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设计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42 KB
- 文档页数:2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2)学习中国古代先民在农业、手工业、建筑、天文、数学等方面的智慧与创造;(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模型、动手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先民的敬佩之情;(2)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珍惜现代文明成果,勇于创新,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2. 农业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如农田水利、耕作技术、农作物种植等);3. 手工业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如陶瓷、纺织、金属工艺等);4. 建筑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如宫殿、城池、民居、园林等);5. 天文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如历法、天文观测、宇宙观念等);6. 数学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如算术、几何、代数等);7. 其他领域的智慧与创造(如医药、交通、军事等)。
三、教学资源1. 图片资料: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发明创造等;2. 文献资料:中国古代著作、历史记载等;3. 实物模型:古代农具、手工艺品、建筑模型等;4. 教学视频:关于中国古代先民智慧与创造的纪录片、短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先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有哪些发明创造?2. 讲解: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先民在农业、手工业、建筑、天文、数学等领域的智慧与创造。
3.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如制作模型、动手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古代先民的发明创造过程。
一、教案名称: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多角度分析先民智慧与创造的价值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2. 先民的农业耕作技术与农业文明的发展3. 先民的手工艺技术与工艺品的制作4. 先民的建筑技术与建筑物的构造特点5. 先民的科学与哲学思想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民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农业耕作技术、手工艺技术、建筑技术以及科学与哲学思想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详细讲解先民的农业耕作技术、手工艺技术、建筑技术以及科学与哲学思想等内容,并进行实物演示。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先民智慧与创造的价值和影响。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给予学生反馈。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考古遗址,让学生亲身体验先民智慧与创造的真实场景。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与先民智慧与创造相关的书籍,扩大知识面。
3. 举办先民智慧与创造主题的班会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业的准确性、深度和创意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西岗34中杜静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1、适于的学段/年级: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题是: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繁荣,都江堰与编钟都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本课的重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
本课的难点:了解都江堰的结构与运作;引发学生对宝贵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是七上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文化史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题材。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缺乏感性认识,但对一切事物有一定的兴趣,我借助于这点,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并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了解都江堰修建的原因,时间、所建位置和它的泄洪、灌溉功效以及编钟出土的地区,加强时空感,知道冰父子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的典范;依据书上示意图了解都江堰设计的科学性,体会先民创造与智慧;过程与方法:设计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并加以讲解,选出最佳设计小组,教师讲述都江堰设计的科学性,学生介绍所了解的编钟,画都江堰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显示的巨大创造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本节课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是平等、交流与互动的关系。
改变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师也可以作聆听者,接受学习者,学生通过学习资源也可以成为授业者。
计划采用的教学方法:互动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也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和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和智慧发明。
(2)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3)利用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先民的文化遗产。
(3)激发学生对创新创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先民的生活场景(1)导入:介绍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2)新课:讲解先民的生活场景,如农耕、狩猎、渔猎等。
(3)案例分析:分析先民如何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2. 第二课时:先民的智慧发明(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先民的智慧发明。
(2)新课:讲解先民的重要发明,如耒耜、弓箭、舟车等。
(3)小组讨论:探讨先民发明的作用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先民的创造精神(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先民的创造精神。
(2)新课:讲解先民的创造实例,如天文、算术、医药等。
(3)案例分析:分析先民创造的精神内涵。
4. 第四课时:先民的文化传承(1)导入:回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引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先民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3)小组讨论:探讨文化传承的意义和责任。
5. 第五课时:先民的遗产与启示(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先民的遗产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2)新课:讲解先民的遗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先民遗产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先民生活场景和智慧发明的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教案第一章:先民的生活方式1.1 学习目标: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
探讨先民的狩猎、渔猎和农耕活动。
分析先民的生活方式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先民的狩猎、渔猎和农耕活动。
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
先民的生活方式对后世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献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先民的狩猎、渔猎和农耕活动。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先民生活方式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先民的信仰与宗教2.1 学习目标:了解先民的信仰和宗教观念。
探讨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
分析先民的信仰与宗教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先民的信仰和宗教观念。
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
先民的信仰与宗教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了解先民的信仰和宗教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先民的信仰与宗教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先民的艺术与文化遗产3.1 学习目标:了解先民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
探讨先民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
分析先民的艺术与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先民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
先民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
先民的艺术与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实物了解先民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先民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先民的艺术与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先民的科学技术与发明4.1 学习目标:了解先民的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
探讨先民的农业工具、交通工具和建筑技术。
分析先民的科学技术与发明对后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先民的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
先民的农业工具、交通工具和建筑技术。
先民的科学技术与发明对后世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模型了解先民的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先民的农业工具、交通工具和建筑技术。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节课的主题是先秦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
教学内容是文化史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题材,课堂内容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广泛收集课外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灵活地运用教材。
·教学重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
