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古往今来的作曲家们留下了无数交响曲,但贝多芬的“九大”犹如群峰中耸立人云的擎天巨柱,令后人叹为观止,令代代乐迷敬仰赞叹。有“交响曲之父”美称的海顿写了一百多首交响曲,莫扎特也有41首,但其中传世之作不过寥寥数首而已。只有贝多芬,9首交响曲,部部都是人类音乐史上公认的杰作,集伟大和通俗于一体,无一平庸之笔。从淳朴典雅、生气勃勃的早期交响曲、巨人般的“英雄”、壮怀激烈的“命运”、优美如画的“田园”、犹如酒神狂舞的第七、清新幽默的第八、直到崇高壮丽的“合唱”。在贝多芬之后,能达到这样高平均水准的,也只有勃拉姆斯、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廖廖几人。贝多芬交响曲唱片的种类很多,让我们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分为3部分讨论:立体声版本、古乐器版本和历史录音版本。

先讨论立体声的唱片,即50年代未到90年代的版本。在这个范畴内最著名的版本,我想毫无疑问是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为德国唱片公司(DGG)录制的3套全集,61/62年、77年、82/83年各一套。总体上说,82年的那套数码录音版是最不值得投资的,不仅最贵(属高价版),而且演绎相对最差。1年和77年的两套水准各有上下,有些交响曲是61年的好些(如“英难”),有些77年的更理想(如“命运”),

但平均都在很高的水平上。从音质上说,61年版似乎得到了更多好评。虽然难免有点背景噪音,低频略有些散,但音质柔顺,柏林爱乐的美丽音色显霹无遗,卡拉扬的一贯指挥风格也成功地表现了出来。德国指挥家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是与卡拉扬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他的立体声版贝多芬全集灌录于1956年至1961年间,乐队是当时正处于顶峰的爱乐乐团。EMI已将这个录音再版为中价版的CD。音质柔顺,虽然不算发烧级,但一般来说已令人满意。他采取的速度通常较为稳重缓慢,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对音乐结构的把握极为出色。克伦佩勒在54/55年还录过一套单声道的贝多芬九大,其中不乏更为惊人的表演,如第3、第5和第7交响曲。

塞尔(GeorgeSzell)这个名字总是和美国克利夫人甚至把塞尔的版本形容为立体声版的托斯卡尼尼,虽然简单武断了些,却也不无道理。却使在60年代卡拉扬版大行其道时,塞尔版依然稳立于市场,可见其魅力。现在可以买到的是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的索尼公司出版的CD。法国指挥家蒙特(PierreMonteux)是一个非凡的指挥家。在85岁那年他竟然和伦敦交响乐团签定了一份长达25年的合约1他没有留下完整的贝多芬九大全集,不过,在DECCA公司出版的廉价双片系列(DoubleDe

cca)里,可以找到他指挥的8首交响曲,1、3、

6、8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2、4、5、7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共两套双片。这些都是高水平的演绎,特别出色的第3和第7足以名列“伟大演绎”的行列,和福特文格勒、克菜伯那样的不朽名盘媲美。瓦尔特(Bruno Walter)的贝多芬九大唱片也是能遗漏的经典。在50年代未到60年代初,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特地为他组织了一支哥伦比亚乐队,供他录音之用。在索尼推出的“瓦尔特专集”中可以找到他的贝多芬,温暖高雅,充满感情,音质也不错。这套经典唱片也是值得推荐给乐迷的。

逝世不久的匈牙利指挥家索尔蒂(GeorgeSolti)和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保持着很长关系,他们创造出的辉煌的芝加哥之声至今还留在很多人脑海里。可惜,索尔蒂和芝加哥的贝多芬九大却有点让人失望。它唯一的优点是:乐队演奏技术超乎寻常。可是,技术的完美不一定总能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这个DECCA的版本在表现作品内容方面显得苍白。初听之下动态十足,激动人心,但这种兴奋很快就被厌倦取代了。多年前,国内市场上出现过一套便宜得让人怀疑的套装CD,一个大纸盒5张CD只买一百多元,由克里普斯(Jose{Krips)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59/60年录音(是最早的立体声版本之一),音质很差,简直难以接受。这事实上是海盗版的唱片。它的正版是Everest出版的,音质比海盗版好,但演出苍白无力,不值得推荐。

利伯维茨(Rene Leibowitz)是一个如今已被遗忘的名字,但他留下的录音(皇家爱乐乐团演奏)却是最最“发烧级”的贝多芬交响曲1这是60年代初《读者文摘》制作的一批天碟中很著名的一套,现在

已有Chesky唱片公司的再版CD,价格很贵,但发烧友值得试一试。近40年前的老录音到现在还令录音师汗颜,令发烧友着迷,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年的优秀录音师格哈特。从艺术水准来看,利伯维茨的演绎速度偏向较快。但决无表面化的倾向。水准不俗。

