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21 MB
- 文档页数:12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1.(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曾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
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
”为此,人民政府( )A.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B.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C.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解析:A 根据“资本家”身份表述,可知时间应当限定在三大改造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故答案为A 项;“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指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材料无此信息,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对官僚资本的处理问题,与材料无关,故C 项排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故排除D 项。
2.(2016·黑龙江大庆二模)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统计C.新民主主义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D 从表格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在1956年已经接近0%,故A、B两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与“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不符,故C项排除;从表格可知国营经济与合作经济所占比重最多,这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答案为D项。
3.(2016·安徽合肥三模)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提法( )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解析:B 材料“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表明当时的经济体制不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故排除A项;195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关系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展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条件限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还需要公有制和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故答案为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后,故C项排除;全行业公私合营是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D项排除。
第27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示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内容①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①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60年初,毛泽东在比较中苏两国发展工业化的道路时说道:“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
”这表明毛泽东( )A.希望工业和农业均衡发展B.主张有计划扩大农业生产规模C.肯定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D.不否认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D[材料不能表明毛泽东希望工业和农业均衡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没有提到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故B项错误;中苏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具有“共同规律”,没有肯定哪一方,故C项错误;重工业一般生产的是生产资料,材料表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即毛泽东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私人资本的消亡”的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资本私人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与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3.(2017·永州一模)下面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B[表格反映了1952年到1965年的变化趋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A项错误;网点从47.6锐减至9.5,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折射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不会必然导致网点从47.6锐减至9.5,故C项错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与表格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