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化思潮的变迁看中国景观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浅述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摘要:人类与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根基是优良的景观环境。
为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需要在技术、文化、设施上强化发展,景观设计能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展现自身魅力的价值型和独特性主要是依靠艺术的相互渗透。
近几十年来,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绝非一星半点,在西方艺术思潮逐渐侵入我国本土的同时,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也随之产生。
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对社会的很多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同样也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论文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含义做了介绍,并根据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还详细阐述了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含义关键词: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景观设计;影响;城市景观的逐渐形成和完善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论文根据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变迁历程,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的渗透影响促进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让景观设计更具艺术价值和独特性。
以下主要围绕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内涵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一、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对景观的影响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作为景观设计工作中的中心思想,在设计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强调人工美,在设计布局上体现专注、严谨和规则,让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图案美、形式美。
在西方的建筑物中,能够明显看出西方建筑重视壁画和雕刻,而且西方建筑在形状设计上追求几何美,建造空间一定是呈现某种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扇形、直线等。
而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上,追求有理有条、秩序分明,有严格的主次关系,在重点突出设计特征的同时让空间布局和边界划定清晰明了。
欧洲国家的文化发展随着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兴盛也逐渐表现出包容性,在设计风格上更是体现出当代推崇的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三者中的极简主义使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雕塑艺术中得到重要运用,景观设计中也逐渐渗透了极简主义,保持极简主义的设计师在对景观设计的整体风格定向时和形式化、抽象化使用时都让极简主义的风格得到完美表现;后现代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革命后,产生于信息计算机时代和高科技发展时代过程中的文化现象;解构主义是在外形和精神的基础上体现其结构特征性,也让景观艺术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特征。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二)接上篇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一)3、儒家“比德”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本质设计的理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美善统一,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
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
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
“比德”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
大自然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
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之美。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的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园林景观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
孟子更充分地讨论了“观水”的问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所谓“观水”,就是要从水的形态获得某种人生心理审美本质体验。
意境,是景观、景象空间呈现的一种气氛、情调和韵味,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
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的认识和感悟中产生的思想情感与人生领悟,并通过艺术语言将这些思想认识展现出来。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之美,一直致力于创造意境,并将欣赏园林的意境美作为古典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
意境是古典园林的精髓,而这一精髓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下得到完美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意境之美,使人身在园林之中却超脱园林之外,有置身于自然之中的错觉。
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将人工化的自然通过设计师或工匠内心蕴含的诗情画意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利用人工手法表现美丽的自然景观风光,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古典园林设计崇尚自然,并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相结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迷人而美丽的意境,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种精神表达,古典园林巧妙地把建筑和布局融为一体,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古典美感。
这种美感巧妙地与自然结合,有别于纯粹的自然之美,具有独特性。
中国古代园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设计开始追求自然的意境,这一时期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过渡时期,也是园林意境形成的初期。
唐宋时期,中国文化进入转型时期,诗画、书法得到了迅速发展。
园林中的“房廊蜒蜿,楼阁崔巍”,使人产生“江流天地外”之感,正合“山色有无中”之韵味,这种意境给人“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的审美享受。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①造园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内部空间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对园林整体的布局进行了逻辑性的安排与策划,使其内部空间如诗词一样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又似绘画一样,虚实相生,有明有暗。
在整个园林的设计中,设计师采用多种手法,如借景、对景、漏景等,造成游园者观景视觉的错乱之感。
风景园林计划设计流派1、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化思潮。
设计特点: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及功效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形式主义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标准,强调人在技术中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应用,重视设计人性化、自由化。
表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主导作用,突出设计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典雅和现代新奇相融合,发明出集传统和现代,融古典和时尚于一体大众设计。
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简练性、单一性。