菲利普公司曾为马苏尔(Kurt Masur)录过两套完整的贝多芬交响曲集,一套模拟(70年代),一套数码(80年代),都很成功。其中模拟的那套是由德国菜比锡格万德豪斯乐队演奏的,已在廉价双片系列(Duo)中再版,3张双片仅售390元左右,演绎的德国味道很浓。音质温暖浑厚,噪声轻微,是不可多得的好版本。

法国指挥家克吕当(AndreCluytens)是一位被低估了的大师。他在60年代初率领柏林爱乐灌制的一套贝多芬交响曲演录俱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极其迷人的上乘演绎。有趣的是,这套唱片中的一张“贝多芬第8交响曲”很长时间来一直被误认为是福特文格勒的唱片,而没

有人提出过质疑。可见他的艺术水准不在福特文格勒之下!EMI近来重新出版了这套CD,用的是“小天使”的商标。

在“立体声版本”部分的最后,我想向大家郑重推荐我心目中的最佳一Teldec公司出版的哈农库特版。哈农库特是现今仍在世的资格最老

的指挥家之一。和他同一辈的指挥家大多过世了。只有朱利尼、海丁克、旺德等极少数几人在世。作为最早提倡“原本演奏”的指挥家之一,他主张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的原貌。以当年古人演奏音乐的方式表现古典音乐。

有意思的是,在这套唱片里,哈农库特却没有用古代乐器,除了小号外,全都是现代乐器。但它和其它版本还是不一样的。乐队的编制接近贝多芬时代的规模。只有50人左右,所有9首交响曲都是真实的现场录音,第1到第8是1990年录制的,第9录于1991年,许多人可能会担心现场录音会混有来自观众席的杂音。但可以告诉大家,几乎没有可闻的杂音,却充满了现场演奏的活生生的气氛。

哈农库特版的效果是极其引人人胜的,它将现代乐器的丰满音色和小编制乐队的精确和活力结合在一道,各取其长,营造出一种新鲜的感觉,使非常熟悉作品的人也能从中发现前所未见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超过了许多用复古乐器演奏的号称“原汁原味”的著名版本,如诺林顿、霍格伍德的版本。这套CD中最精彩的演绎要数第3、第7和第8。多么出色的长线条的把握,多么富于音乐感,毫无学究气,毫不纠缠于细节。这就是他胜过许多其他“原本主义指挥家”的地方。

现在进入古乐器版本的讨论。所谓古乐器,就是严格使用贝多芬时代的乐器。不用任何现代乐器。提琴的弦不再是钢丝的,而是羊肠线,铜管乐器也都没有活塞。

进入90年代以来,用复古乐器奏古典音乐成为潮流,唱片版本越来

越多。屈指一算,这样的贝多芬交响曲集就不下4套;加德纳(JohnEliotGardiner)、诺林顿(Roger Norringto)I霍格伍德(ChristopherHogwood)、布鲁根(FranzBruggen)。这些复古乐队的名称都很好听。加德纳的乐队是“革命和浪漫乐队”。诺林顿的乐队名曰:“伦敦古典演奏家乐队”。布鲁根的叫"18世纪乐队”。霍格伍德的叫“古代音乐学院乐队”。

诺林顿的版本中最好的是第2和第8,第1和第6有点问题,第6似乎不够松弛,但我还是挺喜欢。最糟糕的是第3和第9。由于他坚持按照乐谱上有争议的节拍器速度演奏,效果有时显得很荒谬,比如第9的慢乐章快得像溜冰,毫无深度可言。

我对霍伍本来有偏见。这是因为他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太糟糕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贝多芬还不错,特别是1、2、4

、5、7、8。然而,3、6、和9与诺林顿一样,在节拍器速度上栽了跟斗。不能令人满意。

加德纳的莫扎特交响曲我倒是很欣赏,可是在贝多芬交响曲上,他让我失望了,第3“英难”太快,被形容为“下坡的自行车比赛”。即使是“葬礼进行曲”乐章也照样快,毫无悲剧感。第5、第7、第8听感很让人振奋。但深度不够。“田园”倒是比诺林顿和霍格伍德好。最后的致命一击是,他的“合唱简直不忍卒听。尽管唱得很好,但依

然无可救药。

很清楚,如果你一定要选择一套复古乐器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唯一的选择是布鲁根(菲利普唱片公司)。他的演绎速度灵活、深度杰出而充满音乐感,可与福特文格勒相比。尤其是第9“合唱”,他的演绎是4种复古版本中唯一优秀的。别的3种版本都难以令人信服。

最后,不能不谈谈历史录音版本,也就是50年代前单声道时代的录音。对挑剔的发烧友来说,这些老古懂的音质大多粗糙难听,噪音也响,属于不忍卒听的垃圾。但是,不容否认,单声道版本中有许多大师杰作、经典极品,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令后人望尘莫及。这是音质的缺陷无法掩盖的。