·教学难点: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及运作。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并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及修建的时间,所建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区,加强时空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课文内容及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正确引导,尽可能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多讲多做,动脑动手,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感知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智慧,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先展示本课题目“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中国智慧的先民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土与水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
冶炼技术的进步,给兴修水利提供了比较锋利的铁工具,能够大规模地挖掘泥土,开凿山石,所以水利灌溉事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都江堰的修建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最高成就。
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学习本课的内容。
·中国的江河很多,自然条件各异,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导入新课】1.我想先问一下大家,爱不爱看动画片?好,那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
播放动画《大禹治水》问:这段动画讲的是什么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对,我们知道,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主要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河水引入大海。
他还领导人民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采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治理水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空前繁荣的文化气息,与此同时在科技与艺术领域也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智慧之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味先民的智慧与创造!2.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导读部分。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1.显示《都江堰》实景图。
大家看,这就是世界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实景图,我们可以看到,这项工程非常浩大。
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都江堰由谁主持修建的? 修建在什么地方,还有修建的时间?(板书)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
李冰父子、岷江流域、战国时期。
大家要注意,这是必须要知道的内容。
2.显示李冰父子塑像。
这个是位于都江堰市街头的李冰父子塑像,当地的人民每每看到这尊塑像,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他们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种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当地人民还修建了二王庙,纪念他们的伟大历史功绩。
3.显示二王庙的图片。
4.这时候,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资料。
然后讨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每当春夏之季,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鼓励:很好,我们大家给他一点掌声。
5.显示都江堰示意图6.我们来看,这是都江堰的示意图,从这幅图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东边的玉垒山对江水东流起到了一个阻碍作用,那么,如果你是李冰,你会有怎样的治水思路?大家看图,阅读材料、讨论。
然后告诉我答案。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当岷江水量过大的时候,还会造成水灾,所以李冰他是这样想的,我把一部分江水给它引出去,这样既能减少灾害,引出去的水,还能灌溉,实在是一举两得。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科技发明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了解先民智慧的体现。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观看纪录片等途径,直观地感受先民的生活场景。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先民智慧的具体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和传承的重要性,激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先民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古代社会组织结构2. 中国古代先民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其他科技成就(如天文学、数学、医学等)3. 先民智慧的具体体现古代建筑艺术(如都江堰、赵州桥等)古代文化艺术(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古代民间风俗(如传统节日、民间传说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发明。
先民智慧的具体体现。
2. 教学难点:先民科技发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先民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先民的生活方式、科技发明等基础知识。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先民智慧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身临其境地感受先民的生活。
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先民智慧。
网络教学: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视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先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先民智慧与创造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发明。
分析先民智慧的具体体现,如古代建筑艺术、文化艺术等。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先民智慧的理解。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
4. 情境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直观地感受先民的生活场景。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先民智慧的亮点。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先民的智慧与创造,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先民们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先民们的创造力。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创新精神。
第二章:先民科技智慧2.1 农业文明2.1.1 先民农业技术的发展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如耕作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建设等。
2.1.2 先民农业智慧的体现学生学习先民们在农业方面的创新举措,如农历的制定、农田轮作制度等。
2.2 手工业技术2.2.1 先民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如瓷器制作、纺织技术等。
2.2.2 先民手工业智慧的体现学生学习先民们在手工业方面的创新,如景德镇瓷器的崛起、丝织品的精美等。
第三章:先民文化智慧3.1 古代文字3.1.1 先民文字的创造与发展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如甲骨文、金文等。
3.1.2 先民文字智慧的体现学生学习先民们在文字方面的创新,如汉字的六书原则等。
3.2 古代文学3.2.1 先民文学艺术的成就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如《诗经》、《楚辞》等。
3.2.2 先民文学智慧的认识学生学习先民们在文学方面的创新,如赋、比、兴的运用等。
第四章:先民艺术智慧4.1 书法艺术4.1.1 先民书法艺术的发展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如篆书、隶书、楷书等。
4.1.2 先民书法智慧的体现学生学习先民们在书法方面的创新,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4.2 绘画艺术4.2.1 先民绘画艺术的特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先民在各个领域中的智慧与创造。
(2)学习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先民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1)原始农业的兴起(2)夏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3)战国秦汉时期的农业变革2.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创新(1)陶瓷工艺的进步(2)纺织技术的革新(3)金属工艺的发展3.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破(1)天文历法的创立(2)数学成就的辉煌(3)医学体系的形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创新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破,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 教学难点:(1)先民们在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领域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评价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民们在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程论文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从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安排:1. 农业文明的发展(2课时)2. 手工业技术的创新(2课时)3. 科学技术的突破(2课时)4. 实践环节:参观博物馆或古代工艺体验(2课时)5. 总结与评价(1课时)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先民的智慧与创造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关于先民智慧与创造的相关网站和数据库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先民智慧与创造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道都江堰的修建目的、修建过程与作用、治水原则,感知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增强“崇尚自然”的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都江堰的运作原理与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概述:印象都江堰(介绍时间、修建者、地点、地位)
导入:都江堰为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解:(一)都江堰之源(修建目的)
历史背景:群雄对峙的战国时期
主要修建目的:军事需要
(二)都江堰之巧(修建方法及作用)
介绍李冰任蜀郡太守,负责工程;
难题一:水势急——修分水鱼嘴以防洪;
难题二:需灌溉——修宝瓶口以引水灌溉;
难题三:时旱时涝——修飞沙堰以泄洪、排沙;
三个主体工程首尾呼应,共同发挥作用。
(三)都江堰之魂(治水原则)
东西方治水思路对比,得出都江堰“崇尚自然”的结论;
“顺应水性自然”的治水原则值得后世学习和推崇
课堂小结
教学语言不够流利,部分环节过渡不够自然。
这是我第一次制作微课,虽然制作技术不熟练,作品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完成后深感将这种粗小精悍的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能起目标明确、效率高的作用,以后会多制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