包括4首协奏曲,分别为No.1-No.4,它们都是1801-1802年发表的。
9、《乐章》(Op.15-24):包括10首乐章,分别为No.1-No.10,它们都是1802-1805年发表的。
作曲期:1、《弦乐五重奏》(Op.25-32):包括8首弦乐五重奏、包括No.1-No.8,它们都是1803-1806年作曲的。
2、《弦乐乐章》(Op.33-38):包括6首弦乐乐章、包括No.1-No.6,它们都是1804-1806年作曲的。
3、《弦乐交响曲集》(Op.39-41):包括3首弦乐交响曲,分别为No.1-No.3,它们都是1805-1807年作曲的。
4、《交响组曲》(Op.42):包括1首交响组曲,它是1806年作曲的。
5、《弦乐协奏曲》(Op.43-45):包括3首弦乐协奏曲,分别为No.1-No.3,它们都是1806年作曲的。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版本
贝多芬创作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分别是Op. 5 No. 1、Op. 5 No. 2、Op. 69、Op. 102 No. 1和Op. 102 No. 2。
这些作品都是
大提琴与钢琴的联奏曲,展示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风格。
Op. 5 No. 1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创作于1796年。
这首奏鸣
曲共有三个乐章,风格受到了贝多芬的老师约瑟夫·哈耶德的影响,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Op. 5 No. 2也是早期作品,创作于1796年。
这首奏鸣曲同样
有三个乐章,展示了贝多芬丰富的旋律和和声构思,同时也展现了
他对大提琴的技巧要求。
Op. 69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大提琴奏鸣曲之一,创作于1808
年。
这首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展示了贝多芬成熟的作曲风格和对
大提琴的深刻理解。
它的激情和戏剧性使其成为大提琴家和观众们
喜爱的经典作品之一。
Op. 102 No. 1和Op. 102 No. 2是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创作
于1815年。
这两首奏鸣曲都有两个乐章,体现了贝多芬晚年创作风
格的转变,更加内省和深沉。
除了这些版本外,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也有很多不同的演奏版本和编曲,供不同的大提琴家和钢琴家进行演绎。
每位演奏家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风格来演绎这些作品,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魅力。
总之,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版本有Op. 5 No. 1、Op. 5 No.
2、Op. 69、Op. 102 No. 1和Op. 102 No. 2等作品,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演绎方式。
贝多芬个人资料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生日:1770年12月16日星座:射手座出生地:波恩职业: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等作品: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另外著有《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著名作品。
名言1:“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名言2:“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生平介绍“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
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
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贝多芬:第一至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贝多芬: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BEETHOVEN: Cello Sonata No.1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OP.5.1,作于1796—1797年。
第一、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呈献给当时定居在柏林的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
第一号,F大调,省略了慢乐章,共两个乐章:1.持续的慢板—快板,F大调。
序奏部分,如歌似的旋律令人想起海顿,而钢琴令人想起莫扎特。
这个乐章有庞大的呈示部,其中C大调断奏乐句显示贝多芬特有的那种气势澎湃,乐章中钢琴部分十分华丽。
2.活泼的快板,回旋曲式,F大调。
其中出色的是主题的层次展示中的应答,和应答至暴风雨般的激烈的转换,处理得非常巧妙、自如。
这首作品的版本,可选:1.富尼埃与古尔达版(1959年录音),DG,CD编号437 352—2(两张,全集),《企鹅》评为三星。