很可惜,两套单声道时期的极品至今没有见到CD再版,30年代的魏因加特纳版(维也纳爱乐)和40年代的门格尔贝格版(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只能耐心地等待,希望拥有版权的唱片公司能早日将它们转为CD,永久保存。

托斯卡尼尼的版本是很容易找到的。他指挥NBC交响乐团为RCA灌制了大量录音,这儿介绍的是5张CD的套装,在卡内基音乐厅录制,年代是四五十年代之交。虽然音色显得干涩了些,但托氏风格依然忠实地保留了下来,尤以第5和第7为佳。“田园”我不大喜欢。正如一位乐队成员说的那样,“他等不及要快些赶到暴风雨那段去!”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乘坐在高级轿车里观看窗外的田园景色。

富特文格勒才是最值得推荐给乐迷的单声道极品。他从未为任何唱

片公司完整系统地录过九大,这儿介绍的EMI出版的九首交响曲来自不同年代,乐队也不同。其中第2和第8两首是1948年在音乐会现场录制的,音质较差,但1、3、4、5、7五首是富特文格勒版的精华所在,第9更是名闻遐迩的名盘,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上现场录制。第6有点异乎寻常,速度比别人慢得多,一些人可能不习惯。但我个人十分欣赏。

卡拉场为DGG灌的3套贝多芬交响曲是乐迷尽人皆知的,但他50年代为EMI录的那套单声道就名气不那么大了,这个版本中的乐队不是后来的柏林爱乐,而是EMI专门组织的爱乐乐团。很多人(包括笔者)认为,这是卡拉扬最好的

一套贝多芬!尽管是单声道,音质比不上后来的3套,但50年代的卡拉扬正处在颠峰,活力、灵感最充沛,音乐性最纯粹。很可惜,由于宣传问题,这套贝多芬的声誉远不如后来的

3套,真是埋没了金子,希望喜欢卡拉扬的乐迷们多关注一下这套EMI,在这儿,我们能听到风华正茂的卡拉扬!

最后总结一下,立体声时代的版本中,最出色的是哈农库特(Teldec)、卡拉扬的61年版(DG)、克伦佩勒(EMl)、塞尔(SONY)、瓦尔特(SONY)、马苏尔)(PHILIPS)、蒙特(Decca)、克吕当(EMl)。对发烧友来说,Chesky 出版的利伯维茨唱片虽然贵,却是很值得投资的天碟。“原本主义”

演奏的唱片中,只有布鲁根的菲利普唱片值得考虑。历史录音中,EMI 的富特文格勒是最不容错过的经典演绎,克伦佩勒、卡拉扬两位大师的版本(均为EMl)也很值得推荐。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古往今来的作曲家们留下了无数交响曲,但贝多芬的“九大”犹如群峰中耸立人云的擎天巨柱,令后人叹为观止,令代代乐迷敬仰赞叹。有“交响曲之父”美称的海顿写了一百多首交响曲,莫扎特也有41首,但其中传世之作不过寥寥数首而已。只有贝多芬,9首交响曲,部部都是人类音乐史上公认的杰作,集伟大和通俗于一体,无一平庸之笔。从淳朴典雅、生气勃勃的早期交响曲、巨人般的“英雄”、壮怀激烈的“命运”、优美如画的“田园”、犹如酒神狂舞的第七、清新幽默的第八、直到崇高壮丽的“合唱”。在贝多芬之后,能达到这样高平均水准的,也只有勃拉姆斯、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廖廖几人。贝多芬交响曲唱片的种类很多,让我们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分为3部分讨论:立体声版本、古乐器版本和历史录音版本。 先讨论立体声的唱片,即50年代未到90年代的版本。在这个范畴内最著名的版本,我想毫无疑问是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为德国唱片公司(DGG)录制的3套全集,61/62年、77年、82/83年各一套。总体上说,82年的那套数码录音版是最不值得投资的,不仅最贵(属高价版),而且演绎相对最差。1年和77年的两套水准各有上下,有些交响曲是61年的好些(如“英难”),有些77年的更理想(如“命运”),