采取非传统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担心感替换陈直不误清楚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杂乱替换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统一。
2、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筑设计界解构分析关键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和女性、同性恋和异性恋),而且展现出这两个对立面向实际上是流动和不可能完全分离,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类别。
解构主义最大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
3、高技派: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建筑造型、风格上注意表现“高度工业技术”设计倾向。
高技派理论上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美感,它关键表现在三个方面:提倡采取最新材料——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多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和灵活装配建筑;强调系统设计(Systematic Planning)和参数设计(ParametricPlanning);主张采取和表现预制装配化标准构件;认为功效可变,结构不变。
表现技术合理性和空间灵活性既能适应多功效需要又能达成机器美学效果。
从中国古代园林看现代景观设计摘要:园林设计是一项艺术实践活动,虽然它的整体艺术构思需要借助于某种哲学观念的引导,也就是所谓的“立意”,就是主人情感的寄托之处。
于是,表达这种意境的理想方式就成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追求。
中国园林古典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又保持了对古典园林明显的继承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代园林;现代景观设计1、前言中国古典园林的遗存,迄今已十不一二,而时代的变迁引导人们思想情操的变迁,亦已斗转星移。
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于这十不一二的遗存,流连光景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实与古人的诗文歌息息相通,一种淡泊明志的意境,使我们置身于世俗的功利之中而能超越于其上。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
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2、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沿革古代造园的萌芽期出现的比较早,可追溯至周朝至秦、汉阶段已有堆山、开池的记载。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了初步的形成。
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造园由狩猎、生产为目的向再现自然山水为基本原则的过渡。
隋、唐、五代可看作是传统造园的成熟期,文人造园也已形成气候,这使得造园无论在手段和意境上都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到了宋朝,中国传统造园进入了高潮阶段。
造园艺术与文学、诗词和绘画艺术的结合,对传统造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达到顶峰,兴建园林的思潮已深入人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是变化的,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意的观点来理解。
古代的“园林”实为庭园的古名,而现在园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园的范畴,囿、苑、院池、园、园圃、第宅的宅园分,现在均用“园林”一词来概括。
浅谈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景观设计师都会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延续传统文化的
文化景观特色,使其得以保存而又不失现代感。
例如古老的青磁文化,它
是中国古代青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其基础,因此把它作为设计素材应用在景观设计中,能够把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从而铸就出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景观建筑。
另一方面,景观设计也能够强化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用不同的设计
方式将当地特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使得当地文化更加丰富。
例如,许
多城市用传统文化来设计它们的环境,无论是以传统景观建筑为主的室内
环境,还是以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为灵感的植物景观,都可以使人们更加
热爱着自己的城市文化,也增进了地方文化的认知度。
此外,利用景观设计可以进行文化传承。
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是一种结合艺术和设计的创作方式,旨在通过艺术作品来探讨、表达和批判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一设计领域融合了环境科学、建筑设计和美学等多个学科,旨在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环境作品。
要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我们需要回顾一些重要的发展节点和思想流派。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强调功能性、简洁性和新颖性,这一思潮对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提出的“新建筑”理念,强调设计应以功能为中心,将环境、建筑和人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思想为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股反对传统设计和消费主义的思潮,这一思潮对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的地质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尼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地质艺术”概念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史密森尼的作品常常将自然材料与艺术元素结合,创造出引人注目的独特作品,他的设计理念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在20世纪后半叶,环境艺术设计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样化的设计风格和创作理念。
例如,英国雕塑家安迪·戈尔斯沃西创造了许多以自然材料为主的环境艺术作品,他的作品通常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契合,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呈现形式。
此外,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长,许多环境艺术设计师开始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他们致力于借助艺术和设计来传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唤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文化背景也与当地社会、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与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类似之处。
古代园林强调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这一传统的设计理念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当代景观现代性探讨摘要:在中国,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景观设计学足足迟到了近一个世纪,它以全新的姿态阐释着物质意义上的景观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就像现代主义给传统建筑注入活力,使其走入平民生活,但这一学科却身处两种语境: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环境,互联网加剧了这一现象;另一方面是前现代的景观现状,旧有的思想和观念继续加固着这一堡垒。
就这样,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学处在这种前现代和后现代交织的特殊语境中,这是百年孤独带来的尴尬。