2.马友友和艾克斯合作版(1985年录音),Sony,CD编号S2K 37251。
3.梅斯基与阿格里奇(1990年录音),DG,CD编号431 801—2(两张,全集),《企鹅》评为三星。
这首奏鸣曲的历史录音,卡萨尔斯与霍尔绍夫斯基合作,有1939年录音,重制成CD后收于EMI,CHS 5 65185—2(两张)。
卡萨尔斯与塞尔金合作的1953年版,Sony公司1994年重制后,收于S2K 58985(两张)。
贝多芬: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BEFTHOVEN: Cello Sonata No.2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2,G小调,共两个乐章(OP.5的两首,均以第一乐章庞大而省略了第二慢板乐章,把大提琴的持续、如歌的表现能力移至序奏部分表达):1.持续又富有表情的慢板—速度更急的极快板。
非常庞大的序奏,进入急速的快板主部,两件乐器应答风的第一主题以发展风处理进行,类似日后《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类似旋律的经过部处理。
发展部显得简短,第一主题以形形色色变奏处理。
再现部后再度从发展部开始反复。
贝多芬奏鸣曲编号
贝多芬创作了许多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奏鸣曲按照作品编号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贝多芬奏鸣曲的编号及其代表作:
1. 钢琴奏鸣曲 Op. 2,贝多芬的Op. 2是他的第一本钢琴奏鸣曲集,其中包括了三首奏鸣曲,分别是C大调、G小调和C小调。
2. 钢琴奏鸣曲 Op. 13("悲怆"奏鸣曲),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奏鸣曲之一,也被称为"悲怆"奏鸣曲。
它是在1801年创作的,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激情四溢的表现力而闻名。
3. 钢琴奏鸣曲 Op. 27 No. 2("月光"奏鸣曲),这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也被称为"月光"奏鸣曲。
它以其柔和的开头和浪漫的氛围而闻名。
4. 钢琴奏鸣曲 Op. 57("热情"奏鸣曲),这是贝多芬的第23号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热情"奏鸣曲。
它以其激情澎湃、充满力量和戏剧性的音乐语言而著名。
5. 钢琴奏鸣曲 Op. 106("哈默克拉维尔"奏鸣曲),这是贝多
芬最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奏鸣曲之一,也被称为"哈默克拉维尔"奏
鸣曲。
它以其巨大的规模、技术上的困难和丰富的音乐内容而著名。
这只是贝多芬奏鸣曲的一小部分,贝多芬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的
奏鸣曲。
每首奏鸣曲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语言,展示了贝多芬
作为作曲家的创造力和才华。
贝多芬的曲集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出色的德国作曲家,也
是浪漫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曲集涵盖了古典音乐、浪漫
音乐以及许多其他音乐类型,其中包括许多传世作品。
下面是一些贝
多芬的曲集:
第一部交响曲:贝多芬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分别为《第1号交
响曲》、《第2号交响曲》、《第3号交响曲》、《第4号交响曲》、《第5号交响曲》、《第6号交响曲》、《第7号交响曲》、《第8
号交响曲》和《第9号交响曲》。
其中第九号交响曲含有“歌曲而非
曲调”,即分“Ode to Joy”的第四乐章。
第二部协奏曲:贝多芬共创作了十二部协奏曲,分别为《第1号
小提琴协奏曲》、《第2号小提琴协奏曲》、《第3号小提琴协奏曲》、《第4号小提琴协奏曲》、《第5号小提琴协奏曲》、《第6
号小提琴协奏曲》、《第7号小提琴协奏曲》、《第8号小提琴协奏曲》、《第9号小提琴协奏曲》、《第10号钢琴协奏曲》、《第11
号钢琴协奏曲》和《第12号钢琴协奏曲》。
第三部钢琴曲:贝多芬共创作了三十三部钢琴曲,分别为《第1
号钢琴曲》、《第2号钢琴曲》、《第3号钢琴曲》、《第4号钢琴曲》、《第5号钢琴曲》、《第6号钢琴曲》、《第7号钢琴曲》、《第8号钢琴曲》、《第9号钢琴曲》、《第10号钢琴曲》、《第11
号钢琴曲》、《第12号钢琴曲》、《第13号钢琴曲》、《第14号钢
琴曲》、《第15号钢琴曲》、《第16号钢琴曲》、《第17号钢琴曲》、《第18号钢琴曲》、《第19号钢琴曲》、《第20号钢琴曲》、《第21号钢琴曲》、《第22号钢琴曲》、《第23号钢琴曲》、《第
24号钢琴曲》、《第25号钢琴曲》、《第26号钢琴曲》、《第27号
钢琴曲》、《第28号钢琴曲》、《第29号钢琴曲》、《第30号钢琴曲》、《第31号钢琴曲》、《第32号钢琴曲》和《第33号钢琴曲》。
第四部歌曲:贝多芬共创作了三百九十六首歌曲,其中包括《蝴蝶》、《冬夜》、《光辉之歌》和《萤火虫》。
第五部室内乐:贝多芬共创作了九部室内乐,分别为《第1号弦
乐四重奏》、《第2号弦乐四重奏》、《第3号弦乐四重奏》、《第
4/5号弦乐四重奏》、《第6号弦乐四重奏》、《第7号弦乐四重奏》、《第8号弦乐四重奏》、《第9号弦乐四重奏》和《马致远之歌》。
此外,贝多芬还创作了众多管弦乐作品,如《凡赫赛曲》、《胡
桃夹子剧院》、《马致远:致歌者之歌》和《三角洲之夜》等。
总之,贝多芬创作的曲集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