但平均都在很高的水平上。从音质上说,61年版似乎得到了更多好评。虽然难免有点背景噪音,低频略有些散,但音质柔顺,柏林爱乐的美丽音色显霹无遗,卡拉扬的一贯指挥风格也成功地表现了出来。德国指挥家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是与卡拉扬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他的立体声版贝多芬全集灌录于1956年至1961年间,乐队是当时正处于顶峰的爱乐乐团。EMI已将这个录音再版为中价版的CD。音质柔顺,虽然不算发烧级,但一般来说已令人满意。他采取的速度通常较为稳重缓慢,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对音乐结构的把握极为出色。克伦佩勒在54/55年还录过一套单声道的贝多芬九大,其中不乏更为惊人的表演,如第3、第5和第7交响曲。 塞尔(GeorgeSzell)这个名字总是和美国克利夫人甚至把塞尔的版本形容为立体声版的托斯卡尼尼,虽然简单武断了些,却也不无道理。却使在60年代卡拉扬版大行其道时,塞尔版依然稳立于市场,可见其魅力。现在可以买到的是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的索尼公司出版的CD。法国指挥家蒙特(PierreMonteux)是一个非凡的指挥家。在85岁那年他竟然和伦敦交响乐团签定了一份长达25年的合约1他没有留下完整的贝多芬九大全集,不过,在DECCA公司出版的廉价双片系列(DoubleDe cca)里,可以找到他指挥的8首交响曲,1、3、

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2012-02-17 9:48 卞祖善中国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 提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著名的作曲家。他主要的代表作就是九部交响乐。贝多芬的音乐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但又有所创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写给王室贵族,而是写给全社会,写给全人类的。尤其是第九交响乐《欢乐颂》更使贝多芬交响乐创作在艺术上和人文关怀精神上达到了极致。所以第九交响乐是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一个总结,也是音乐史上古典交响乐的一个顶峰。可以说,贝多芬的交响乐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华章,他将永远鼓舞人类向着光明、向着幸福前进。 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贝多芬交响乐,这个话题我想从一本专著讲起。这本专著就是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榜里的前10名是这样一些人物:第一名穆罕默德、第二名牛顿、第三名耶稣基督、第四名释迦牟尼、第五名孔子、第六名保罗、第七名蔡伦、第八名谷登堡,他是德国活字印刷的发明家、第九名哥伦布、第十名爱因斯坦。共有八个中国人进入了这个排行榜,除了孔子、蔡伦以外,还有秦始皇、成吉思汗、隋文帝、

老子、毛泽东、孟子。其中第45位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贝多芬。评论中第一句话这样说“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这位作者在用词方面是非常严谨的。我们现在已经把这个“最”字用烂了,总是说“最伟大的什么什么之一”,其实那就不是最伟大了。最伟大就是唯一的,不应该有“之一之二”这种说法。贝多芬是最伟大的作曲家,而他主要的代表作就是他的九部交响乐。 一、维也纳古典乐派 在讲贝多芬之前,必须要简略的介绍一下维也纳古典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从1750年开始形成的。其中的三位杰出代表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海顿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其实在他之前有一位奥地利作曲家摩恩,于1740年首创了古典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这样一个套曲。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称海顿是“交响乐之父”呢?是因为他写的多,写的好。他一共写了107首交响曲,其中有编号的交响曲是104首,早期的交响曲还有3首。通过海顿的交响乐创作,交响乐的乐队编制完善了,而且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十首必听经典交响乐

十首必听经典交响乐,送给歆然教育的孩子们 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而交响乐是音乐中的音乐,是音乐中神圣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远的、深厚的精神境界。” 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等等。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扼住命运的喉咙”,是对这部作品最简洁有力的概括,前不久看到一位朋友的博客,说人类精神史上最为性感的两个男人是《老人与海》里面的桑提亚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他所谓“精神上最为性感的男人”,应当可以通俗地描述为“这男人是条汉子”,贝五震撼了亿万人的心灵,不仅仅在于其波澜壮阔的音乐旋律中,更在于贝多芬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 Carlos Kleiber(小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绎的贝五版本,1975年以来就被全世界爱乐人奉为最有格的伟大演奏,有着一气呵成的速度感和纯出自然,不事雕琢的平衡感。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梦想家的狂放不羁 有句话说的好: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毫无乐趣,所以大家不妨做一个快乐的梦想家! 法国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柏辽兹直接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又力图将文学中所描写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使器乐表现更具感染力,其《幻想交响曲》就是一部被人们称道的“标题交响乐”,五彩斑斓的音乐织体、光怪陆离的大胆想象,总是让笔者想起唐代诗人李贺:一位带着病态苦闷的梦想去燃烧生命热情的鬼才。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

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交响乐基础知识

交响乐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基本简介 主要特征 发展起源 古典交响曲 全面成熟阶段 海顿交响乐 概述 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交响乐 浪漫主义交响乐 基本常识 交响乐队的形成 交响乐队的编制 发展历史 经典交响曲结构 如何欣赏 展开 基本简介 主要特征 发展起源 古典交响曲 全面成熟阶段 海顿交响乐 概述 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交响乐 浪漫主义交响乐 基本常识 交响乐队的形成 交响乐队的编制 发展历史 经典交响曲结构 如何欣赏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交响乐(SYMPHONY)和交响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而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套曲。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顿挫分明,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 编辑本段发展起源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 巴赫 的……。”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编辑本段古典交响曲