本文将尝试从另一个角度,以西方70年代的环境与能源危机为转折点,分析危机前后的思潮特征,同中国当代景观现象相对照,然后界定不同时期的理论与中国当代景观实践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当代景观,现代性,探讨abstract: in china, as a modern discipline, for being late for nearly a century of landscape design, it with new attitude to explain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landscape and give it new meaning, like modern to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vitality, make it into civilian life, but this discipline are two context : on the one hand is a postmodern cultural environment, internet exacerbated this phenomenon; on the other hand, is a former landscape of modern, old ideas and concepts to continue strengthening the fort. so, in the special context of the pre-modern and post-modern aesthetic of chinese modernlandscape design, this i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brings embarrassment. this paper will try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risis in the west in 70 as a turning point, thought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crisis,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henomenon contrast, and then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keywords: chines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modernity, investigate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面对前现代景观现状和漠视环境与资源危机的设计行为首先要进行批判,表现为犀利的言辞和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启蒙主义的色彩和宏大叙事的特点,但后现代主义文化环境中的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与前者形成某种程度的对立,这就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师采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在基于对全部事实的了解与把握基础上对当前景观现状及传统遗产进行分析与批判,并注重在设计实践当中的自我反思与实践的实际成果,这种语境某种意义上催生了具有国际意义的优秀作品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园林文化元素,如汉唐园林的构造、宋元园林的造园技艺、明清园林的观赏方式等,都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现代园林景观的内涵,更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生活空间。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一、汉唐园林的构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汉唐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代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其构造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汉唐园林强调均衡和对称,注重园中建筑和自然景物的相互配合,追求整体布局的和谐美。
这种构造特点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空间布局、建筑结构、植物配置等多方面体现出来。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打造出具有汉唐园林特色的景观空间,为人们带来一种回归自然、高雅淡泊的心境体验。
宋元园林以其精湛的造园技艺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其造园技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宋元园林注重造园的技艺和技术,对于植物的利用、石材的利用、水景的利用、园林小品的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宋元园林的造园技艺,将园林景观打造得更加精致、细腻、富有意境,并且提升了园林景观的整体品质和观赏性。
明清园林注重观景体验,追求情景的变幻和景致的险峻。
其观赏方式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明清园林通过布局的设计和景观的设置,引导人们通过桥、亭、廊、岛等园林构筑物,体验不同的景观场景。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明清园林的观赏方式,通过构筑物的设置和景观的调配,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多样、丰富、具有参与性的园林观赏体验。
文化思潮的变迁看当代中国景观设计
尽管思潮的发展更多的作用于建筑设计,但对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西方设计思潮大体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正在讨论的新现代主义的过程,其中还包括风格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各种流派,呈现出一种纷纭复杂的现象。
现代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形式追随功能,强调理性、纯粹、秩序,少即是多。
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但最终演化为历史符号和图案的简单拼贴,多反而变成了少。
目前全球化的环境与能源危机使得设计回归功能与理性本体,并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是由工业革命及其后果决定的。
现代主义建筑在工业化和都市化强烈冲击下,在批判传统与道德观念的重建中产生,有一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符合大机器生产的功能主义理想。
它最深刻的代表是柯布西耶的基本建筑和理论,它反常规、反传统,具有颠覆性和创造性,其人道主义立场,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的理论深远地影响了现代主义建筑进程。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在50年代的“哈佛革命”后形成,将功能作为设计的起点,从而使景观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设计以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对当代景观设计而言,现代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景观现状的批判。
首先,对传统风格的批判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马歇尔•布鲁尔说:“现代运动的事业是连接外表与真实'之间鸿沟的桥梁。
这鸿沟被拓宽,是通过那些历史的虚假性,通过那种时代风格的陈腐原则,或是通过努力维持那些旧时代逐渐被废弃的文化(造成的)”。
西方古典风格曾被现代主义所彻底废弃,却以更加奢华的形式出现在当代的中国城市景观中。
现代主义运动的另一个特征是人道主义立场,初期的现代主义受欧洲高涨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注重普通劳动者的居住问题,这在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有着明确的体现,“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建筑,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这种人道主义立场批判了当前中国城市景观中呈现的以审美为先导,忽视普通人的景观体验的现象。
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方环境与能源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西方的思维方式,跨越了技术与科学的层面,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为社会发展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一时期的西方设计理论,首先是对西方自身的理性和初期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同时又有不信任折衷的后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呈现出新现代主义的特征。
这一阶段,景观设计学直接参与进来,以1969年麦克哈格发表的“设计遵从自然”理论为标志,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设计理论的发展。
同时,麦克哈格的这一理论超越了结构主义景观大师丹凯利的“设计是生活”的理念,将景观设计学提升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也使景观设计在应对人类与自然的危机中发挥了比建筑学更大的优势。
与此同时,生态学对建筑景观实践产生了影响,出现了生态建筑和景观生态规划理论,9 0年代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导致了设计方法的改变,人们从设计思潮的讨论转向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
环境与能源危机对正处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而言,比后工业时代的欧美国家要严峻的多,并且在超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加剧的趋势。
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缺乏使大部分景观行为构成了对自然和乡村资源的掠夺。
生态学家威廉•巴勒斯曾在上世纪70年代说:“付出绿色,把你为了金钱偷来的绿色还回去,你为了你的绿色生意出卖了以土地为生的人民,只为凳上第一艘伪装的救生艇——将绿色还给鲜花、丛林、河流和天空。
”这似乎也是对当前中国某些景观现象的真实写照。