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课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伤仲永北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词解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对……感到奇怪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欣赏;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23.环谒:到处拜访;24.使:让;25.从:跟从;26.称:相当;27.闻:听说;知道28.泯然:完全。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八上25课内诗歌鉴赏资料《望岳》(唐)杜甫岱(dài)宗夫(fú)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期蓬勃的朝气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翻译: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②赏析:“钟”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割”字是切断的意思,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③思想感情: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赞美之情3、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顶峰,俯首望去,众山显得那么渺小,匍匐在我的脚下赏析:此句话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融情于景,移情于物,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悲己的感情,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是“残破”的意思,“深”是“荒芜”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国都陷落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京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的悲凉景象。
令人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写翻译写翻译写赏析写赏析纠错纠错收藏收藏评分: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参考翻译写翻译写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文言字词虚词用法之(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不受之人——兼词,之于。
(3)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5)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6)余闻之久也——代词,代这件事于(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补充注释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
”《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
”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
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参考赏析写赏析写赏析学习重点(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创作背景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
伤仲永的故事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伤仲永的故事原文及翻译《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伤仲永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古诗伤仲永翻译赏析《伤仲永》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宋人有仲永者,方幼而聪颖,学文辞,能记诵数千言。
父利其然,令游学于京师,四方人士争相邀之,名动一时。
仲永虽才高八斗,然天性孤傲,不喜与俗人为伍。
年二十,举进士,授官为县令。
为政清廉,民安乐业。
然其心常怀忧患,不得志于天下,遂辞官归里。
一日,仲永于其家中花园中,偶遇一老者,乃道士也。
道士见仲永气度不凡,知其非凡人,便与之谈玄论道,赠之以丹青一幅。
仲永观画,感慨万分,遂随道士访求神仙。
道士引仲永入深山,寻访隐士。
途中山川壮丽,奇花异草,百鸟鸣叫,恍若仙境。
行至一山洞,洞口烟雾缭绕,道士曰:“此乃仙人洞,欲见仙人,须待月圆之夜。
”仲永随道士居于洞中,潜心修炼。
月圆之夜,洞中异象纷呈,仙乐飘飘,仙人现身。
仙人见仲永资质聪颖,有意收其为徒。
仲永喜出望外,拜仙人学道。
仙人教仲永修身养性,习得神通。
仲永苦心修炼,终成正果,得道成仙。
仙人赐名“飞云”,令其掌管人间仙界之事。
飞云仙子重返人间,心生感慨,遂化作凡人,游历各地。
一日,至一村庄,见一少年,方幼而聪颖,与仲永颇有相似之处。
飞云仙子心生怜悯,遂化作老妪,与之交谈。
少年见老妪慈祥,倾诉心中苦闷。
飞云仙子听后,心生怜悯,遂以仙术助其解忧。
少年感激涕零,恳求飞云仙子教他文辞,以求一展才华。
飞云仙子遂以仙法传授少年,少年才思泉涌,文辞飞扬。
飞云仙子见其资质,不禁赞叹:“此子若得良师益友,必成一代宗师。
”然少年生于贫寒之家,无人识其才,且因命运多舛,致使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飞云仙子见状,心生怜悯,遂决定助其一臂之力。
飞云仙子化作凡人,四处奔波,为少年寻找良师益友。
历经千辛万苦,终为少年寻得一位名师。
少年在名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才华横溢,名声远扬。
然而,少年虽才华横溢,却因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飞云仙子见状,心生悲痛,遂决定助其实现愿望。
飞云仙子以仙术助少年,使其才华得以施展。
少年得志,名扬四海,成为一代宗师。
飞云仙子欣慰地笑了,然心中仍有一丝遗憾。
《伤仲永》原文以及翻译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朝代:宋代作者: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隶:属于..生:生长到..识:认识..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求:要..异:对······感到诧异..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养:奉养;赡养..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一:全..指:指定..就:完成..文:文采..理:道理..邑人:同乡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奇怪..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乞:求取..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扳:通“攀”;牵;引..环:四处;到处..谒:拜访..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年..从:跟随..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复:又;再..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通达..悟:聪慧..受:接受..天:先天..贤:胜过;超过..于:比..材:同“才”;才能..卒:最终..于:被..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彼其:他..已:停止..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词用法之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2不受之人——兼词;之于..3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5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6余闻之久也——代词;代这件事于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从;引出动作的对象.. 自1还自扬州——从..2并自为其名——自己..然1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通假字1扳——通“攀”;牵;引..2材——通“才”;才能..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6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2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3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4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贤1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名词作动词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文言句式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省略介词“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伤仲永》课文翻译
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遏于邑人,不使学。
我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的平民方仲永,世代属于耕田(的人家)。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知道读书工具,(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借了邻居的书具给他,(仲永)就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了自己的名子。
他的诗把供养父母、团结同族作为旨意,传出后,全乡的秀才(都来)看这首诗。
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他)作诗,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把他看做奇才,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拿钱求他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叫(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那诗已)不能(和)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毫无特色、(同)寻常的人(一样)了。
”
我认为: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禀赋好,此有才能的人相差还远。
最终成为普通人,则是他后天学习没有达到要求。
他天赋好,这样有才能,后来不再学习,尚且成为一个普通人;现在(哪些)先天禀赋不好,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好好学习能成为一个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怕比普通人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