贝多芬 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OP.60,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当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特拉波(位于今波兰与捷克交界处)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贝多芬在这里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塔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部第四交响曲。这部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夫斯基宫。这部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这种风格的由来也是因为当时贝多芬处在恋爱时期,所以也表现了作曲家对爱情、青春以及生命的美好向往和赞美。大家可能会被数字所迷惑,其实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恰恰是在第五交响曲已经完成大部分创作之后才开始进行的。当时贝多芬的思路被阻挡在了第五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因为在完成前三个乐章的创作后,他无法顺利孕育出一个完美的尾声,所以就暂时把第五交响曲先放在一旁,转而开始创作新的第四交响曲,最终第四交响乐率先完成(因此占据了“老四”的位置,命运则拍到了第五),贝多芬也从其第一乐章的创作中得到灵感,借用了“爆发性”的曲式,完成了第五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第四交响曲的创作几乎一气呵成,体现出当时贝多芬正处在最佳的状态,而且作品中那浓郁的青春气息让人心动,为此人们经常称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为“青春的颂歌”。 第四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1.柔板,活泼的快板,一个带点凶兆的缓慢引子引出最轻松愉快的快板,接着独奏大管、双簧管、长笛有精彩的旋律对话,在紧接着是柏辽兹描述的越来越强的发展:“期间的和声色彩先是模糊而犹豫不决,在转调和弦的云雾完全驱散时,它才重新闯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条河流,平静的流水突然会消失,它离开河床是为了让浪花变成四溅的瀑布咆哮着直泻而下。” 2.柔板,美好的旋律的宁静流动与轻摇的伴奏,柏辽兹这样形容:“他的旋律是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只是奇妙的艺术加工痕迹完全消失。” 3.活泼的快板,谐谑曲是万花筒般的色彩印象的展现。 4.不太快的快板,从小提琴的无穷动旋转开始,最后是整个乐队的旋转,如野蜂飞舞,也如神话中小精灵的舞蹈。

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贝多芬交响曲简介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C大调,,开始创作于1794年,完成于1796年,当时贝多芬26岁,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这首作品的风格是轻松和活泼,据说是应斯维顿男爵的建议而作,斯维顿男爵是莫扎特与海顿的保护人。 贝多芬这首交响曲中,明显可以看出海顿、莫扎特的影子,共4个乐章:1.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的引子,但在具古典传统特征的第一主题进入之前,有一些游移的、不明确的和弦。第一主题具舞蹈性,副主题是优美的双簧管与长笛的对答。展开部几乎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2.如歌的行板。围绕一个简单主题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展开和扩张,再现部主部主题有很多装饰。3.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的快板,在这个乐章中已使用谐谑曲的快速度,其节奏重音显示出急剧的力度对比。4.柔板,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开头,一段简单的音阶的重复,引出一个舞蹈性主题,表现出对海顿模仿的机智的笑声。其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回旋曲曲式,但却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这首作品的突出部分是第三、第四乐章的轻松、诙谐、活泼,首演时那些正统的评论家曾认为这种“大量使用粗俗的不谐和音及所有乐器发出的吵闹”,损害了莫扎特与海顿,其实贝多芬这首作品则是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而作的。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D大调,OP36,1801年开始创作,1802年10月完成于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斯塔特”小村。1802年,贝多芬已预感他可能完全失去听觉,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与命运搏斗中写成的,它与“海利根斯塔特遗言”几乎同时完成。这首交响曲被称作“英雄的谎言”,有一位莱比锡的著名评论家这样描述这首作品:“一头粗野的怪物,一条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用尾巴狂怒地抽打,直至在痛苦挣扎中僵死。”这首作品1803年4月5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 这首作品包括4个乐章:1.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包括浪漫与神秘色彩的引子和活泼的第一乐章,主题刚劲、喧闹、活泼,副题是木管奏出的歌唱。2.小广板,宽广而流动的旋律先由弦乐组奏出,后由木管乐器作出反应,整个乐章充满了旋律美。3.谐谑曲,快板。这个乐章充满出人意料的力度与节奏变化,中段有一段精致优雅的18世纪为木管而作的三重奏。 4.极快的快板,柏辽兹称它为第二谐谑曲,充满活泼与快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作于1803—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首作品取名就叫《波拿巴》),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该作品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自首演之日起,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略带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仿佛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是苟延残喘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不应该向命运屈服。只要我们勇敢的和命运作斗争,就一定会像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中第四乐章那样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我们与命运的决战一定会以光明的彻底胜利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录音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不同时代的录音 杨煜 《英雄》简介: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我选取了三张不同时期的录音来进行了比较第一张是EMI的唱片: 碟名: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编号: CDM 763855 2 EMI 指挥:克伦佩勒 演出:英国爱乐乐团演奏 录音: 1955年录制 此张CD是由1955年录制的LP单声道的母带再版而成,依旧是单声道。此版虽说是半个世纪前的录音,仅仅只是单声道,但是乐队整体的层次感都还是有的。但是单声道毕竟是单声道乐队的层次感虽有但是对于乐队各声部的处理还是不到位。但是这个版本的音质在现在听来也是很好的。此版本由LP母盘再版而来,应该做过母带处理。不过总体上说这个版本在录音技术上的处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是无可挑剔,是个非常经典的版本。因为录音技术的较为落后,录制交响乐要在录音棚中进行,对于环境音,混响声的技术处理都不到位,演奏员不能以理想的演奏姿势和演奏状态来演奏。造成了这和以后版本录音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第二张是卡拉扬指挥录音最经典的一版第三交响曲: 牒名: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英文名称:Beethoven The Symphonies 版本:BPO.1963.DG.SACD 发行时间:2003年 演奏:Beethoven,Herbert von Karajan,BPO(柏林爱乐乐团) 出品:DG唱片公司 CD编号:DG 474 600-2 录音方式:ADD 盘片数:6 专辑介绍:这是2003年出版的卡拉扬指挥1963年录音SACD版,(SACD和CD机均可读)这个版本的录音应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典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录音版本,40多年以来,这套唱片几乎成为了欣赏贝多芬9首交响曲的基准。无论就其纪念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卡拉杨为我们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聆听标准。 在录制这个版本的时候,立体声录音技术的相对成熟。录音以可以再音乐厅中进行,对于整体音响效果的整体反应是非常好的,传声器可以良好的记录出乐队声部的层次,乐队演奏乐曲的饱满度,音乐厅中的混响效果。演奏员可以按照正常的座位,很好的演奏,指挥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乐曲指挥之中。这些是录音技术的成功。在相对成熟的录音技术的保证下,卡拉扬倾情的指挥,造就了这个版本的录音的经典。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资料讲解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 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 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

交响乐欣赏-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我最喜欢的交响乐 ----英雄交响曲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个时候贝多芬19岁,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点燃了他蓬勃的青春。在他心目中有一团火,这团火是他一直创作的激情,这团火是他不言放弃的决心,这团火是他昂首挺胸的脊梁。在他心中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拿着火把点燃了那团火,就像每个少女都无限向往自己的白马王子一样,那个人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完美的,或者说是贝多芬把他想的完美了,他摧毁专制制度,他实现共和理想,他是响当当的英雄。就像贝多芬在音乐上摧毁创作枷锁,实现激情演绎,成为音乐上的英雄,交响乐中的巨人。英雄惜英雄,可惜这只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就像骑白马的变成了唐僧,但唐僧没有错,错的也许是少女,她不愿意相信王子是光头的,就像贝多芬不愿意接受英雄也是有欲望的。于是贝多芬失望了,伟人不在了,只留下了遗迹。 ——————前言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意志坚强,始终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的确,《英雄》具有它不可抹灭的意义与价值。 现而今,音乐艺术在人类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们则更喜欢那些古老的歌谣,民歌或戏曲。小学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清晨公园里老年人热情的歌声更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音乐也在时时刻刻反映着我们的生活。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音乐流传,每一个时期的音乐,我们都能从中捕捉到昔日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面貌。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为历史提供的最大帮助,是使之更贴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也就触摸到了情感的源泉。”他还说:“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存在的浅层部分,为了了解其内在的生命、其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以及音乐艺术这些反应该民族理念情感和梦想的东西,来深入探索它的灵魂。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今天,罗曼〃罗兰对音乐的认识仍然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 交响乐的英雄----贝多芬 在浩瀚的音乐海洋里,有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了几百年。经过许多代音乐家、乐器制作家、器乐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开来。它虽然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论 文 院系:张仲景国医学院 姓名:王志敏 学号:104160530018 专业:中医学 日期:2011.11.16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一个『人』与『自然』的观点— 关键词:人与自然、交响曲、融合、对话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命价值观;在东方思想价值体系中,人与自然往往是一种『人企图溶入自然』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华人文化中的『逍遥』倾向。另一方面,在西方思想价值体系中,『自然』往往意谓著一个有位格的上帝——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容许人与之进行对话与争辩的上帝;於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带出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特色。 正文:从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我个人认为,这首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我们是透过音乐得到如此的感觉,无以名之,恰好很类似田园风光,故名之为田园。贝多芬『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往往只能勉强说是从『一种与标题有关的情绪』出发,而不能说是真正标题音乐。以钢琴奏鸣曲『悲怆』而论,虽然是贝多芬自订标题,但是以第二乐章优美的慢板而言,就不像在白描『悲怆』了。同样的,田园交响曲固然可以如动画名片『幻想曲』那样把整个田园风光完全白描出来,然而,以第五乐章后半部那种指向后期风格的第一小提琴十六分之一音符绵延不断并且与一个富

节奏性的对位主题同时进行,这里就绝对不可能与田园风光有任何白描意含了。 使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音乐,是基於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巨观角度。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麼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无怪动画『幻想曲』以田野精灵来诠释这首乐曲。但是,基於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深层特性,仍然可以在这首音乐中时时找到『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之美,美在木管的生动运用。我们以第一乐章前1分06秒为例: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出第一主题,34.0秒后竖笛开始承接这个主题,35.1秒接著双簧管承接主题后,完整呈现第一主题,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於是从50.0开始,长笛以一个装饰音断断续续如鸟啭般的面对乐团的合奏。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想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 第四乐章被称为狂风暴雨,但是它不止有音乐上简单的激烈音符而己。一开始就使用旋律性很强的连续断弓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当成对位旋律,与第一小提琴的简单旋律成对比。前者旋律在乐曲中段发展成木管与第一小提琴的对话,

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历程

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历程 交响乐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九部交响曲代表了他与苦难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第一、二交响曲具有明显的维也纳古典主义特点,受海顿影响最大第三、五、七、九交响曲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艺术风格,具有英雄性、斗争性,在创作特征和表达内容上都有所突破第四、六、八交响曲预示了贝多芬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浪漫主义气息贝多芬试图摆脱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用情感和想象取代古典时代的理性与才智,因此,有人称他为浪漫主义的创造者九部交响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德国古典美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对18世纪未19世纪初德国社会现实的描述,具有自由美和崇高美的品质贝多芬崇尚平等,自由、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因素,在思想上受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文学影响很大,这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管弦乐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到美国后三个月,德沃夏克开始为一部新的交响曲起稿,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八部交响曲。美国音乐界的朋友们热切地希望德沃夏克写一部能代表美国精神的作品。历史短浅、缺乏文化根基的美国人急切地需要一部奠基之作,来建立自己的音乐文化。 1893年5月,交响曲总谱完成,这年的12月,第九交响曲在纽约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闻媒体对演出的盛况作热情的报道,并宣布“属于美国自己的交响曲”诞生了。应萨尔伯夫人的请求,德沃夏克在出版第九交响曲时加上了“来自新世界”的副标题。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

此曲为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的第九首,作品编号:Op. 95。这是德活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 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贝多芬交响乐版本

贝多芬交响乐版本 哈农库特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Teldec 2292-46452-2 演奏:欧洲室内管弦乐团 女高音:查洛特·玛吉奥诺(Charlotte Margiono) 女低音:波吉特·莱莫特(Birgit Remmert) 男高音:Rudolf Schasching 男低音:罗伯特·赫尔(Robert Holl) 阿诺德·肖恩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oir) 指挥:尼古拉·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 相对于那几乎长达6个小时的音乐来说,我笔下的这篇评论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些曲目实在是太著名了,对它们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我不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套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正吸引着大家的目光,那么,为什么我要向大家推荐这一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哈农库特对这些作品的演绎而不在于作品本身。 对于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来说,他们是不会满足于仅仅拥有一套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的。贝多芬的音乐比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作品都要自由、都更加的不受约束,因此,演奏者们也都一直在寻找着更新更好的方式来诠释他的作品。就象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贝多芬。对某些人来说,贝多芬就是一座象征着人性中博爱精神的丰碑,因此在演奏过程中,他们要表现的恰恰就是这一点。我认为,卡拉扬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而对我来说,贝多芬的音乐在蕴藏着巨大冲击力的同时还包涵着情感的突然爆发。他的音乐时刻都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我们不仅能够感受这种跳跃带给我们的跌宕起伏,而且这种跳跃总是让我们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贝多芬的音乐里既有狂暴也有温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静也有难以抑制的激情,但很少有我们能够在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里面感受到的那种适可而止的自我满足。如果不是因为不幸的耳疾发生在贝多芬的身上从而使他成功地把各种感情都溶入了作品之中的话,我还真的会认为贝多芬的作品的确有点“两极分化(bi-polar)”。因此,虽然某些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作品我是非常喜欢的,但我认为,卡拉扬这种宏大娴雅的处理方式更多的是悖离了原作的主旨。对我来说,最能代表贝多芬的作品是埃格蒙特(Egmont)序曲;对其他人来说,大家也许会认为最能代表贝多芬的作品是他的第九交响曲——虽然我只有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里才能感受到我心目中的贝多芬的影子;而对所有人来说,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决不妥协的情感冲击赢得了我们的敬意,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真正把握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真谛。 另外,现在有许许多多贝多芬作品的录音,当然我不可能把所有这些录音都仔仔细细地听一遍——这无疑限制了我作为一个评论家的作用——但是在我听过的录音里还没有哪一套交响曲全集能够使我完全满意,甚至连一套每首交响曲都能让我比较喜欢的都没有。很明显,也许是因为这些交响曲在感情和风格上的跨度太大,对一个指挥来讲,演绎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已经成为了一种挑战。如果我现在要收藏贝多芬的交响曲的话——想想我刚才说过的话——我就会去买单张的CD而不是去买成套的交响曲全集。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鉴赏

第三交响曲《英雄》鉴赏 第三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共包括四个乐章。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降E大调——3/4拍)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在一段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 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这一乐章:“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慢板——c小调——2/4拍子)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C大调的中间部,仿似抚慰破碎心

古典音乐入门

古典音乐入门 1)如果从来没有听过古典音乐或者对古典音乐完全缺乏了解,建议这样开始入门:一,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推荐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RCA 60177-2-RG)和Boskovsky指挥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管弦乐团版(双张CD,EMI 7 62751 2); 二,韦瓦尔第的《四季》。韦瓦尔第创作了一部包含了12首协奏曲的作品集,叫做《和声和创意的尝试》(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其中前四首协奏曲作为人所知,就是现在最常演奏的《四季》了。这个曲目演奏版本非常多,刚开始听古典音乐,尤其是这个曲目,没必要斤斤于版本,找一个听听,赏心悦耳。 三,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波澜壮阔的―主旋律‖作品,本是个应景之作,没想到成了后代最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之一。由于现在很多演奏版本都使用了真炮和教堂的钟声(象最早的多拉蒂的Mercury版和后来的阿什肯纳齐的DECCA版、昆泽尔的Telarc版),使得这部作品成了众多音响发烧友的试音碟。不管别人怎么样,平心说来,这部作品确实好听,由于音乐形象太外在化,所以容易听懂,而且戏剧性特别强,属于能吸引住耳朵的那一类曲子,况且里面又是大炮又是钟声又是人声齐唱―主祐我沙皇‖,煞是热闹,可以用作培养兴趣的好教材。别以为听古典音乐就是深沉、深奥和高雅,须知,音乐首先要好听,其次才谈得上其他的。当然,你听得越多,你认为―好听‖的作品也越多。 四,莫扎特第36交响曲―林茨‖(Linz)和第40交响曲,纯美之作,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听进去。如果还愿意继续下去,可以听第41交响曲,这是莫扎特少有的雄浑壮丽之作。可以选择卡尔·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DG版和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哥伦比亚/索尼版。 五,莫扎特第21、22、23钢琴协奏曲,美不胜收,听着也不累。推荐佩拉希亚钢琴,欧洲室内乐团协奏版(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SONY),演奏好、协奏好,录音也好。 六,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不用多说,听就是了,也不难听懂。推荐库布里克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公司),其实我认为德沃夏克最好的交响曲是第八,跟这张第九在一张CD上。 七,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胡桃夹子》配乐。这些都远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但是确实好听,你能在不经意中一口气听下去,这样的音乐作为入门就相当不错。Andre Previn在EMI公司录制了一套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配乐的唱片,两张,录音惊人地好,可以听听。另外,多拉蒂在PHILIPS公司录制的天鹅湖唱片也很好。 其他还有一些七七八八零零碎碎的曲目,懒得多列举了。西方的音乐文献就像我们国家的古书一样,浩如烟海,涉猎不易。一开始还是要浅尝,不要一下子就听大曲目,免得不得其门而入而感痛苦,听音乐不是求知识也不是增长修养,就像喝茶一样,初不必弄出那么多玄虚的文化名堂出来,所以听得痛苦了(指听得痛苦,而非投入到作品意境之中感痛苦)就丧失了听音乐的初衷。想领会和感受音乐中更深层更深厚的东西,首先要能够爱听,苦着脸去琢磨什么深意是最别扭的了。我的忠告是:千万不要抱着提高修养或者追求高雅的目的去听古典音乐!

管弦乐代表作品

管弦乐代表作品 巴赫: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2首浪漫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巴托克·管弦乐队协奏曲、弦乐打击乐钢片琴音乐、匈牙利素描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舒伯特(第五交响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艾格蒙特序曲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贝多芬·第五、七交响曲。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贝多芬·第一~四号钢琴协奏曲、两首浪漫曲。 贝多芬·七、八交响曲贝多芬·四、六交响曲贝多芬·一~四交响曲。 贝多芬·庄严的弥撒;莫扎特·加冕弥撒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鲍罗丁:舞曲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勃拉姆斯·二重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交响协奏曲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柴科夫斯基·第四~六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斯拉夫进行曲柴科夫斯基·管弦乐作品(意大利随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超人如是说、梯尔、唐璜、七重沙舞-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大海;莱斯庇基·罗马的泉、罗马的松树。 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埃尔加·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大陆”、五首斯拉夫舞曲德沃夏克·第五、七号交响曲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四钢琴协奏曲等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交响诗“死岛”。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拉威尔·管弦乐集(波莱罗、西班牙狂想曲等)拉威尔·管弦乐作品集。 莱纳之声李斯特·管弦乐作品(前奏曲、马捷帕、塔索、匈牙利狂想曲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和斯特拉文斯基·夜莺之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